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美学指导下中医典籍重言词翻译策略探析*

2016-01-31 06:29陶宝琛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11期
关键词:言词典籍译文

白 杨,陶宝琛,张 斌△

(1.南京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 210023;2.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南京 210023)

翻译美学指导下中医典籍重言词翻译策略探析*

白 杨1,陶宝琛2,张 斌1△

(1.南京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 210023;2.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南京 210023)

中医典籍重言词作为中医语言一大特色,具有形美、音美、义美的特点。从翻译美学理论入手分析中医典籍重言词及其译文作为审美客体的审美构成,以美学取向为归旨,探讨在审美再现过程中如何通过不同的翻译策略使译文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更加符合翻译的审美要求,从而达到中医典籍重言词翻译的艺术性。

重言词;翻译美学;审美构成;翻译策略

中医典籍是熔人文、语言、科学、哲学、古典医学等为一炉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粹,其包含丰富的语言文化,深奥的医理,受古往今来国内外翻译大家的青睐,频相争译。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中医典籍中的语言魅力,如钱超尘[1]专著《黄帝内经·语言研究》以探讨中医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赵丽梅[2]论述了中医术语中的“同字异译”现象,张斌等[3]对中医典籍隐喻翻译的研究,而重言词作为中医语言的一大特色其翻译却鲜有人提及。笔者在学习时发现,译本中对含有各种形美、音美、意美的重言词翻译有待商榷,在此对其作进一步探析,以期为中医典籍重言词翻译提供一些拙见。

1 重言词

1.1 重言词概述

古人称一字为一言,重言词指2个相同的汉字重叠在一起,即“叠(迭)字”,也称为“叠(迭)音词”“复字”“重言形况字”等。通过对重言词的使用,不仅能够突出词语的内在意义,还可以使文章具有音乐美感,在文字表达上也能实现节奏鲜明、形式匀称、字音协调的艺术效果[4]。在我国先秦文学作品中,对于重言词的使用尤为盛行,如《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英文中也有类似于汉语重言词的构词现象,通过重复一个词的基本音节派生而来,构词学上称之为重叠词(reduplication words),如Tweedledum and tweedledee (半斤八两)、Dilly-dally(磨磨蹭蹭)、Shilly-shally(犹犹豫豫)。

1.2 中医典籍中的重言词

由于重言词作为中医古籍的语言风格之一,具有强大的语言活力,所以在中医古籍中频繁使用[5]。崔锡章[6]统计了《四库全书·医家类》百余部著作中重言词的数量,总共使用重言词的句子就有6000条左右(含重复使用),有的句子还包括多个重言词。中医典籍中的重言词多为描物摹状重言词,亦有象声类重言词及其他类,其具体作用可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形容脉象。中医讲究比类取象,辨证论治,对于不同疾病脉象的变化多端很多程度上采用重言词来详尽说明眼目所不能及之象。如“平肺脉来,厌厌聂聂”;二是描述症状。以重言词可将疾病症状之间的细微差距通过不同的语言描述出来,使医者在学习时真切领悟到其语义信息。如仅描述发热的重言词便有“翕翕发热”“蒸蒸而振”“熇熇之热”“热无灼灼”;三是摹拟声音。通过象声重言词的使用来表达语言不能确切描绘的声音,令其形象贴切,如“耳聋填填如无闻,憹憹嘈嘈若蝉鸣”。

2 翻译美学与中医典籍重言词的审美构成

2.1 翻译美学

美学是文化范畴的一部分,翻译属于跨文化交流,因此翻译是一种美质转化行为[7]。翻译美学结合了现代美学与翻译学基本原理来研究翻译过程中双语转换的审美问题,帮助译者在语际转换中合理地将原文的美学特征再现于译文当中。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原文及译文)、审美主体(译者、读者)、审美标准、审美活动、审美再现手段等。翻译美学理论将翻译定义为:“审美主体(译者)通过审美中介(译者的审美意识)将审美客体(原文)转换为另一审美客体(译文)的一种审美活动。[8]”译者的审美水平直接影响审美再现的结果,这就需要审美主体对于原文的审美构成清楚明了。刘宓庆[9]将审美客体的审美构成分为审美符号集与审美模糊集,分别从形式与内容上探究翻译过程中美的转换。

2.2 中医典籍重言词的审美构成

2.2.1 审美客体的语言形式美 语言形式作为审美对象的外在构型,既包括其语言结构形态美,又包含语音上的声乐艺术美。中医典籍重言词将形态美与语音美的结合显现得淋漓尽致。中医典籍重言词均为AA、ABAB、AABB等对称形式,如“绵绵”“洒淅洒淅”“累累喘喘”。中国历来讲究对称美,对称的建筑、诗歌中的对偶以及叠音对仗都体现出对称的和合之美,在音韵上则表现为线性的韵律感,对于律动的敏感是人类的天性使然,使得人类大脑在对重言词的感知明显高于其他词语。重言词中音节的重复,形成音韵上的回环之美,读起来悦耳动听如同音乐中的旋律一般,一种舒缓悠扬的律动之美萦绕于耳边。如“循刀刃责责然”,仿佛能够听到刀口划过东西产生的声音一般。

2.2.2 审美客体的概念内容美 概念内容美作为审美对象的意象蕴涵亦可称作审美模糊集,与语言形式美相对,包括无法通过直观推断的非外象成分。中医重言词作为医学著作的一部分,既有科技文体的精确简洁之美,又含文学语言的意蕴之美。语言的意蕴是指潜藏蓄积而未显露、未挖掘的理性内涵,是一种只可意会难于言传的哲理神韵、风采与意味,是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与精神[10]。中医典籍重言词为两字一组或四字一组,语言短小凝练却不失古典之美。如“漐漐汗出”“漉漉之汗”“漯漯然汗出”“汗出濈濈然”“汗出溱溱”,仅用2个字对于汗出精确的描写,语言表达简洁清晰,丝毫无冗长累赘之感。又如“缓脉阿阿四至通,柳梢袅袅贴轻风”,“阿”通“婀”,“袅袅”亦作“嫋嫋”,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阿阿”与“袅袅”不仅对缓脉的生理形态有着精确的描写,还将语言的意蕴之美表达出来,仿佛跃然于纸上一般。

3 中医典籍重言词英译示例

翻译美学是译者通过其审美意识将原文语言转换为目的语言的一种审美活动。在此过程中,译者要通透理解原文的审美构成,注重传递原文的语言形式美和概念内容美。中医典籍中重言词出现的频率颇高,其所传递的内容和意义具有一定的重要性。此外,中医典籍是古汉语翻译与科技翻译的综合。因此笔者认为,重言词美学价值的再现在中医典籍翻译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试举例分析如下。

例1: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伤寒论》)。

译文 1:Feels chill and fears wind,uneasy because of a fever[11]。

译文2:Huddled aversion to cold,wetted aversion to wind,feather-warm heat effusion[12]。

分析:“啬嗇”形容身体因寒冷蜷缩的样子,“淅淅”用来形容刮风的声音,“翕翕”指如同有一层羽毛轻轻地覆盖在皮肤上一般。这3组重言词对太阳病恶寒发热症状的描写准确到位,语言精简优美,四字格与重言的结合使读者获得音韵上的审美满足。译文1对于3组重言词都未作多余解释,虽大体表达出原文之意,但对于症状的细节处理并不到位,从翻译美学角度看译文1在美学价值的体现上稍有欠缺。译文2中“huddled”“wetted”“feather-warm”的使用,使原文的语义表达清晰明了,对3组重言所表达的冷热程度描写得恰到好处且句式工整,符合译入语读者的审美标准,因此译文2更加符合审美客体的审美需求。

例2: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素问·生气通天论》)。

译文 1:This disease occurs suddenly like the overflow of a river that is impossible to be brought under control[13]。

译文2:The disease like the dash of water swift and irresistible momentum which can hardly be controlled[14]。

分析:此句话为典型的重言对仗,从音、形、义3方面都体现出重言的美学价值。2组重言字形均以“氵”为形旁,仅看字形便有如水流淌之意。“溃溃”“汩汩”用来形容病势危及像水泽溃决一般,水流迅速不可遏止,一发不可收拾。虽达到了翻译的精确美,但缺乏源语中重言对仗的影子,对重言对仗的审美再现有一定的磨蚀。若是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将叠音对仗之美也能够展现出来,便可以使译入语读者如同阅读原文一般毫无翻译的违和感。

试译为:The disease occurs suddenly like theriver banks breaking and the water gushing forth without controlling.

例3: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危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素问·脉要精微论》)。

译文 1:Large pulse beating like gushing of a spring indicates dangerous progress of a disease;and weak pulse beating like a breaking musical string indicates impending death[13]。

译文2:When the coming of the pulse is strong like water gushing from the spring,it shows the disease is turning to the worse to become dangerous;if the coming of the pulse seems to exist and again not to exist,and its going is like a piece of broken string,the patient will sure to die[14]。

分析:从美学角度讲整个句子节奏整齐,像是给物象添加了一种匀称和谐的内在因素,使人在视觉上产生愉快的心理反应,阅读时朗朗上口。正如《晋书》所言:“凡音声之体,务在和韵,益则加倍。”在翻译时需将这种美学风格再现出来,从而使译入语读者获得同样的审美体验。比较2组译文可以看出,译文2比译文1稍显繁琐,译文1较好地呈现了原文中的句式对仗,内容准确清晰,从翻译美学理论上看,译文1略胜一筹。

例4:阴阳和平之人,其状委委然,随随然,颙颙然,愉愉然,然,豆豆然(《灵枢·通天》)。

译文1:For a man of both mild Yin and Yang type,his appearance is nice,he appears to be obedient,gentle and respectful,he is amiable and pleasant with kind,benign looks[14]。

译文2:The people of balanced yin and yang type are characterized by calm and steady appearance,gentle manner,mild disposition,genial expression,kindness,sincerity and elegant behavior[15]。

分析:对于重言的运用使得句子节奏起伏,辞藻优美,仅一句话中就使用了6个重言词,对于人物的神态刻画得深入骨髓,犹如一位翩翩君子驻足于眼前。2组译文都翻译出6组重言的内在意思,翻译时应与原文对应,注重原文内容之美的重现,再现原文的韵律感与意蕴之美。比较2组译文可以看出,译文2使用了6组名词短语再现重言的节奏与内容,并且用“appearance”与“kindness”,“manner”与“behavior”,“disposition”与“expression”压尾韵的方式体现原文中重言的乐感,言简意赅,韵味十足。

4 翻译美学指导下中医典籍重言词翻译策略

在中医典籍翻译过程中,最终的审美再现于译文中才是整个审美活动的终点。译文应该最大限度地保持原韵,同时还需要尽可能地体现语言科学的最简洁、最和谐、最优化规律,从而达到译文与原文的形神统一。通过对中医典籍重言词的研究发现,翻译美学指导下的中医典籍重言词的翻译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4.1 对等译法

对等译法指翻译时保持审美客体内容与形式上的对等。虽然源语与译入语都有自身固有的语言特点及恒定属性,但即使是结构相差很大的语言之间也会恰好有文字结构与韵律结构相似的词语,译者可通过模拟相似的结构和音韵从而达到源语的审美再现。具体可以采取以重言译重言或者使用英语头韵、尾韵、中韵等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如“嚖嚖”“啾啾”均用来形容蟪蛄的鸣叫声,试译为“tweet-tweet”,“粗工兇兇”指医术不高明的医生大吹大擂,试译为“unskilled doctors talk tall”,“强几几”指项背拘急牵强,俯仰而不能自如的样子,则使用头韵译为“stretched stiff”。

4.2 替换译法

替换译法即对原审美客体进行拆分,改变其原有形式并将其转换为译入语读者可接受的形式,是一种归化处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因此,可以采用变式对应的手段将重言词译为英语的并列结构-ing、-ed等形式。如“蒸蒸而振”:“steaming and quivering”;“郁郁微烦”:“depression and mild vexation”;“振 振 摇”:“quivering and trembling”;“生生化化”:“incessant vari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4.3 合并译法

合并译法即将重言词所在句子中的多个语义相似、逻辑相关的个体看作一个整体,翻译时将其合并翻译以取得译文简洁的效果,即舍其“形”取其“意”。如“虚则无所见”,本就指视物不清与无所见意思重合):可将其合并译为“blurred vision”;“忽忽善怒”译为“sudden flare into temper”。“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三句合并为一句译为“Acupuncture cannot be used if there are high fever,rapid pulse and profuse sweating”。

4.4 灵活译法

有些重言词意思过于单一,不宜使用过多词语翻译,可将其译为单个多音节词。多音节词的特点是音节数量多,韵律和谐,错落有致,读起来与重言的音韵有异曲同工之妙。如“疾行则鸣濯濯”,“濯濯”在此指肠鸣音可译为“borborygmus”,“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喑喑”可译为“murmuring”。“嘿嘿不欲饮食”,“嘿嘿”意为表情沉默,不欲言语,可译为“taciturnity”,“苍苍然”为颜色词用来形容面容,可译出其颜色“cyanotic countenance”。

5 结束语

基于以上讨论,翻译美学虽然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但对于具有音、形、义美的中医典籍重言词的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从翻译美学理论出发,从形式与内容两方面具体分析重言词的审美构成,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同的翻译策略对中医典籍重言词进行翻译,不仅有助于译者更好地把握典籍翻译的侧重点,也有助于译入语读者了解中医语言的魅力,更好地学习中医,从而为中医药的传播做出贡献。

[1]钱超尘.内经语言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

[2]赵丽梅.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中医术语“同字异译”之现象[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6):852-854.

[3]张斌,杜福荣.认知理论视域下的中医隐喻翻译[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2(6):66-67.

[4]王丽莎.从陕北民歌的叠音词看陕北的民俗文化[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3(5):231.

[5]崔锡章,陈婷,张宝文.论古医籍叠音词义的特点及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2(8):521-523.

[6]崔锡章.中医要籍重言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3.

[7]隋荣谊,李锋平.翻译美学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29(11):54-57.

[8]傅仲选.实用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2-3.

[9]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89

[10]任钧.英语翻译中的审美再现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1):83-85.

[11]张仲景.伤寒论[M].罗希文,英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5.

[12] NIGEL WISEMAN,CRAIG MITCHEL,FENG YE.Shang Han Lun:on cold damage/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ies[M].Paradigm Publication,1999:648.

[13]李照国.大中华文库·黄帝内经·素问[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29.

[14]黄帝内经[M].吴连胜,吴奇英,译.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9.

[15]李照国.大中华文库·黄帝内经·灵枢[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850-851.

Study 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Chinese Medical Classics Reduplications from Translation Aesthetics Perspective

BAI Yang1,TAO Bao-chen2,ZHANG Bin1△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210023,China; 2.First School of Clinical Medicine,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210023,China)

Chinese medical classics reduplications as a major feature of Chinese medical language has the characters of beauty in sound,form and meaning.The aesthetics constitution of Chinese medical classics reduplications and their translation as the aesthetic object was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Differen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were investigat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aesthetic reproduction aimed to make the translation comfort to aesthetics requirements on the basis of the original and achieve the artistic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dical classics reduplications.

Reduplications;Translation aesthetics;Aesthetics constitution;Translation strategies

H059

A

1006-3250(2016)11-1548-04

2016-01-12

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5YJC740132)-中医典籍翻译中文化输出的理论研究;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项目(ZGWYJYJJ2016B17)-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水平磨蚀历时研究:基于动态系统理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5SJB171)-叙事学视域下的中医翻译研究

白 杨(1990-),女,陕西西安人,在读硕士,从事中医外语的研究。

△通讯作者:张 斌(1966-),男,江苏扬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外语、语言学教学与研究,Tel: 13611519053,E-mail:xzygo4400@sina.com。

猜你喜欢
言词典籍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晚清来华德国人的中医典籍译介及其学术影响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监察案件中法院对言词证据的审查判断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纳兰性德词集》中重言词的分析
弟子规
弟子规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
如何看待“准继母”陪同下未成年人言词证据的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