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北民族打击乐器“金钱杆”多渠道发展策略研究

2016-02-05 14:17韦琴芬
北方音乐 2016年2期
关键词:策略

韦琴芬

(贵州省铜仁学院音乐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黔东北民族打击乐器“金钱杆”多渠道发展策略研究

韦琴芬

(贵州省铜仁学院音乐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摘要】黔东北民族打击乐器“金钱杆”具有与民俗紧密结合的艺术个性与审美特征,但在民俗文化与外来文化不断融合的当下,民族乐器也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的倾向。文章通过分析黔东北民族打击乐器“金钱杆”目前在传承中存在的问题,从文化发展的多元化角度出发,提出“金钱杆”多渠道发展的策略,旨在通过研究民族打击乐器在新时代的发展策略来促进民族打击乐器的多元化发展,让“金钱杆”成为地方民俗文化发展的带动力。

【关键词】黔东北;金钱杆;多渠道发展;策略

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批号:2015zc081。

我国民族打击乐器历史悠久,自古都有击石为乐敲击起舞之传说,是民族乐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打击乐器种类繁多且各具特点,在民族文化的交流中,一些打击乐器得到多民族的共同认可,由此发展壮大,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代表性乐器,另一些打击乐器因缺乏与外界交流的平台,立足在本民族内部发展,成了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代表符号。这些立足于本民族内部发展的乐器,虽然目前尚处于原始的生存状态,但它们都凝聚了民族音乐文化,打上了民族的烙印,是我们研究中华民族打击乐器不可多得的活化石。纵观国内对民族打击乐的研究文献,我们发现,这些研究绝大部分都集中在对锣、鼓等多民族共有的打击乐器上。如:蒲海[1]就对锣鼓的普及推广与继承作了探讨,易大鑫[2]对我国传统的打击乐演奏艺术与教育结合进行了研究。对一些尚处于原始形态的、立足于本民族内部发展的民间打击乐器的传承与发展较少关注,一些已融入到综合艺术体中的民间打击乐更是被忽视。笔者把关注这些民间打击乐器的发展作为切入点,通过分析黔东北民族打击乐器“金钱杆”在传承中存在的问题,从文化发展的多元化角度提出多渠道发展思路。目的是想通过研究“金钱杆”的多渠道发展策略来促进民族打击乐器的多元化发展,让“金钱杆”成为地方民俗文化发展的带动力量。

一、黔东北民族打击乐器“金钱杆”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钱杆”的乐器功能没有得到发展

《新现代汉语双语词典》把乐器注解为:“乐器,演奏者演奏音乐时可发音的器具。”[3]现代乐器分类法把世界上所有乐器归纳为五类:体鸣乐器、膜鸣乐器、气鸣乐器、弦鸣乐器、电鸣乐器。“金钱杆”是通过镶嵌在一段竹子两端的古铜钱的相互撞击而发声的一种响器,其最初功能是用声音来传递一种信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们审美的需求,“金钱杆”的打击节奏被不断完善,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定式的节奏范式,此时的“金钱杆”已具备了乐器的功能,并在“打金钱杆”综合艺术中承担起伴奏的角色。通过对乐器一词的理解,比较金钱杆的发声原理与功能,因此我们可以把“金钱杆”定义为体鸣类打击乐器,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色彩性打击乐器。

“金钱杆”从最初的独立响器发展成打“金钱杆”综合艺术中的伴奏乐器,得益于本身音乐属性的巨大跨越,即由无序的音响组合到有强弱规律的节奏组合。并保持了自身独特音色。在打“金钱杆”综合艺术形态中,“金钱杆”不但呈现出其节奏性乐器的特点,同时,还以不同的节奏组合表现音乐情绪,用不同的技巧去展现人物形象,以达到烘托气氛的目的。“金钱杆”以它特有的乐器功能融合于打“金钱杆”艺术活动中,并且,以它独有的音色彰显着打“金钱杆”的民族特色,形成了具有独特音色与节奏特点的民族音乐文化。但“金钱杆”在现代的传承过程中,却出现简化“金钱杆”的打击技巧与节奏变化现象,特别是“金钱杆”的构件古铜钱被现代的铁片所取代后,“金钱杆”失去了原有的音色。“金钱杆”的乐器功能被忽视,致使“金钱杆”所独有的节奏魅力被削弱。

(二)陈旧的传授方法与单一的传授渠道

“少数民族乐器是我国少数民族丰富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可是,在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少数民族文化处于变迁中,少数民族乐器成了这一变迁中的“牺牲品”,------少数民族乐器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致使少数民族乐器的濒危程度越来越严重。”[4]“金钱杆”作为黔东北人民生活中的文化娱乐工具,给黔东北人民生活增添了丰富的色彩,但能较好打击“金钱杆”的人却不多,原因是:“金钱杆”打击技能的传授方法过于陈旧,在沿袭“师傅带徒弟的”模式下,技能的传授还是靠“口传心授”,没有时间限制、没有任务要求,更不可能有教本,这种传授模式只是师傅个人的经验传授,缺乏对打击“金钱杆”技能的全面概括总结,不利于“金钱杆”技能的提升;传授渠道过窄,“金钱杆”的学习机会仅限于本村本寨、亲戚朋友之间,交流培训的面较窄,“金钱杆”的推广无形中就受到局限;学校教育可以对经验进行总结,使之变成为知识,同时,也可以全面的对知识进行传播,使知识转为能力,“金钱杆”没有进入学校教育,缺乏教育者对它的关注,也是它没有得到推广与提高的原因。

(三)“金钱杆”传承中音乐属性发展滞后

“金钱杆”作为打击乐器,其节拍的把控与节奏的变化是它永远不能丢失的功能。“金钱杆”的发展是走与舞蹈结合的综合发展渠道,这个综合发展方式把音乐与舞蹈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了,但两者发展的速度各有不同,在发展道路上开始出现了舞蹈发展过快,主要体现在肢体语言发展异化,其肢体语言不再是打击乐的派生形体动作,而是其它与打击乐不相关联的舞蹈语汇,其肢体语言逐渐发展成了与打击乐不相关联的舞蹈形态,而“金钱杆”的节奏却变化较少,弦律发展简单化,表现手法单一,表现力不足,“金钱杆”的听觉感受(独特音色与节奏音响)被视觉感受(肢体语言、舞蹈语汇)全部掩盖。这无形中就使原来的组合受到了挑战。

节奏敲击与肢体语言相结合而产生的不同节奏与不同舞姿是打“金钱杆”的极为鲜明的艺术个性与审美特质,这种节奏与肢体的完美结合超越了音响、音色、节奏等传统音乐美学的范畴,具有较高的视、听美感。由于“金钱杆”在传承途径上其音乐属性发展滞后,无形中就削弱了综合艺术视、听结合的审美特征。

二、黔东北民族打击乐器“金钱杆”多渠道发展构设

“金钱杆”从最初的响器到派生出肢体语言,并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经历了两方面的变化:一是自身音乐属性的巨大跨越,即由无序的音响组合到有强弱规律的节奏组合;二是肢体语言的增加,即舞蹈语汇的形成。在打“金钱杆”这一民俗文化中,音乐与舞蹈相互支撑、相互制约、共同进步的发展渠道是在中华民族独特审美需求下形成的,但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需求已不断扩大,因而,探寻民间打击乐器多渠道发展可促进乐器的多元化发展。

(一)凸出音乐属性走独立发展渠道的构设

独立发展是指“金钱杆”自身音乐属性方面的发展,这个渠道可以从乐器的改良、技法的改进与传授、乐器的运用等方面进行挖掘、发展,使其音乐属性得到充分拓展。

1.乐器的改良

要拓展“金钱杆”的音乐属性,首先得进行乐器的改良。“金钱杆”是由三尺长的竹竿与镶嵌在竹竿两端的古铜钱组成的,声源来自古铜钱的相互撞击,音色较独特,无共鸣腔体,音量较小。从乐器的基本要素角度去看,改良“金钱杆”可从乐器的材质上寻找路径,一是对发声器的改良,即对古铜钱进行现代化仿制,发音体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金钱杆”的乐器质量,是“金钱杆”能否在器乐性能方面有所突破的关键。采用现代的器乐用材与现代化制作工艺进行古铜钱的仿制,既可解决古铜钱的奇缺,又可解决古铜钱的音质、音量、音高、音色不统一状况;二是共鸣腔体的改良,竹竿是“金钱杆”可以利用的天然共鸣腔体,贵州玉屏具有享誉世界的竹笛制作工艺,不但在竹竿的共鸣上可提供技术支持,使“金钱杆”在共鸣上有所突破,使其音响更大,同时,还可以在外形上提高它的美观度与精致度,使“金钱杆”得到较大的改进。

2.乐器技法与传授方法的改进

作为一种打击乐器,主要是在节奏上呈现其特点。“金钱杆”的节奏组合较单一,大部分是进行一种单一的强弱规律循环,在长短上的变化不多,因而,要提高“金钱杆”的音乐属性,改变节奏组合是其发展的首要任务。土家族“打溜子”在节奏与形式上具有较强的个性,它的节奏特点与打击形式符合当地人的审美习惯,可为“金钱杆”打击节奏与打击形式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从而挖掘出符合当地民族审美习惯的打击节奏。

“金钱杆”的打击技巧历来是以口传心授的原始模式进行传授,其传授面很窄,且没有时间、地点、任务的要求,往往是凭兴趣进行,这给民族乐器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不利,在现代教育模式下,首先可以考虑建立传承人教学任务制,即把国家指定的传承人纳入特聘教师队伍,制定传承人教学任务。其次可以在大专院校适宜专业设置校本课程制度,研究本地区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只有建立了规范的教育传承模式才能促进乐器的发展。

3.“金钱杆”音乐性能的运用

参与乐队:民族打击乐器历史悠久,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乐器。打击乐器可以单独的组成乐队,如打击乐队,也可与其它乐器组成乐队,如吹打乐队,还可以在仿西洋乐队的建制组建的管弦乐队中独立承担一个声部。打击乐器在乐队中相当于副指挥,能带领整个乐队的走向,一些特色打击乐器的使用还会给音乐带来浓厚的民族风味。特色打击乐器是民乐队的点睛之笔,而“金钱杆”是很具有个性音色的打击乐器,具有区别于其它打击乐器的独特音色。只要在音高、音响上作一些技术上的处理,同时借鉴一些其它民族打击乐的手法,就可以发展为乐队的特色打击乐器,以它独特音色给乐队带来浓厚的民族风味。

参与教学:乐器教学是音乐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乐器教学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领悟、体验等方面起到了其它音乐形式不能替代的作用,是学生获得音乐修养的有效途径。乐器在音乐教学中之所以受到如此重视,就在于它的实践性。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代表人物戴维·埃利奥特指出:“音乐是多样化的人类实践”,[5]因此,在实践音乐教育哲学那里,“音乐不仅仅是声音,从事音乐的实践者以及实践者的行动、结果,还有实践的整个语境,都会对音乐的意义产生影响。”[6]其哲学思想把“实践”作为音乐活动的基本主题。“金钱杆”是非语言的体验,可以使人们在亲自操作过程中获得体会与经验,因而,“金钱杆”这一实践性特强的乐器在参与教育的同时也会积累起拓展的经验,现代化元素的合理渗透将为“金钱杆”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二)凸出文化性走综合发展渠道的构设

综合发展的渠道是指“金钱杆”与其它艺术形式结合,形成一个新的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渠道,这个渠道主要从民族文化本色的传承与流变中实用性的开发运用方面进行构设,在保持其审美特征,突出其民族特色的同时开发其实用价值。

1.民俗文化本色传承中“金钱杆”的发展渠道

民俗文化本色由物质与精神两方面来体现,物质是外显的、固定的,如乐器、物化的音乐与舞蹈,精神是内敛的、流动的,如审美观、体验。物质的本色较好传承,精神的本色较难保持。“金钱杆”在过去的发展中走了视、听结合的综合发展道路,并形成了民俗文化打“金钱杆”,这种发展渠道很具中国特色,我国有很多综合艺术都是走的这条发展渠道,如:安塞腰鼓、苗族芦笙舞。这与中华民族崇尚以“圆”为美的和谐文化不谋而和,很符合老百姓的审美习惯,并在老百姓中形成了固定的审美观,这一审美观使打“金钱杆”在黔东北民间形成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与文化氛围,民间原生态打“金钱杆”至今仍然在江口怒溪等地流传,节庆期间仍然有跳茶灯、打“金钱杆”助兴的习俗,民间艺人仍然以在节庆期间表演打“金钱杆”讨几个红钱来获取观众对自己技能的肯定,这为“金钱杆”民俗文化本色的传承奠定了基础。但受其它文化艺术的影响,民族青年的审美观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民俗文化的传承环境受到其它文化的侵蚀,受众面越来越窄,因而要在一些适宜地区再造环境与氛围,扩大民俗文化的受众面。同时还要加强自身文化的再学习,自身文化的再学习可以使人们进一步了解本民族文化,发现本民族文化中的新元素,从而在传承中不断融合本民族的文化新元素,才能使“金钱杆”的本色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

2.民俗文化流变中“金钱杆”的延伸渠道

民俗文化是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形成的,也将在不断的发展中发生变化,在保持“金钱杆”的基本元素前提下,进行其它元素的改变,形成不同的组合形式,在这些新生的组合体中,“金钱杆”的民族文化得到了延伸。

“金钱杆”与现代舞的结合可以发展为“金钱杆舞”,这个结合重在对舞蹈技巧的难度系数进行大幅度调整,用一些特殊的、具有挑战性的舞蹈动作来吸引人们的眼球,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这种发展渠道具有专业的成分,适合舞台演出,是“金钱杆”走向世界的很好渠道。

“金钱杆”与不同音乐的结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形成不同的活动形式,从而为不同的行业服务。如:采用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乐曲,配以“金钱杆”的打击动作,就可以编排出具有民族风味的课间活动操,成为学校的特色活动。采用现代流行歌曲,配以“金钱杆”的打击动作,就可以编排成广场舞,成为社区文化的组成元素。这种走大众文化发展渠道的结合,适合在大众场合开展,是“金钱杆”扩大其知名度的一个渠道。

3.现代经济发展时代“金钱杆”与旅游的结合发展渠道

“金钱杆”作为民族文化的代表符号,其功能是多方面的。出了其本身的乐器功能外,同时,它还具有纪念、观赏、健身、教育等功能。多重功能集于一身的“金钱杆”无形中就形成了宽广的市场需求面,广阔的消费市场使“金钱杆”具有开发为旅游产品的巨大潜力。旅游产品是旅游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开发“金钱杆”作为旅游产品,既可以传承民族文化、拓展民族乐器的知名度,又可以发展旅游产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三、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地方民族打击乐器“金钱杆”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继承、弘扬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乐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提出了多渠道发展思路。 对地方民族打击乐器传承与发展的研究,不仅可以挖掘地方民族乐器的发展潜力,凸显地方民族文化特点,开发地方性的旅游产品,而且可以更好地传承与保护地方传统民族文化。研究“金钱杆”的发展既可以为我们认识和了解金钱杆在土家人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提供研究范式,又可以为外界了解黔东北民族的璀璨文化提供不同的视角。

参考文献

[1]蒲海.论中国民族打击乐的继承与发展[J].中国音乐,2013 (2).

[2]易大鑫.论我国民族打击乐演奏艺术的艺术特征及其与现代音乐教育的结合[J]. 乐府新声,2014(1).

[3]《新现代汉语双语词典》编写组.《新现代汉语双语词典》[M] .延边大学出版社,2004:122.

[4]卓嘎.少数民族乐器教育发展初论——少数民族乐器传承与创新发展的视角[J]. 音乐探索, 2014(4).

[5]戴维·埃利奥特.关注音乐实践[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2:151

[6]覃江梅.当代音乐教育哲学研究[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8:123

作者简介:韦琴芬(1963—),女,浙江东阳人,副教授,民族音乐与钢琴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几何创新题的处理策略
求初相φ的常见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数据分析中的避错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唱反调”的策略
价格调整 讲策略求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