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晉陽起兵左右軍考略*

2016-02-02 19:58姜望來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2016年2期
关键词:創業世民

姜望來

李淵晉陽起兵左右軍考略*

姜望來

隋末李淵父子於大業十三年五月甲子(十五日)起兵太原,至十一月丙辰(九日)克京城長安,此一李唐帝業初基之關鍵時期,前賢已多有討論梳理。*如汪篯《唐室之克定關中》(收入《汪篯隋唐史論稿》,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牛致功《從太原留守到建唐稱帝的李淵》(《陝西師範大學學報》1981年第3期)及《李淵建唐史略》(西安: 陜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在此過程中李淵麾下兵力之發展壯大及相關之軍隊指揮領屬問題,似尚未見有專文討論;然此問題不僅關係李淵諸子(建成、世民、元吉)軍權分配與地位升降,亦影響到唐初李世民與其兄弟李建成、李元吉之競争成敗,頗有加以重視檢討之必要與餘地。因此,本文擬參據前人有關論述,以晉陽起兵時所建制之左右軍爲中心,考察隋末李氏兄弟間軍政權力格局之變遷。

李淵晉陽初起之時,建大將軍府並置左右軍。《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一:

(大業十三年六月)裴寂等請進位大將軍,以隆府號……裴寂等又請置諸軍,並兵士等總號。帝曰:“諸侯三軍,春秋所許,孤今覇業,差擬晉文,可作三軍,分置左右。謀簡統帥,妙選其人。(後略)”……癸巳,以世子爲隴西公,爲左領軍大都督,左三統軍等隸焉。二郎爲燉煌公,爲右領軍大都督,右三統軍等隸焉。世子仍爲太原郡守。命裴寂、劉文静爲大將軍府長史司馬,以殷開山、劉正會、温大雅、唐儉、權弘壽、盧階、思德平、武士彠等爲掾屬、記室、參左等官。以鷹揚王長階、姜寶誼、楊毛,京兆長孫順德、竇琮、劉弘基等分爲左右統軍、副統軍。*温大雅撰,李季平、李錫厚點校: 《大唐創業起居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舊唐書》卷一《高祖紀》:*《舊唐書》,中華書局點校本,1975年。

(大業十三年六月)癸巳,建大將軍府,並置三軍,分爲左右: 以世子建成爲隴西公、左領大都督,左統軍隸焉;太宗爲燉煌公,右領大都督,右統軍隸焉。裴寂爲大將軍府長史,劉文静爲司馬,石艾縣長殷開山爲掾,劉政會爲屬,長孫順德、劉弘基、竇琮等分爲左右統軍。

《新唐書》卷一《高祖紀》:

(大業十三年)六月己卯,傳檄諸郡,稱義兵,開大將軍府,置三軍。以子建成爲隴西公、左領軍大都督,左軍隸焉。世民爲燉煌公、右領軍大都督,右軍隸焉。元吉爲姑臧公,中軍隸焉。裴寂爲長史,劉文静爲司馬,石艾縣長殷開山爲掾,劉政會爲屬,長孫順德、王長諧、劉弘基、竇琮爲統軍。*《新唐書》,中華書局點校本,1975年。

《資治通鑒》卷一八四隋恭帝義寧元年六月:

遂定入關之計。淵開倉以賑貧民,應募者日益多。淵命爲三軍,分左右,通謂之義士。裴寂等上淵號爲大將軍,癸巳,建大將軍府……長孫順德、劉弘基、竇琮及鷹揚郎將高平王長諧、天水姜寶誼、陽屯爲左右統軍……又以世子建成爲隴西公、左領軍大都督,左三統軍隸焉。世民爲燉煌公、右領軍大都督,右三統軍隸焉。各置官屬,以柴紹爲右領軍府長史。*《資治通鑒》,中華書局點校本,1956年。

大將軍府及左右軍之設置,大體如上引諸書所言。按,李淵之大將軍府爲起義之中樞;軍隊統屬及行軍戰陣之事則主要歸於大將軍府下之左右軍,而以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主領。關於“左右軍”,諸書記載頗有歧異遺漏之處,當略加辨析。

其一,左右軍並非三軍之二,而是三軍各分左右。所謂“三軍”,如《創業起居注》所載李淵自言乃取“諸侯三軍,春秋所許”之誼,故“可作三軍,分置左右”,《通鑒》云“淵命爲三軍,分左右”略同;故雖號三軍,實則以左、右軍分統,並非三軍分别爲左、中、右軍,而是左、右軍各分爲三(左一軍、左二軍、左三軍;右一軍、右二軍、右三軍)。新舊《唐書》謂置三軍,左軍隸建成,右軍隸世民,中軍隸元吉,實爲誤解。*李氏太原發引向長安進發之時,“以四郎元吉爲太原郡守,留守晉陽宫,文武後事並委焉”。(《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二)元吉留守太原,並未隨主力西進,自無領中軍與建成左軍、世民右軍並列之理;又左右三統軍屢見史載,而從無所謂中三統軍之號。可知三軍即一、二、三軍,並分爲左右;左右軍之外,無中軍之設置。

其二,左右軍麾下三統軍將領其人。左右各三軍,每軍主將爲統軍,故共六統軍,據《創業起居注》與《資治通鑒》,六人爲王長階(王長諧)、姜寶誼、楊毛(陽屯)、長孫順德、竇琮、劉弘基。*《資治通鑒》所記之陽屯,即《創業起居注》之楊毛,形音近致訛而已;《創業起居注》之王長階即新舊《唐書》、《資治通鑒》之王長諧,亦形誤。《舊唐書》僅列六人之三(長孫順德、王長諧、劉弘基),《新唐書》僅列六人之四(長孫順德、王長諧、劉弘基、竇琮)。此六人於左右軍之具體歸屬,則不明確。《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二:

(義寧元年九月)丙寅,遣世子隴西公將司馬劉文静、統軍王長諧、姜寶誼、竇琮諸軍數萬人屯永豐倉……遣燉煌公率統軍劉弘基、長孫順德、楊毛等諸軍數萬人往高陵道。按,世子隴西公即建成爲左領軍大都督,其所統爲“統軍王長諧、姜寶誼、竇琮諸軍”;燉煌公即世民爲右領軍大都督,其所統爲“統軍劉弘基、長孫順德、楊毛等諸軍”。可推知左右軍分置時之王長諧等六人,王長諧、姜寶誼、竇琮爲左三統軍隸建成,劉弘基、長孫順德、楊毛爲右三統軍隸世民。*《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二:“仍命(孫)華先濟,爲西道主人,華大悦而去。仍命左右統軍王長諧、劉弘基並左領軍大都督府長史陳演壽等,率師次華而渡,據河西岸,以待大兵。”《新唐書》卷八八《姜寶誼傳》:“從高祖督盜太原。及起兵,授左統軍。”王長諧、姜寶誼爲左統軍,劉弘基爲右統軍,可爲佐證。不過,上列六人之外,新舊《唐書》又另載有數人晉陽初起時任左右統軍者。《舊唐書》卷五七《李思行傳》(《新唐書》卷八八《李思行傳》略同)云:

李思行,趙州人也。嘗避讎太原。高祖將舉義兵,令赴京城觀覘動静,及還,具論機變,深稱旨,授左三統軍。從破宋老生,平京城。

又《舊唐書》卷五七《趙文恪傳》(《新唐書》卷八八《李思行傳》附趙文恪事迹略同):

趙文恪者,幷州太原人也。隋末,爲鷹揚府司馬。義師之舉,授右三統軍。

又《舊唐書》卷五七《李高遷傳》(《新唐書》卷八八《李高遷傳》略同):

李高遷,岐州岐山人也。隋末,客游太原,高祖常引之左右,及擒高君雅、王威等,高遷有功焉,授右三統軍。從平霍邑,圍京城,力戰功最。

李思行爲左三統軍,當隸建成;趙文恪、李高遷爲右三統軍,當隸世民。按,前已論長孫順德、劉弘基等六人爲左右三統軍,姓名諸書具載,人數亦合,其時於六人之外,不應再有任統軍者。《創業起居注》已云“以鷹揚王長階、姜寶誼、楊毛,京兆長孫順德、竇琮、劉弘基等分爲左右統軍、副統軍”,是左右六統軍之外,尚有副統軍若干人(很可能每軍二人),*《舊唐書》卷四二《職官一》:“改……秦王、齊王下統軍爲護軍,副統軍爲副護軍。”《新唐書》卷四九下《百官志四下》:“秦王、齊王府置左右六護軍府……左一、右一護軍府,護軍各一人,副護軍各二人,長史、録事參軍事,倉曹、兵曹、鎧曹參軍事,各一人,統軍各五人,别將各一人。左二、右二護軍府,左三、右三護軍府,減統軍三人,别將六人。”唐初秦王、齊王左右護軍府之護軍、副護軍,原稱統軍、副統軍,當即沿襲晉陽起兵時所設左右統軍、副統軍而來;以後來之秦王、齊王之左右六護軍府各設護軍一人、副護軍二人情形推測,大約晉陽時左右三統軍之副統軍亦當各設二人。故李思行等三人所任“統軍”當爲副統軍,大約三人事迹不顯名位較輕,記載闕略而致誤。*《新唐書》卷八八《裴寂傳》:“自趙文恪等十八人功不甚顯,然參附義始事,班班見當世。今次第其名,總出左方云。”又趙文恪、李高遷約略同時任右三統軍,頗令人不解,推測其同任右三副統軍則無所抵牾。

其三,左右領軍府首僚長史其人。按,上引《資治通鑒》卷一八四隋恭帝義寧元年六月條云“以柴紹爲右領軍府長史”,知柴紹爲世民右軍長史。又《册府元龜》卷三八四“將帥部·褒異”(同書卷四二八“將帥部·料敵”同):

柴紹爲右領軍大都督府長史,大軍發晉陽,兼領馬軍總管。

按右軍長史柴紹兼領晉陽義兵馬軍總管,則始發晉陽時雖左右軍並列,而頗有世民右軍重於建成左軍之勢。左軍長史,據《創業起居注》則爲陳演壽。*《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二:“仍命左右統軍王長諧、劉弘基並左領軍大都督府長史陳演壽等,率師次(孫)華而渡,據河西岸,以待大兵。”

如上所論列,有關晉陽起兵時左右軍大致情形已明了: 李淵建大將軍府置三軍而各分左右,建成領左軍,世民領右軍;左三統軍爲王長諧、姜寶誼、竇琮,副統軍可考者有李思行,長史爲陳演壽;右三統軍爲劉弘基、長孫順德、楊毛,副統軍可考者有趙文恪、李高遷,長史爲柴紹兼義兵馬軍總管。從此以後,李淵集團之軍隊主力雖初號三軍,實分爲左右,左軍、右軍又分别爲建成、世民所統率而呈相對獨立之勢;可以説,唐初建成、世民兄弟各樹徒黨明争暗奪皇位之複雜鬥争,自晉陽起兵分置左右軍時已兆其端。而在西進關中攻取長安之過程中,由於戰略部署、人事安排等之差異,左右軍擔當之征伐攻禦乃逐漸各有側重,建成左軍、世民右軍之發展壯大亦漸致區别。

李建成、李世民兄弟分將左右三軍,俱從李淵西進謀取關中,前期左右軍雖各有領屬而戰則協同。如《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二記西進途中霍邑之戰時云:

乃部勒所將騎兵馬左右軍,大郎領左軍,擬屯其東門,二郎將右軍,擬斷其南門之路。

進軍至黄河東岸龍門縣頓軍逗留未渡河之時,馮翊賊帥孫華自河西來歸附,《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二:

仍命華先濟,爲西道主人,華大悦而去。仍命左右統軍王長諧、劉弘基並左領軍大都督府長史陳演壽等,率師次華而渡,據河西岸,以待大兵。

先遣渡河兵力,仍是左、右軍各出一部,左軍長史陳演壽亦俱渡,大約以左軍爲主。稍後當華陰令李孝常以永豐倉來附,形勢焕然一變,李淵遂全師西渡;*李孝常華陰之叛,保證了李淵軍糧供應及賑濟饑荒穩定民心之需要,使李淵據永豐定關中東向而争天下之戰略得以迅速實施。可參汪篯《武則天》與《唐室之克定關中》二文(均收入《汪篯隋唐史論稿》)、艾沖《隋唐永豐倉考論》(《陝西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2期)及拙撰《隋末糧倉與群雄盛衰》(《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20輯,武漢: 武漢大學文科學報編輯部,2003年)有關論述。渡河之後,義師主力一分爲二,左、右軍之任務與目標乃各有側重。《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二:

(義寧元年九月)丙寅,遣世子隴西公將司馬劉文静、統軍王長諧、姜寶誼、竇琮諸軍數萬人屯永豐倉,守潼關,備他盜,慰撫使人竇軌等受節度焉。遣燉煌公率統軍劉弘基、長孫順德、楊毛等諸軍數萬人往高陵道,定涇陽、雲陽、武功、盩厔、鄠諸縣等,慰撫使人掾殷開山等受節度焉。

按,李世民率“統軍劉弘基、長孫順德、楊毛等諸軍數萬人”即右三軍經長安北邊之高陵道定長安西北之涇陽、雲陽、武功、盩厔、鄠諸縣,從渭北西進略地再自西圍逼京師;李建成率“統軍王長諧、姜寶誼、竇琮諸軍數萬人”即左三軍屯守永豐與潼關,在長安以東鎮捍,待李世民右軍基本略定長安近郊之後方自渭南合圍京師。

李建成左軍之所以受東向鎮捍之任,與李孝常有關。《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二:

李孝常據永豐倉,遣子弟、妹夫竇軌等送款,仍便應接河西關上兵馬。

李孝常妹夫竇軌,即左三統軍之一竇琮之兄,竇琮早與李世民有嫌隙,竇軌則與李建成關係親密,大約軌、琮兄弟皆親建成而於世民較疏;李孝常、竇軌等所接應之河西關上兵馬,當即隨孫華渡河之義師先遣,而前已論及此先遣部隊雖左、右軍各出一部但以左軍爲主。義師先與李孝常、竇軌等會合之部隊以建成左軍麾下爲主,竇軌、竇琮兄弟於李建成、李世民兄弟間又頗有親疏之别,故建成受命屯守永豐、潼關當東面重任,實有人事契合之因素在内。

李世民右軍受命西進略取京郊諸縣,則與其姊平陽公主有關。《舊唐書》卷五八《柴紹附平陽公主傳》:

平陽公主,高祖第三女也,太穆皇后所生。義兵將起,公主與紹並在長安……紹即間行赴太原。公主乃歸鄠縣莊所,遂散家資,招引山中亡命,得數百人,起兵以應高祖。時有胡賊何潘仁聚衆於司竹園,自稱總管,未有所屬。公主遣家僮馬三寶説以利害,潘仁攻鄠縣,陷之。三寶又説群盜李仲文、向善志、丘師利等,各率衆數千人來會。時京師留守頻遣軍討公主,三寶、潘仁屢挫其鋒。公主掠地至盩厔、武功、始平,皆下之。每申明法令,禁兵士無得侵掠,故遠近奔赴者甚衆,得兵七萬人。公主令間使以聞,高祖大悦。及義軍渡河,遣紹將數百騎趨華陰,傍南山以迎公主。時公主引精兵萬余與太宗軍會於渭北,與紹各置幕府,俱圍京城,營中號曰“娘子軍”。京城平,封爲平陽公主,以獨有軍功,每賞賜異於他主。

按,李淵起兵晉陽,其家人、戚屬如女平陽公主、女婿段綸、從弟神通等亦在長安附近聚兵呼應,於李淵之平關中甚有襄助,*參前揭汪篯《唐室之克定關中》文中有關論述。其中尤以平陽公主招合群盜何潘仁、李仲文、向善志、丘師利及李淵從弟神通等“得兵七萬”最爲突出。而平陽公主之夫即李世民右軍長史柴紹,顯然柴紹、平陽夫妻二人與世民關係較密。故義軍渡河後迅速派遣柴紹迎公主,“時公主引精兵萬余與太宗軍會於渭北”。平陽公主與世民右軍既會合,又因柴紹爲右軍長史之關係,世民受命西略順理成章,而其所以先取長安西面盩厔、武功、鄠等縣以逼京城,亦與平陽公主勢力與影響主要在此京西數縣不無關係。

義師渡河入關之後破京師之前,建成左軍、世民右軍戰略重心已分東、西,及至其後攻取長安之役,亦是世民主西、建成主東。*《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二:“(十月)辛卯,命二公各將所統兵往爲之援。京城東面、南面,隴西公主之;西面、北面,燉煌公主之。”東、西各有側重之部署,對於左、右軍實力之擴展壯大(相當程度上即李建成、李世民各自實力之擴展壯大)之影響有顯著差異。建成左軍屯永豐及其後合圍長安,自然有部分歸附兵力來合,*如李孝常、竇軌所統,《舊唐書》卷六一《竇軌傳》:“義兵起,軌聚衆千餘人,迎謁於長春宫,高祖見之大悦,降席握手,語及平生,賜良馬十匹,使掠地渭南。軌先下永豐倉,收兵得五千人。”又如段綸,《册府元龜》卷七六六“總録部·攀附”:“段綸,仕隋爲左親衛。隱太子見而悦之,妻以琅琊長公主……義兵西邁,綸於藍田聚結兵馬,得萬余人迎接大軍。”段綸與李建成親近,所據藍田在渭水以南長安東南,而攻取長安之役即建成主東南面,故可推測段綸之兵力當會於建成。但較之先受命略定長安附近之世民右軍則遠遠不如。入關分兵後,各路勢力競相歸附,《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二:

帝並以不次封,遣書勞之,仍令各於當界率衆,便受燉煌公部署。旬日間,京兆諸賊,四面而至,相繼歸義,罔有所遺……(九月)乙亥,燉煌公至盩厔,所過諸縣及諸賊界,莫不風馳草靡,裹糧卷甲,唯命是從。遣使啓帝,請期日赴京……令燉煌公率新附諸軍,自鄠縣道屯長安故城。

“新附諸軍”基本歸於李世民統率。《舊唐書》卷一《高祖紀》:

(大業十三年七月)癸丑,發自太原,有兵三萬。……冬十月辛巳,至長樂宫,有衆二十萬。

《新唐書》卷五〇《兵志》:

發自太原,有兵三萬人。及諸起義以相屬與降群盜,得兵二十萬。

《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二:

(大業十三年)冬十月辛巳,帝至灞上,仍進營,停於大興城春明門之西北,與隴西、燉煌等二公諸軍二十餘萬衆會焉。

按,自李淵起兵至圍長安,數月間軍隊迅速由三萬擴至二十萬,其中多數即李世民率右軍自渭北西略所得“新附諸軍”。《舊唐書》卷二《太宗紀上》:

太宗以前軍濟河,先定渭北。三輔吏民及諸豪猾詣軍門請自效者日以千計,扶老攜幼,滿於麾下。收納英俊,以備僚列,遠近聞者,咸自托焉。師次於涇陽,勝兵九萬,破胡賊劉鷂子,幷其衆。留殷開山、劉弘基屯長安故城。太宗自趣司竹,賊帥李仲文、何潘仁、向善志等皆來會,頓於阿城,獲兵十三萬。

《資治通鑒》卷一八四隋恭帝義寧元年九月:

壬申,進屯馮翊。世民所至,吏民及群盜歸之如流,世民收其豪俊,以備僚屬,營於涇陽,勝兵九萬……世民引兵趣司竹,李仲文、何潘仁、向善志皆帥衆從之,頓於阿城,勝兵十三萬。

李淵、李建成、李世民父子合圍長安時,有兵二十萬,其中十三萬爲世民所統右軍,再除去李淵自領之少部分,則初與世民右軍勢均之建成左軍此時僅當右軍一半左右,實力懸隔。

《大唐創業起居注》、新舊《唐書》等極力突出世民取長安定關中之功業,於建成事迹頗多隱没;但若非建成率左軍屯守永豐、潼關,保糧倉不失並力拒關東之隋師與群雄,使世民右軍西進無後顧之憂,則世民建功與坐大絶不能如此迅速。李淵曾謂李密“適所以爲吾拒東都之兵,守成皋之扼,更覓韓、彭,莫如用密”,*語見《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二。《舊唐書》卷五三、《新唐書》卷八四《李密傳》略同。以李密爲己之韓、彭,殊不知其二子建成、世民間情勢相類,建成亦可謂世民之韓、彭矣。推原其始,則肇因於晉陽起兵時左、右軍之分置,轉折於義師入關後分兵東守西進之戰略。待以右軍爲主力攻取長安後,世民功高權重隱然已淩駕建成之上,唐初玄武門之變中李建成之失敗與李世民之成功並非歷史之意外,相當程度上乃是事勢發展之必然。

《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三十四輯

2016年11月,76— 82頁

*武漢大學青年學術團隊建設項目“中國歷史上的國家凝聚、族群融合與信仰變遷”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創業世民
溅蚀过程中红壤团聚体周转路径的定量表征
黄科院田世民、吕锡芝、张雷入选水利青年拔尖人才
理发师
失去,亦是另一种获得
清华大学有所神秘学院
創業切忌盲目跟風,籲做好能力匹配與職業規劃
許小年 創業有必要避開風口,進行差異化競爭
根植沃土 創業成長
最后的麦子
葉檀 創業不是就業的替代品 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