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豫东村落民居形态变迁及其文化表现

2016-02-06 04:59蒋鹿菲
山西青年 2016年1期

蒋鹿菲 刘 上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浅谈豫东村落民居形态变迁及其文化表现

蒋鹿菲*刘上*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

摘要:传统民居形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进和变化,旧的居住形式被新的所替代,这是一个与社会实际紧密相连的过程,也是一种文脉的传承与持续.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从过去开始,传统民居形式就一直经历着人形式和内容的不断发展,更是表征着传统与现代的接轨,文明与习俗的碰撞.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时代的冲击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更使得传统民居正经历着这样一个变化的阶段,从民居自建到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住房人与建房人的分离,不仅是彰显民众意识形态的转变,更是文化观念和住房习俗在新时代,新时期的继承与发展.新经济条件下的传统民居形态应如何与当今社会同步发展,俨然成为社会主义新时期的重要课题.本文以豫东村落为例,主要研究其民居形态变迁及其对传统住房习俗和文化的冲击及影响。

关键词:民居形态;豫东村落;文化表现

一、豫东村落传统民居形态及文化内涵

民居形态包括社会形态和居住形态。社会形态包括民居的历史文化信仰习俗和观念等社会因素所形成的特征。居住形态之民居的平面布局,结构方式和内外空间,建筑形象所形成的特征。[1]民居既是一种为人们生活所迫切需要的人工产物,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文化,又是一种艺术的文化产物(或者说,多少带有一定审美意味的文化产物),并且具有伦理性(或者说社会伦理性)特征。

豫东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独特的人文景观,形成地域特征浓厚的社会文化形态与内涵。这里人才辈出,经济繁荣,村民多以农耕为主,手工业商业亦比较发达。历史上更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在豫东村落民居上也很大程度地得到了彰显。文化就是这样一些由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事实上,豫东村落民居的营造就是通过其形态对传统文化动终极价值,群体情感和共约生存方式原则进行了表述,进而来显示豫东文化的存在及时空与群体的存在。

时代在变,豫东村落及民居建筑的形式与格局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尤其城镇化建设以来,大批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带来了农村空心化等一系列问题。随着国家相关新农村政策,产业转移,城市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豫东村落民居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中可以看出,除了基本的生活起居功能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外,民居的文化功能正在逐渐减弱化,而其经济功能则日益凸显。观念形态,生活形态,以及空间形态在逐渐的演化。有什麽样的观念形态就有什麽样的生活形态,进而就会有什麽样的空间形态。

有些民俗事项的消亡或减弱,有些民俗事项出现或者加强,现代化的理性价值观本身存在除魅特征,因此住房民俗中一些涉及神秘色彩的民俗会逐步消失或者只在很小的范围内流传,而一些具有当代张扬特征的民俗会产生和强化。[2]

二、思考与总结

在传统与现代的接轨中,我们的民俗研究内容也在逐渐发生着改变。在现代民居身上,已经很难找到传统民居中所蕴含的一些伦理观念和文化内涵,传统的一些文化观念正在被物质慢慢填充,现代人的精神已经近乎麻木,简单地追求一些娱乐文化和物质满足。民居是群体的生活文化广场,有生活的地方就离不开民居,有群体的地方就有民俗的存在。而现在,民居本身住房人和建房人的隔离,使得一些住房习俗和文化观念消失的同时,也不得不让我们担忧未来民俗学研究对象及内容的改变和其研究价值及意义的重新定义。我们不得不再回归到“民俗”这个概念上来,民俗,就是世代相传的民间生活风俗,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各个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人民的日常生活服务。[3]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而当今天,法制化的世界,物欲纵横的时代,如果人民的精神面貌都被局限于物质的生产和消费需求,越来越多的民俗事项将消失,而带来的新的民俗事项,将只会是庸俗的文化工业下的产物。当传统文化变成一种奢侈,人们只愿在特定的时空下提起,当传统民俗简化成一种仪式,人们再也不会在生活中奉行,传统民俗学又将去往何处,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在现代民居建设中,应该尊重当地历史与文化,构建有“尊严”的生活。在民居建设过程中,应对其原有历史文化进行挖掘和整理,将文化遗产以有效地方式保留下来。特别是多年传承下来的习俗和风土人情,应给予一定方式的保护。只有这样,村民才会对居住环境有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才更有利于民俗的传承和发展,有利于当前社会和谐稳定地发展。

豫东村落民居是一个庞大的体系,由于理论水平和知识有限,本文对其的研究只是初步探讨,对于其意义的更深层次的挖掘还需要以后大量的工作的进行。

[参考文献]

[1]陆元鼎.中国民居研究的现状及展望.长江建设,1997(1).

[2]何华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3]丁阳华,韩雷.论民俗学中的“生活世界”[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1-0169-02

*作者简介:蒋鹿菲(1993-),男,江苏仪征人,沈阳师范大学,12级在读本科生,学士学位,研究方向:社会学;刘上(1994-),男,河南商丘人,沈阳师范大学,12级在读本科生,学士学位,研究方向:文化社会学,消费社会学。

豫东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豫东是指河南省内郑州以东地区,包括商丘、开封、周口在内的省辖市。豫东地区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里物华天宝,人才辈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豫东地区见证了中国乡土社会的聚居方式和文化融合,是中华大地村落的历史缩影之一。其历经千年所形成的特有的村落组织结构,正是中国大地农村变迁的活化石。而纵观全国,豫东建筑似乎在中国建筑史上地位并不显著,豫东地区的老房子如同敦厚朴实的豫东人一样,语言不多更不张扬炫耀。然而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则沉淀出了独具特色的魅力,文化的传播成为豫东民居现代转型的一个客观条件。而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力开展,部分村落问题也日益凸显,甚至出现千村寥落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