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2016-02-06 04:59
山西青年 2016年1期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

温 晔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2



浅谈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温晔*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22

摘要:由于不同国家和民族拥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因此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也各具特色。本文重在对中西方思维方式的探讨,中西方的思维方式表现在各个方面,本文主要选取几个典型的方面来探讨中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差异。通过比较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而揭示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原因;中西方文化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一个文化群体或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形成的、为该群体或民族所共有的、比较稳定的思维方法、思维习惯和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模式。思维方式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我们关心的问题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表现

因为中西方的历史和文化存在差异性,所以中西思维方式也存在着差异。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一)整体思维与个体思维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整体性。中国文化的整体思维理论基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三大基本命题: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整体是指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一体的。认为宇宙是一个整体,是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更注重个体对群体的依赖,认为个体离不开群体。西方则强调天人相分,提出了一系列对立概念。在西方更注重个人的发展,认为没有个体的独立性就没有真正的集体。①

(二)辩证统一思维和对立冲突思维

中国文化注重整体和谐、主客体统一和辩证地观察问题,强调和谐的中国文化趋于寻求对立面的统一。认为“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万物都是相互对立而又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中国文化强调亦此亦彼,彼此转化。

西方则持对立的思想,认为天人分离、非此即彼、人与自然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主客体是对立两分的关系,任何事物非白即黑,是非分明,只能竞争或斗争,非败即胜,没有折中调和的余地,遵循的是机械两分的形式逻辑。

(三)直观体悟和逻辑分析思维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更多注重人的感觉和直觉,因而是模糊的。老子的“道”摸不着看不见,具有很明显的模糊性。而孔子儒家思想中的“仁”也具有模糊性,虽然在《论语》中“仁”字出现了一百多次,但是每次出现所表达的含义都不相同。西方思维方式更强调科学、理性和事实,因此具有很强的理性逻辑。例如,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本源,欧几里德提出了了平面几何体系,亚里士多德创立了形式逻辑。总而言之,古希腊文化孕育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

二、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

(一)历史发展不同

在人类的古典文明时期,不仅仅古希腊文化与中国文化有共同之处,整个世界文明都是一样的。比如: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庄子的相对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从认识角度把握客观世界、社会和人类自身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在这些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充分地显示了某种认识论上的思辨特征。在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人们采用的大多是辩证抽象的思维方式,有着自身的逻辑体系。

(二)生活物质条件不同

我们都知道社会意识由社会物质决定,人的思想意识的产生与人们的物质活动和物质交流密不可分。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由他们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中国古代疆域辽阔,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不愿意改变现状。独立的农业经济使人们缺乏交流和联系。在思维方式上表现为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个体对上级和长辈绝对服从和个体依赖于家庭和国家。

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希腊民族祖祖辈辈生活在希腊半岛上,那里港口众多,这就为发展航海业和海外贸易创造了便利条件。在政治制度上表现为城邦民主制的确立和公民对国家政治生活的积极参与。在思维方式上表现为提倡个体独立。

(三)哲学思想的不同

中国的哲学思想起源于儒道两家,而西方哲学以古希腊哲学为起点。中国哲学主张实践,儒家有“讷于言而敏于行”的观点,他们认为学习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指导实践,具有实用主义的特点。然而,西方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都不认为感观直觉就是知识,只相信理性认识。他们认为只有“理念”才是哲学重点关注的真理。

总之,由于文化的不同,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论文中提到的三个方面。本篇论文也对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历史文化、物质生活和哲学传统。但是论文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仍然需要在日后的学习中不断探索。

[注释]

①朱义禄.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J].同济大学,1990.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成中英等.中国思维偏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2]张义生.现代思维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3]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4]朱义禄.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J].同济大学学报,1990.

[5]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

[6]吾淳.中国思维形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7]董燕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中国的语言学研究思维取向[D].现代外语,2003.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1-0089-01

*作者简介:温晔(1993-),女,汉族,山西朔州人,在读研究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东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猜你喜欢
中西方文化差异
相似与差异
关于中西方绘画差异及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找句子差异
DL/T 868—2014与NB/T 47014—2011主要差异比较与分析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跨文化交流背景下的中西方禁忌文化比较
中西方山水画风的审美差异浅析
Culture time板块内容的思考与探索
由禁忌语探索中西文化异同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