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偏差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2016-02-06 04:59
山西青年 2016年1期
关键词:就业大学生

苏 畅

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1



从认知偏差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苏畅*

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1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究其原因有很多,其中根源于大学生自身的,并产生重要影响的原因就是就业认知偏差。本文从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认知偏差问题入手,对偏差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期探索相应的对策,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尽微薄之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认知偏差

一、大学生就业认知偏差概述

就业认知是大学生对自己就业的一种认识和追求,它对大学生的就业、人生起到指引和导向作用。就业认知对于大学生能否顺利且如意的就业,能否承受求职、择业带来的挫折和压力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认知偏差是指人们根据一定表现的现象或虚假的信息而对他人作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

大学生就业认知偏差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自我认知不准、评价欠妥当、从众等现象。现在大学生的就业认知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自我认知模糊。准确的自我定位是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基本要求。部分大学生认知模糊,对“我的特长”、“适合的岗位”等问题思考欠缺。调查显示,只有35%的学生能对就业发展方向有一定的认识,大约25%的学生对此毫无意识,含糊不清。①临近毕业,匆匆就业,随便干干。基于此,毕业后很快离职的情况可想而知。另外,就业心理预期过高,眼高手低。据调查发现,73%的重点大学毕业生概括自己的职业选择是所谓的“三到”即到国外、到沿海、到最赚钱的地方去。②当前,这已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许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挑三拣四,以自己的心理预期来衡量工作待遇。无视自身发展长景,及用人单位要求,以“不是我该干的工作”为借口,“孤傲”求职。

第二,功利主义突出。就业功利主义是指大学生在就业中过度重视功利,以功力主义作为追求就业的主要目标。据调查显示,大学生找工作首先注重薪资收入,“个人发展前景”、“职业收入”和“职业稳定”选项放在选择职业优先考虑的前三位,其中60%把“职业收入”放在第一位来考虑,表明大学生非常注重实际利益。③另外,在就业地区方面,热衷“北上广”的就业地理偏好。据该调查结果显示,有46%的大学生选择在大城市就业,只有2%的大学生选择区在乡镇或西部。大城市发展成熟,对人才吸引力极强。但同时,过多的人才在大城市中积聚,职位与实力不符的现象也频频发生。相反,一些中等城市、落后的地区,正是人才的“用武之地”,却往往鲜有问津。大学生就业难,不是难在没有岗位,而是理想岗位与现实匹配的太少。

第三,跟风从众心理普遍。在大学生对职业的社会需求认知不清的状态下,极易陷入盲目的就业形势中,从而丧失自我,迷失就业方向。别人做什么,自己也跟着做,却不知其中的原因,只是盲目跟风。在求职中极易偏好扎堆职位,并不考虑是否适合自己,未来的发展空间有多大。仅仅看到同学或是就业的普遍选择,便自己也这样做。因此,社会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酱油党”,除了“国考热”之外,还有“留学热”“考证热”,虽形式不同,但都是从众心理的表现。

二、大学生就业认知偏差的原因

引起大学生就业认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心理预期、价值观念、价值取向等内在心理方面因素,又有盲目的就业氛围等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只有了解认知偏差产生的原因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纠正这一偏差。

(一)过高的就业心理预期

就业期望是指在特定社会背景下,个体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市场供求状况,对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的工资福利、工作环境、职业声望和发展前景等方面预先设定的最低目标。④如今,就业难,不是缺少工作,而是没有“理想”的工作。多数大学生在选择工作单位时,倾向于政府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等铁饭碗;在选择工作区域时,倾向于发达地区、沿海城市和大城市;对工资收入的期望明显高于用人单位给定的薪酬。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自己经过十几年寒窗苦读,花费父母较多钱,终于迎来展示自己价值的机会,自然期望的薪资较高。但是大学生还是应倾向于在理想与现实的结合点继续寻找就业途径。

(二)过富的就业价值取向

就业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观、就业心态及就业方向。根据本文之前列出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当代大学生中,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等价值取向盛行。

由于人生价值观定位不准确,利己主义当道,就业观念趋于功利化,过于注重工资多少。现在大学生在就业过程当中最常问的问题就是这份工作能够给我带来多大的利益。在就业中获得收益本无可厚非,但过分追求利益就丧失了就业的意义。就业对大学生来说,是他们实现个人价值的一种途径,是人生价值观的重要体现。若仅仅重视工资、待遇的高低,而忽视了自身长远职业发展,结果往往是丢掉所学专业,又不能充分掌握新接触的行业知识,苦不堪言。

(三)过旧的就业观念

社会传统观念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大学生择业观念与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主要包括传统的职业观、传统的性别观念和传统的风俗习惯等。

我国自古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职业观,依传统职业视角来看,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等是充分体现社会地位的职业;商人、个体户等属于高报酬职业;公务员、明星等代表社会公众形象;教师、军人等最能彰显职业价值。而清洁工、掏粪工、大学生洗盘子等行为,极易引起社会不良舆论;传统的性别歧视,往往给女大学生形成不如男大学生的心理定势,无形中增加就业压力,影响她们的就业。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学而优则仕”,这也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与行为。中国人深受传统就业观念,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从事职业的心理,造成了大学生选择职业的局限。例如挤破头也要上大学,职高低人一等、公务员、教师等“铁饭碗”颇受推崇等等。

(四)过度盲目的就业氛围

除了自身因素外,大学生就业认知出现偏差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受过度盲目的就业氛围影响。社会中的人不可避免地被环境与氛围影响。而现在,大学生生就业中存在的盲目就业氛围就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第一,从众现象严重,盲目追求热门职业。对于“香饽饽”岗位,大学生们常常是一窝蜂地前去应聘,缺乏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在临近毕业找工作时,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就业迷茫,续而从众跟风。

第二,忽视自身特长,盲目攀比。因受到社会上实用主义的影响,在择业时盲目攀比,未能对自我进行客观正确的分析。或者有意回避,不重视自身的特长和优势,舍弃所长,就其所短,只为盲目攀比求得一个好职业。

三、纠正大学生就业认知偏差的对策

大学生自身拥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因而具有较大的就业主动权和就业竞争优势。纠正大学生认知偏差,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多方面共同努力。从大学生自身入手,应做到如下四点:

(一)大学生就业自我认知的调节

第一,正确评价自己,制定适当的心理预期。客观评价自己后,结合自身就业理想,依据自身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制定适当的心理预期。

第二,正确调整自己。求职择业是一个由完全的间接知识学习活动过程向完全的直接知识学习过程的过渡阶段,这是个目的和任务不完全相同的阶段。对于大学生来说,工作过程是一个全新和陌生的活动过程,需要有零起点的心态,不断地去认识、去适应、去学习。大学生调整自身的就业观念,应当适当地降低就业预期。依据自身实际制定相应的就业心理预期。

第三,培养积极健康的求职、就业心态。如今的“就业难”是客观而又正常的大背景,一时或者一次的求职就业失利在所难免,这就需要大学生以积极的耐挫抗难的意识对待求职就业路上的一切不顺利。因此大学生对自身的竞争优劣势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定位,使其提高受挫和抗压能力,积极培养健康的求职心态。培养他们的顽强意志,对未来就业充满信心。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素质的锻炼

大学生具有学习能力强、知识存量丰富、潜力大的特点。如今的就业单位对大学的能力要求相对以前来说有所提升,在招聘时不再仅仅看重学生的学识情况,其个人能力以及自身培养发展情况也日渐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大学生需要锻炼自己的能力素质,以优秀的姿态来面对现在就业的情况。

第一,依据自我就业心理预期,加强能力锻炼。一方面,对于还未毕业的大学生,应留意平时的知识积累,除了认真刻苦地学习,还需多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升观察、思考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对于已经毕业的大学生,仍需积极提高自身就业能力。大学生的基本素质构成是毕业生“市场准入”的基础条件,后期积累的素质是大学生顺利走向社会后的可持续发展因素。已经毕业的大学生应注意在专业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培养自身专长以形成核心竞争力。统筹兼顾,融会贯通,既牢记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又结合社会工作实践,顺利走向社会、服务社会。

第二,依据社会需求,提高综合素质。高校培养出的学生是否适合社会需求,是否具有就业能力,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之一。”大学生应面向市场,找准就业定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实现“产销对路”,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就业。

第三,增强创业意识,锻炼自主创业能力。事实表明,没有创业,难有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必然是一个长期磨练的过程,许多方面的能力必须通过在“真刀实枪”的创业实战中才能真正获得。大学生要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必须在学习中加强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三)大学生对于职业的需求的深刻认识

一个人的就业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实际能力、兴趣爱好等主观情况,还需充分考虑到社会对职业的需求状况。只有把二者成功的相结合,才算是合理而又和谐的就业。

由于社会人才需求、劳动力市场变化发展的不确定性,因而在就业时,应综合权衡、统筹考虑。力争做到在择己所爱、择己所长的同时择社会所需。因此,在明确自己想干、能干的职业领域和方向的同时,还应兼顾考虑社会的需求和未来发展前景等外在因素,这是择业、就业是否成功的基本保证。

同时,大学生还应该对于目前的就业形势、高校培养方式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如今的高校早已不再是以往的精英式培养,大学生的数量成规模增加,这也就导致大学生不再如以往那么“稀缺”。此时的大学生就业应该把心态放平稳,正视自身能力,在综合考虑后顺利实现就业。

(四)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价值观调整

妥善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层面、全方位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解决就业难问题注入“润滑剂”,能够帮助大学生认清自我条件,正确认识、客观评价自我。积极调整就业心理,转变择业、就业观念,以合理的心理预期求得理想的工作。这将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大学生充分、成功就业。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努力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心态,其实质是价值观、思想的问题。只有加大理想信念教育的力度,才能使大学生构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在求职过程中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合理的心理期望,主动把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实现个人价值同服务祖国统一起来。一个具有崇高理想的人,总是把造福人类、造福社会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同样也是新一代大学生应树立的崇高的理想和为祖国为社会做贡献的伟大目标。

[注释]

①陆红,索桂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素养[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18.

②吴维均.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D].西南大学,2008.8.

③孙伟丽.高等教育大众化态势下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9.

④袁志刚.失业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32.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1-0067-02

*作者简介:苏畅(1991-),女,河南漯河人,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就业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