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先锋文学的启蒙特质与审美现代性

2016-02-06 04:59
山西青年 2016年1期
关键词:审美现代性反思

张 璇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南阳 473000



中国先锋文学的启蒙特质与审美现代性

张璇*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南阳473000

摘要:先锋文学不仅仅是一种既定的文学形态,更是处于历史流动中的变异性体现,是创作主体以探索的激情和审美权力的认知完成审美的公共性启蒙。无论是对历史时空的重构,还是叙事方法上的革命,都呈现出对主体性生存的关照。它的审美原则也具有了现代性意味,从而为主体的解放注入活力。

关键词:先锋文学;现代性;审美;主体;反思

“先锋文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特定的文学样态和类型,给现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崭新活力。它不仅仅以其特有的文本形式、语言变形、故事荒诞以及主体弥散方式完成了审美层面的革命,更是也凸显了文学史和思想史层面的审美启蒙,从而成为整合中国1980年代“美学热”的有机组成部分。“先锋”是同时具有时间性断裂和空间性创新复合型概念。从时间性的角度而言,它指涉的是与历史文本的不同与断裂,侧重以新的审美视角和文本语言来建构崭新的文学形态,从而具有“告别历史”的审美意识形态意味;而从空间的角度而言,也最大限度破除了传统空间中的静止的、被动的空间概念,将主体的精神空间、地域空间、语言空间等纳入文本之中,树立起于传统文本完全相异的形态。由此可见,先锋文学不仅仅是一种既定的文学形态,更是处于历史流动中的变异性体现,是创作主体以探索的激情和审美权力的认知完成审美的公共性启蒙。“当社会、阶级、时代逐渐不再成为个人的统治力量的时候,在诗歌中所谓个人的感情、个人的悲欢、个人的心灵世界便自然会提高其存在的价值。社会战胜野蛮,使个性复归,自然会导致艺术中人性复归。”[1]从历史而言,先锋文学首先表征呈现为反叛性的审美话语和个体解放的自由原则,比如1980年代中期的“朦胧诗”;其次,先锋文学表现为内容上的怪诞和人物形象塑造的变形,比如文化寻根的一部分小说等等;其次,先锋文学还体现为文本形式层面的探索,比如马原和孙甘露的“元叙事”小说等等。在他们的笔下,文学语言已经被极度夸张,以语言的“暴力”再现荒诞的场景。最后,先锋文学还体现为对主体生存理念的关照和世俗社会的人间百态,通过极度“冷静”的叙事风格完成更高层意义上的审美对抗。比如新历史主义小说的探索,等等。

中国先锋文学的出现有着历史的合法性价值。从政治层面而言,伴随着“思想的解放”、“拨乱反正”等一系列自上而下的政治反思,广大民间和知识分子有了反思“文革”和“极左”政治的契机。他们纷纷从文学的维度探索使个体主体重新回归家庭伦理、个体情感、自我表达以及反思社会的“正常人”功能。那么当此种诉求以“激进”的态势呈现出来之时,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原则也就必然让位于“现代主义”的原则,一个逻辑相对混乱的、时空相对自由的审美场景得以出现;从文化层面而言,随着1980年代市场经济意识的觉醒和面向西方“译介热”与“文化热”的产生,相对统一规范的价值体系已经被拆解,取而代之的更加面向西方现代性、存在性、人性化特质,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实现“新的美学原则”。文化领域从“大我”到“小我”的转型促使先锋文学的出现与成熟。我们则主要立足于先锋文学的审美原则和审美呈现,来探索其在中国文化启蒙线索中的重要作用。

一、先锋文学的“审美革命”

从宏大的结构体例而言,先锋文学实现了宏大的时空建构。时间和空间在先锋文学笔下得以解放,真实与虚拟之间的泾渭分明的关系得以拆解。“许多年以前”和“许多年以后”构成了先锋文学惯用的叙事话语。它其实是给读者设置了一个潜伏的“圈套”,当我们采用惯用的思维方式来审视文本的时候,肯定会感觉逻辑上的混乱;而当采用总体性的宏观视野和主体性的心理分析来进行阐释的时候,往往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苏童在《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妻妾成群》等文本中,叙述人、叙述视角和叙述方式完全沉迷于文本中的“真实”和故事之中的内在衔接之中。由此呈现出与现实生活极为相似的“冷漠”场景。女主人公颂莲作为接受新知识的女性青年,无奈中嫁到陈佐千的封建大家庭中,由此展开了压抑、阴郁的生活场景。颂莲对爱情和生活的失落、陈佐千能力的丧失以及整个大院中蕴藏的秘密都让颂莲感到绝望。而从文本的叙事艺术而言,整个作品基本是围绕颂莲的第三人称“内视角”完成的。她的精神体验和内心矛盾都真实传达出来,给予读者以独特的审美感知。如果说苏童是在冷漠中完成了具有一定情感指向和时空指向的叙事的话;那么余华则是在完全的“冷漠”的时空架构中完成了“不动声色”的叙述。在《现实一种》之中,他完全剥离了所谓的“情感性”“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只是以“无意义”的“屠杀”彰显了人性在特定时期的冷漠。而整个文本完全实现了哲学“观念性”对文学的渗透,这也可以视为启蒙理念直接渗透的结果。二兄弟之间互相虐杀以及他们的孩子的故事更是将人物兽性的一面表现得淋漓极致。整个故事框架表征出荒诞的时空意识和完全丧失道德感的形象逻辑,而正是在血淋淋真相的揭露中,才完成了先锋文学的审美革命。

与此同时,从先锋文学的审美风格和内涵层面,也突破了传统的典型论、意识形态论和崇高论等形态,而是通过西方“存在主义”文学中找到了理论资源。萨特的《苍蝇》《死无葬身之地》,加缪的《局外人》等都彰显的主体存在的“无意义”状态。在他们的笔下,作为主体的“人”已经伤痕累累、面目全非。主人公完全丧失了自我进行主动选择和前进的意志,而是以冷漠和决绝的姿态生活在无边的悲剧和痛苦之中。而萨特和加缪在文学中增强主人公的苍凉意识,恰恰是为主体性的“存在先于本质”等理论做反向推动。从而进一步在资本主义异化的场景中找到主体生存的脉络和价值,通过“审美现代性”的呈现来对抗“启蒙现代性”。秉承存在主义文学对主体意义的追寻、对荒诞生存状态的关注以及“虚无”中的精神探索,先锋文学也试图从不同维度来积极面向现实,真实地揭露出主体当下生存的境界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马原的《错误》、格非的《褐色鸟群》等等,都体现了审美的批判功能。不同作品笔下的人物往往生活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中,无论是年轻气盛的大学生,还是家庭生活中的不同个体;无论是对死亡冷静描绘,还是对庸俗生存的彰显,都透露出现代作家独特的生存焦虑与审美焦虑,他们以“直指内心”的方式再现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残雪的《山上的小屋》就如同萨特的《恶心》,前者以大量的、令人作呕的意象呈现于外,体现出个人在生活中的独特感觉;而《恶心》中的主人公也是面对“他者”时刻以敌对和“恶心”的面貌出现,“他人即地域”的思想呈现于内。先锋文学剥离了宏大意识形态的规训,转向了对个人主体的关照和审美的启蒙。当我们“悬置”先锋文学血淋淋的内容之时,其实审美现代性的“反叛”意味已经内蕴其中了。

二、先锋文学的审美现代性启蒙

审美启蒙作为从中国“五四”时期延续的知识现代性工程,一直占据重要的地位。1980年代的文学实践和文学创作不仅仅是文学自身话语功能的释放,更是以“现代性”的视角表征了新时期启蒙的焦虑与激情。所谓启蒙,是知识分子以自上而下的姿态、以自身独特的学科素养和文化知识对大众进行教导,使其脱离蒙昧的状态。启蒙的最终目标还是恢复作为人的主体功能,实现人性的自由与解放功能。在1980年代,知识分子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于是再次展开了审美现代性的启蒙工程。从伤痕文学到反思文学,从朦胧诗到新历史小说,文学家们纷纷从语言、形式、话语、内容等多个角度来确证主体自身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试图恢复主体的自我价值。而先锋文学恰恰是审美现代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启蒙可以分为众多学科领域,比如理性启蒙、知识启蒙、科技启蒙等等,而审美和文化启蒙只是构成了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分子在多个领域展开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而文学和美学以其特有的感性价值、自由力量和文本形象,成为“思想的解放”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再加上“美学热”和“文化热”的推动,“文学救世”的功能被凸显出来。这也正是“审美现代性”的重要功能之一。先锋文学中处处呈现出多元化的表达技巧和极端化的主体体验,作家们正是以“决绝”的审美手段试图“唤醒”人的正常良知和存在价值。

先锋文学无论是从内容的丰富、形式的变异,还是精神的探索或者方法的求新,都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背后被主体性生存的关注和强烈的审美现代性精神,则在“悲剧”的背后呈现出审美救世的温暖情怀。

[参考文献]

[1]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诗刊,1981(3).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1-0201-02

*作者简介:张璇(1984-),女,河南南阳人,文学硕士,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师,研究方向:中西文学比较研究。

猜你喜欢
审美现代性反思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也谈现当代诗词的“入史”及所谓“现代性”的问题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科学发展观的现代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