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院检察文化建设的认知与实践

2016-02-01 04:14宋巧惠
法制博览 2016年32期
关键词:检察导向理念

宋巧惠

天津市宝坻区人民检察院,天津 301800



基层院检察文化建设的认知与实践

宋巧惠

天津市宝坻区人民检察院,天津 301800

构建先进的检察文化,基础在基层,重点在基层。基层院作为检察体系中的最小单位,文化建设开展的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化建设的成效。本文结合检察文化建设实践,对基层院检察文化建设的认知与实践进行探讨,以期对加强基层院文化建设有所裨益。

基层检察院;检察文化;文化建设

一、检察文化的概念

检察文化是以检察官为主体的全体检察干警在长期的检察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以维护公平正义为核心,以提高监督能力为目的,以营造良好人文环境为形式的具有鲜明检察特色并得到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准则等精神财富[1]。基于这样的定义,借助管理理论,笔者将检察文化的构成描述为3个同心圆,即外层是物质层,以物质为载体的精神成果,指检察形象和工作品牌形象等;中层是制度文化,包括管理模式、激励机制、行为准则等;内层圆是精神文化,是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等。

二、基层院开展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检察事业是发展的,检察文化必然会随着检察事业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变化。依据管理学理论,文化建设的方法论应当同样以螺旋式发展理论为依托。因此,检察文化建设一方面必须关注和支持检察工作当前的现状,另一方面还要为检察工作长期发展提供持久的内在动力。通过文化导向的循环和递进,既推进文化内核的提升,演绎文化的生命轨迹,又推动检察工作迈向更高层次。

(一)目标导向

文化建设如何进位争优,提高核心竞争力是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培养、树立敢于拼搏、不畏艰难的进取精神便成为坚定的目标导向。围绕检察工作主题和辖区的人文精神,开展检察精神大家谈活动,并通过主题演讲、正确的发展理念和执法理念征文等形式,发掘检察文化内涵。通过精神树立塑造干警的思想,激发干警的热情,使之成为全体干警共同追求的行为准则。

(二)规则导向

讲“管理三要素”,讲如何“建班子”、“定目标”和“带队伍”,打造学习检察、能力检察和制度检察。以培育干警学以致用为抓手,营造主动提升素质的氛围。完善学习培训制度和工作机制,激励干警提升学历层次和知识储备,使干警的眼界始终与时俱进。开展各种比武、研讨活动,提升干警岗位技能。举行院际交流活动,丰富干警的实战经验。通过系列活动逐渐引领干警将“围着目标转”转变成了“围着规则转”,从目标导向变成规则导向,将用制度管人管事的理念落到实处,有效提高工作效能。

(三)支持导向

讲整体的团队意识,要求干警之间相互支持,要求部门之间互相配合,资源共享。并把人文关怀融入文化建设,落实好干警休假规定,关心干警身心健康,走访干警家庭,教育引导有不良倾向苗头的干警,拉近感情上的距离,增强干警和家属对检察机关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组织干警学习经典国学,引导大家在文化传承中将修身正己理念和“温、良、恭、俭、让”等传统美德融入言行之中,使检察文化过渡到支持导向。

(四)创新导向

发展的新形势赋予了检察文化更新的含义,那就是树立“如履薄冰、从头再来”的危机意识,坚持核心价值理念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强化“学习与开拓,先行先试,改进工作”的创新意识,实现“服务理念转变在先、服务本领掌握在先、服务效能提升在先、服务环境优化在先、服务基层奉献在先”的为民服务“五在先”,使检察文化汲取时代养分,总结衍生新的内涵。

三、基层院文化建设的共性问题

(一)缺乏正确的认知理念

检察文化建设的过程是强化检察队伍凝聚力、提高干警综合素质,指引干警价值取向、树立职业形象的过程。但基层院和部分干警对检察文化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不够全面、准确,对文化的作用认识不够。检察机关工作的中心是执法办案,不搞检察文化案子照样办。有的基层院和干警对文化建构身份,身份决定利益,而利益决定行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文化建设是务虚的东西,开展文化建设是对正常工作秩序的冲击,是浪费时间。

(二)呈现出一定的盲从性

将硬件设施建设理解为检察文化内容,把建设庄严的大楼,改善办公环境作为检察文化建设的重头戏。“2003-2005年,建成了审讯监控、自动受理举报、视频会议、机要通道等网络办公平台;2006年完成了‘两房’建设任务,并建有文化长廊、阅览室、院史室、文体设施等……检察科技文化的发展解放了检察生产力。”以致文化建设缺乏文化的特质以及文化的内核,只是停留在最表层的内容。

(三)不具备自身发展的特色

检察文化既有共性的一面,也应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但是,在抓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基层检察院往往忽视辖区的地域人文文化、光荣斗争史以及检察工作的自身特点,造成泛泛化,没有鲜明的特点和个性及品味。

(四)专业人才匮乏

由于文化通过引领或渗透能发挥调动、凝聚或涣散检力的作用,对检察工作的发展起到倍增或递减的效应,所以,检察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可由于处在探索阶段,且检察文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还没有达成共识,所以理论支撑和专业人才都明显不足,使得活动开展乏力。

四、提升基层院文化建设水平的途径

(一)科学提炼文化内核

以“执法为民”为核心,融合“理性、规范、高效、文明”的司法理念,努力挖掘基层院自身实现工作目标所需要的文化支撑点。同时,结合辖区人文特点和基层院几十年发展中积淀下的历史传统,高度概括提炼出独具特色的文化精神内核。进行提炼时,虽可对上级院或其他基层院的有益经验加以借鉴,但必须要结合自身地域特色,并兼顾未来进行设计。同时,可采取“院训”等形式,把无形的东西以有形的形式加以表达,给干警们描绘出一个清晰的愿景、一个印象深刻的基调,使干警在工作生活的具体行为中“万变不离其宗”地去揣摩和体会本院检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并自觉将其作为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

(二)抓好职业精神培育

将职业精神培育作为检察文化建设的根本来抓。一是培养干警尊崇法治的职业理念。引导干警树立职业理念是检察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而文化建设正是促成这种理念养成的手段。检察文化发展的目标是要培养干警树立法律至上的信念,以法为是,以法为上,崇尚法治。二是提高干警执法为民的职业意识。检察权是人民赋予的,检察执法必须根植于民众的支持和信赖之中,必须体现出司法关怀,体现出为民的服务意识和公仆作风。三是提升干警清正廉洁的职业操守。检察机关肩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承担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责任,干警必须廉洁自律、正身守道。

(三)找准文化建设的切入点

执法办案是检察机关的主要工作,而检察文化建设的作用之一就是引领干警树立忠诚、公正、清廉、文明的价值观。可见,业务建设是检察文化建设的最佳切入点。坚持从文化的视角提炼管理理念,以目标管理、绩效管理、流程管理为主要内容,细化执法责任要求,建立健全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规范化管理体系,使工作有导向、衡量有标尺、考核有标准、奖惩有依据。

(四)加强行为文化建设

行为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外化[2]。要注重规范干警的仪表、言谈、举止、交往,努力培养符合检察职业要求的行为习惯,使干警的言谈举止体现公正、高效、廉洁、文明的职业特征。培树身边榜样,大张旗鼓地弘扬正能量,形成传承检察精神、代表检察形象、引领工作创新发展的典型群体,凝聚人心。利用各种文化阵地,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营造团结和谐的发展氛围,满足干警求知、求美、求乐的精神文化需求。

(五)加强检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做好新形势下检察文化工作,抓好文化人才队伍是关键。要把思想政治坚定、组织协调能力强、具有开拓精神、懂检察业务、熟悉文化工作、热爱检察文化的优秀干部和文艺人才选调到文化建设岗位上来,激发检察文化创造力。

[1]常安.关于法律文化概念构建的再思考——对概念和问题本身的诘问[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2]柏荣,李乐平主编.基层建设与检察文化[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1.

D

A

宋巧惠(1967-),女,汉族,天津人,天津市宝坻区人民检察院政治处,副主任。

猜你喜欢
检察导向理念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偏向”不是好导向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