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美声教学的比较研究(三)
——论中美音乐教育的差异对美声教学的影响

2016-02-02 19:18喻晓雯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北方音乐 2016年13期
关键词:音乐课院校音乐

喻晓雯(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中美美声教学的比较研究(三)
——论中美音乐教育的差异对美声教学的影响

喻晓雯
(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本文通过分析中美中小学和社会音乐教育的差异,指出中国音乐教育和美国音乐教育的差距,寻找出现这些差距的原因和缩小差距的解决方法,认识到这种差异对中美两国美声唱法教学的影响,以便更深入地了解中美美声教学,吸取美国美声教学中的精华,提高并完善中国的美声教学体系。

美声唱法;中美美声教学;差异比较

本文是《中美美声教学的比较研究》系列文章之三:中美音乐教育的差异对美声教学的影响。

一、新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情况

中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自新中国建国以来在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教育实践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中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经历了过渡期(1949-1956年)、探索期(1957-1966年)、蛮荒期(1967-1977)、改革期(1978-1990年)、发展期(1991-2000)、素质教育期(2001年至今)。早期的音乐课的目的是通过学唱教学大纲指定或推荐的具有一定时代意义的歌曲,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感受能力及艺术鉴赏能力。但是这种学唱,不训练歌唱技巧只要求唱会。大部分的时候,音乐教育都是作为政治教育的手段之一。音乐教师们在音乐教学中,往往只注重教授歌曲旋律、简单的音乐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忽略了启发和引导学生对音乐的自主思维和热爱。对音乐学习的评价也只停留在课堂评价和音乐活动评价的层面上。9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教学大纲从重视政治功能扩展到审美功能,从重视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到重视培养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理念。1999年中国教育部提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音乐课的内容包含了四大领域:音乐感受与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那么这些写在教学大纲里的内容能够得到实际的执行吗?小学和初中课程设置中,各地中小学的音乐课每周所占课时为1-2节,但是很多时候音乐课都是放在每天的最后一节课,上课效率和听课情况不容乐观。由于中国应试教育的传统,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中小学12年学习的最终检验手段可以说完全是看高考成绩。所谓的一考定终身,高考如战场这样的结论决定了高中非高考考试科目的学科如音乐课基本形同虚设。上世纪90年代末,全国各地高等院校实行扩大招生的政策。各大音乐专业院校扩大了招生名额,各综合性的高等学府也有不少新开设了音乐艺术类的二级学院。于是高中音乐特长生这一名词应运而生,这些特长生从高中一开始就要接受专门为他们设置的音乐专业课程训练,目的很明确,即专攻音乐类院校。这些考生需要额外参加一次各音乐院校组织的音乐专业术科考试,并由此术科成绩决定是否获得所考音乐院校的专业录取资格。

二、美国学校音乐教育情况

美国是一个教育行政权高度分散的国家,学区制是它的教育模式。全国共有16000多个大、中、小学区。每个学区的教育权利机构是教育委员会,每个学区的教育委员会有自主制定教育政策、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权利。在这样自由化的教育体制中,创造就成为了多种教育模式的核心思想。多种音乐教育法在这样自由的,兼容并包的坏境中得到充分的发展。美国的中小学音乐课程主要分为三种,合唱、器乐和普通音乐课,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进入哪个课程学习,合唱队和乐队的课程必须要通过考核才能进入,普通音乐课的教学主要以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达尔克罗斯教学法和综合音乐感教学法为主。

美国高中阶段则是实行学分制,由学生自己选择参加合唱队还是乐队的课程,这两个课程都是为了极少数具有音乐天分的学生而设,他们在这里能得到专业的技能培训,并得到一些演出的机会,能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音乐专业技能水平。美国学校的音乐课堂是一个游戏的课堂,在这个课堂里,学生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音乐才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创造属于自己的音乐。访学所在地的小学参观的过程中,还能感受到一个和中国中小学音乐课堂所不同的特点,就是美国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们的表现,从头到尾都是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在以儿童中心论为指导思想的美国课堂里,教师们更注重的是学生对兴趣的培养。

美国的音乐教育水平很大程度上要感谢全国范围的各种宗教信仰。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宗教大国,宗教色彩极为浓厚。全国有30多万个基督教堂、犹太教会堂、清真寺以及其他宗教活动场所,有至少80%的美国人有宗教信仰。各色教堂如繁星般分布在美国境内的各个社区,各教会教堂每周日都会有一次集会活动,或称弥撒或称礼拜,在这个敬拜的日子里教众们会一家老小全家出动去参加。在其敬拜仪式里最突出的仪式就是由专门的唱诗班或是全体教众齐唱敬拜诗歌,或称圣咏。在教堂排列整齐的每一张座椅背后都摆放着圣经和圣咏两本书籍,这些圣咏几乎全是多声部作品,还在襁褓里的婴儿就被父母们抱着参加这样的含有浓厚音乐色彩的活动。教堂还设有专门的教会学校,教会学校对艺术课程的开设非常重视,这里的孩子们会得到非常专业的各项才能包括音乐才能的开发和训练。

三、中美学校音乐教育的差异对美声教学的影响

唱歌课成为中国中小学音乐课的代名词,大部分的中小学音乐课堂主要的内容就是教授唱歌。音乐课的附属性,导致了上课的低效率。除了那些对音乐真正感兴趣的学生以外,大部分的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态度是不重视,不关心。到了高中,这种情况就更为严重,这多多少少是由于中国应试教育的弊端引起的。

由于音乐院校的文化录取分数线往往比其他专业录取分数线要低,也成为了很多文化课较差的学生一个上大学的途径。他们往往只经过高中3年的音乐应试强化训练就去参加音乐术科考试,从而拿到就读音乐院校的资格。但是由于只是应试性的强化训练,他们中大多数人都缺乏对音乐的真正热爱、没有较高的音乐素质、也不具备音乐天分。在进入音乐院校后,这一部分人也成为拉低音乐院校整体专业素质水平的鸡肋般的存在。有些学生虽然嗓音条件好,但是因为没有从小接受过正规的视唱练耳、乐理或乐器的训练,音准、节奏一塌糊涂,在声乐教学中,这些问题成为学习的拦路虎。有些学生虽然有嗓子有乐感,但是却没有好的表演意识、舞台感觉,表演十分生硬。

美国学生在校内校外都能接触到专业的音乐环境,学校的音乐游戏;自由学分的选择制;对学生的才能采取完全鼓励表扬的态度;教会学校的专业性。从小就在这样的音乐氛围里成长起来的美国孩子,大部分都对音高和节奏有着天生的敏感度,具有自然流畅的表演意识,因此美国学生有着更好的表演意识、音乐感觉和节奏感。这样的学生在进入音乐院校学习的时候,可以想见好的音乐基础和音乐感觉对他们的美声学习会有什么样的帮助。

四、结论

中美两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美国的音乐教育模式是鼓励儿童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体验主动探索、创新的学习意识;中国大部分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仍然停留在让儿童被动模仿的模式中。在缺乏创造力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永远不会被开发。声乐学习的过程,也就总是具有被动性,学生不会主动思考,从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美国音乐教育中的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是值得中国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借鉴的。

[1]许锐.建国后我国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J].北京:中国音乐学院学报,2012.

[2]郭声健.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带来的反思[J].北京:人民音乐,2012.

[3]余农荣.美国声乐教育理念对我们的启示[J].音乐探索,2007,(增刊):151-152.

[4]徐菁菁.文化视域中的中美音乐教师教育课程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猜你喜欢
音乐课院校音乐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音乐
我的成长之路——参加“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有感
上好音乐课的三点思考
观“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有感
众生相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