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俐侎人的茶文化探讨——以临沧永德俐侎人茶文化为例

2016-02-01 02:20张丽香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10期
关键词:永德临沧竹筒

张丽香

(永德县文体广电旅游局,云南 临沧 677600)

彝族俐侎人的茶文化探讨——以临沧永德俐侎人茶文化为例

张丽香

(永德县文体广电旅游局,云南 临沧 677600)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在研究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咱们不能忽略临沧市永德县特有的彝族支系俐侎人。长期居住在高山上的俐侎人,是一个把历史藏在黑色里的部落;一个把家书写在口头上的族群。他们与外界交流甚少,至今仍保留着较为原始而神秘的宗教信仰、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独具特色的民俗与服饰等。本文对永德俐侎人的竹筒雷响茶、茶文化及婚俗文化、祭祖茶的发展演变等进行简析,旨在更好地推动社会对永德彝族支系俐侎人茶文化的认知,以供参考。

彝族;俐侎人;茶文化

中国的茶文化是时代发展淬炼出的民族精华,在研究中国悠久的茶文化的过程中,咱们不能忽略云南临沧独有的彝族支系俐侎人的民风茶俗。长期居住在高山上的俐侎人与茶山相伴,茶在俐侎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俐侎人喜爱喝茶,几乎每天都要喝茶。他们“早茶一盅,一天威风;早上不得吃烤茶,一天生病”。伴随着悠久的种茶和制茶史,俐侎人在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并一直传承至今。他们的茶文化不仅样式非常的多样化,历史也非常的悠久。在种茶和制茶工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俐侎人在生活中还利用实践经验,将茶艺和茶道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实现了茶文化的升级,也有效地推动着整个民族茶叶发展的进程。

一、彝族支系俐侎人的茶文化之“竹筒雷响茶”

茶文化中有许多比较特殊化的饮茶方式和制茶方式,俐侎人的“竹筒雷响茶”是远近闻名的,特别是在永德县的乌木龙乡、亚练乡,那里是俐侎人最密集人口最多的地方,他们至今仍保留着较为原始而神秘的宗教信仰、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独居特色的民俗与服饰等,也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民族茶文化。 在临沧茶文化中,俐侎人的“竹筒雷响茶”非常有名,如果去临沧不品尝俐侎人的竹筒雷响茶就等于是白去一趟,因为竹筒雷响茶会能让你喝了不忘。这个倒不是因为俐侎美丽的阿朵有迷魂的招数,而是竹筒雷响茶工序繁多,并且每一道程序都有它特殊讲究,因此,让人喝起来感觉真的非同一般。“竹筒雷响茶”顾名思义,就是用竹筒做为烤茶的器具,经过多道工序泡制出来的茶,从古至今一直饮用得非常普遍,俐侎人几乎是家家都在饮用。“竹筒雷响茶”是一种工序比较特殊化的制茶操作后产生的茶。制作“竹筒雷响茶”时,利用的就是非常天然的竹筒,将其作为烤茶的工具,在一道道烤茶工序后,实现有效的制茶过程。而之所以能制作这种茶,主要是由于在彝族俐侎人居住的村子周围,几乎都种植着大量的香竹,人们就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实现了“竹筒雷响茶”的制作[1]。用这种香竹筒烤出来的茶叶既能吸收香竹的香气,又能保留茶叶原有的清香,可谓是一举两得。生活在雪山脚下的俐米人特别偏爱雪山水,清寒凛冽的雪山水是俐米人冲泡“俐侎人竹筒雷响茶”的唯一用水。竹筒雷响茶中所用的茶叶是采自云雾缭绕的俐侎山寨的大叶种茶,这种茶叶内含氨基酸、维生素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把茶叶放在栗木上烤制,待茶泛起缕绿灯幽香,再用铜壶里烧沸的雪山水冲泡,滋味纯正、清脑提神,能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思。“竹筒雷响茶”的泡制是很讲究的,有多道工序。首先要把砍来的竹筒放在火上烤,等竹筒烤干后在里面放入茶叶(这种茶叶就是俐侎人的大叶种茶)。接下来就要把竹筒放在火塘上继续烘烤,并适时地轻轻翻抖,不时地把竹筒倒过来,看看茶叶的成色,烤茶的时候必须要注意火候,只有慢慢地烤,茶叶吸收了竹子的香味,茶才会更香,等到茶叶烤黄并喷出香味时,茶就烤好了。接下来就要把竹筒放在一个土制的茶罐里,然后将沸腾的开水冲入茶罐内,此时竹筒内就会发出爆雷般的响声,至此,“竹筒雷响茶”的泡制工作完成。接下来就要在事先准备好的茶碗里放入一点蒿子,因为在俐侎人的观念里,蒿子是最干净的草,能够除去茶碗里的杂味,最后就可以把茶倒入碗中尽情地畅饮了。此茶香气十足,具有消暑、提神醒脑之功效。饮“竹筒雷响茶”已成为永德俐侎人不可或缺的礼俗,只要你走进俐侎人家,热情好客的主人就会用“竹筒雷响茶”来款待远方来客,表达那份真诚的尊重。

二、彝族支系俐侎人的茶文化与婚俗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在婚嫁文化中,茶文化的融合一直是相关人员研究人员特别关注的。其中,比较主流的茶文化融合机制是“三茶六礼”三茶分别为下茶、定茶以及合茶,并且在彝族俐侎人婚嫁中,男方上门提亲,茶是必带的上门礼。而当婚礼举行的过程中,主婚人要引导新人和宾客在堂屋落座,男方家首先要献三杯茶,第一杯茶是“苦茶”,就是前文我们提到过的“竹筒响雷茶”;第二杯茶是“糖茶”,在茶叶中使用的核桃片、芝麻以及红糖等材料,寓意生活甜甜美美;第三杯茶是“竹叶水茶”,是利用俐侎人居住地周围的香竹叶泡制而成,待新郎和新娘喝完三杯茶,就是接受了家人和宾客们满满的祝福,寓意婚后生活由苦到甜,日子蒸蒸日上[2]。

三、彝族支系俐侎人的茶文化之“祭茶祖”

彝族俐侎人除了在饮茶形式上有别于其他地区,对于茶文化的传承机制也比较特殊,在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将茶叶神灵化是一些民族比较崇尚的方式。特别是俐侎人,在他们对茶文化的研究过程中,俐侎人认为茶是有灵魂的,俐侎人之所以这么崇尚喝茶,是因为在俐侎人中一直流传着一个关于茶叶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俐侎人主要是依靠野果子为生,有一天,俐侎人上山遇见了一片大叶子和一片细叶子,吃了大叶子的人第二天精神健硕,而吃了小叶子的人第二天却死了,在经过调查,人们发现大叶正是山上古茶树的嫩叶,因此,人们对于茶树的感情越来越深,偶尔饿了也会食用茶叶充饥,正是基于此,彝族俐侎人为了表达对茶树的感恩,在每年农历的二月二十五都会举行隆重祭茶祖仪式[3]。在这一天,彝族俐侎人各家各户都会选派代表,并且选取米和肉作为祭品。天刚亮,人们就会盛装出席,列队游行。在队伍的最前方,是当地的鼓号手和祭师,全体俐侎民众紧随其后,在祭祖仪式开始后,祭师会将手中的香火插在茶树下的祭台中,各家各户将贡品摆放好,并且用织布包住树干扔向天空,与此同时,鼓号声再次响彻云霄。祭师在诵读祭词的同时,俐侎人就朝拜祈祷,愿来年五谷丰登。俐侎人祭茶神一共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领牲(意为请茶神接受所进献的“三牲”物品,三牲,即牛、羊、猪等牲畜)也就是在古茶树下准备好香火,献上米、酒、茶物,祈祷后,在茶树下将已经准备备好的牲畜杀死,以表示给茶神敬上生灵,使“茶神”领受人间烟火和人类表示对其的感激之情。

“回熟”即首先在古茶树下点上香火,然后将煮熟的“三牲”、饭菜,加上茶和酒一道送到古茶树下敬献,昭示茶神用膳,感受人间真、善、美,包罗人间冷暖、情爱,祈福族人安康。旧时的“三牲”之物主要指的是活捕的野牛、野羊、野猪等牲畜,祭祀古茶树全族统一,后来由于生产生活的改变“三牲”改为鸡禽,祭祀古茶以家庭为主。

祭茶祖的日子也是彝族俐侎人共同庆祝生活美好的日子,在仪式完毕后,人们在一起载歌载舞,用欢乐的笑声表达对新生活的热爱。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茶文化对于彝族俐侎人有着特殊的民族意义,人们种茶、制茶、品茶、敬茶,形成了浓郁的茶文化,在与茶为伴的岁月中,彝族俐侎人真正实现了民族风情和茶文化的优化融合,也创造了属于民族自身的特色文化形式。在茶文化的研究和探讨的过程中,不能忽略茶文化深层次的内涵和人文情怀,只有进一步优化文化研究和传承机制,才能推进彝族俐侎人茶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1]李明.绚丽多姿的彝族俐侎人茶俗——云南风庆县郭大寨乡团山村的调查[J].茶叶通讯,2014,36(2):40-42.

[2]李明.彝族俐侏人祭"茶祖"仪式探析——以云南省凤庆县郭大寨乡团山村的俐侎人为个案[J].毕节学院学报,2012,27(2):23-26.

[3]李明.彝族俐侎人的茶文化研究——以凤庆县郭大寨乡团山村的俐侎人为个案[J].广东茶业,2012,15(6):32-34.

I207

A

猜你喜欢
永德临沧竹筒
借猫记
依傍着澜沧江的秘境 临沧
6月25日全国铁路调图 云南临沧与丽江间首次开行动车
肖永德
椰奶饭
百年铁路,今朝梦圆 大理至临沧铁路建成通车
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永德实验小学:为少先队员的幸福童年添彩
日夕空驰永德心
做竹筒小台灯
登高方觉天地厚 继往开来谱新篇——云南省临沧公路局发展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