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我们在路上——《解放军报》创刊60周年寄语

2016-02-03 08:44
传媒 2016年15期
关键词:解放军报军事

未来,我们在路上——《解放军报》创刊60周年寄语

历史是曾经的未来。对历史的回望,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解放军报》60年的历史,凝结的是一代代军报人曾经的脚印与辉煌;《解放军报》60年的光荣,汇聚的是一代代军报人曾经的未来与梦想——

1956年1月1日,《解放军报》的未来,镌刻在她的创刊词里;1974年8月1日,《解放军报》的未来,闪亮在她的第一张彩色报纸上;1985年5月28日,《解放军报》的未来,回响在她出版10000期的读者座谈会上;2014年1月1日,《解放军报》的未来,发布在正式上线的“军报记者”法人微博、微信公众号上……

今天,我们正处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媒体也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重大改革——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总蓝图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媒体改革的关键语犹如嘹亮的号角,激励着军报人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担当,向建成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的目标进军。

改革的航船已经启程。回顾60年,我们发现,国家和军队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口,军报人都以无比的忠诚和勇气走在时代前列,书写属于军报人的责任与荣光;今天,面临这场历史性、全局性的大变革,新一代军报人正鼓荡起前所未有的激情,在改革强军的大潮中奋力搏击,为打造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军事传媒旗舰而努力。

我们的未来,从现在开始书写。新的梦想和荣光,从现在开始生长。

知名军事专家、韬奋新闻奖获得者 李炳彦

与时高歌,印记着人民军队发展足迹的《解放军报》,吹着改革的冲锋号迎接60华诞。

阔步前进,人民军队迎着汹涌澎湃的世界军事革命浪潮,大刀阔斧地展开了整体性、革命性变革,迈开了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的坚实步伐。

军事媒体人的视野,永远在前沿。科技革命的浪潮加速推进历史的进程,时代变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迅猛。人类进入21世纪刚刚10多年,有端倪可以看出,到本世纪中叶,历史的飞舟从信息时代算,起码还要穿越3个时代——智能时代、光子时代、纳米时代。

海湾战争后,前线指挥官斯瓦茨科普夫得胜而归,却提出退役,理由是:“我已经不适应下一场战争了。”伊拉克战争后,时任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准备调这场战争的总指挥、中央司令部司令克拉克到国防部工作,克拉克也提出了退役,理由同样是:“我已经不适应下一场战争了。”眼光决定未来,主动适应“下一场战争”,是军人应有的追求。

作为军人,望远镜里丢失了“未来战场”这个方向,只会等来失败;作为军事媒体人,瞭望的眼睛离开了时代的桅杆,只会被未来所抛弃。当下,改革号角已经吹响,媒体融合的冲锋已经打响,创造了60年辉煌的军报人,依然需要紧盯未来,迎接挑战,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首批徒步进墨脱者、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 徐文良

记者——今天新闻和昨天历史的记录者。现场——发生和传播新闻的源发地。到发生新闻的现场去,用脚步记录历史,这可以说是60年来每一代军报记者信守并实践的准则。

花甲军报,在军事大变革、社会大变化、信息大涌流、媒体大融合的今天,正以花季般的英姿,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汪洋汹涌不拒源,百花争艳不离根。军报的根永远姓军,记者的根永远在现场。

犹记得那年,我随同事远赴南沙,遍访我军驻守的六个岛礁,写出了《华阳礁上补给忙》。在首届全国现场短新闻比赛颁奖会上,老社长吕梁深情地嘱咐我:“我不看重你们得了一等奖。你大会发言那句话——‘以身体作笔,我以我身写新闻’,像军报记者说的话,做的事。”

随着信息社会的初步构建,“新闻发生的地点”,正在从记者脚下、眼中固定的“地理位置”,飘移成为记者耳里、脑中游动的“信息意识”。但作为军事记者,依然不能忘记这个准则。用眼睛、用身体、甚至用生命“写”新闻,永远是军报记者的“根”。

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新的媒体格局和传播形态对军事媒体人的能力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但走向未来的军事记者,依然需要把脚印留在“现场”,才能在时代的车辙中勇毅笃行,留下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足迹。

《解放军报》客户端编辑团队

我是2014年8月1日正式上线的,目前下载量已达310万。亲爱的“端友”们,说起来咱们认识还不到一年半,却像老朋友一样喽!您一定记得我们客户端策划推出的全媒体系列报道《中国精兵》,记得我们推出的《李云龙为什么服赵刚》等“辣评”,记得我们一起发起参与的走进“东风航天城”“猎鹰突击队”等互动活动吧……感谢您的支持、参与和鼓励,使我们拥有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力。

未来,我们将给您呈现更多独家而多元的军事新闻,生动而时尚的网络原创,理性而深邃的观察解读。我们的目标是,让“军粉”们养成“看军事新闻就看《解放军报》、看《解放军报》就上客户端”的移动阅读习惯。我们相信,今天,有界碑的地方就有军人;明天,有手机的地方就有军报客户端!

《解放军报》记者部西藏站记者 严贵旺

珠峰又长高了。对,尽管它已经是世界最高山峰,无时无刻不经受着暴风雪的洗礼,可它每年还在不停地生长,哪怕只有微弱的几毫米。

在《解放军报》创刊60周年之际,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从无声的文字,到有声的新闻,从报架上的开合纸,到手机里的客户端,高原的战友告诉记者,军报越来越有“范儿”了!这份报纸正如同珠穆朗玛峰一般,一直在成长和变化。在西藏服役16年的老兵张华前不久刚退伍返乡,他回去的第一件事就是订阅了2016年的军报,他说:“军报给予我太多成长的力量,我要见证军报不断成长的未来!”

《解放军报》总编室编辑 王天益

随着军报创刊60周年日子的到来,阜外大街南侧这座幽静的大院里,一些已经或即将启动的工程牵动着每一个军报人的心——建设新的媒体大楼、再造全媒体采编流程……60年春华秋实过后,我们在将流金岁月一笔一划写入史册的同时,也在将美好愿景一步一步绘成蓝图。

纪念历史,最好的方式在于创造历史。写满一甲子风雨征程的军报底蕴深厚,但行进在媒体融合发展之路上的军报依然年轻。

《解放军报》时事部国际组组长 杨祖荣

作为一名国际时事编辑,睁开眼看世界,畅想明日之军报,必然有很多新变化——融合发展有新高度,国际传播能力有新提升,升级版军事新闻旗舰扬帆远航……但不管如何变,军报有一种底色不变,传承自《浪花》《红星》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有一种追求不变,永远是一张散发着硝烟味和兵味的新闻纸;有一种情怀不变,军报记者永远奔走在打仗和准备打仗的路上……这就是我们传播力的源泉。

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主任 濮端华

光阴荏苒,《解放军报》即将迎来60华诞。60年间,几代军报人筚路蓝缕,勤奋耕耘,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支撑和精神支持,也铸就了作为中央主流媒体的雄厚传播力和品牌公信力。沐浴着历史的光辉,肩负着强国强军的使命,身处媒体融合时代的军报必将改革创新,续写新篇。

改革不是改向,变革不是变色,与军报一道成长的我相信,《解放军报》在创新中将始终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始终坚持姓军为兵宗旨,始终坚持根本职能任务,始终坚持军事新闻人优良传统。创新不忘坚守,我们坚信,军报永远会是让党放心、让官兵满意、让读者信任的坚强舆论阵地。

“军报微博微信”团队

2014年元旦,我正式加入军报方阵。截至今日,我的微博粉丝总量超过3300万,微信订阅户超过36万。 我知道,这个数字的背后来源于《解放军报》的公信力!

如果把我所在的这个大家庭比喻成一支舰队的话,那么我更像是一艘新型导弹快艇。或许,我会停靠在风平浪静的港湾,成为你眼中的一道风景、心中的一刻宁静。但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我将劈波斩浪,战斗在大洋之上:这里,所谓“中国军事威胁论”兴风作浪;这里,意识形态斗争白热化,诋毁、抹黑我们英烈的言论,正如一颗颗带毒的子弹向我们射来……迎战!我将怀揣以军报公信力为核心的竞争力,与旗舰、友舰并肩战斗,传播强军正能量!

“全媒体直播车”、出版部工程师 纪明星

我是2011年4月“诞生”的,可实现现场组网,现场编辑组版。

说起来,我还真有点儿小骄傲。2011年4月我刚刚出生,就参加了由《解放军报》、中国军网、国防部网联合举办的纪念建党90周年“红色足迹万里行”大型采访活动。57天时间,1.2万多公里行程,一路连续“战斗”,一路受人追捧,体现了较强的传播力……但我知道,未来的路还很远。伴随着报网融合的深度推进,风平浪静的日子里我会跟随军报记者走遍祖国边海防,风云突起的时刻我会第一时间抵达一线战场……是的,未来,我会一直在路上,时刻以“战斗”的姿态体现军报传播力!

《解放军报》读者:三亚舰观通部门信号兵 陈虹丹

作为海军第一批成建制走上战斗岗位的女兵,正值青春的我,却对60岁的《解放军报》情有独钟。出海的日子有她相伴,心中有温暖,眼里有方向。

在《解放军报》60岁生日到来之际,我想和她说句悄悄话: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希望她变得更加富有活力,更加互动亲切,更加快捷方便。一句话,让我更加爱你没商量!

猜你喜欢
解放军报军事
重大行动中军医媒介形象呈现研究
武汉火神山医院开展救治工作
《解放军报》创刊后宣传的第一个典型
军事鬼才
谜底大揭秘
军事幽默:局
军事
军事幽默
世界军事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