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如何提高兵团机采棉的质量

2016-02-02 21:21秦玉斌第七师锦棉公司新疆奎屯83300第七师30团加工厂新疆奎屯83300
中国棉花加工 2016年1期
关键词:机采棉植棉机采

■ 秦玉斌 王 军〔第七师锦棉公司,新疆 奎屯 83300〕〔第七师30团加工厂,新疆 奎屯 83300〕



探讨如何提高兵团机采棉的质量

■秦玉斌1王军2
〔1第七师锦棉公司,新疆奎屯833200〕〔2第七师130团加工厂,新疆奎屯833200〕

随着新疆兵团机采棉种植面积的增加,兵团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机采棉产地。如何提高机采棉质量,已成为兵团机采棉种植、加工、管理等部门必须研究的课题。实践证明,机采棉不只是简单用机械采摘的问题,它涉及到棉花品种选育、种植模式、管理方法、采摘技术、加工工艺和棉花质量检验等多个环节,是一个系统工程。为此,要想提高兵团机采棉的质量,就必须面对现实,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对策。下面笔者就自己对机采棉的认知,与业内同行探讨如何提高兵团机采棉的质量。

一、机采棉存在的质量问题

目前,兵团种植的机采棉由于培育品种、种植模式、采摘方式和天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机采棉与手摘棉相比,棉花的成熟度一致性差、马克隆值偏高、纤维强度偏弱、长度偏短,加工出的皮棉显现出含杂量偏高、颜色级下降、长度减短、长度整齐度较差、皮棉中短纤维含量增加、细小疵点数量较多、带纤维籽屑多、轧工质量较差等问题,且一批棉包中棉花的各项质量指标一致性较差,不能完全满足纺织企业的需求。

二、机采棉对成纱质量的影响

据棉纺企业反馈,机采棉存在的质量问题导致棉纺企业成纱疵点数量较多,特别是棉结、短粗节较多,而且这些疵点在纺纱过程中很难被消除,即使增加纺纱成本,成纱棉结问题也得不到明显改善。生产实践显示,机采棉成纱棉结(+200%)要比手摘棉高10%~40%,这类棉结对后道工序制造的影响,绝大多数都以棉球形式出现。对于+140%棉结数量而言,机采棉成纱要比手摘棉高30%~60%,同时机采棉成纱的毛羽也比手摘棉高20%~50%,特别是长毛羽就更明显。一般情况下这类毛羽对高质量的织物有害,也就是说高质量的针织物最好用纱,不采用机采棉纺纱,如果采用则应严格控制疵点数量。

三、分析机采棉存在质量问题的原因

(一)农业种植环节对机采棉质量的影响

1.棉花品种及气候对机采棉质量的影响。

据资料介绍,目前世界机采棉技术最为成熟的国家是美国,机采棉的种植已有上百年历史,其植棉地气候湿润,具备良好的棉花生长环境。美国的机采棉体系完备,从棉种开始到育种栽培,集中程度高,种植品种相对统一。以2014年为例,仅5个棉花品种占了美国植棉总面积的92.6%。美国机采棉生长株型属杨树状,枝杈较少,果枝始节高度在40 cm以上;每棵棉株一般只有5个~6个棉桃,生长期在145天~150天且棉桃高度相对一致,结铃开花一致,吐絮集中,成熟度相对一致。美国使用的机采棉脱落叶剂是一种落叶激素,喷施后可使棉叶快速脱落,但叶面不会焦枯变碎,即使籽棉中混入棉叶,也容易清除;再加上采摘后的籽棉纤维长度一般都在30 mm以上,断裂比强度指数都在30 cN/tex以上;其棉花自身天然品质较高,抗机械作用力较强。通过机械采摘和加工后,棉花各项质量指标仍可满足纺织企业的需要。

兵团机采棉的发展只有短短的十几年,无论是培育品种、种植模式、采摘方式、加工工艺、质量检验手段等,都未形成单独的专业体系。兵团植棉地气候多干燥,部分植棉团场的棉田甚至与沙漠接壤,如遇持续高温和干旱天气,对棉花的生长及天然品质都存在着极其不利的影响。

兵团植棉团场种植机采棉的主栽品种不够明确,品种呈现出多、乱、杂现象,大部分团场一般种植5个~6个品种,少部分团场多达10个~20个品种。目前种植的机采棉品种是由原来的手摘棉品种培育转变的,主要以高产量、高衣分为根本目的,很少考虑棉花生长的株型、吐絮集中度和抗机械外力的内在品质。再者,兵团北疆植棉地区气候无霜期较短,生长期一般在120天左右,棉花多为早熟品种,生长的株型均是开放茂盛型,枝杈较多,果枝始节高度在18 cm~20 cm。一般棉株都在6个棉桃以上,而结桃高度有高有低,结铃开花有前有后,吐絮不集中,成熟度一致性较差。为了让机采棉集中吐絮便于机采,主要靠喷洒脱叶剂催熟。兵团目前使用的脱叶剂与美国使用的脱落叶剂在性能上有区别,美国使用的落叶剂在喷洒后,棉叶不是催干,而是离从;而我国使用的脱叶剂实际是一种枯叶剂,喷洒后受气候干燥与脱叶剂的综合作用,棉叶迅速干枯,极易破碎;再加上棉株是一种茂盛树型,棉株枝杈纵横交错,使得棉叶受药后虽然脱落,但脱落的棉叶被棚架在棉株枝杈上不易落在地,造成机械采摘时破碎的棉叶易混入棉花中,很难清除。再加上机采棉果枝始节高度距地面偏低,落地棉叶、尘土及地面外露残膜等极易吸入籽棉中,使采摘后的籽棉含杂质量较多。此外,催熟的棉花成熟度一致性较差;棉纤维通过机械采摘和加工,长度易受到损伤,皮棉中的短纤维含量增加、疵点偏多、杂质偏高,使棉花的质量指标达不到纺织企业的需求。

从目前兵团种植的机采棉品种来看,虽然是用机械方式采摘棉花,但却不是最佳适宜机械采摘的时机,也就是说还称不上是品质稳定、能满足纺织企业需求的机采棉。

2.土壤、种植模式对机采棉质量的影响。

兵团是我国率先大面积推广地膜植棉增产技术的,这一技术推广对棉花增产效果十分明显,但同时长期使用地膜也造成棉田土地遗留过多残膜,再加上常年喷洒农药导致土壤污染,从而加快了棉花性能的退化、变异。而部分残膜在机械采摘棉花过程中混入,增加了机采棉中异性纤维的含量,影响了棉花质量。

在种植模式方面,兵团植棉团场普遍采用一膜三行和一膜六行。一膜三行比一膜六行的种植模式通风透光性能较好,棉花的成熟度相对也较好;喷洒脱叶剂后因棉株密度相对较小,棉叶受药率就相对较好;再加上前者棉株枝杈纵横交错相对少于后者,一膜三行的棉叶落地效果明显好于一膜六行,机采质量也相对较好。为此,建议植棉团场应下大力气彻底清除土壤中的遗留残膜,降低土壤污染,大力推广一膜三行或其他更加科学的种植模式。

3.棉花生长品质对质量的影响。

棉花生长品质与机采棉质量,尤其是籽棉的成熟度密切相关。正常来说籽棉的成熟度较差,棉花的单纤维强力就相对较弱,所以在棉花加工过程中,棉纤维易缠绕、扭曲,形成棉结、索丝等纤维性疵点。而目前兵团种植的机采棉受种植品种、模式、地理环境、喷施脱叶剂的时间把控和脱叶效果等因素的影响,通常籽棉成熟度一致性比手摘棉差,也比美国、澳大利亚等农业发达国家的机采棉质量差。由于籽棉单纤维强力较弱,在加工过程中棉纤维的抗钩拉和抗打击能力也就相对较弱,因此,棉纤维长度就容易受到损伤,同时增加皮棉中的短纤维含量。

4.机械采摘对籽棉质量的影响。

随着机采棉的发展,兵团采购引进了一批国内外生产的各型号采棉机。实践证明,机械采摘速度快、产量高,很好地解决了兵团为采摘棉花每年从内地大批接送拾花人员带来的一系列困难,降低了兵团棉花种植户的采摘成本。但是机械采摘是一次性采摘,不分采摘遍数,也不分霜前花和霜后花,所以采摘后的棉花质量较差,籽棉中含有大量的棉叶、棉枝,也无法分开成熟度好和成熟度差、长度长和长度短、细度差异大的棉花,给后续棉花加工带来了困难。就采棉机本身而言,同一品种、同一种植模式的棉田,不同型号的采棉机采摘棉花的质量也有所不同。在各型号的采棉机中,从美国引进的约翰迪尔采棉机,尤其是CP690型号采棉机不仅采摘速度快,而且该机型设置了籽棉回潮可控装置,采摘质量明显优于其它型号的采棉机。笔者建议在兵团范围内推广约翰迪尔CP690型号采棉机及配套的轧花开松喂棉工艺。

除了机采方式影响采摘棉质量外,最主要的还是人为因素影响,其表现为:一是采棉机进地前的人工清洁棉田工作做得不扎实;二是不按采摘规定的时间在早晨或夜间采摘带露水的棉花;三是下雨天或雨刚停就采摘带雨水的棉花。上述原因致使采摘后的籽棉回潮率、含杂率超标,直接影响了轧花厂的加工进度和加工质量。

(二)轧花厂加工环节对机采棉质量的影响

1.收购籽棉检验质量、结算定价对机采棉质量的影响。

收购籽棉检验质量是轧花厂确保加工质量的事前把关,按质量定价格收购籽棉则是用经济杠杆以植棉团场与棉花种植户实现双赢为目的,引导植棉人在种植阶段提高机采棉质量,这是兵团发展机采棉的必由之路,也是最佳选择和长久之计。

目前兵团轧花厂收购机采棉的操作方法是:统一定级为白棉三级;统一按相对固定的比例扣除水杂;以同一个收购价格按扣除水杂后的实际籽棉重量结算。这种收购籽棉的方法虽然操作简单、便利,但是对提高机采棉的质量却产生了误导,棉农就会认为:“不管自己种的棉花质量好与坏,级别都是白棉三级;水杂含量不管多与少,都是按同一个标准扣除,结算也是在扣除水杂后按交售籽棉重量以同一个价格结算,而不是按质量定价格”。目前兵团轧花厂收购籽棉的结算方法也恰好给受利益驱使者一个变相“获利”的机会,同时对提高机采棉质量形成了制约瓶颈,从根本上严重影响了机采棉质量。

2.籽棉回潮率对机采棉加工质量的影响。

兵团机采棉的采摘时间一般集中在当年的10月至11月,因为天气不同、采摘时间不同、机采设备及操作不同,采摘籽棉的回潮率一般在8%~13%。

众所周知,当籽棉回潮率偏高时,籽棉的单纤维强力相对增加,形成棉纤维在棉籽表皮的附着力增大,同时棉籽表皮变软,轧花过程中当纤维与棉籽分离时,就容易产生带纤维籽屑。籽棉回潮率过高,棉纤维的弹性和刚性相对降低,在加工过程中易受到外力作用产生缠绕、扭曲,形成纤维性疵点。

当籽棉回潮率偏低时,籽棉单纤维强力会变弱,轧花过程中棉纤维容易受到损伤,降低纤维长度。籽棉回潮率偏低,棉纤维在与轧花机工作箱壁摩擦运转时易产生静电,造成棉卷停转;同时在皮棉打包过程会增加打包机负荷,甚至造成崩包,影响正常加工和棉包运输。

由此可以看出,籽棉的回潮率是直接影响机采棉加工质量和产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应引起轧花厂的高度重视。

3.籽棉含杂率对机采棉加工质量的影响。

受品种、种植模式和机采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兵团机采棉的含杂率一般在6%~10%。当籽棉含杂率过高时,轧花厂就会加大对籽棉含杂量的清理力度,较大杂质在籽棉、皮棉清理机械打击、钩拉的作用下被打碎成细小杂质,导致所加工皮棉中的软籽表皮、带纤维籽屑、碎棉叶等疵点杂质的总粒数增加。而清理次数较多,棉纤维长度在机械打击、钩拉作用下受到损伤,增加了皮棉中的短纤维含量。

试想,如果在采摘过程能够将籽棉的含杂率控制在较低范围,轧花厂在加工过程中就可以相对减少对籽棉、皮棉的清理次数,降低软籽表皮、带纤维籽屑、碎棉叶等疵点杂质的含量;同时也可以减少棉纤维长度损伤,降低皮棉中短纤维的含量。

4.加工生产中人为因素对质量的影响。

目前,兵团各轧花厂的机采棉加工设备和工艺经过更新改造已逐步走向完善成熟,但是各厂加工出的机采棉质量却良莠不齐、有好有坏,甚至一个厂的两个生产车间加工出的结果也不尽相同。这就证明,设备工艺是相对固定不变的,但人的操作行为和方法是可变的。

其主要原因:一是管理水平有高有低,即水平高的轧花厂或车间加工的机采棉质量就好,否则相反。二是操作工人整体素质、技术有好有坏,即操作工人的整体素质、技术相对较好的厂或车间,加工出的机采棉质量相对较好,否则相反。三是人为追求加工进度盲目开快车,即不管籽棉的品质好坏,回潮率和含杂量的高低,也不考虑什么因花配车,一味地追求提高产量,而忽视产品质量。四是只注重外观形态而忽视其它质量指标,即为了提高加工进度和棉花外观形态,不管籽棉回潮率大小随意对籽棉烘干或提高烘干温度。从表面上看,加工出的皮棉外观蓬松好看、杂质含量低,但因烘干温度过高,破坏了棉纤维表面的蜡质层,棉纤维因过于干燥致使强力减弱,长度受到损伤,皮棉中的短纤维含量增加。五是籽棉本身出现了因生长带来的质量问题。如2015年兵团乃至新疆的棉花因受到七月份的持续高温的影响,出现了棉花马克隆值偏高、纤维强力偏弱、长度偏短等生长性质量问题。轧花厂本应根据籽棉的生长条件适当调整生产工艺、设备间距及清花机、轧花机、皮棉清理机的转速,尽量减少对籽棉的打击、钩拉次数,以最大限度减少对棉纤维的损伤;但部分轧花厂面对这些问题却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处下手。从科学的角度来讲,棉花因生长带来的质量问题,轧花厂在加工环节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的,但是,轧花厂通过技术性手段可以在原棉品质基础上尽量减少损伤程度。

四、提高机采棉质量的有效措施

(一)培育优良品种,从源头提高机采棉质量

发展机采棉,应培育出适应植棉团场干燥气候、无霜期短,内在品质相对稳定、适应机械采摘、质量指标能满足纺织需求的优良品种。在品种繁育、种植过程,不同品种要设隔离区,解决不同品种相邻种植的问题,禁止新培育的品种之间出现混交杂化、品质下降。在加工棉种时,要按棉种加工工艺进行加工,同一时段只加工同一个品种,确保品种纯度和种子质量。在品种推广上,要根据植棉团场的气候、土壤特性保留一个主栽品种和一个辅助品种,彻底改变种植品种多、乱、杂的现象。在品种管理上,要实行统一购进、统一监管、统一播种、统一验收,杜绝连队植棉户偷梁换柱,擅自购买、更换品种。在播种管理上,要实现一个植棉连队只播一个品种,禁止不同品种混播和相邻条田插花种植,防止品种自然杂交退化,从源头把好机采棉质量,提高机采棉的天然品质。

(二)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机采棉品质

田间管理要通过适时早播、适时打顶,合理控制水肥,合理配置株、行距,使机采棉实现高矮适中、结铃性好、成熟一致、吐絮集中,从而提高采摘质量。在苗期管理上应减少使用缩节胺,重视棉花打顶工作,将棉株高度控制在80 cm左右,把棉株果枝始节高度控制在40 cm左右。在水肥控制方面,如遇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应打破常规适量增加水肥,增强棉花的抗灾能力,把特殊气候对棉花质量、产量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在棉花喷洒脱叶剂时,要准确把握时机、规范操作,提高棉花脱叶质量和落叶效果,为机采棉采摘质量创造有利条件。

(三)认真做好清洁棉田工作,从源头控制异性纤维

兵团植棉团场机采棉的采摘管理,都相应制定了采摘前清洁棉田的管理制度。由于制度的实施,因此兵团的机采棉中含杂量有所降低,异性纤维含量得到有效控制。但同时还有部分团场因清洁棉田不彻底,使采摘质量仍然较差,加工皮棉中的杂质、异性纤维含量偏高。笔者建议植棉团场应认真做好采摘前的清洁棉田工作,从源头根除异性纤维,减少采摘籽棉中的杂质含量,提高采摘质量,减少棉花加工过程对籽棉的清理环节,降低对棉纤维的损伤,为提高加工质量创造有利条件。

(四)规范采摘操作规程,提高采摘质量

采摘机采棉之前,植棉团场应与采棉机操作人员签订采摘质量责任书。当棉花脱叶率达到92%,吐絮率达到95%以上时,由团场棉花质量管理部门统一签发机采棉“准采证”,适时开机采摘。在采摘过程中严格控制采棉机进地采摘时间和停止采摘时间,坚持“有露水时段不采摘,下雨天气不采摘”的原则。正常采摘时段,要防止因利益驱使人为在采锭部位过量加喷清洗液,杜绝因天气和人为因素增加籽棉回潮率的情况发生。采摘后的籽棉含杂率、回潮率应控制在12%以内,每块棉田采摘结束后,采摘质量要由棉田承包户、采棉机操作人员、质量监督人、连队负责人共同签字认可,对采摘质量实行责任追溯制。

(五)严格执行质量检验标准,以质定价收购籽棉

轧花厂收购籽棉必须按照国家棉花质量检验标准,坚持“一试五定”,以质定价、优质优价,严防混等、混级。在检验籽棉水杂含量时,要拒收人情棉和超水杂棉。按照标准实行多扣少补,以质量意识和经济杠杆作用鼓励植棉户多种植、多交售优质棉花。提高机采棉质量工作从每一个植棉人做起,形成兵团上下齐抓共管质量的良好氛围。也就是说,兵团要想尽快提高机采棉质量,轧花厂就必须彻底改变现有的收购籽棉方法,大力推广“以质论价,优质优价”,就可实现企业与植棉人双赢的籽棉收购方法。

(六)加强异性纤维挑拣清理工作,减少棉花中的异性纤维含量

机采棉中混入的异性纤维主要是残膜和滴灌带,如进入加工环节,原本体积较大的异性纤维经过机械打击、钩拉会被击碎成多个或无数个更小更细的异性纤维,这些细小的异性纤维在纺织过程会形成纱疵,造成细纱断头,坯布染色不匀。为此,清理异性纤维工作,除了植棉连队在采摘前做好清洁棉田从源头把关外,轧花厂在收购、喂花环节,应设岗专人挑拣混入籽棉中的残膜和滴灌带。在加工环节,开启异性纤维清理设备清理混入籽棉中的异性纤维,坚持“不清异性纤维不轧花”的原则,确保把机采棉的异性纤维含量降低到0.1 g/t以下。

(七)落实质量跟班检验制度,实施加工过程质量把关

轧花厂的生产过程,应安排专职产品质量检验人员对每个班次生产的产品质量进行跟班检验,并认真做好检验记录,对发现的质量问题及时通报车间主任、生产班长,并责令限期整改;对拒不整改或整改无效者,应报告主管生产副厂长或厂长,直至质量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把生产中所出现的质量问题及时加以整改,使不合格的产品不出厂门,做好产品质量事中把关。

(八)推行质量工资,以质量求生存

目前,兵团大部分轧花厂实行的是产量工资,其目的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人的积极性,由此,使工人在生产中只注重产量而忽视产品质量。所以笔者建议:为了提高机采棉的质量,在轧花厂应全员推行“产量工资加质量工资加安全工资”的“三加合一工资模式”,即产量工资占40%,质量工资占40%,安全工资占20%。把质量目标分摊到每个人,鼓励轧花厂工作人员在抓产量的同时牢记抓产品质量和安全生产,促使轧花厂员工和企业共生存、同进退。

(九)建立质量责任追溯制,确保提高机采棉质量

为提高机采棉质量,各植棉团场对棉花种植、采摘、打膜、拉运,以及轧花厂的籽棉收购质量检验和加工生产等环节,实行各负其责、层层把关的质量责任追溯制度。追责要责任到人、奖罚分明,以确保提高兵团机采棉的质量。

五、对提高机采棉质量的几点建议

加快机采棉品种培育,新品种要适应新疆种植气候、机械采摘、品质稳定,能满足纺织企业的需求。

高度重视土壤残留残膜清理工作,加快加大降解地膜或推广质量过关、便于回收地膜的研制,减少残膜污染土壤。培植肥力改善土壤,为机采棉种植提供肥沃优质的土壤。

尽快研制、生产、使用类似美国已使用的机采棉脱落叶剂,实现由枯叶剂向脱落叶剂的转变,从根本上解决棉花脱叶质量和机采棉含杂量高的问题。

六、结束语

新疆棉区是我国最大的棉花种植区,兵团机采棉的发展也将是我国今后棉花规模化发展的方向。提高兵团机采棉质量、稳定品质,不仅关系到机采棉的自身价值和在棉花市场的占有份额,同时也关系到兵团每个植棉人的经济收入,更关系到兵团的经济发展与稳定。为此,必须从兵团、师局、团场各级与棉花相关的部门以及每一个棉花种植承包户做起,实现人人讲质量,人人抓质量,确保兵团机采棉质量稳步提高。

猜你喜欢
机采棉植棉机采
2019年全国植棉意向面积下降2.7%
美国国家棉花总会预测美国棉农2019年植棉面积达585万hm2
美国2018/2019年度植棉预测
新疆北疆植棉区机采棉品种筛选试验
全国植棉意向面积再降3.17个百分点
手摘棉和机采棉加工的质量与成本分析
机采棉打模机和运模车的故障维修
组合式籽棉清理机在机采棉清理工艺中的应用
新型组合式机采棉清理机简介
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流失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