芳香性中药与脏腑关系探析

2016-01-31 06:29部环宇王秀莲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11期
关键词:芳香脏腑脾胃

部环宇,王秀莲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073)

芳香性中药与脏腑关系探析

部环宇,王秀莲△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073)

芳香性中药的药性独特,难以用四气五味来概括,且芳香性中药在临床应用广泛,效用奇特。故基于中医基础理论,结合文献研究论述了芳香性中药与脏腑关系,探讨芳香性中药主要通过脾胃,行“香”的中正之气,逐偏颇之“邪”,其又可入心(脑)及肺、肝、肾,以发挥醒、悦、行、散、通、透、化、开、宣、泄等作用,达到驱邪外出、令体正安的目的,对临床治疗危重疑难病有着积极的意义。

芳香;脏腑;中医理论

芳香性中药的应用源远流长,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对湿热脾瘅“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即为脾瘅治以芳香药的描述,历代文献也多有记载。近代文献对芳香药的功用及研究屡见报道,但究竟芳香性中药是如何通过脏腑起到行气、透散、开窍、宣泄等作用尚且不详,笔者试对芳香性中药与脏腑之间的关系略作浅论,现总结如下。

1 芳香释义

《说文解字》:“香,芳也。从黍从甘。”指气息芬芳。徐铉注:“稼穑作甘,黍甘作香,隶作香,又芗与香同。”《左氏春秋传》:“黍稷馨香。凡香之属,皆从香。”《陈氏香谱原序》:“香者,五臭之一,而人服媚之……诗书言:香,不过黍、稷、萧、脂,故香之为字,从黍作甘。”文中“媚”字,《说文解字》:“媚,说也。”《尔雅》:“媚,美也。”《广雅》:“媚,好也。”说,同悦,说明人服“香”,能给人以喜悦美好之感,在五臭之中最能让人产生舒适之意。由此可知,“香”原是指五谷之香。

2 芳香与脏腑

2.1 芳香与脾胃

“香”原指五谷之香,且与“甘”相关,甘属脾土,故香入脾。王冰曰:“香气凑脾。”《药品化义》也有“香气入脾”之说。

香气入脾,脾属中土,脾的生理功能为主升清,主运化,故脾主中正清运之气。《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香者气之正,正气盛则除邪辟秽也。”由此可知,独芳香药物能解灾招祥,避远近邪恶、鬼气、天行时气、鬼物精邪、尸注,辟除邪魅等[1]。明清时期逐渐明确芳香药物为芳香逐秽药物,并指出芳香药物预防疾病的机理为提高正气,提出“治法于未病之前,预饮芳香正气药则邪不能入”[2]的观点。

芳香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脾胃居中焦皆属中土,为气机升降枢纽。脾升胃降,胃主受纳,脾主运化。《素问·五运行大论》:“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气为充,在藏为脾”,明确指出了脾与湿的密切相关。脾喜燥恶湿,湿为阴邪,湿气太过,导致脾困不运,而脾又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相当于人体的免疫系统,当脾的谏议功能受到湿浊的困阻,易使气机运行不畅,更致湿浊停聚,甚至产生新的病理产物,如痰凝、气滞、血瘀等,瘀而成瘤[3]。芳香药物的气香入脾,悦脾醒脾,化浊行气,使郁结的湿浊陈气得以开解,恢复脾的健运及“谏议”功能,使郁结的“瘤”散泄,邪去正安,故能行能散。正如清·吴师机《理瀹骈文》对芳香药物的作用总结为“……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其所,俾令攻决滋助,无不如志,一归于气血流通而病自已。”代表药物有白豆蔻、厚朴、青皮、陈皮、良姜、佩兰、藿香等味。

2.2 芳香与心(脑)

《周书·君陈》云:“至治馨香,感于神眀。”阐明“香”可通于神明。张锡纯认为“人之元神在脑,识神在心,心脑息息相通。”主张心脑一体,共同主神。心脑关系密不可分,故而在温病名方“凉开三宝”中应用大量芳香药物以开窍醒神。以安宫牛黄丸为例,吴鞠通自作方论言:“此芳香化秽浊而利诸窍……郁金草之香,梅片木之香,雄黄石之香,麝香乃精血之香,合四香以为用,使闭固之邪热温毒深在厥阴之分者,一齐从内透出,而邪秽自消,神明可复也。”

究其病机,则为温病热邪炽盛,扰及神明,热灼津液,敛液为痰,闭阻心包,心主失其清灵之常。“香”能入心通窍散邪,使闭固之邪毒从内里深透而出,故能透能开。芳香开窍药麝香、冰片、苏合香、石菖蒲等热闭、寒闭皆可使用。如缪希雍云:“安息香,气平而芬芳,性无毒,气厚味薄,阳也。入手少阴经。少阴主藏神,神昏则邪恶鬼气易侵,芬香通神明而辟诸邪,故能主鬼疰恶气也。”

2.3 芳香与肺、肝、肾

2.3.1 芳香与肺 《灵枢·营卫生会》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脾胃为中焦枢纽,是交通气机的重要脏腑,而气之本为肺,肺属乾天,肺开窍于鼻,鼻是人沟通天气的重要通道之一。香指气息芬芳,“气味”入鼻,肺气充足则香臭得闻。《素问·经脉别论》云:“肺朝百脉,输精于毛皮。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说明芳香药物作用于脾肺,可以通过皮肤和口鼻吸收,且药效可作用于脏腑而达到治病目的[3]。

芳香药物中多数味辛,辛味亦多入肺经,辛味药有能行、能散的特点。《本草问答》云:“夫降而沉者,味必苦质必重;降而散者,味必辛气必香;降而渗利者,味必淡气必薄。”香之辛味,辛香而透,“香善走,故透达经络脏腑而无所不到”。故常辛香并称“辛香通窍”,代表药物如白芷、细辛、辛夷、紫苏、桂枝等。

2.3.2 芳香与肝 肝以曲直通达为主,根据“木郁达之”的原则,使肝气得以条达,而这类药品大多具有芳香、清芬、流动、性温的特点[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风胜湿。”从五行生克的角度来理解,风属木,湿属土,木能克土,故风能胜湿。风药多味薄气清、轻扬发散,其性多辛、苦、温、味香,代表药物有香附、玫瑰花、月季花、合欢花等;或当脾功能低下时,肝木过旺、克伐脾土则会出现“木亢乘土”,被克的脾土过于虚弱,影响其运化之职,气机不畅又能导致肝木郁滞,因此运用芳香之品扶土抑木,条达肝气以健运脾气,故能宣能泄,代表药物如荆芥、薄荷、柴胡、郁金等。

2.3.3 芳香与肾 《素问·六节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主封藏、储蓄先天之精及后天五脏六腑之精。最早的“香”义来自五谷之香,而五谷的种子为植物一身之精华。从中医象思维来看,胚芽藏植物之精正与肾藏一身精之义相同,后天脾胃得先天肾精充养、激发,以感“香”之性;脾胃的生化健运又与肾阳密不可分。肾阳为一身之阳,温煦周身,为脾胃提供运化的能量,入肾的芳香药物性多温通,因此香与肾也有联系,代表药物如乌药、细辛、丁香、沉香、益智仁、砂仁等。

3 结语

《药品化义》认为“香能通气,能主散,能醒脾阴,能透心气,能和合五脏。”综上所述,芳香性中药与脾胃心关系最为密切,与肺、肝、肾亦有紧密联系。“香”气入脾,作用于脾胃,通过脾胃的中焦枢纽作用升降气机、祛湿化浊、悦脾醒脾、健胃行气;芳香之正气能辟秽逐秽透邪、辛香走窜,也能入络透络清络,故能开窍醒神;肺为气之本,一身之气通则邪散,使邪气得泄;芳香入肝能调达肝气而解郁。芳香性中药以其“清正之气”化解体内外“阴浊之邪”。总之,以芳香合五脏可使正安邪去。

[1]郭金龙.芳香药的历史源流考[J].中医药学报,1987,15(4): 48-51.

[2]姚伟,赵向东,冯全生.古代芳香药物在疫病预防中的运用[J].国医论坛,2011,26(5):47-49.

[3]卫月.癌症病因病机的理论研究及芳香药物的应用探讨[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

[4]许芝泉.略谈芳香行气药在妇科临床的应用[J].吉林中医药,1992,14(5):36.

R222.15

A

1006-3250(2016)11-1530-01

2016-05-26

部环宇(1985-),女,河北唐山人,医学博士,从事中医临床基础温病学的研究。

△通讯作者:王秀莲(1951-),女,北京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温病学理论与临床,E-mail:wangxl624@126.com。

猜你喜欢
芳香脏腑脾胃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Summary on Professor QIAO Bao-zhang's Experience i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for Pancreatic Cancer
芳香甜美的水蜜桃儿
为自己调香,造一座精油芳香花园
论筋性脏腑病❋
以脏腑体位和功能来认识藏医诊脉法
脏腑疏通术
First Perfume Which Smells Better the More You Swe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