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图型何以成为想象力的产物

2016-02-04 15:08耿博雅
山西青年 2016年2期
关键词:知性时间范畴

耿博雅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北京 100875



论图型何以成为想象力的产物

耿博雅*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图型作为想象力的产物而存在,针对这一提法的论证,笔者认为可以追随康德的思路进行梳理。首先从想象力的自发性和显象的亲和性两方面谈想象力的先天综合能力,从而推论出想象力具有联结感性和知性的实质特征,进而得出想象力所产生的表象(图型)必然也具有这一实质特征。接着,从时间协同图型成为想象力的产物这一角度,对图型是感性和知性的联结(想象力)所产生的表象进行论证。最后,对时间、图型和范畴三者的紧密结合并运用于一切综合原理进行简要阐明,最终得出“图型自身在任何时候都是想象力的产物”([1])这一结论。

关键词:想象力;图型;感性;知性;时间;范畴

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想象力是范畴的先验演绎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概念,由于想象力具有先天综合的能力,能够自发地把感性直观与知性范畴紧密地联结起来,这为人获得一切经验性知识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而想象力如何运用范畴作用于感性对象(现象),康德为寻找这一中介性的表象,突破性地提出了“图型法”。

对于想象力和图型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问题,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两版原理分析论中同时出现“图型自身在任何时候都是想象力的产物”[2]这一结论,并且在探讨完图型与先天时间规定和范畴之间的关系后,进一步肯定“知性的图型法通过想象力的先验综合所产生的结果”[1]。简言之,康德认为图型即是想象力的产物。那么,问题的关键就出现了,图型之所以成为想象力的产物的究其根本是什么呢?想象力与图型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必然联系亦或是共性呢?解决这一问题,对于深刻理解《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先验分析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就围绕这一问题展开阐述。

一、想象力具有先天综合能力

康德认为,“想象力是一种先天综合的能力”[2],想象力先天的以显象的一切杂多的综合为目的,而这种联结感性与知性的能力,正是想象力的先验功能。因此,想象力又被称为生产的想象力,它一方面具有自发性,能够先天的将一切显象杂多进行综合;另一方面能够根据一切显象的亲和性进行再生的综合。

(一)想象力的自发性

康德认为综合与把握感性直观的杂多相应,只有将接受外部对象的刺激与灵魂的三种能力(感官、想象力、统觉)的自发性相结合,一切经验知识才得以可能。使这一过程得以可能的条件,就是康德所提出的想象力的存在。其中,康德在《实用主义人类学》中将想象力定义为“在对象不在场的情况下将其呈现出来的能力”。这就要求,想象力自身必然具有自发性,康德解释“自发性就是:作为直观中心灵变状的表象的把握、想象中表象的再生和概念中表象的认知。”[2]康德是通过对自发性的内容进行定义的方式,来说明想象力包涵在自发性的内容之中。因此,想象力必然具有自发性这一属性。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关于范畴先验演绎的“事先的提醒”中,也进一步通过对经验性知识的主观来源进行阐明进而说明想象力的自发性。他将一切知识必然出现的根据归为三重综合,也就是直观中把握的综合、想象中再生的综合和概念中认知的综合。三重综合自下而上分为概观、综合和统一的综合三个层次,虽然在陈述中它们具有步骤和层次的区分,但在使用中它们具有自发性和主动性,在先天综合中一次成立、一次致用。

其中,想象力作为三重综合的中介环节,一方面由于隶属于知性范围之内,先天具有对一切直观杂多自发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想象力处于三重综合的桥梁纽带位置,具有不同于直观综合和概念综合的特殊性。想象力具有潜在的记忆功能,尤其是要对三重综合第一步骤保留下的杂多综合进行自发性回忆。正如康德对想象力的反复重申,认为“想象力是即便对象不在场也在直观中表象对象的能力”[1],也就是,无论直观对象是否在场,想象力都会先天的自发的对杂多进行表象。因此,海德格尔在评价康德的想象力时,认为康德的想象力是与经验无关的,是一种纯粹性的生产能力,是具有先验性的,因此,康德的想象力又称为先验的想象力,而非经验想象力。在此基础之上,康德的想象力另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在基于想象力具有的先验性基础之上,能够在联想(再生)中表现显象。

(二)显象的亲和性

在康德看来,“想象力经验性地在联想(和再生)中表现显象”[2],想象力的纯粹综合就是联想得以存在的基础,想象力通过自发的先验可联想性对杂多进行综合来表现显象,而这个显象能够被联想的客观依据则是“显象的亲和性”[2]。

康德认为,“一切显象的亲和性(无论是近还是远)则是想象力中的一种先天地建立在规则上的综合的必然结果”[2]。在知觉中包含可联想和不可联想两个部分,其中可联想的部分是通过想象力能够作用并进而成为一个意识(源始的统觉),并为人们所能够认识的部分。因此就“必须有一个客观的、亦即在想象力的一切经验性的规律之先能够被先天地看出的根据,”[2]这条根据一方面贯穿显象本身使其具有可联想性,另一方面保证其再生中联结感性和知性具有客观条件。

这种客观根据就是“显象的亲和性”。正是蕴含于客体之中的显象的亲和性,使得先验的联想得以实现,进而保证先验的想象力能够自发的将直观与知性相联结。因此,显象的亲和性为想象力在再生的综合中提供可能根据,并使得想象力能够运用显象的一切杂多进行综合统一,从而发挥想象力的先验功能。

二、想象力联结感性和知性

康德看来,感性和知性是人类知识的两个主干,通过感性对象被给予我们,通过知性对象被我们思维,“无感性就不会有对象被给予我们,无知性就不会有对象被思维。思维无内容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1]。因此,为获得一切经验知识,人们就必须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寻找一种能力,来联结感性和知性。康德认为,联结“两个终端,亦即感性和知性,必须借助想象力的这种先验功能而必然地相互联系,因为若不然,感性虽然会提供显现,但却不会提供一种经验性知识的对象,从而就不会提供经验。”[2]

(一)想象力先天的综合感性

关于想象力的实质研究,海德格尔在他的《海德格尔全集》第三卷《康德和形而上学问题》中就康德的想象力问题中,指出在康德看来想象力是知性与感性的“共同的根源”,想象力是在联结感性和知性,从而使得感性杂多统摄于知性范畴得以可能。内勒·简在其著作的《康德和想象力的力量》中,也阐明在费希特、谢林、黑格尔、亨里奇和海德格尔看来,“人类主体都必定统一于以一种共同来源为基础的媒介,这种媒介连接感性和理性”[3],而这种媒介就是想象力。

当然,想象力首先就要通过其本身的自发综合能力,并且借助于显象的亲和性在感性直观的杂多中发挥其先验功能。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中明确指明了想象力与感性的关系,“想象力的综合虽然是先天地实施的,但却在任何时候都是感性的,因为它只是像杂多显现在直观中那样来联结杂多”[2],也就是说,具有先天综合能力的想象力与感性具有同一属性,它能够联结显现在感性直观中的杂多。换言之,想象力能根据显象的亲和性,自发的综合感性的杂多。

对想象力联结感性杂多的阐述上,康德例举三角形的形状的例子。他认为,要想认识三角形的形状就必须经过一条路径,就是凭借想象力来把握感性直观,通过想象力来联结杂多的表象,而非忽略想象力,直接将杂多与统觉相联结。惟有通过想象力这一中间环节,才能使已经完成初步综合的感性直观杂多进入到第二步想象中再生的综合,也只有在想象力联结感性与知性后,才能进入到概念中认知的综合。因此,想象力一方面要联结感性的直观杂多,另一方面又要联结知性范畴,使杂多的直观与知性的范畴结合。

(二)想象力的综合基于范畴

康德认为在认识的三重综合中,“包含着使得经验的形式的统一性连同经验性知识的客观有效性(真理性)成为可能的一些概念”[2],想象力就是将感性与知性相互联结在一起的关键中介,对比概念的综合具有意识性和自觉性,虽然想象力综合仅仅是盲目的,但惟有通过想象力综合,知性的范畴才能够自发的接受来自感性的直观杂多,从而为统觉或知觉本身对直观的杂多进行第三步综合提供条件。

在康德看来,对感性杂多的认知的根据就是量的范畴、质的范畴、关系的范畴和模态的范畴。“因此,想象力的综合中的形式统一性就基于这些范畴”[2],也只有凭借范畴,感性的直观杂多才能进入知性中,使得显象属于经验知识。范畴是一般可能经验的思维条件,“就像空间和时间包含着同一个经验的直观的条件一样。因此,范畴也是思维显象的一般客体的基本概念,因而具有先天的客观有效性”[2]。可见,想象力基于范畴的综合是思维对感性杂多的第一次整理,正因为想象力是基于范畴的运用,所以范畴本身也保证了想象力的客观有效性。

因此,想象力一方面联结了感性直观的杂多,对杂多的把握则依赖于感性;另一方面联结了知性的范畴,保证了理智综合的统一性。想象力对感性与知性的联结是其重要的实质特征,同时对先天概念的应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也使得图型法得以可能。

三、感性和知性的联结产生表象—图型

康德认为,“联结”是由主体的自发性确立的表象,“联结是杂多的综合统一的表象”[1]。想象力联结感性和知性,而感性和知性的联结则产生一种特殊的表象,康德称之为“图型”,“它一方面必须与范畴同类,另一方面必须与显象同类,并使前者运用于后者成为可能。这个中介性的表象必须是纯粹的(没有任何经验性的东西),并且毕竟一方面是理智的,另一方面是感性的。这样一个表象就是先验的图型”[1]。

(一)时间协同图型成为想象力的产物

由于是想象力联结感性和知性所产生的表象,因此这一表象必然一方面要具有感性的特质。另一方面又要表现与知性范畴相一致的属性。为论证图型就是感性和知性的联结所产生的中介性表象,康德再一次将“时间”概念拉扯进来,他认为时间是图型法能够既满足感性特质又满足知性属性的条件。

一方面时间作为内感官的直观形式,完全是先验的和纯粹的,没有任何经验内容,存在于任何感性杂多中,是所有表象为我们获得的先天条件,而图型就是如此,没有任何经验内容并且是纯粹的。另一方面,时间作为内感官形式与知性范畴又有紧密联系,就此康德提出“一种先验的时间规定就它是普遍的并且依据一种先天规则而言,与范畴(构成时间规定的统一性的范畴)是同类的。”[1]也就是,在先验的时间规定的保证下,图型能够与范畴同类并且与范畴相联结。

可见,康德是通过时间这一条件来保证图型具有与感性和知性同类的特质,进而证明图型是想象力的结果。“通过对纯粹概念的时间转化,想象力构建起各种图式—应用于感性和知性—于是,一切经验性的材料都能够被思考,因为这些材料从属于它的感性形式”。[4]因此,图型之所以是想象力的产物,最重要的保证条件就是时间,是时间使得图型具有与想象力一脉相承的实质特征,从而为图型成为想象力的产物提供重要的合法性保证。

为更深一层次论证想象力的产物就是图型而非它物,康德将“图像”和“图型”进行了区分。他认为,“图像是生产的想象力的经验性能力的一个产物,感性概念(作为空间中的图形)的图型则是纯粹先天想象力的一个产物”[1],并将图型划分为“经验性的概念”、“纯粹感性概念”(算术)、“纯粹感性概念”(几何学)和“纯粹知性概念”四类图型,对比图像和图型的差异。最终得出,图像只有通过图型并且依据的图型才能成为可能,也只有凭借所标示图型才能与概念结合。对于图型来说,它只能根据内感官的形式(时间)与先验的时间规定相结合,按照四类范畴所表达的概念进行纯粹综合,因此康德在论证的结尾处不忘加上一条十分关键性的结论,图型“是想象力的先验产物”[1]。

(二)时间、图型与范畴三者的结合

在论证了时间保证图型必然是想象力联结感性和知性所产生的表象的基础上,康德对图型法的阐释进一步深化,转移到图型与范畴的结合,并进一步将时间的规定性带入四个范畴图型进行运用,这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原理分析论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康德对图型与四个范畴的运用都进行分别的阐述,认为量的范畴对应量的图型,表现着时间本身的产生(综合),属于时间序列,应用于直观的公理;质的范畴对应质的图型,表现着时间的充实性,属于时间内容,应用于知觉的预先推定;关系的范畴对应关系的图型,表现着各种知觉在时间中的综合,属于时间顺序,应用于经验的类比;模态的范畴对应模态的图型,表现着时间本身的存在,属于时间概念,应用于一般经验思维的公设。“通过把各种不同的范畴固定下来,纯粹知性的原则确定了显象的必然的图式化:一个范畴对应于一个原则,以必然的方式把范畴的时间面貌与某个想象力的图式相关联,从而使这个原则得以应用于感性材料之上”[4]。

对康德的图型与范畴关系的分析,可以得出,图型是范畴的感性化,而纯粹知性的一切综合原理则是范畴的图型化。时间协同图型,在感性直观和知性范畴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时间’是沟通感性与知性两者的‘翻译器’,范畴借助于先验想象力通过一定的时间图型而作用于直观的杂多”[5],正如康德所说“图型真正说来只不过是现象或者一个对象与范畴一致的感性概念”[1]。图型的这一本质也正是想象力联结感性与知性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综上所述,一方面想象力发挥其本身的先天综合能力,自发的联结感性和知性,产生出一种具有中介性质的表象,为图型成为这一表象提供先决条件;另一方面在时间这一概念的协同下,图型具备了与想象力相同的实质特征,为其成为想象力的产物提供基础性保证。最后,康德将时间、图型和范畴三者结合运用于一切综合原理之中,可谓是图型真正成为想象力的产物并且修成正果。

[参考文献]

[1]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3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4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Kneller,J.Kant and the Power of Imagina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4]贝尔纳·布尔乔亚.德国古典哲学[M].邓刚译,高宣扬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5]张志伟.西方哲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中图分类号:B51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2-0057-02

*作者简介:耿博雅(1990-),女,辽宁大连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外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方向:实用主义。

猜你喜欢
知性时间范畴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荀子知性思想初探
回路范畴的扩张及其应用
知性优雅
时间消灭空间?
“时间”面前人人平等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露也露的知性优雅
从“以意逆志”到“知性知天”——孟子认知方法检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