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话语言在散文创作中的作用

2016-02-06 04:59鲁泽人
山西青年 2016年1期
关键词:作用

鲁泽人

湖南省麓山滨江实验学校,湖南 长沙 410000



浅谈诗话语言在散文创作中的作用

鲁泽人

湖南省麓山滨江实验学校,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产生了大量经典的诗词,散文是一种基于文字的意境描绘创作体彩,既借鉴来西方开放的文化思想,也引用了大量的诗话语言,实现了古典与现代、意境与内容融汇贯通,让散文迸发出了新的生机。本文主要对诗话语言在散文创作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诗话语言;散文创作;作用

中国古典诗词历史悠久自成语境,在文学中有着一席之地。散文是一种基于文字的意境描绘创作体彩,在发展过程中既借鉴了西方文化的开放精神有传承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诗话语言,不管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有较强的文学体验。当然,将诗话语言娴熟自如地运用于散文创作中也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这需要创作者对中国古典文学有很深的理解和研究,对散文的创作精神有所认同,将古典与现代、意境与内容融汇贯通,使这种的新的语言形式更有创造性和艺术性。

一、诗话语言对主题的开拓作用

善用诗话语言的散文作者内心之中往往拥有整个古典文学的知识海洋,作者在这个海洋中肆意徜徉,对古典诗词的运用信手拈来,很多时候一句诗便是一种意境。一种意境便能生成一个主题,一个主题展开来变成了一篇文章,散文的创作便是先有意境再有文体,行文用来描绘意境,形散神不散。“斜风细雨不须归,”简短几个字,已将读者引入悠然自得的闲适的乡村生活,这便是古典诗词意境的魅力。有了这个意境,主题也便可信手拈来,行文围绕主题描绘意境,洋洋洒洒的一篇文章写下来不至于生硬僵板。由古典诗词引发的主题在行文中往往有更多的诗话,语言做衔接与铺垫,作者脑海中的中华诗词库便开始涌动,围绕文章主题与意境,使主题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不仅是现代散文,古代作家在散文创作中也时常化用前人的诗句为自己的文章天色增彩。《红楼梦》中就出现大量化用元曲《西厢记》中的诗词。“良辰美景奈何天。”这些诗词的运用使文章的意境得到了升华,也增强了审美上的代入感。辛弃疾的诗词中也是常常引经据典,将古诗词运用的灵活自如,使读者更有共鸣。因此,诗话语言的合理利用往往是创作散文寻找主题的重要方法,能使文章产生主观与客观相融合的作用。

二、诗话语言推动情节的发展

诗话语言不仅在意境展现上有很强的指引作用,在情节铺垫上也有叙事说理的功能,对散文的情节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朱自清的散文《春》中写道“吹面不寒杨柳风”,引出下文对春风的描写,这样的运用在整篇文章中起着举重若轻的作用。看似简单的描写却有着承上启下的递接作用,行文更显流畅。文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春的意境,用诗话语言呈现春的特点,用更唯美的方式推动了情节发展。李清照的词更能体现诗话语言对情节的推动作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柳瘦。”一首诗便是一个故事,句与句之间有很强的逻辑性,每一句都不会浪费。这样的诗话语言便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诗话语言的美妙之处也在于此。

三、诗话语言对散文主题的升华作用

散文这种独特的体裁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好的散文一定是有一定的主题升华的,这种主题升华也就是散文之中哲理的深化。优秀的散文之中往往有诗话语言作为点睛之笔,使文章主题得到深化和升华。而以诗话语言体现和深化哲理也往往使文章更有说服性。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经提出人生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人生开始的不断摸索阶段,第二种境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并坚持不懈地走下去,第三种境界是当你到达一定高度之后的豁然开朗。王国维分别用了三句诗词来描绘这三种境界,不仅使行文更加优美有意境,而且用诗话语言将这种内涵表现出来更显得神来之笔,深化了文章对求索、实干、觉悟三种境界的阐述,使读者也豁然开朗。

相比现代的白话文,诗话语言经过几百年的流传,经过千锤百炼,比其他语言更加的凝练。同样的含义,用诗话语言写出来变回更加深刻,更有说服性。当然,用诗话语言来升华主题需要作者对诗话语言有很强的理解能力与运用能力,要将自己的语言与诗话语言融为一体,否则很容易文不对题。

四、总结

在散文写作中运用诗话语言需要将中国古典诗词与现代汉语融会贯通,结合的天衣无缝,因此诗话语言在散文中的运用非常考察创作者的文学造诣。在散文创作中不仅可以引经据典引用古诗词,还可以自吟自唱,将自己的语言转化成新的诗词。合理地运用诗话语语言会使散文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加优美,也会带给读者更好的感官上的体验。

[参考文献]

[1]王兆胜.“形不散—神不散—心散”——我的散文观及对当下散文的批评[J].南方文坛,2006(04).

[2]陈剑晖.散文理论的春天何时到来?——对散文核心范畴的一种阐释[J].文艺争鸣,2006(02).

[3]刘绪源.大散文语境中的刘长春——借此澄清两个散文理论问题[J].当代作家评论,2007(02).

[4]樊宇敏.论中唐散文理论中的“奇”[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1-0188-01

猜你喜欢
作用
新型智能手机保护壳设计
党风廉政建设对于国企改革发展的作用分析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试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