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深度翻译”理论模式探索中医英译*

2016-01-31 06:29蒋辰雪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11期
关键词:英译译文语境

蒋辰雪,刘 凯

(南京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 210023)

以“深度翻译”理论模式探索中医英译*

蒋辰雪,刘 凯

(南京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 210023)

旨在从“深度翻译”的视角探讨中医英译。中医包含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有关中医内容的英译在本质上是对中医文化的翻译。“深度翻译”既是一种具体翻译方法,也是一种翻译研究方法,其阐释性和文化再现功能不仅可以有效实现语言和意义的双重转化,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背景知识、话语语境、主体意图的充分解读,能够将中医文化保留在译文中,使译文读者有条件更好地理解、欣赏中医文化的深刻内涵,理解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再现,从而让中医通过译介真正走向世界。

深度翻译;中医文化;中医英译

“深度翻译”是在“深度描写”意义基础上产生的翻译策略和翻译研究方法,着力于体现文化差异,阐述文化差异和进行本土文化解释。本文将运用“深度翻译”理论探索文本语境下的中医英译策略,希望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思路。

1 “深度翻译”理论

1973年美国当代文化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兹(Clifford Geertz)在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一书中提出了“深度描写”(thick description)的概念,认为文化是一个符号学的概念,对文化的分析其实是一种探求意义的阐释科学[1]。“深度描写”使所有的社会事件、行为、制度和过程在文化的语境中得到有意义的阐释,通过对差异谨慎细微的区分,使不同的文化相互了解和沟通。

受到深度描写概念对符号深刻文化内涵认识的启发,美国翻译学者克瓦米·安东尼·阿皮亚(Kwame Anthony Appiah)将其引入翻译学研究,提出“深度翻译”的策略。即运用厚语境的方法,通过注释和伴随的注解,将文本置于一个丰富的文化和语言的语境中[2]。“深度翻译”利用序言、脚注、尾注、文内释义、文外说明等阐释性文本材料,为读者提供背景知识信息[3],使被文字遮蔽的意义与译者的意图相融合,帮助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欣赏来自其他文化背景人们的思考,引起译文读者对源语文化的关注和兴趣,并产生对源语文化的尊重,为可能的深入研究提供线索。

英国翻译理论家西奥·赫曼斯(Theo Hermans)进一步拓宽了“深度翻译”的理论和实践内涵。认为“深度翻译”理论具有跨文化性和人类学阐释特性,可以用来解释翻译过程中涉及的语言和文化语境问题[4]。赫曼斯还将“深度翻译”作为对现有翻译研究批判的工具,认为它可以避免翻译研究中术语的枯燥乏味性及格式表现上的缩减性,并可促使其产生更加丰富多彩的多元化词汇[3]。

所以,“深度翻译”既是一种具体翻译方法,也是一种翻译研究方法。作为翻译方法,“深度翻译”具有阐释性和工具性的双重本质。其阐释性表现在对所译文本的密集型加注,为译文读者提供丰富的背景信息,帮助读者理解文本;其工具性表现在作为一种诠释文化的工具,它是文化自我再现的有效途径,通过对话语语境、主体意图与情感表现的解读把文化差异作为一种文化现实保留在文本中,使译文读者产生对他者文化的理解、宽容与尊重。作为研究方法,深度翻译倡导研究的多角度化和术语的多元化,是翻译研究批评的一部分。

2 中医英译与“深度翻译”

中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诞生、成长、成熟起来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其哲学体系、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以及发展历程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中医学的一系列概念大量地来自于中国传统哲学概念的移植、嫁接、改造和应用。如象思维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传统中医学也借用了象的概念构建自身体系的方法论。《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5],又有如阴阳之象、藏象、证象、脉象等[6]。中国古代哲学理论以及中国古代的多学科知识又是构建中医学理论的重要说理工具。如气的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体系的一条主线,被中医学用于阐释人体生理、病理、病机的重要理论基础。从运气到生理、从病因到病变、从养生到治疗,从药理到组方、无不用到气的理念。中医文化十分广泛地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众多学派的理论成果,与中国古代哲学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7]。中医是组成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医学特色的重要成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典型的知识体系[8]。

中医所蕴含的深厚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决定了有关中医内容的英译本质是对中医文化的翻译,是中国医学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而文化间的交流并非单纯的语际沟通。作为翻译方法和策略的“深度翻译”,重视文化的特殊之处,从不同的角度阐释译作的特点,为解释翻译现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9]。在中医英译中使用“深度翻译”策略,通过对背景知识、话语语境、主体意图的充分解读,可以将中医作为一种文化现实保留在译文文本中,使译文读者学会欣赏在中医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是如何认识和表达自己的,实现中医文化的自我再现。不仅如此,以“深度翻译”理论模式探索中医英译还有一个更高更远的目标,即通过深度翻译的阐释性和文化再现,弘扬中医文化,让中医通过译介真正走向世界。让最能体现中国传统哲学魅力、最能充分体现中西方文化根本差异的中医学,在世界文化大舞台上代表中国发出最响亮的声音[8]。

3 “深度翻译”理论指导下的中医英译示例

本文仅以“神”在不同文本语境下的翻译为例,分析如何以深度翻译理论模式指导中医英译,希望能够窥一斑而知全豹。

“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命题,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范畴之一。中医学全面吸纳了这一命题,用来诠释生命的现象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素问·八正神明论》对“神”的概念有一段经典描述:“帝曰:何谓神?岐伯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5]”清代医家黄元御解释道:“索之于经,索之于经络也。慧,明也,慧然在前,似有形矣,乃按之,不得,实不知其情,终无形之可索也。目明心开而志先,心目了然,志先觉之,慧然独悟矣,而口弗能言,实俱视而独见,适若昏蒙,又复昭然独明,若风吹云,聚散无定,言神之所在,可以意悟,而不可以言传也。[10]”可见神是指事物尚处于无形可见的状态,能够对这一状态有所领悟就称为神[11]。从思维方式上讲,神是指具有高度的技巧和认知。从中医理论上讲,神主要指生命力的信息,由功能和时间2个因素构成。脏腑之力也称为神。另外神还包括解释不了的一些自然现象[12],可见“神”不是一个一言两语能够解释清楚的概念,而是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哲学和医学内涵的中医文化术语。

本文查阅目前使用较为普遍、认可度较高、具有一定权威性的两部中医术语英译标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主编的《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和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以及知名中医翻译专家 Nigel Wiseman博士编写的 A Pract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Medicine,整理其有关“神”的英译,发现主要集中在 spirit(spiritedness,spiritual activities),mind(mental activity)和 vitality 3个词[13-15]。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对3个词的解释如下:Spirit:①person's mind or feelings as distinct from his body,soul精神、心灵;②soul thought of as separate from the body;soul without a body,ghost灵魂、鬼魂;③life and consciousness not associated with a body神灵;④willingness to assert oneself,courage,liveliness志气、勇气、活力、精神[16]。Mind:①ability to be aware of things and to think and feel感知、思维和感觉的能力,心智;②ability to reason,intellectual powers推理的能力、悟性、智力;③person's thoughts or attention人的思想或注意力、心思;④ability to remember,memory记忆力、记性;⑤normal condition of one's mental faculties,sanity正常的神志或理智,健全 的 心 态[16]。Vitality: ①persistentenergy,liveliness or vigour活力、精力、元气[16]。

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神是一种无形又可见的状态。就人体而言,神不是单纯地指精神或灵魂,不是脱离于身体之外的东西。神虽无体,但具有外为而内应、形神自复的特点,所以spirit一词无法与之对应。从认知方式讲,对神的认知需要高度的技巧,但并不是说神本身是一种能力。作为以气为根据的生命特征,神并不与感知、思维、感觉、注意力完全等同,用mind一词来解释神显得过于具体,无法反映出神的抽象又具体的双重维度。vitality强调生命的活力和精力,突出了“神”生生不息的特点。但是“神”指生命力的信息,是由功能和时间2个因素构成,vitality无法体现这些因素。“神”不假人为,vitality似乎并不显得如此洒脱。脏腑之力也称为“神”,如“心神”,vitality很难与脏腑联系起来。另外神还包括解释不了的一些自然现象,vitality在这一层意义的表述上也是欠缺的。因此,以上3种现行最普遍的关于“神”的翻译,其实只表达了中文概念的部分内涵,并不能体现出“神”天生所具有的深厚的中医文化底蕴。

《大中华文库:黄帝内经·素问(汉英对照)》一书在翻译“神”时均予以音译“Shen”,另以括号形式将现行译法作为一种文内注解,如 Shenming (mental activity or thinking),再附有关音译概念: Shenming refersto the intrinsic powerofthings responsible for the move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ings[17]。本文认为,这一翻译形式可以说是对“深度翻译”的初步尝试,是对“神”的较为充分翻译,也是较为全面地展现中医文化的翻译方式。首先,Shen对于译文读者是一个不同于本民族书写方式的文字,在字形上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因为这样一个非本族文化的符号,没有一个英文单词能够表达深藏于这个符号体内的深植于原文化的特殊文化内涵,所以译文才会用这样一种方法来呈现它的本来面目。Shen此刻作为一种文化标识,起码引起了读者对源语文化的关注,这是文化沟通的第一步。但是对于毫无中医文化背景的读者来讲,音译是远远不够的,这种翻译并不能帮助他们了解“神”的真正含义和文化内涵,属“零翻译”。所以,接着通过对音译概念进行注解,使被文字遮蔽的意义与译者的意图相融合,来帮助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Shen的本意,进而欣赏来自源语文化背景的人们对于中医的思考,实现与中医文化的真正对话。

被誉为“欧洲中医之父”的马万里(Giovanni Maciocia)在The Foundations of Chinese Medicine—A Comprehensive Text for Acupuncturists and Herbalists一书中将“神”翻译为“mind(Shen)”[18]。虽然选用mind一词,但是括号内的注解提示读者该词与译文文化的差异,说明mind本身并不能与“神”的概念完全对等,以引起读者注意。作者随后用两千余字专门对神的概念进行了详解。他首先给出“神”的定义,接着介绍了传统中国思维所认识的“神”,中医典籍对“神”的记载,历代中医学家对“神”的论述,“神”的来源,“神”与精、气的关系以及“神”所主宰的各种人的精神活动。这一章节作为对“神”基本概念的介绍,相当于给“神”的翻译提供了文内释义。读者通过丰富的中医文化背景,可以逐渐体会mind(Shen)本身蕴含的深刻意义和文化内涵,包容中西医文化差异,并可以试图站在中医文化的角度深入理解“神”的真正意义。这两千余字的文内释义实现了“神”这一概念的文化再现。虽然作者本身在写作过程中可能并无意识,但其实正是深度翻译策略的体现。

4 结语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典型的知识体系,中医深厚的文化内涵决定了有关中医内容的英译在本质上是对中医文化的翻译。“深度翻译”的阐释性和文化再现功能不仅可以更好地实现语言和意义的转化,更难能可贵的是它能够将现实中医文化保留在译文文本中,使译文读者有条件接触了解中医文化的深刻内涵,理解文化差异,从而尊重差异,达到弘扬中医文化、让中医通过译介真正走向世界的目的。因此,在中医英译中适当运用“深度翻译”策略,将为中医翻译的发展和研究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

[1]GEERTZ C.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M].New York: Basic Books,1973:5.

[2]Appiah K A.Thick translation[J].Callaloo,1993,16(4): 808-819.

[3]李红霞,张政.“Thick Translation”研究20年:回顾与展望[J].上海翻译,2015,30(2):34-39.

[4]HERMANS T. Cross-culturaltranslation studies as thick translation[J].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2003,66(3):380-389.

[5]黄帝内经素问[M].田代华,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1.

[6]张宗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的根——访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教育专家吉文辉教授[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4):187-194.

[7]李如辉,王静波,张卓文,等.论中医学、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6):1931-1933.

[8]王旭东.中医文化价值的基本概念及研究目标[J].医学与哲学,2013,34(7):8-10.

[9]SHUTTLEWORTH M,COWIE M. Dictionary oftranslation studies[M].London:Routledge,2014:338.

[10]黄元御.素问悬解[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66.

[11]钱超尘.黄帝内经太素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04.

[12]龙伯坚.黄帝内经集解[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62.

[13]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9.

[14]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17.

[15]WISEMAN N.A pract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medicine[M].Taos:Paradigm Publications,1998:34.

[16]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8版.北京: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2014:1465.

[17]李照国.大中华文库:黄帝内经·素问(汉英对照)[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157.

[18]GIOVANNIM.TheFoundationsofChineseMedicine—A Comprehensive Text for Acupuncturists and Herbalists(Second Edition)[M].New York:Churchill Livingstone,2005:193.

Application of Thick Translation Theory i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JIANG Chen-xue,LIU Ka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210023,China)

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thick translation theory i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Since Chinese medicine contains a wealt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its translation is in nature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ulture of Chinese medicine.Thick translation,both as a translation strategy and a translation research method,not only realiz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language thanks to its interpretation and cultural reproduction,but also preserves the culture of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anslated text,which provides a chance for the reader to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to comprehend cultural differences,and to further reproduce the culture.Therefore,thick translation is believed a way for Chinese medicine to be globally accepted.

Thick translation;Chinese medicine culture;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H059

A

1006-3250(2016)11-1542-03

2016-03-27

2016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6SJB740010)-基于深度翻译理论的中医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 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5YJC740132)-中医典籍翻译中文化输出的理论研究

蒋辰雪(1987-),女,江苏徐州人,讲师,医学博士,从事中医药的翻译与研究。

猜你喜欢
英译译文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摘要英译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弟子规
弟子规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跟踪导练(三)2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