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东北乡土小说与萧红创作

2016-02-06 04:59仲江恒
山西青年 2016年1期
关键词:萧红

仲江恒

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浅谈东北乡土小说与萧红创作

仲江恒*

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摘要:萧红是世纪始末东北文坛的优秀女作家之一,关注着东北这一片黑土地,她的作品不同于一般的乡土小说,萧红站在启蒙者的角度对乡土进行批判,展现了作品的张力之美。萧红的小说体现出鲜明的现代特征,代表了东北文学新型的创作方向,在东北文化中独具特色,体现了极高的价值。东北特有的自然环境为萧红的创作提供了背景,影响了萧红的写作风格,特别是人物与思想内涵方面更为显著。不同于迟子建对于乡土的缅怀程度,萧红的创作风格更加冷峻,展现了新时期的创作方向。

关键词:乡土小说;乡土缅怀;乡土批判;萧红;张力之美

萧红是黑龙江的女儿,一直关注着东北的白山黑水,她是突出的“乡土性”女作家,不同于冰心、张爱玲、王安忆等的都市女性。虽然有的都市女性也写过乡土题材的小说,但却没有像萧红一样一直关注着乡土,她笔下是她一直生长着的土地,大兴安岭的美丽通过她的笔下走出来,显示出蓬勃的活力与生机。萧红是一个不同于其他作家的独特女性,她的乡土小说更值得我们加以研究。

萧红是20世纪末东北文坛闪亮的一颗星星,她的作品巧妙地结合了写实与抒情的内容,将诗与散文加以融合,从童年的视角剖析乡土文化。不同于迟子建的和谐之美,萧红的创作独具张力,对乡土文化展开批判。

东北作家群借助独特的抗日社会背景,通过作品作为救亡的思想武器,文学成为了呼吁大家反抗的重要内容。为了保卫国家,萧红也成为这些作家中的一员,不同于其他作家,她有着自己特有的风格特色,饱含赤子之心,她对待战火纷飞产生了悲悯的情怀。本文主要对萧红乡土小说中的环境人物、思想内涵以及艺术风格进行分析,探究东北的地域特色对于萧红创作产生的影响。

一、环境与人物的塑造

萧红对于东北特色的地理特征展开描写,在她的笔下叙述了蓝天黑土地的壮阔,读者也仿佛被带到了这片土地上,其中《呼兰河传》对于东北严冬的描写更是细致,深入的写出了东北地区的严寒。“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这样的严冬不同于中国其他的地区,展现了东北独有的特色。

小说的要素之一就是人物,环境深深地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人物的行为与生活方式都受到环境的制约,带有环境的印记。在萧红的作品中,不管是环境还是人物,都离不开黑土地的特征,在《呼兰河传》中,生活着愚蠢而又麻木的人们,这些人们每天生活的很无趣,说长道短消磨时间,而活泼的小团圆媳妇却被婆婆折磨致死,这样的生活悲剧展现了人们的无情雨麻木,不禁引人深思。

(一)乡土的环境

萧红背井离乡进入到城市中,与生俱来的土地根性让她一时间无法融入到城市中来,她对于东北的黑土地有着深深的眷恋,因此在她的创作中,黑土地成为她笔下不可缺少的重要背景,小人物的生活世界更加受到她的关注。萧红的笔下更多的显示出了沉重的气息,有一种哀伤的落寞感,对于黑土地的感情,萧红以现代主义者对其加以批判。在萧红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出许多人因为贫困而带来了许多困扰,他们相信宿命,固执的坚持传统的落后农业文明,不接受先进的工业,日复一日的过着相同的生活。

萧红对乡镇加以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乡土的衰败,在她对于故乡的描写中,很多都是荒凉的和废弃的这样的形容词,她的叙述展现了繁华之后的凄凉,这些意象也表现出她对于传统没落文化的批判。萧红笔下的小人物都深深屈服于命运,例如翠姨和冯二成子,他们一生受苦,却又不得不任人宰割。萧红通过讽刺和批判的手法来对这些家乡的小人物抒发同情之感,她深入地挖掘他们悲惨命运的缘由,批判没落的封建文明。

(二)乡土的人物

萧红的乡土小说人物可分成两类,一类是占大多数的普通人,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缺点和毛病,身上带着不同的辛酸,对于生活他们都有或大或小的烦恼,但是他们也同时拥有善良的美好品质,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美德。萧红的女性意识较强,她将对于乡民的审美集中于女性,在她的创作中,女人们不仅要受到身体上的苦难,还要遭受丈夫的暴虐。从对于女性苦难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她毫无避讳的展现了女性的处境,触目惊心的写出了女性所遭到的非人待遇,她以新的视角写出了女权的重要性。

萧红对于人物的描写采取冷峻的态度,以旁观者的角度写出了乡民对于生活与命运的妥协,她在启蒙的立场上对其加以批判,通过这种方式来同情和怜悯这些可怜的人们,乡土的人物描写对于萧红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她要站在理性的角度进行思考,让自己的理性战胜感性,充分发挥出作品的独特性。

二、思想内涵的深刻性

(一)对故乡的赤子热爱

在三十年代,大多数以农村为题材的小说都是以表现阶级斗争为主题的,而萧红对于底层劳动者的描写,反映了底层劳动人民的抗争,表现出一颗对于故乡的赤子之心。萧红通过对小人物的展现,深入地批判社会现实,表现了战争背景下人民的懦弱,也体现了她对于故乡的热爱之情。

故乡对于她来说,不仅是她生长的地方,也是她对于那片黑土地的记忆,对于故乡,总是有述说不完的深情。在萧红的作品中,她对于故乡的描写总是带着深深的批判,对于环境的描写也总是十分压抑,而这些都不能说明她不爱自己的故乡,相反地,她深刻地批判与讽刺展现了她对于故乡的热爱,她同情那些底层的小人物,为他们的命运感动悲痛,这些都饱含她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于故乡的赤子热爱。

(二)侧面表现战争

以抗日战争为社会背景,萧红从侧面表现战争,她的作品中并没有展现出硝烟弥漫的氛围,而是从国民的生活状态展示战争带来的痛苦与灾难,表现她对于国民的同情与关怀。《生死场》中描写了金枝作为女性的悲惨命运,是战争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萧红的作品并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坚守着自己的创作特点,以审视与批判的角度展开对于国人的描写,同情愚昧的国民。呼兰河是一座小小的城镇,萧红在这里生活了很久,呼兰河已经走入她的心底,让她对于这里人们的麻木看在眼里,这里的生活方式与闭塞的文明都被她尽收眼底。

这片熟悉的故土有她深深的热情,她对于这片土地的热爱很深沉,在展现人们麻木的生活状态的同时,她的小说是如此深刻地展现了她对于故乡的热爱之情。

(三)张力之美

东北拥有广袤的土地,萧红将自己的心投入到这片土地中,她的作品总是展现出忧伤之感,除此之外,从美学角度来欣赏她的作品也别具风格。萧红的小说起初开始读的时候会有很平常的轻松感觉,读到后面就会发现越来越压抑沉重,给人带来很深的震撼,这就是萧红小说所独有的张力之美。张力,是后被应用于文学方面,早期这个词只是物理学上的专用术语。张力之美是指美学上所产生的冲击,主要是指不和谐的美丽,萧红的小说就是张力之美最好的展现。乡情与理性的交织,使得她的作品拥有极深的思想内涵,产生张力之美。

萧红的深刻思想与浅显的语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也呈现出张力。在情感与理智方面,萧红对于乡土这一形象的描写展现了多重的内涵,同时也在作品中展现了她对于故乡的浓浓思念。因此,当她以理性的角度去批判故乡的同时,便会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一种撑破的效果,这也是其中令人震撼的一种张力之美,在情感与理智的斗争中张力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也是所谓的爱之深,责之切吧。萧红在思想方面十分成熟,善于描写心灵的她同时又将对于家乡的思念融入到了作品当中。在善于把握人物特征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萧红,她天真善良。浪漫温婉、念旧怀乡。这是一种真情的流露,将萧红的理性压抑其中,批判效果明显。

在《小城三月》中,她对于春忙时活泼姑娘们的描写表现出了对于自己少女时期的怀念,在最后的描写又沉重地带出了翠姨的悲惨命运,她还很年轻,却已经不能和这些姑娘们一样去选衣料,而是郁郁而终。萧红用理智压抑着自己的情感,表现了翠姨悲惨命运的根源,饱含一个作家对于小人物的同情。在语言与内容方面,萧红的作品显得有些生涩,而这正夹杂着自然反应悲惨的故事。在《王阿嫂之死》中,对于王阿嫂难产而死画面的描述异常恐怖,萧红的描写极具个性,展现了女性的悲哀。

三、标新立异的写作方式

(一)艺术的拓荒者

萧红在艺术上是一个当之无愧的拓荒者,她开辟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写作方式,探索出了一种新的创作手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个性,那就是散文化的小说。萧红的小说不同于传统的小说模式,并没有按照小说的五要素进行描写,没有这些完整的情节要素,也没有设定线索贯穿于全文,很多方面都另辟蹊径。萧红的小说也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来把握全文,而是以地域的特殊性,突出表现重要的情节片段,极具特点的地域文化展现了不同于以往的创作背景,形成了鲜明的特点。

《生死场》、《呼兰河传》等散文化的小说都是萧红的代表作,这两部作品都没有非常完整的故事情节,以描写和抒情为主展开了对于社会的剖析,正是因为如此,这两篇作品也给人带来了深刻的印象,成为散文化小说的重要代表,在文坛中独具地位。《呼兰河传》以抒情为主,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写出了主人公的童年故事,全文贯穿浓郁的情感色彩,突出了新视角。萧红开启了一种新的写作方式,提出了一种标新立异的模式。茅盾曾经评价萧红说:《呼兰河传》不像是严格意义上的小说,除此之外,更像是一首多情的叙事诗,一幅优美的风土画,一首凄婉的歌谣。

(二)东北自然环境对萧红创作的影响

萧红开朗的性格离不开东北的地域文化给她带来的影响,她任性、自由、天真烂漫又没有拘束,离不开东北的自然环境对她的熏陶。生活在东北的孩子,童年玩耍的空间就比较大,在广阔无垠的天空下,成长是无拘无束的,喜欢怎么样就可以怎么样。想上房就上房,想爬树就爬树,萧红的童年无拘无束,因此,她在文学创作方面也不受约束,自由自在的发挥自己的想法,随心所欲的开辟自己的风格特色,大自然赋予的能力让她开展散文化小说的历程,开辟了一种全新的文体与新型结构。

文化创作离不开地域环境带来的影响,地域环境的良好将有利于文化的创作。萧红的小说突破了传统小说的束缚,在新的方式上展现了特有的魅力。小说本身源自于作者的内心,作者的创作来自于对于自然的热爱,创作总是离不开生活,文学创作是作者对于生活的体验,文学作品则是一种特殊的展现方式。东北拥有丰富的物质资源,土地是东北地区最宝贵的财富,这片黑土地给萧红的成长带来了无限的乐趣,也为其创作提供了背景。

四、总结

萧红的创作带有强烈的使命感,处于战争背景下的创作,更加的体现了作者因为战争而产生的忧患,同时多年远离家乡,也寄托了她对于家乡的思念。萧红的乡土小说具有鲜明的现代性,在主题与审美方面更是特色鲜明,她对于故乡的批判与揭露展现了古老民族对于农耕文明所展现的腐朽病态,呼唤现代文明的深入,表现对于乡亲人民的固执的惋惜。我们将萧红的创作与东北乡土小说一同研究,我们会发现萧红小说中所呈现的思想与其他的东北乡土小说不同,站在批判的立场上来表达自己对于家乡的热爱与深情,让理智站在感性之上,形成了东北乡土文学不同的创作方式,丰富了东北乡土文学的内容,使其呈现出了多元的形态。

[参考文献]

[1]樊星,喻晓薇.东北乡土文学中的两种创作路向——萧红、迟子建乡土小说比较研究[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06:63-70.

[2]李福梅.浅析东北地域文化对萧红乡土小说创作的影响[J].青年文学家,2013,22:12.

[3]喻晓薇.张力与和谐:东北女性乡土抒情文学的两种美学建构——萧红、迟子建创作审美风格比较[J].江汉论坛,2003,03:108-110.

[4]刘颖慧.新时期以来东北女作家小说创作的文化考察[D].东北师范大学,2015.

[5]金美英.中韩现代女作家的女性意识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12.

[6]晏洁.论中国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土叙事[D].暨南大学,2015.

[7]米怀飞.鲁迅、萧红创作中的“故土情结”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2.

[8]李福梅.浅析东北地域文化对萧红乡土小说创作的影响[J].青年文学家,2013,22:12.

[9]刘颖慧.新时期以来东北女作家小说创作的文化考察[D].东北师范大学,2015.

[10]王越.东北沦陷时期文丛派与艺文志派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1-0105-03

*作者简介:仲江恒(1992-),男,土家族,浙江舟山人,渤海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本科生。

猜你喜欢
萧红
《萧红传》
——一本能够让你对人生有另一种认知的书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弘扬龙江文化 传承萧红精神
萧红墓畔口占
萧红亮 作品
萧红:不要在寂寞时做选择
萧红临终讲述的往事
论影像萧红的呈现与接受
浅谈《呼兰河传》中萧红的“赤子之心”
与萧红分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