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实证性分析
——以H学院为例

2016-02-06 01:11华,刘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工龄职业倦怠职称

陈 华,刘 波

(1.湖北科技学院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2.湖北科技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实证性分析
——以H学院为例

陈 华1,刘 波2

(1.湖北科技学院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2.湖北科技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以调查问卷数据为基础,实证性分析了H学院教师在性别、教龄、职称、学历、岗位类型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情感耗竭、去人格化、低成就感三个倦怠维度的倦怠状况,为提出缓解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对策提供了数据基础。

职业倦怠;情感耗竭;去人格化;低成就感

1961年,美国作家Green的小说《一个枯竭的案例》(“A Burn-Out Case”)在美国引起轰动。书中描述了一名建筑师因“burnout”逃至非洲原始森林的故事,他在工作过程中,感觉极度疲倦、精神备受摧残,最终放弃理想和热情开始逃亡。这是可以考证的资料中,最早出现“倦怠(burnout)”一词的时间。本文以“MBI-ES”量表在情感耗竭、去人格化、低成就感三个倦怠维度的调查对H学院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

一、实证性研究基础

本文以调查问卷数据为基础,实证性分析了H学院教师在性别、教龄、职称、学历、岗位类型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情感耗竭、去人格化、低成就感三个倦怠维度的倦怠状况。

(一)影响因素

本研究在抽样调查基础上,针对工龄(0-5年,6-10年,11-15年,16-20年,21年以上),性别(男,女),职称(初级、中级、副高、正高),学历(大专及以下、本科、硕士、博士),工作岗位类型(专职教师、行政人员、双肩挑)等五个变量因子来分析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

(二)信度分析

本文采用克朗巴哈(R.L.Cronbach)提出的Cronbach α系数检验此问卷的信度。

从表1中的结果分析,本问卷的α系数为0.802,情绪耗竭的α系数为0.853,去人格化的α系数为0.826,低成就感的α系数为0.817,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倦怠问卷各维度内部项目的一致性信度较高,此调查问卷的信度完全符合调查要求。

表1 职业倦怠各维度量表信度

(三)效度分析

将调查的数据输入SPSS11.5, 对“MBI-ES”量表进行效度的检验。

职业倦怠量表的因子数据分析中,情感耗竭EE分量表与其9个条目之间的相关为0.662-0.829之间;去人格化DP分量表与其5个条目之间的相关为0.698-0.862之间;低成就感PA分量表与其8个条目之间的相关为0.683-837之间。这个结果表明MBI-ES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在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DP和EE相关为0.856,具有高相关性,PA和DP相关为0.138,具有弱相关性,PA与EE相关为-0.076,具有弱负相关性。

二、实证性分析

(一)有效样本

通过问卷星网站共收到问卷560份,人工去除无效问卷38份,得到有效问卷522份。有效问卷中,性别上,男性教师262人,占比50.19%;女性教师260人,占比49.81%;教龄上,0-5年为73人,6-10年为125人,11-15年为156人,16-20年为125人,21年以上为43人;职称上,初级46人,中级332人,副高112人,正高32人;专职教师302人,行政人员167人,双肩挑53人。

(二)各维度的统计分析

将数据导入SPSS11.5,整理、分析后得到表2的统计数据。

由于本研究采用0-6点计分法,理论中位数为3,我们作如下定义:

Mean<2.5…………… 轻度倦怠或没有倦怠

2.5

Mean>3.5……………… 重度倦怠

(注:Mean为中位数)

据表2统计可知,H学院教师在EE-情感耗竭、DP-去人格化、PA-低成就感这三个维度上的均值及标准差分别为:2.099 6±1.065 88;1.855 2±1.350 02;3.168 1±1.321 3。整体而言,该校教师在EE、DP维度为轻度倦怠或不存在倦怠,在PA维度存在中度倦怠。但观察五分位差的结果,发现在EE维度,大于20%的教师存在中度倦怠;在DP维度,大于20%的教师存在重度倦怠;在PA维度,大于40%的教师存在重度倦怠。(见表3)

表3 各维度的统计描述

EE、DP、PA三个维度的得分状况比较如图1所示。

图1 工龄因子的职业倦怠趋向走势比较

(三)人口统计学变量的职业倦怠描述性分析

1.性别因子的职业倦怠描述性分析

表4是不同性别的教师在三个倦怠维度上的比较。“±”后为标准差,下同。

表4 性别因子的三个倦怠维度的统计描述

图2 性别因子的三个倦怠维度差异比较

图2是不同性别的教师均分在三个维度上的比较图。通过表4和图2比较,我们发现:在情绪耗竭维度,男女教师的得分均值分别为:2.03±1.25,2.19±0.89,得分都处于轻度倦怠或没有倦怠范围,且无显著差异;在去人格化维度,男女教师的得分均值分别为:1.59±1.19,2.18±1.59,得分也处于轻度倦怠或没有倦怠范围,但女教师得分要明显高于男教师;在低成就感维度,男女老

师的得分均值分别为:3.51±1.15,2.75±1.42,表明男教师处于高度倦怠,女教师处于中度倦怠范围,并且男女教师得分都明显要高于其它两个维度。

2.工龄因子的职业倦怠描述性分析

不同工龄的教师在三个维度上的倦怠统计如表5。

表5 工龄因子的三个倦怠维度的统计描述

图3 工龄因子的职业倦怠趋向走势比较

用EXCEL2007作出其依据工龄变化的趋势图如图3。从三条变化曲线上来看,PA变化比较明显,并且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DP、EE则是比较平缓的下降的趋势。从阶段上看,我们发现工龄为0-5年的新手教师在个人成就感上表现为更高,在精神耗竭和去个性化方面表现得更高。工龄为6-10年的教师表现为成就感降低,精神耗竭和去个性化上变化不大。工龄为11-15年的教师,在低成就感上达到最大值,精神耗竭和去个性化缓慢下降。工龄为16-20年的教师,在低成就感上大幅下降,精神耗竭和去个性化缓慢下降。工龄为21年以上的教师,在三个维度都达到一个较低的水平。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年轻教师初为大学教师有较高荣誉感,在评了讲师,副教授后,由于职称、学历、职位的提升中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所以表现出较高的低成就感,而到了工龄15年以后,则已经“功成名就”,所以倦怠的三个维度都逐渐下降。

3.学历因子的职业倦怠描述性分析

从图4看,样本数据中博士学历占比10%,硕士学历占比62%,本科学历占比23%,大专及以下,占比5%。

不同学历的教师在三个维度上的职业倦怠状况统计如表6。由表6数据可知,本科学历的教师成就感最低,其次是硕士学历,而博士生的成就感最高。大专及以下学历的教师比例最小,他们普遍是行政岗位,并且年纪偏大,他们是历史发展过程的遗留问题。

图4 样本的学历分布情况

学历PADPEE大专及以下2.87±1.172.22±1.362.16±1.57本科3.76±0.892.17±1.241.95±1.67硕士3.64±1.452.38±1.342.41±1.26博士2.78±1.262.03±1.371.47±1.22

将各学历的均值作柱状图比较如图5所示。可以看出,各学历层次的倦怠差异并不显著。除低成就感维度,各学历层次得分均值都小于2.5,倦怠程度处于轻微状态。这与高校重视学历的原因有关系,本科和硕士学历的教师正处于努力提高阶段,对自己的未来期望值较高,因而成就感较低。学校努力提高博士学历教师的各方面待遇,如在住房、科研等方面有较多的倾斜,其成就感自然比硕士和本科要高。而随着学校的层次提高,低学历的教师在其所交往的圈子地位则显得越来越“高”,所以成就感反而较高。

图5 学历因子的三个倦怠维度上的柱形图比较

4.职称因子的职业倦怠描述性分析

由表7和图6可见:在情绪耗竭维度上,不同职称的教师平均得分较为接近,变化幅度较小,初级>副高>中级>高级;在去个性化维度,则是呈现较大幅度变化,副高>初级>中级>高级,差异显著;在低成就感维度,从初级到副高呈平缓变化,到正高则大幅下降,差异显著。显而易见,拥有正高职称的教师成就感最高,因为他们达到了职称评价的最高层次。

表7 职称因子的三个倦怠维度的统计描述

图6 职称因子的职业倦怠变化趋势

5.岗位因子的职业倦怠描述性分析

按岗位来分,将高校教师分为专职教师岗、行政岗、双肩挑岗三大类,其中行政岗包括了行政楼人员、教辅人员、图书馆后勤等所有未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双肩挑指承担教学任务又兼任行政职务的教师。

表8 岗位因子的三个倦怠维度的统计描述

在情绪耗竭与去个性化两个维度,双肩挑教师显著高于专职教师或行政教师,而专职教师比行政教师略高,差异不大;在低成就感维度,则显示出行政教师处于重度倦怠状态,显著高于专职教师和双肩挑教师。

图7 职称因子的倦怠三维度比较

三、研究的结论

本文采用了MBI-ES职业倦怠量表,通过SPSS、EXCEL等软件对H学院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进行了实证性分析,得到了以下结论:

1.整体而言,H学院的教师已经产生了职业倦怠,在情绪耗竭、去个性化维度为轻度倦怠或不存在倦怠,在低成就感维度存在中度倦怠,个体差异较大。

2.通过观察五分位差的结果,发现在情绪耗竭EE维度,大于20%的教师存在中度倦怠;在去个性化维度DP维度,大于20%的教师存在重度倦怠;在低成就感维度PA维度,大于40%的教师存在重度倦怠,程度较为严重。

3.产生职业倦怠较严重的项目主要集中在低成就感和情绪耗竭两个维度。

职业倦怠的研究具有“以人为本”的实际意义,开拓了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新方向。关注国家教育,关注高校教师,关注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在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中必将有着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1] Maslach C,Schaufeli WB,Leiter MP.Job burnout[Z].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1.397~422.

[2]教育部科学技术司. 2011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94~98.

[3]邢金萍.教师职业倦怠的背后——教师职业倦怠相关因素的调查与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1):160~163.

[4]王国香, 刘长江, 伍新春. 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的修编[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3): 82~85.

[5]李永鑫, 吴明证. 工作倦怠的结构研究[J]. 心理科学, 2005, 28(2):454~457.

2016-10-09

2095-4654(2016)11-0111-04

G641

A

猜你喜欢
工龄职业倦怠职称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六部门: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
那些和工龄有关的事儿
你的工龄和这些福利有关
这七种情况,不在岗也能算工龄
公共图书馆不应认可的职称期刊论文探析——基于重庆图书馆职称期刊论文的实证调研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职称
职称评审实现了“两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