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关怀潮人安危

2016-02-02 15:53陈汉初
岭南文史 2016年4期
关键词:汕头潮汕潮州

陈汉初

孙中山关怀潮人安危

陈汉初

1911年10月10日傍晚,古老的武昌城头,骤然响起了反清起义的枪声。武昌革命党人发动的辛亥首义,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国统治,创立了以民主、共和为旗帜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清王朝在华中地区政治、军事统治的土崩瓦解,鼓舞了革命党人的反清斗志,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反清风暴,为各省组建革命政权提供了榜样。

广东是革命党人活动较为活跃的地区。武昌起义爆发后,广州革命党人向全省发出建立自治共和政府的号召,潮汕革命党人聚集汕头,策动各方力量,筹集弹药、粮饷、资金,推选年轻力壮者组成敢死队,准备起义。

举义组织者推张立村为领导人。1911年11月9日,他们聚正始学校,商议举义事宜。原定11月11日起事。梁金鳌及其部属闻知后,先行于11月10日在汕头发难。张立村随之宣布起义开始。由于事前筹划周全,巡警、防兵、崎碌炮台驻兵先后被缴械,起义军入驻汕头清朝道署行辕,汕头随之光复。11日,张立村宣布成立粤省第四军,张立村任司令,谢鲁选为参谋长,孙丹崖为执行官,陈励吾、方云藻为正副军务长。

11月12日,张立村命第四军简师向潮州城进发。但当时的潮州,虽是潮州府的首府,但仍是“平静的古老中心,”[1]“具有新式财富和思想的人远比汕头少,而且也没有那样的组织和权势。因此,那里也没有强大的共和势力足以把知府推入革命阵营。”[2]当张立村的同盟会部队开进潮州城时,清朝备道吴煦乘舟逃跑,海阳县令谢质挂冠而去,知府陈兆棠“佯独立而谋备战。”[3]镇署总兵赵国贤想逃而被革命军断了去路,返署时僚属皆亡散,彷徨无策而自杀。革命军命知府陈兆棠投降,陈拒守顽抗。当革命军攻克鼓楼和县署时,陈兆棠化装潜逃,后在上水门被肖公溥捕获,并被革命军处死。

潮汕克复后,各派革命军互不统属,各自为政,划地防守,“潮汕称司令者十三人”。[4]据称,十三司令有:张立村为粤省第四军司令,梁金熬自署总司令,何子因摄第四军副司令,张玉堂、辛子基拉起数百人的队伍也自为正副司令,陈芸生、陈涌波、许雪秋各自招兵买马称司令,刘任臣自为司令,孙丹崖、方云藻、肖公溥、肖敏吾等四人也称司令。由于君子专制政体消灭了,而共和的政体迟迟未能建立,各自为政,这就把人民推向动荡不安的灾难之中。“潮汕地区客家人与潮汕人”不和,“偏僻农村宗族之间多次械斗,”“农村的动乱日趋严重。”[5]

当时的广东省护军使陈炯明派兵到汕头维持社会秩序,由虎门统领陈宏萼任潮汕安抚使。但宏萼怯懦无能,仍未能安定局面。由此,潮汕革命党人陈芸生、许雪秋、刘任臣等密谋约惠州民军代司令林激真来汕头主持大局。但陈宏萼借外国兵轮平涉,而使林军不能上岸。林激真遂从碣石登陆,袭击惠来,攻打潮阳,击杀防兵。宏萼派兵抵抗均遭失败,林激真乘小轮于汕头审判厅前上岸。陈宏萼逃入外人俱乐部,乘日人兵舰逃台湾。林激真遂占据汕头,“激真入汕,士卒骄恣,群情惶岌”。

针对当年盘踞潮汕的军阀蹂躏地方和残杀革命志士的情况,当时的潮汕旅外华侨张永福、林海生、杨祺圃、陈质亭、蔡汉源、柯应理、黄良德、林国英等和旅港潮商聚和堂、暹罗救济会等个人和团体,先后致函、电给孙中山等,揭发军阀为害潮汕暴行。“不肖会员林激真……围攻安抚使署,枪杀潮军无数。旋复击商团,抄商会;毁演说所,毁筹帐所;毁《汉潮报》,毁《图画报》;劫掠由暹回汕侨商,焚福合埕一带店户百余家;购拿总商会总理赖文教、自治会长吴子寿;奸淫妇女;抢劫银庄;生拿平民,剖挖心肝,悬诸竿中,游行街市。种种惨酷,罄竹难书。嗣又暗通驻潮梅军李驾千、彭仲淹等,预蓄火油危险等物,为暗袭潮郭之计。及事机败露,经陈涌波、方云添、孙丹崖等起出一切内应证据;又利用电局梁纪梅,《中华报》林柏(伯)举暨谢逸桥、吴金铭等,捏电诬报,搬弄是非,鼓动土客风潮,欲激成两州人民恶感,以掩饰其个人抗命、犯法之大罪。幸各埠各界函电号救,得蒙都督派吴督办祥达驰往查办。乃吴督到汕,林激真仍抢掠商店,日凡数起,督办绝不过问。今复迫令商家缴纳巨款,始允离潮。夫潮汕遭此蹂躏,停市累月,居民流离播迁,损失何止千万,疲癃困苦,固已罗掘俱穷。吴督办不能为潮民伸冤,复从而加朘削,朘削不已,甚且筹及留港侨商,欲壑难填。商民悲戚,怨声载道,靡不以林激真之行为,名为民军,实十倍于盗贼。会员如此,诚足为吾党羞。福等为桑梓治安计,为吾党名誉计,且惭且愤,不能已于无言。”[6]

针对林激真暴行,广东都督陈炯明派驻高州前清总兵吴祥达为潮梅绥靖处督办。但陈炯明与林激真旧有交谊而不敢动手,反而要吴祥达筹款劝激真引退,“赀粮与盗”。[7]“乃林激真、梁金鳌、陈芸生等,近闻陈督去任,连日复肆劫商号仰记等20余家,惨急呼号,莫可控诉。”[8]是时,潮汕不但兵祸为害,还“逢大水奇灾”,“难民呼号,尚得挈救。”[9]

华侨和香港同胞在给孙中山的函电中,还恳切请求“先生转致都督,秉公严办,以重本党,而救生民。”[10]

上述8位给孙中山写信反映军阀为害潮汕暴行的华侨中,有两位现掌握有一些资料。一位是张永福,饶平县锡坑人,在新加坡同盟会成立前,他就和他的外甥林义顺(澄海人)及陈楚楠等于新加坡组织“小桃源俱乐部”,从事革命活动。1903年,为宣传革命,集资翻印邹容的《革命军》2万册,易名《图存篇》,秘密输入漳、泉、潮、梅各乡镇,分送给士商,还向清朝总理衙门、翰林院等机关投寄,以广宣传。不久,林义顺又亲自回汕头宣传启发人民的革命思想。1904年张永福等又在新加坡创办第一家革命报纸《图南日报》,传播民主思想,宣传国民革命。1905年,孙中山到新加坡倡导革命,张永福即为孙中山住新加坡担保人,并将他准备为老母安享晚年的“晚晴园”,作为孙中山居住和进行革命活动的场所。新加坡同盟会成立,张永福被选为支会副会长。他还把潮汕革命志士许雪秋、陈芸生等介绍给孙中山。此后张在财力物力上给革命不断的支持。现在辑录所得有关孙中山给张永福的函件有11件,给林义顺的有5件,他们舅甥对革命的支持可谓是极尽其力,虽破产而不顾。黄冈起义失败,逃难到新加坡的革命战士,张永福也都给予安置,提供膳宿,代为寻找职业;河口之役逃难的600多人,他为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办起了一家“中兴石山公司”,把一片面积约一千亩的红石矿地献出,使得尽快开业,战士们早日可得到安置过活。“1912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从事实业救国工作,决定集股成立‘中华实业银行’。投资1000万元,拟向南洋华侨募股500万元。张永福即协同陈楚楠等多方劝募,完成500万元股金,使实业银行能于1913年开业。”[11]另一位是林国英,生卒年及籍贯不详。林国英(伟侯)参加丁未黄冈起义,负责后勤保障工作。孙中山曾题写“博爱”二字赠送给他。

孙中山与张永福、林国英等华侨的交谊,由此可见一斑。孙中山收到张永福等潮籍华侨、香港同胞的函件后,十分惦记潮人受军阀为害的惨状,1912年5月5日,时在广州的孙中山先生专程到潮州旅省同乡会看望潮籍旅省同胞,并应邀在会上发表了关于“地方自治”问题的讲话。他与“潮州诸父老兄弟相聚一堂”,纵论辛亥革命成功后各地、特别是潮汕地区等“经战之地方的一切情形,”[12]勉励潮州父老昆弟,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积极力倡地方自治,为国家日臻强盛而努力!

孙中山先生在讲话中指出:“我中华民国,久苦于专制之横暴,异种之入主。今日之革命,岂非吾人之大幸!第革命时代,社会之秩序,不免紊乱,经战之地方,不免残破,斯也无可如何之事,然较之历朝之为减少,我广东之光复,受祸最少,加之过去之都督,与现在之都督,并有图治之心,宜其风平浪靖。惟现时各州府县之不安者尚多,而潮州之扰乱为甚,此也革命后所经之阶级,无足怪者。”[13]孙中山先生高瞻远瞩,勉励与会潮汕乡亲,以大局为重,正确认识时局。

清末民初是中国学习与仿效西方政治制度的历史时期。鸦片战争后,面对列强的侵略,腐朽的清王朝采取割地赔款的卖国政策,民族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中国人民,尤其是爱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义无反顾地肩负起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历史重任。资产阶级改良派及时抓住1901年清廷下诏宣布进行变法、实施新政的时机,积极推动清政府实施改革、实行宪政、建立英国式的议会君主立宪制,创办报纸杂志,对西方议会民主制的优越性进行广泛的宣传;组织领导的一场场全国性的声势浩大的国会请愿运动,吸引了中国广大民众。正是这股强大的潮流很快将武昌起义后的中国推上了议会道路,中国便有了从1911年至1926年的议会制实践。

1911年11月15日,正当辛亥革命如火如荼进行之时,南方革命阵营就在上海成立中华民国第一个临时议会和各省都督府代表会。制定《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并依据此大纲于1911年12月29日和1912年1月3日分别选出临时大总统、副总统,成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1912年1月28日,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规定,在南京成立了参议院。正是从那时开始,党派恶斗、议会的低效率开始显现。议员们时常将国事当儿戏,连起码的职责都不能正常履行。这些,都令国人十分失望和不满,也引起舆论的讥讽和诮骂。

在全国一片议会闹剧的影响下,当时的潮汕,特别是汕头,商人组织十分活跃,组织了武装的商团,握有枪支,对左右时局产生了一定影响。张立村的一位商界朋友梁匡山在汕头一次商人人数占半数的会议上,以198票当选为汕头商团负责人。[14]1912年1月,汕头市在汕头商会的主持下,积极筹备成立正式的立法机构——汕头自治会。当时,汕头明显相互竞争的政党有三个——同盟会、国民党和共和党。这三个政党,力量最强的是同盟会,客家人占总数四分之三;国民党设在汕头的总部,主要的领导人是汕头三家报纸的编辑,党员主要为潮汕人;而共和党的党员,既有潮汕人,也有早年移居汕头并在当地经商的广州人。但在当时,汕头正处于商业贸易十分活跃时期,潮人本身就不怎么关心政治,再加上当时南京参议院的闹剧,汕头市民的参政热情并不高。一次在进行地方选举选民登记时,有6万人的汕头,只有600人登记投票,3位当选人分别获75票、49票和23票。[15]

对于潮汕地区地方自治选举存在的问题,孙中山先生在讲话中说:“惟鄙人今日对于我潮州诸父老昆弟深有希望者,即能有责任心,而不可生倚赖性。人人对于国家社会,当视为我个人与他人组织而成。凡国家社会之事,即我份内事。有时凡有益于国家社会之事,即牺牲一己之利益,为之而不惜,然后国家社会乃能日臻于进步。且国家之治,原因于地方,深望以后对于地方自治之组织,力为提倡赞助。地方自治之制既日发达,则一省之政治遂于此进步,推之国家亦然。如此做去,将来中国自然日臻强盛,与列强相抗衡于地球上,愿我父老昆弟勉之。”[16]孙中山先生的这次讲话,切中时弊,语殷意切,对千百万处于动荡不安局面的潮汕人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对激励人们树立起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革命责任心,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注释:

[1][2]丹尼尔·库柏:《华南乡村生活》(纽约,1925年出版)。

[3][4]饶宗颐总纂:《潮州志》(潮州,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潮内资出准字第240号),第一册《大事记》,第392页。

[5][14]15<美>爱德华·弗里曼作,陶宏开译:《革命运动还是流血事件——潮汕地区与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史料丛刊编辑组,《辛亥革命史料丛刊》(第二辑)(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第一版),第183页。

[6][10]张永福等:《致孙中山函》,1912年5月;蔡启贤:《缶庵论潮文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第一版),第142页。

[7][8]旅港潮商聚和堂:《致胡汉民孙中山电》,1912年5月1日,同上,第144页。

[9]暹罗救济会:《致孙中山电》,1912年4月10日,同上,第144页。

[11]蔡启贤:《三件档案资料的发现》,《缶庵论潮文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第一版),第145页。

[12][13][16]孙中山:《地方自治——1912年5月5日在潮州旅省同乡会欢迎会演讲》,《民立报》,1912年5月13日。

(作者是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猜你喜欢
汕头潮汕潮州
潮州乐调的音阶流变梳理与分析
潮汕牛肉火锅
汕头牛肉丸
汕头17岁少年“娶”13岁女孩
从汕头到上海:国民政府的“废两改元”之路(1925—1933)
潮州手拉壶“潮韵”的文化意义
潮州手拉壶“飞鸿”的象征意义
潮汕为何让人欲罢不能
舌尖上的潮汕美食
诗画汕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