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语境下的《论语》解读与教学*

2016-02-06 04:59王文凯
山西青年 2016年1期
关键词:解读论语

王文凯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湖北 武汉 430010



教育语境下的《论语》解读与教学*

王文凯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湖北武汉430010

摘要:《论语》整个话语背景就是教育语境。当理解出现多种可能的时候,我们就要回归到教育语境寻求解答。《论语》所记,多是受教育者向孔子提出的某种学习修养的疑问或是为政者向孔子提出针对政权活动或家庭管理中的疑问,孔子根据提问者的状态、经历和提问背景予以相应回应和解答,体现了十分强烈的因材施教的个性化的辅导。只有把各种同类问题的回应加以汇聚才有可能寻绎出孔子对某类问题的一贯主张,而不能寻章摘句拘泥于某一回答就认定孔子就是某一观点。用这种方式不但可以有效地解读《论语》,也可以更好地进行》《论语》的教学。

关键词:教育语境;论语;解读

一、《论语》研读课程产生的背景以及教育语境的解读

《论语》研读,从古代汉语的选文延伸到一门单列课程,是因为学生有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好老师是被学生逼出来的,好课程也是师生呼应的产物。在最初讲授这门课程的时候,因为同学们所知有限,课堂上我指东打西,信手拈来,横跨古今,联系生活,效果极好。在课程开设一段时间后,就有同学完成了全书背诵,并有少数人延伸到《大学》、《中庸》、《老子》和《弟子规》、《千字文》等的背诵,课堂上不少同学表现为“点读机”式的对文本熟悉状态,点到哪背到哪。再有,课堂常常出现多个年级同学共同听课的现象,既要使新同学听得懂,又让听过的有同学有新收获,自然对课程的讲授就有了更高的要求,与过去介绍性的讲授相对比,要更有系统性论述,任何一章都尽量纳入孔子学说的思想体系和价值判断之中,使零散的篇章纳入到完整的体系,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如此,每一章讲授都不再是孤立的,而是孔子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

《论语》的学习,让学生们在学习中修正了不少以往似是而非的错误,反响十分强烈。例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孔子不是对吃饱饭和居住的安逸持否定态度,而是通过对比的方法,强调在物质满足和精神追求的对比上,人生的意义更多体现在明理知道,“就有道而正焉”,尤其是超越物质羁绊的生命价值体验,如此才有对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改其乐的赞许。“无欲速,无见小利”,不是不要速度,不要小利,而是以否定的态度来警示:不要一味追求速度,要关注过程;不要只注重局部利益,要有全局观念。通过学习之后,学生们的收获很大,除了字词理解更准确之外,对整个文意表达的教育指向认识也更清晰。孔子本来是非常强调中庸、中和的,但是在具体中容易让人产生强调一端,忽视另一端的感觉,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比如全书有八个“吾未见”,包括刚者、仁者、好德如好色者,都是极言难得一见,并不是绝对没有。是教导学生时的现场话语,“声口宛然”。

在讲授过程中,我长期坚持了字字过关、理解准确、言必有据,每一章在孔子的整体学说当中对应的教育语境的位置得到明确。如此的课堂已然悄悄发生深化:准确释读,准确定位,圆通解读,点面呼应。讲授中撒得开,聚得拢。散则为五百一十二章,聚则为孔子学说体系的仁、中、和三要点,话语语境则归为施教者、求教者、受教者、教育活动参与者的教育语境。

在学员讨论中,大家依据各自手上的《论语》注本,提出不同的解释,论争不下,互执一词,于是,辞简意丰,文约义富,一语多解,随意为解的问题就凸现出来。微言大义,是理解运用层面的延伸,但是,语言有着自己的内在规定性,如果可以一语数解,没有边界,没有确诂,本身就是对经典的伤害,换言之,没有真的读懂经典。由于《论语》特殊的文献地位,历史上积累了浩繁的各种岐解,让后学莫衷一是,实际造成亲近元典的障碍。

有几点可以事前预设。一是文献所记只能有一种表达目的,不应该可东可西,可大可小,否则语言的表述就不知所云。换言之,经典原文只有一种解释,不应该有多种解释。语言的内在规定性是唯一的。二是远古文字记载条件既简陋又难得,无论是更早的甲骨、青铜,还是稍晚的竹简木牍以及丝帛,能记载的空间小,花费也很昂贵,文辞刻写必然省之又省之,客观促成“其文约,其辞微”的状态,远不及今天的写作成本和表达习惯。三是就某件事发表意见如果有前因后果的记述,形成一定语境,理解就会准确。所以关注语境就有了特别的意义。书中所记,是在什么状态下,基于什么目的留下这些话语陈述,是理解该书原意的有效方法。但因为《论语》的篇章之间没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很多时候找不到对应的背景,即使是《史记》的《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中也不是都有交代,便是《史记》所交代的背景,也只是司马迁的见解,所以需要对《论语》全书构建整体语境。如果构建成功,对于客观理解《论语》各章意义极大。

孔子被后世尊奉为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等等,但其实孔子的职业就是老师,而且是万世师表,他创设了教师这样一个职业,虽然一生中有十四年的时间广泛地游历各国,间断性地从事过一些政务管理,但他终其一生所从事的主要活动就是教育活动。他教学生,教国君,教社会人士,从事教育三个维度的活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所以我们推断《论语》整个话语背景就是教育语境。当理解出现多种可能的时候,我们就要回归到教育语境寻求解答。《论语》所记,多是受教育者向孔子提出的某种学习修养的疑问或是为政者向孔子提出针对政权活动或家庭管理中的疑问,孔子根据提问者的状态、经历和提问背景予以相应回应和解答,体现了十分强烈的因材施教的个性化的辅导。只有把各种同类问题的回应加以汇聚才有可能寻绎出孔子对某类问题的一贯主张,而不能寻章摘句拘泥于某一回答就认定孔子就是某一观点。这就像子夏与子张都得到了有关交友的引导,可是一个是以拒绝心态交友,一个是以包容心态交友,“可者与之,不可者拒之”与“尊贤容众,嘉善矜不能”,几乎是对立的,原因其实在他二人性格特点不同,孔子予以的教导完全因人而异。人生道路和志趣发展没有标准答案,过与不及都不是理想状态,恰当合适,“无可无不可”的中和适度才是渐入佳境。

这个方式的释读,可以将许多歧解纷呈的历史疑难问题予以较为妥帖的解释,同学们也觉得受益匪浅。于是,我就写了一篇《教育语境下的<论语>研读》,2013年发表在中国纺织大学的学报上,正式提出了“《论语》的教育语境”这样一个观点。

二、教育语境下解读和教学《论语》的成果

《论语》教学方法的贴近经典,解读经典的语境方法的创新,再度激发起同学的学习热情。于是便有同学提出将这些教学成果固定起来,形成教科研成果。在第二轮讲授完成后,便组织有13同学参与的解读本编写小组,开始将研读成果编著成书。师生一起利用暑假相对自由的时间,将一年多所录下的讲课录音进行分配,以录音为依据,对全书进行重新解读的编写。通过一个暑假的写作,大约完成了全书三分之一的篇章,但是质量不高。因为根据讲课录音整理过多受到讲课形式的限制。讲授偏重师生互动,观点相对分散,聚焦不够,大家感觉到写作难度很大,需要参考的书也特别多。加之暑假期间分居各处,讨论也不方便及时。值得一提的是,这期间汉语言专业2008级王一波同学把《论语》古注的十多种常见版本的电子版全部予以下载,包括十三经注疏版、朱熹版、杨树达版、钱穆版、张居正版、程树德版、南怀瑾版、傅佩荣版、毛子水版、金良年版、李泽厚版等。将此分发给参与书稿写作的同学,在离校期间这些资料的电子版极好方便了检索。旧注新解在手,使课程讲授内容和旧注之间形成相应关联,使每一个词义解释都是在研判古人研究上的理性结论。

课堂教学形式也比较多样化,有老师讲,有学生讲;有课堂讨论,也有利用人文讲坛的平台进行研究性解读。既有课堂的诵读,也有课外的晨读,共同指向是对文本的熟悉,熟能成诵,所以经过一学年或者更长时间的研习,很多同学对《论语》的感悟加深,自信增强,不少学生的毕业论文选择撰写与《论语》相关的选题。

经过新一轮课堂研读,2012级汉语言专业学生表现出良好的群体状态,以他们为主体,展开进行课题成果集结的条件逐步成熟。经过论证,确定书稿框架为三部分:原文、注解和解读。原文主要依据来自朱熹的《四书集注》版本,但有所调整,注解力求简注,内容繁复则放入解读中加以阐释,因此解读是整本书稿的核心。解读广泛应用了教育语境的研究方法,兼顾前人的研究成果,但不拘泥于旧说,按照校园故事、师门逸闻、请教、论难、传述等主题,使纷繁的歧解得到条分缕析的解析。从2013年9月到2015年5月,两年多的师生努力,《教育语境下的论语研读》书稿终于诞生。

《论语》研读的课堂是开放式的,听众有固定的,也有变化的。为便于更多有兴趣的学生降低到课难度,课程一直选择在晚上讲授,与各专业课表冲突几率较小。因此到课的既有本专业的,也有外专业的;有高年级的,也有低年级的;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有学生,包括本专科学生,还有过硕士生和博士生,还有社会人士,如企业主,中学老师。当然,主体还是本院的目标学生。

课堂教学形式也比较多样化,有老师讲,有学生讲;有课堂讨论,也有利用人文讲坛的平台进行研究性解读。既有课堂的诵读,也有课外的晨读,共同指向是对文本的熟悉,熟能成诵,所以经过一学年或者更长时间的研习,很多同学对《论语》的感悟加深,自信增强,不少学生的毕业论文选择撰写与《论语》相关的选题。

期间,以这个目标为选题,先后申报了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教育语境下的“论语”研究》,批准文号:鄂教思政函(2014)1号文,项目编号14G533,偏重方法论证和文本解读;申报了湖北省教研课题《借鉴传统书院模式完善高校国学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批准文号鄂教高〔2015〕1号,项目编号2014438,偏重教学形式的创新。

这种师生选定文献,一同研学,砥砺前行,经年积累,“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既可与共学,亦可以适道,至于因事而变落实于自修实践则因人而异,类似宋明书院的教学形式。两年时间的专题研修,参与撰写的同学感觉收益明显。很多同学毕业后考入新的学校深造或者在工作岗位上传播传统文化,体现出一定专业优势。在读学生的专业兴趣得到有效激发。这种教育语境下解读和教学《论语》的方式是我个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感受到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也希望可以借鉴到其他的古典文献的解读和教学中。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182.

[2]王文凯.教育语境下的《论语》[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3(02):40-43.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1-0024-02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教育语境下的“论语”研究》(项目编号14G533),湖北省教育厅2014年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借鉴传统书院模式完善高校国学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4438),湖北大学知行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借鉴传统书院完善高校国学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以“论语”研读为例》(项目编号:JY201401)阶段性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解读论语
如何读懂《论语》?
微情景教学法在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护理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个案解读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点点读《论语》
点点读《论语》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