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新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2016-02-06 04:59李薪舟
山西青年 2016年1期
关键词:翻译实践翻译理论红与黑

李薪舟

湘潭大学,湖南 湘潭 411105



罗新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李薪舟

湘潭大学,湖南湘潭411105

摘要:翻译家研究在整个翻译研究框架中不可或缺,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罗新璋是中国当代杰出的翻译家。罗不仅译作优秀,还在翻译理论上潜心探索,总结自己的翻译经验和玄奘、严复等前人的论述,提出了一套独具一格的翻译理论。对比不同《红与黑》译作可看出罗译精彩所在。研究其翻译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应用意义和启发。

关键词:罗新璋;翻译理论;翻译实践;翻译腔;红与黑

一、引言

罗新璋是位卓有成就的译者。他古文功底不凡,文采斐然,其译文屡屡涌现拍案叫绝之处。罗译《红与黑》是外国文学翻译界公认的优秀之作。他不仅以译文著称,而且在翻译理论方面独具心得。不过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国内与罗新璋翻译理论与实践相关的论著极少。

相关论文大多集中在评论他译作的好坏,褒扬者有之,反对者亦不少。例如,张成柱曾撰文赞扬罗译作品乃“纯粹之中文”和“真正的文学翻译”,表达“出神入化”,语言“活灵活现,维妙维肖”。再如,许钧曾写过两篇论文来批评罗译文字失度问题以及与原著风格不一致问题。这些或褒或贬的评论正说明罗先生译本特色突出,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其实,罗新璋的翻译理论也颇具影响力,为了弥补这一缺憾,笔者尝试分析归纳其译学思想和翻译实践特点,并结合实例阐述其翻译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二、罗新璋的翻译理论

(一)发展论

中国翻译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三国时期,传统的翻译理论也有不少精深之处。可如今国人却热衷于介绍和学习西方翻译理论和学派。罗新璋倡导:“我们的翻译理论自有特色,在世界译坛独树一帜,似可不必妄自菲薄。”我国的翻译理论与翻译历史一脉相承,不少译者在翻译的同时,也致力于翻译理论的研究。

纵观我国翻译史,翻译理论从最初支谦的“因循本旨,不加文饰”,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鸿摩罗什的“依实出华”、玄奘的“求真“和“喻俗”,到严复著名的“译事三难:信、达、雅”、“直译、意译”,以及鲁迅的“忠实、通顺、美”、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每个时期均有代表性的论述。罗新璋在此基础上,把我国传统的翻译理论体系归结为四种基本思想:“案本—求信—神似—化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高、更远。罗精辟地梳理了翻译理论的发展轨迹,给予我们不少启迪。我国的传统翻译理论中有诸多值得我们传扬下去的积极因素。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借鉴前人的经验之谈,结合当今翻译实践,参照西方理论的合理框架,构建独具汉语特色的译论体系。

(二)艺术论

罗新璋译学思想的首要观点是:翻译是一门艺术。而译作分为两种类别:一种是“译即作”,另一种是“译而作”。

“译即作”其实就是“译”而不“作”。那么翻译就只是一种单纯的、被动的、模仿原作的活动。若翻译活动无创造性可言,那么同一原作的众多译作往往雷同,何须复译?这样的译文不但永远超越不了原文,而且“信而不美,如画虎类犬。”此类翻译文学并不优秀,无法融入本国文学。

“译而作”,翻译的过程中进行二次创作。再创造绝非机械地再现原文,也非要与原文“等值”,而是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力争接近原作,乃至超远原作。若原作为艺术品,那译作也应为艺术品。如此,不同翻译家译同一原作才会各有千秋,而不是众口一词。各个译作之间形成竞争之势,优秀的译作才会被本国文学接纳,从而成为本土文学的一部分。

文学翻译毕竟包含了译者的主观成分在里面,译者首先是读者,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译者对同样的原文理解可能不尽相同;再者,每个译者在遣词造句上也不可能完全一致,所以,完全客观的译本是不存在的。这就不得不承认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利用译者主体性的积极因素,才能译出美作。

(三)“三非”论

罗还提出了“三非”论:“外译中,非外译‘外’;文学翻译,非文字翻译;精确,非精彩之谓。”寥寥数语却巧妙地道出了优秀译文的特征。

译文不能是外文式的中文,必须是地道的中文。但不少译者都摆脱不了“翻译腔”,其译文佶屈聱牙、对外来的词汇及句法过于拘泥,往往不符合中文的表达方式。试想,哪位读者愿意读那种蹩手蹩脚的译文呢?要想形象生动地表达原文意象,就必须要彻底摆脱外文句式结构影响。

文学翻译(literary translation)与文字翻译(literal translation)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文字翻译是逐字逐句地翻译,注重字面上的意思;而文学翻译则不同,具有文学性,应翻译出语言的艺术。文学翻译不是生搬硬套,追求“神似”,而非“形似”。

一味地信,一味地强调精确,译出来的文章便不那么精彩。翻译固要忠实于原文,但不能满足于精确,更要追求精彩。不精彩的译作自然是无人问津。译者的二次创作“不是拜倒在原作前,无所作为,也不是甩开原作,随意挥洒,而是在两种语言交汇的有限空间里自由驰骋。”要做到这一点很难,这对译者要有相当高的要求。除了要有较高的中外文水平,还要有一定文学素养,若是外译中,那就要有一定的国学基础。

三、罗新璋的翻译实践

译者的译作常常体现出其译学思想,罗新璋所译的《红与黑》将语言的艺术运用至炉火纯青的境界,堪称美文。如今文学译本数量纷繁,但许多译作质量并不高,译作里不少地方有硬译痕迹,乱译现象甚至泛滥成灾。而读罗译作品就如读本国文学作品,毫无“翻译腔”,能做到这点实属不易。笔者试举不同译者所译《红与黑》里的开篇一段来说明罗译特征:

原文:

La petite ville de Verrières peut passer pour l'une des plus jolies de la Franche-Comté.Ses maisons blanches avec leurs toits pointus de tuiles rouges s'étendent sur la pente d'une colline,dont des touffes de vigoureux chataigniers marquent les moindres sinuosités.Le Doubs coule à quelques centaines de pieds au-dessous de ses fortifications baties jadis par les Espagnols,et maintenant ruinées.

郝运译:

维里埃尔这座小城可以算是弗朗什-孔泰的那些最美丽的城市中的一座。它的红瓦尖顶的白房屋散布在小山的斜坡上,一丛丛茁壮的栗树把山坡每一个细小的起伏都显示出来。杜河在它的城墙下面,离着几百尺远的地方流过,城墙是从前西班牙人修筑的,现在已经成了废墟。

罗译:

法朗士-孔德地区,有不少城镇,风光秀丽,维璃叶这座小城可算得是其中之一。白色的小楼,耸着尖尖的红瓦屋顶,疏疏密密,星散在一片坡地上;繁茂粗壮的栗树,恰好具体而微,点出斜坡的曲折蜿蜒。杜伯河在旧城墙下,数百步外,源源流过。这堵城墙,原先是西班牙人所造,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了。

对比看出,虽然郝译忠实原文,读者也不存在理解上的困难,但是,阅读时总觉得有些别扭,这是因为译文多多少少难免带着一些“洋味”,即“翻译腔”。例如,郝译第一句的句式稍显生硬,定语中出现三个“的”,中文一般不会这么表达。另外,中文更倾向于“显示出…”的句式,而不是“把…都显示出来”的句式。

而罗译却将国文运用得灵活自如,有中文特有的古色古香。为了避免郝译中定语里的两个“的”,罗译用一个动词“耸着”来处理甚是巧妙。罗善于将法文的长句,拆成中文的短句,其译文多四字短语。

译界对于“翻译腔”和“四字成语”的争论从未停止。为什么古文常常为短句?浓缩乃是精华,短句言简意赅,读起来铿锵有力,抑扬顿挫,此乃中文艺术之魂。当下不少译作句式冗长拖沓,这无疑是被“西化”了。外译中,译作不能一味地屈从于外文,应展现中文本身的魅力。

罗译作品与其译学思想紧密结合,充分展现了一种艺术美,将“神似”发挥至极致。即便对其译文颇有微词的许钧也不得不承认:“不拘泥原文的词句,摆脱原文之束缚,但求译文纯粹,精彩,自成一体,可以说是罗译的一大特点。”至于文学批评,这是学术界常有的事,罗先生谦虚有礼地接受了这些评论,但也表明了自己的看法。诚然,这些争论虽然是“墨水瓶里的风波”,但正是因为这些见仁见智的争论,才会擦出学术上的火花。

四、结语

一本译作的好坏最终还得由读者来评说,所以,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读者的因素。读者并不青睐带着“翻译腔”的译本,而更乐于阅读有着中文神韵的译本;也并不一定要求辞藻华丽,而希望读后有酣畅淋漓之感。因此,译本追求艺术美顺理成章。如今,不少外国人视我国传统文字为瑰宝,研究者纷至沓来;而我们却不以为意,甚至视为草芥。我国知识分子之前已将太多的精力用在学习和研究外文上,时下兴起的国学热不无道理,是时候重新重视国文了。前人历经千秋万代传下来的国文精华,我们不应抛弃,而应发扬光大,对那些传承中华语言艺术之魂的学者多一些认同和支持。当然,该文只是笔者一己之见,本意并不在于评头论足。若有不妥之处,还望前辈们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许钧主编.文字文学文化-红与黑汉译研究[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2]司汤达.红与黑[M].罗新璋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3]司汤达.红与黑[M].郝运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3.

[4]张成柱.谈罗新璋译的《红与黑》——兼谈罗新璋的翻译艺术[J].中国翻译,1996.

[5]罗新璋.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A].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19.

[6]罗新璋.释“译作”[J].中国翻译,1995.

[7]罗新璋.风格、夸张及其他[J].中国翻译,1995.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1-0055-02

猜你喜欢
翻译实践翻译理论红与黑
预设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谈谈翻译史的研究方法
试析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翻译活动中母语的重要性
只爱黑白红
《红与黑》的主题意义与爱情观
红与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