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少数民族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2016-02-06 04:59韦纯玉
山西青年 2016年1期
关键词:公共文化民族文化

韦纯玉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715



毕节市少数民族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韦纯玉*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公共文化指区别于经营性文化的,为保证公民的基本文化需求而由政府提供的文化产品,该产品具有完全或部分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地理环境的限制,毕节市少数民族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一支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这种滞后现象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政府机构在公共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缺位、错位现象,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关键词:公共文化;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发展

一、毕节市市情及少数民族基本情况

毕节市地处东经103°36′-106°43′,北纬26°21′-27°46′。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处川滇黔三省交界处,跟四川泸州、云南昭通、曲靖,及贵阳、遵义、六盘水、安顺相接壤,2011年,国务院批准撤销毕节地区设立地级毕节市。下辖大方、威宁、黔西、七星关区等10个区县,146个乡镇,其中少数民族乡为77个,辖区内居住有彝、苗、回、白、壮、侗、哈尼等35个少数民族,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26.20%[1]。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分布区,民族文化浓烈,但经济发展程度,受教育程度等仍然相对较低。

二、毕节市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困境

十二五期间,毕节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图书馆建设、文化资源共享建设、公共体育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建设、广播电视网络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是就少数民族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来说,也应该看到需求和供给的差距。展望十三五,毕节市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缺陷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供给量和需求量存在差距

以毕节市“户户通”广播电视项目为例,截止到2013年6月,毕节市“户户通”项目指标为401755套,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毕节市农村人口为4825148人,人均0.0833套。这还是按总人口计算出来的结果,实际过程中平均到少数民族身上的更少。当前,更突出的表现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够,乡村文化设施少,群体性的文化活动就更少了。就毕节而言,在很多乡村,村民急需广场等诸如此类的设施来进行广场舞蹈的训练,但是迫于政府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滞后,这样的需求也很难得到满足,这样一种情况凸显出的是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文化无法满足需求,缺位现象突出。

(二)政府在拉动社会第三方提供公共服务的力度稍显薄弱

没有完全激活国家、个人、社会机构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的活力。2011年底,根据国家颁布的《关于在城镇化带动战略中大力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意见》,毕节市农家书屋工程建成书屋2755个,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达到8个、乡镇服务点达到93个、村级网点3694个。政府主导建成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6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520个、全民健身路径工程40个、雪碳工程1个。这些项目中没有一项是由社会第三方承担或者协作建设的,虽然这一系列的建设体现了毕节市人民政府对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视,但也暴露出我们政府在拉动社会第三方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能力方面力度仍然不够,缺位依然很大。

国家提供的公共文化建设,只是最为基础的建设,从行政效率和人力财力方面来说,国家无力也没有必要建立完全的、覆盖全面的公共文化,政府应提供丰富的、能满足不同阶层基本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产品服务[2]。一个繁荣的公共文化环境,应该是国家、社会、个人三者都出力出钱筹建起来的。而从毕节市公共文化建设上来看,无论是文化馆建设、图书馆建设、民族传统体育建设、户户通广播电视建设等项目均统一由政府出资。这样的一种建设方式,也难免政府对公共文化的供给远远抵不上当地人民的公共文化需求。

(三)政府的缺位、错位现象时有显现

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文化建设多着重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建设,忽视了其他类型文化的建设,这是一种错位和越位现象。在毕节少数民族公共文化建设中,更多的强调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建设,例如兴建民族乡镇,开展民族节等,进而忽视了现代公共文化中“文化”的建设。同时,就毕节市而言,我们看到其在公共文化建设过程中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建设中打造了“大方八堡民族节庆活动”、“奢香博物馆”、“大方响水彝族火把节”等项目,但是并没有举办“读书交流会”“先进知识宣讲团”“技能培训中心”等现代公共文化项目,这体现出的是一种缺位现象。这也是建设少数民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不应忽视的一点。

(四)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政府机构不健全,无法对少数民族公共文化需求进行必要的调研、了解

当前毕节地区公共文化的建设,多由中央或省政府的下达项目,各级文体部门牵头,再由各县乡人民政府具体组织实施。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各地区文体部门限于人力、财力,只是机械地遵照上级政府要求对开展的公共文化服务照搬式执行,而没有对基层少数民族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进行必要的调研,这一种至上而下的沟通方式必然会导致需求和供给的不一致。从而导致对少数民族地区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与汉族地区同质化,这种由于地方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机构不健全和自上而下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机制而导致的问题,值得各少数民族地区政府深思。

以“户户通”广播电视项目来说,虽然大量的少数民族同胞都享受了该项服务,但是接收到的电视节目很少,有效的频道只有10多个,符合少数民族观看习惯的电视频道更是寥寥无几,另外,就送电影下乡等文化传播活动来说,播放的电影多是地道战、地雷战等老电影,最新的大片、时尚剧目是送电影下乡的过程中所看不到的,这也造成了观看电影的人基本没有,因此,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文化过程中不仅要看到量的供给,还应该看到质的差距。

三、毕节市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困境原因分析

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建设关系着少数民族享有基本文化需求权利能否得到实现,关系着毕节境内各民族的团结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与稳定,发展好少数民族公共文化,让少数民族同胞享受改革带来的文化红利,对于建设平安毕节、和谐毕节具有重大意义。毕节是黔西北的大门,地理环境复杂,民族种类繁多,少数民族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特殊性需求受民族地区复杂的经济地理环境等多边因素的共同制约,在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导致了公共文化供给困境的产生,分析这些原因,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点:

(一)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观念还仍然限制于政府本身

一个良好的公共文化环境,是国家、社会、个人合力建设的结果,毕节境内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不发达,对公共文化的了解不够,在公共文化建设方面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认知,对公共文化的需求也只是机械地寻求政府部门的援助,而不是有少数民族本身自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第三方、非盈利组织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同时市政府在提供公共文化时也只是机械地遵从中央、省级政府的项目规定,以完成任务的心态进行公共文化建设,而没有寻求诸如联合第三方开展公共文化建设之类的项目。

(二)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理解上存在偏差

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不仅仅包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还包括听广播、看电视、读书、看报、参加公共文化活动、进行文化鉴赏等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概念。近些年来,很多地区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了大力的扶持,例如大方县兴建古彝圣地、双山新区开展苗族跳花节等,但是也应该看到,其他类型的公共文化建设比如读书、看报、文化鉴赏、精神文明建设、法制意识建设等类型的公共文化仍然存在薄弱之处。

(三)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落后造成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薄弱

政府机关限于资金、人力的缺乏造成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有心无力,只能按照中央及省级人民政府所确定的项目建设。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落后,毕节市第三方社会团体发展不足,无法为少数民族公共文化建设提供额外资>助。同时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落后,少数民族没有形成自主公共文化构建意识。

四、对策

毕节素来有天无三日晴、地五三里平的称号,复杂的地理环境导致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封闭性,对公共文化的了解不足,再加上民族地区经济情况困难,各民族对文化的需求种类不一样,所以要构建适合少数民族的公共文化,必须遵照其特性进行,因时因地完善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政府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大对民族地区公共文化资金投入倾斜

虽然在过去一段时间以来政府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投入,但由于毕节市内少数民族众多,分布也较为分散,公共文化需求远远没有得到满足,因此笔者建议应加大对民族地区的资金投入倾斜,好钢用在刀刃上。

资金投入应该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投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向基层倾斜。[3]注重解决基层单位存在的功能性问题,即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单位限于自身能力不足,在技术层面上已经难以跟得上当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供给机制,这种功能性导致的问题使得基层文化服务单位呈现机构失灵的现象,资金投入更多的偏向基层单位,加大国家财政资金投入,在短期内用输血试的疗法增加基层文化服务单位的服务能力。另外,这些资金也必须保证专款专用,专门用于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建设。

(二)大力建设政府引导、企业竞争、非政府组织参与、村委会主建的格局

政府通过各种措施引导非公有资本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投资,[4]加大公共文化相关知识宣传,激发当地民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意识,大力鼓励社会第三方进行公共文化建设。政府自然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导者,其服务对象是全社会而不是个人,[5]良好的公共文化环境时政府、个人、社会第三方通力共建的结果,限于人力、财力和行政效率原因,政府只保证基本的公共文化需求,要保证整个区域公共文化繁荣,企业、非政府组织等社会第三方的加入不可或缺。

拉动社会第三方参与公共文化的提供主要是为了解决文化机构的结构性问题,传统社会当中公共文化提供机构与政府的的关系“父子型”,即文化机构附属于政府。随着社会基础机构的变迁,公共文化机构与政府的关系已经相应变成了“契约型”关系,即政府同公共文化机构不再有隶属关系,公共文化机构可以由非政府组织、企业、社区或者村委会充当。政府引导、企业竞争、非政府组织参与、村委会主建的格局,有利于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公共文化领域,形成造血式的资金投入,解决结构性问题。

(三)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在公共文化提供过程中,不仅仅是提供实体的公共文化工具比如“户户通电视”“电影下乡”等,或者只是发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建设特色少数民族村寨和少数民族节日。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内容,更应该是把传统文化服务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结合起来,在开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的情况下,保证对少数民族对现代公共文化的需求,诸如在民族地区建立“精神文明建设培训班”、“农业技能培训班”“其他技能培训班”等。

(四)建立“自下而上”的沟通机制,完善政府文化体制机构建设

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存在薄弱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公共文化供给机构不健全导致的,因此要加大对文体部门建设,给予其更大的权利来负责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同时,应该发挥民族地区村民自治委员会的作用,把本地居民的需求反应上来,形成一个“自下而上“的沟通机制,促进公共部门对当地公共文化需求的了解。

[参考文献]

[1]毕节地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http://www.bijie.gov.cn/zxzx/gggs/rsks/10138.shtml.

[2]赵迎芳.国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其对山东的启示[J].东岳论丛,2014(4).

[3]徐益波.新形势下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公共图书馆——基于《意见》和《标准》的文本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5(1).

[4]邵洁.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5]刘晨曦.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5.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1-0065-03

*作者简介:韦纯玉(1993-),男,贵州毕节人,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公共政策专业,研究方向:公共政策与区域发展。

猜你喜欢
公共文化民族文化
基层群文队伍人才建设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文化馆人的要求
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研究
基于公共文化建设的农村大众传播效果管窥
数字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世界文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社会力量参与档案公共文化服务路径探究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人才队伍建设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