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经济植物应用与开发(东亚和东南亚篇)

2016-02-01 07:30袁昌齐束成杰肖正春张卫明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16年1期
关键词:东亚东南亚一带一路

袁昌齐,束成杰,单 宇,肖正春,张卫明*

(1.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江苏 南京210014; 2. 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院,江苏 南京210042)



“一带一路”经济植物应用与开发(东亚和东南亚篇)

袁昌齐1,束成杰2,单 宇1,肖正春2,张卫明2*

(1.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江苏 南京210014; 2. 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院,江苏 南京210042)

摘要本文报道了“一带一路”东亚、东南亚国家与我国在经济植物方面的交流历史,介绍了这一地区重要的经济植物。

关键词一带一路;经济植物;东亚;东南亚

亚洲,全称亚细亚洲,其绝大部分土地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东、北、南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临欧洲大陆,面积约4 40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一大洲,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29.4%,共有48个国家。地理上,习惯将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和西亚。

东亚,亚洲东部的简称,东临太平洋,西接中亚内陆,包括中国、日本、朝鲜、韩国和蒙古共五个国家。东亚区是沿经线方向延伸,南北跨三十多个纬度的地理大区,地势西高东低,具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种类众多,植物资源极其丰富。东亚地区在“一带一路”文化交往、物资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一带一路”上的重要节点。

东亚五国在历史上有着密切联系。西汉张骞公元前138—119年,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一条横贯亚洲大陆,连接地中海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全长约1 094万公里,西汉至隋唐丝绸之路连续通畅达千年之久。西汉时期,除丝绸之路西传外,还有通往朝鲜、越南的陆路以及朝鲜半岛东渡至日本的海路。通过以上途径,中华文化对东亚各国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东海起航线始自周王朝(公元前1112年),周武王派箕子从山东半岛经海路到达朝鲜。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中国与日本之间就有两条交流路线。一条是经中国东北到朝鲜半岛,再渡海到达九州;另一条是从长江下游的浙江南部渡海到达九州西部,日本在九州西北地区的考古发现,这一时期从中国传入的水稻、葫芦、构树、芋头、茭白、白苏等植物;还有原产印度,经中国栽培驯化的绿豆;两汉时期,中国的水稻、大豆、植桑养蚕技术传至东南亚、朝鲜和日本;还有大量的药材经中医传至朝鲜和日本。

公元3世纪开始,中医药学理论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成为日本传统医学的主体,至今很多中药在日本广泛应用。734年,鉴真和尚六渡日本,历时十年之久,带去了大量佛经、文物、医药书籍及多种药材,如乳香、龙脑等。西晋南北朝时期,朝鲜的医疗技术和药材传入我国,《本草经·集注》(500年),收集了来自朝鲜的药材,有人参、细辛、五味子、款冬花、芜荑、昆布、蜈蚣等。据《本草拾遗》(713—741年)和《海药本草》(907—925年)收载有由朝鲜产的白附子、海松子、延胡索等。当时由朝鲜输入的药材还有人参、牛黄、昆布、芝草等。

中国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占东亚面积的4/5, 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和亚热带,中国的经济植物种类可以作为东亚地区的代表。根据A·Takhtajaa(1978)《世界植物区系区划》,东亚地区属于泛北极域北方亚域东亚区,这一地区植物区系极为丰富而独特。有14个特有科,300多个特有属,基本上都分布于中国,其中多数为中国特有。中国植物资源基本上反映了东亚植物资源状况。

中国高等植物就有30 000多种,其中有经济植物14 851种(包括国外引入种)。中国是世界上栽培植物的三大起源地之一,世界主要栽培作物1 500余种,近1/5起源于中国,著名的如大豆、绿豆、赤豆、水稻、大麦、莜麦、粟、稷、荞麦、甘蔗、油茶、油桐、茶叶、大白菜、青菜、紫菜苔、芜菁、芥菜、榨菜、水芹、葱、蒜、茭白、莲藕等。

我国有药用植物11 000多种,包括传统中药1 000多种,民族药4 000多种,民间药4 000多种。如原产于中国的如大补元气的人参,补药之长的黄芪,益气补脾的山药,活血化瘀的三七,有情之药的当归,保健抗衰的茯苓,滋阴敛气的五味子,乌发延嗣的何首乌,和事国佬的甘草,长寿珍品枸杞子,药食兼用的山楂,将军成名的大黄,眩晕肢麻的天麻,良药苦口的黄连,延寿黄华的菊花,抗疟圣药的青蒿等。

中国有果树300余种,原产于中国的就有50多种。著名的如吉福吉祥的红枣,原产我国黄河中游,栽培历史超过4千年,远销世界各国。“甘果之王”的栗树、“枝头春意闹”的红杏,公元2世纪经丝绸之路传入中亚,后经希腊传入罗马帝国,称为“罗子果”,14世纪传入英国,18世纪传入美国。香飘万里的梨经丝绸之路传入印度、波斯。五果之首的桃经丝绸之路传入波斯、印度,后传入欧洲,再传至美国等许多国家。猕猴桃原产我国,唐朝时已有栽培。桑原产我国,我国是植桑养蚕最早的国家。公元前1 800多年,殷商就有植桑记载。佳果良药柑橘,我国是柑橘的故乡,世界各国的柑橘几乎都来源于我国。汉朝,通过丝绸之路传入印度,经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日本、南洋群岛、菲律宾等国和地区。16世纪,葡萄牙人将柑橘带到地中海地区,1812年传入英国,以后传入美国。珍稀名果荔枝,原产我国,大宗商品销往世界,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樱桃我国已有3 000多年栽培历史,现世界各国广泛栽培。冬花夏果枇杷,我国栽培已有3 000多年历史,约7世纪,传入日本,后传至法、英、印、墨、阿根廷等地区。我国的著名果树还有李、香榧、柿、榛、银杏、苹果、文旦、柚子、佛手、梅子、荸荠、菱角、哈密瓜等。

中国在世界园林花卉中,拥有的种类占世界总数的60%~70%,超过7 500种,有“世界花园”的称誉。世界上很多名花均原产中国或已中国为原产中心。如一树独花天下春的梅花原产于我国,栽培历史悠久。15世纪中叶,传至朝鲜和日本,现欧洲、美国都有栽培。国色天香的牡丹原产我国西北,被国外誉为中国国花,8世纪左右传入日本,17世纪引入欧洲,19世纪引入美国。桂子飘香迎金秋—桂花,原产中国,已有2 000多年历史,18世纪70年代传入英国,以后传入地中海沿岸国家,现在已成为世界各地重要观赏植物。傲霜斗寒争春华—菊花,原产于我国,已有1 600年以上历史。唐末(公元900年前后)经朝鲜东传日本,1688年西传至欧洲、荷兰,1789年传至法国,1843年引入英国,并传入欧洲各国。重要的观赏植物还有如珙桐、杜鹃花、报春、丁香、茶花、蜡梅、玉兰、木兰、含笑、芍药、菊花、兰花、百合、月季、玫瑰等;稀有观赏树木如银杏、苏铁、水杉、金钱松等。

此外,我国重要的经济植物油料植物有大豆、油菜、花生、油茶、芝麻、亚麻、大麻、向日葵、核桃等,其中大豆、油菜、油茶原产我国,并贡献于世界的重要油料植物。原产中国的重要蔬菜如蕨菜、藠头、葱、白菜、莼菜、芥蓝、芜菁、刀豆、菜豆、茭白等。食用植物如稻、山药、芋、荸荠、芡实、苦荞、百合、赤豆、豇豆等。饮料植物如茶、忽布等。纤维植物如桑、大麻、苎麻、野葛、芦苇、毛竹等。

东南亚,位于印度与中国之间,并穿过东南亚地区,是南海丝绸之路上的咽喉运道和重要段落。不仅为中国和东西方海上交往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东南亚地区的繁荣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东南亚,指亚洲东南部地区,又称南洋,由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组成,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东帝汶等11个国家,面积约45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6亿。连接亚洲和大洋洲,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高温多雨,热带气候。中南半岛北部和菲律宾北部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赤道附近地区,马来群岛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植物资源丰富多样。印度尼西亚有高等植物80 000种,越南有12 000种。

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两条主线路。比陆上丝绸之路历史悠久。公元前就有了东海与南海航线。秦汉时,与我国接壤的越南就有经济植物传入我国,《后汉书·马援列传》记载:“初,援在交趾,常饵薏苡实,援欲以为种,军还,载至一车。”由此,品种优良的薏苡种子传入我国中原地区。《魏书·西域传》:“梁武帝天监17年(518年),由波斯(今伊朗)运来药材很多,如薰陆、郁金、苏合、青木等香;胡椒、荜拨、石蜜、千年枣、香附子、诃黎勒、无食子、盐绿、雌黄等。”《本草经集注》收载了苏合香、沉香、薰陆香、鸡舌香、詹糖香、木香等西域香料以及槟榔、白兔藿等药材。西晋嵇含著《南方草木传》记载了一些从东南亚传入的南方药材,如豆蔻花、山番花、蒟酱、益智子、沉香、槟榔等。

公元1405—1433年,郑和率庞大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回了大量西洋各国贡品和特产,这些商品有一百多种,主要有香料、药品、珍宝、珍禽异兽、棉麻织品等。其中香料种类很多,如龙涎香、胡椒、肉豆蔻、白豆蔻、降真香、安息香、檀香、乌香、丁香、蔷薇水等。药材有犀牛角、芦荟、没药、苏合油、紫胶、硫磺、龙脑、片脑、乌木、黄蜡、大风子、阿魏子等。

郑和从西洋带回的众多生产和生活必需品,当属苏麻离青和苏枋木两种大宗生产原料对国计民生影响最大。苏麻离青矿石产于伊拉克索马拉(Summara)地区,为青花瓷发色鲜亮的成色剂。钴原料,另一种为苏木科植物苏木(Caesalpaniasappan),又名苏枋木,根泡制作解毒剂,能解热、清血、收敛、祛痰,在东南亚多用于战场疗伤。郑和在下西洋过程中经常使用。干材中,含巴西苏木素为红色染料,原本无色,被空气氧化后,变紫红色,用作丝绸染料和香云纱纱面掉色问题,还用于染制棉麻、线、纸等纤维制品。苏枋木的引入促进了明代丝绸外贸的迅速发展。

隋唐时期,中国医药交流频繁,很多越南药物传入中国,据《唐本草》(659年)和《本草拾遗》(713—741年)载,当时中国从越南输入的药物有白花藤、庵摩勒、丁香、詹糖香、苏枋木、白茅香等。

东南亚国家盛产热带水果,种类繁多,品质优良。如热带水果王—芒果,原产印度和东南亚,东南亚普遍栽培,品种繁多,品质优良。我国种植已有1 300多年历史。据说为唐代高僧玄奘去印度取经带回。榴莲,在东南亚热带国家被誉为“果中之王”,原产东南亚,是郑和下西洋由南洋群岛带回的。椰子原产马来西亚、新西兰等地,西汉时期传入海南,已有2 000年历史。槟榔原产马来西亚、印度一带,我国栽培已有悠久的历史。腰果,马来西亚一带栽培最多,销售世界市场。山竹子,原产马来西亚,被誉为“果中之后”,现已普遍栽培。莲雾,原产马来西亚及印度,东南亚热带地区普遍栽培。椰子,东南亚各国普遍分布,产量占世界果品第四位,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其他热带地区著名水果还有菠萝、香蕉、番木瓜、人心果、牛心果、红毛丹、菠萝蜜、鳄梨、杨桃、甘蓝、酸橙、柠檬、来檬、甜橙、柑、文旦、葡萄柚、大椒等。

热带花卉如扶桑、西番莲、鸡蛋花、凤凰树,腊肠树、木麻黄、大王椰子、炮弹树、鹿角蕨、猪笼草、天堂鸟、旅人蕉、滴水观音、叶子花、黄婵、龟背竹、龙船花、变叶木等。

东南亚分布的代表性药用植物如大黄草(马鞭石斛,Dendrobiumfimbracatum),茎入药,有抗肿瘤、抗衰老、增强机体免疫力作用;小豆蔻(Elettariacardamomumvar.minuscula),根和根茎入药,有抗肿瘤、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马钱(Strythnosnux-vomica),种子入药,有镇痛、消炎、抗癌、抗肿瘤作用;东革阿里(Eurycomalogifola),根入药,东南亚称之为马来人参,有增强性功能,抗疟疾,抗糖尿病,解热等作用;肉豆蔻(Myristicafragirans),种仁入药,有抗菌消炎、止泻、镇痛作用;血竭(麒麟竭,Daemonoropsdraco),果实的树脂入药,有抑菌、抗血栓、止血等功效;安息香(白花树,Styraxtonkenensis),树脂入药,有防治神经性疾病和炎症,抗肿瘤、抗炎的作用;沉香(Aquilariasinensis),含树脂的木材入药,有镇静安神、抗炎、抗菌、止咳作用;苏合香(Liquidambarorientalas),树干香脂入药,有抗血小板凝集,抗炎作用;豆蔻(Amomumkravanh),果实入药,有抗炎、抗癌、平喘、止吐作用;肾茶(Clerodendranthusspicatus),地上部分入药,有保肾、抑菌、降压利尿作用;胖大海(Sterculialychnophora),种子入药,有抗炎、减肥、泻下、降压作用;胡椒(Pipernigrum),果实入药,有镇静、抗炎、保肝作用;海巴戟(Morindacitrifolia),果实、叶和根入药,有抗肿瘤、抗氧化、抗菌消炎、止痛等作用;槟榔(Arecacatechu),种子入药,有驱虫、抗病原微生物、抗癌作用。

东南亚重要香料植物有红豆蔻、肉豆蔻、白豆蔻、丁香、白千层、荜橙茄、山柰、紫苏、香茅、苏合香、安息香、胡椒、荜拔等。

东南亚蔬菜植物,重要的有海芋、薏苡、冬瓜、节瓜、丝瓜、参薯、芜菁、多穗刀豆。糖料植物如董棕等。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Plants in "One Belt and One Road"(Chapter East Asia and Southeast Asia)

Yuan Changqi1,Shu Chengjie2,Shan Yu1,Xiao Zhengchun2,Zhang Weiming2*

(1. Institute of Botany, Jiangsu Province and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anjing 210014, China;2. Nanjing Institute for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Wild Plants, Nanjing 210042,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reported the exchange history of economic plants in OBOR, the countries of East Asia and Southeast Asia with China and introduced important economic plants of these regions.

Key wordsOne Belt and One Road; economic plants; East Asia; Southeast Asia

收稿日期:2015-09-20

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区域特产资源生态高值利用共性技术研究(2012BAD36B01)。

作者简介:袁昌齐,主要从事药用植物分类和资源方面研究。 *通讯作者:张卫明,研究员,博导。E-mail:botanyzh@163. com

doi:10.3969/j.issn.1006-9690.2016.01.002

中图分类号:Q94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90(2016)01-0003-03

猜你喜欢
东亚东南亚一带一路
以泉会友,共享东亚文化盛世
欧洲第一份研究东亚视觉艺术的西方语言杂志——《东亚艺术》
15000余种商品亮相东亚商品展
闽菜“太平肉燕”飘香东南亚
学霸“三小只”
奇幻迷香 寻味东南亚
美俄聚焦东南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