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循环经济 开创扶贫攻坚新路
——以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的实践为例

2016-02-10 07:10原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安徽省循环经济研究院院长季昆森
中国生态文明 2016年6期
关键词:阜南县柳编贫困户

□ 原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安徽省循环经济研究院院长 季昆森

发展循环经济 开创扶贫攻坚新路
——以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的实践为例

□ 原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安徽省循环经济研究院院长 季昆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扶贫开发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新安排。习近平同志强调,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怎样真正落实习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既要按期实现脱贫的目标,又不能污染环境,不能破坏生态,不能浪费资源,以实现永续发展,这是必须引起注意和重视的重要问题。

笔者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就参与了“鄂豫皖三省大别山科技扶贫”工作,对老区人民、对贫困群众、对扶贫工作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多年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了一些有效的路子。本文以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的实践为案例,阐述了如何把发展循环经济与扶贫攻坚结合,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地处淮北平原,人口多、资源少,是沿淮的重灾区,是出了名的水窝子,灾窝子,穷窝子。淮河一旦发生大洪水,阜南县王家坝的雨情、水情就是淮河防汛的风向标、睛雨表,蒙洼洪洼又是重要的行蓄洪区。以往,人们对阜南县的扶贫工作感到非常难。阜南县是国家级重点贫困县,2007年被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批准为全国唯一的“农业(林业)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县”。因此,在阜南县发展循环经济,也就比较自然的与扶贫攻坚联系起来,自觉不自觉地融入了循环经济的理念、模式和技术,与常规的扶贫做法不完全一样。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坚持“四个更”的原则

2003年,笔者提出“循环经济是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先进经济模式”。在广大农村推行循环经济,要给群众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摸得着的实惠。把循环经济做成产业,实现产业扶贫。在阜南县的实践中,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来践行这一理念。

一是发展安全优质蔬菜产业促脱贫。阜南县以王家坝、老观、曹集、公桥、段郢等乡镇为主,按照安全、有机种植方式,重点发展以早春马铃薯、辣椒、番茄、茄子、毛豆、洋葱、大葱、芹菜等蔬菜品种,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王家坝郎湾村成立果蔬专业合作社,注册“郎湾”牌香葱,种植面积1500亩以上,亩均纯收入在5000元以上,贫困户人均增收在1500元以上。

二是发展健康养殖,种养结合促脱贫。采取“畜禽托养、土地托管、返租经营”等模式,优先吸纳贫困户,使其成为职业农民或分包大户(家庭农场),形成“固定收益、经营收入”等利益联结机制,带动600户贫困户增收致富;按照“金融扶贫+贫困户”,破解资金难题的模式,对有发展愿望和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贴息信贷,支持100多户贫困户发展家庭种养业;实行“新型主体+贫困户+扶持资金折股量化的组合模式”,优先吸纳贫困户扶贫资金融资到新型主体,参与股权量化,带动120户贫困户脱贫;采取专家、技术人员现场授课的方式,对有发展意愿和发展能力的贫困户进行技术、技能培训,促进460户贫困户向种养大户、职业农民转变,增强脱贫致富本领。

三是变废为宝发展农村文化艺术产业促脱贫。全县在沿淮低洼地带有杞柳原料林基地6万亩,年提供柳编原料20万吨,柳编产品生产100%为订单生产。有80个专业村、10余万人从事柳编工艺品生产。柳编加工、营销企业达到100多家(黄岗镇就有36家),具有出口直销权的有22家,年销售额31亿元,年出口创汇2.6亿美元。柳编工艺产品由过去的用杞柳编织发展到现在用各种草、藤、竹、木、塑、铁以及各类边角废料、树枝、树皮、各种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为原料,编织出许多精美的工艺品,主要用于出口,这是典型的废弃物资源再生循环利用、资源产出率高、劳动就业率高,并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创意创新,真正是变废为宝、变腐朽为神奇的产业。阜南柳编产业集群被安徽省政府列为重点产业集群,阜南柳编技艺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编企业华宇工艺,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经纪人”的经营模式,带动7000多名农民从事柳编生产加工,年人均柳编纯收入18000元,收购废弃物每年为农民带来直接经济效益100多万元。

二、大力推行“九节一减”模式

2004年,笔者提出,发展循环农业要突出“减量化“原则,提出了“系统节约”的概念,并具体化为“九节一减”: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电、节油、节柴(节煤)、节粮,减少从事一产的农民。阜南县对推行“九节一减”非常认真,卓有成效。

节地。通过推广农田间作套种、立体栽培和大棚反季节蔬菜种植,提高复种指数15%,相当于增加30万亩耕地;整治土地,新增耕地3688.5亩。

节水。大力推广膜下滴灌、喷灌和微喷技术,累计节水108亿立方米,增收3855万元。

安徽省阜南县蒙洼湿地景象

节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累计节肥2万吨,节本增效8282.4万元。节药。节约农药118.1吨,增收2023万元。

节种。推广机械精量播种、水稻旱育稀植等技术,累计节种1.18万吨,增收8307万元。

节电。推广节能变压器,加强用电管理,累计节电7500万千瓦时,节支增收4500万元。

节油。通过更新节能机械、使用复式作业机械等,累计节油4050吨,节支增收6750万元。

节煤(柴)。普及省柴节煤炉灶,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池和太阳能热水器,累计省柴节煤折标煤27.5万吨。

节粮。在城乡居民、机关学校,生产生活大力提倡节约粮食。减人。培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0多万人。

一减。在上海农科院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阜南县发展了29万亩旱稻,取得了“六节两减一养”的显著成效。减少劳动用工和甲烷排放,每亩减排甲烷11.2公斤,累计减排甲烷3250吨,甲烷产生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4倍。同时还达到“用地养地,养地用地”的效果。解决贫困人口就业3.1万人,人均增收 260元。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为循环农业开辟了新的天地。

三、注重提高资源产出率、发展多功能大循环农业

阜南县是安徽省提高资源产出率,发展多功能大循环农业两大重点工作的试点县。县里做的一些工作基本符合这两大重点工作的理念。

一是调整优化林种结构,增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阜南县2002-2007年期间,植树造林以杨树为主,树种比较单一。2008年通过循环经济试点,发现单一树种易发生病虫害,杨絮飞扬,造成环境污染。为此阜南县按照“宜杨则杨,宜柳则柳,宜果则果”经营模式,制定了《关于鼓励支持晚秋黄梨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柳木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阜南县鼓励支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意见》,大力扶持以晚秋黄梨、杞柳生产加工为主的特色产业发展。2012年~ 2015年完成造林7.8万亩,其中经果林种植4.2万亩。阜南县通过实施多功能大循环林业发展战略,助农脱贫成效显著。到2015年底,已累计建成各类产业基地49万亩,其中晚秋黄梨3万亩、杨树原料林40万亩、柳编原料林6万亩;涉林企业发展迅猛,各类林产品经销加工户发展到153家(规模加工企业30家),有直接出口权的11家。入驻经开区的涉林企业有13家。林产业带动3880户1.07万人脱贫。

大力发展晚秋黄梨,这种梨错开水果集中上市季节,耐储存、口感好。阜南县兴农果树专业合作社,成功注册了“濛洼”牌晚秋黄梨商标,申请了无公害果树生产及产品认定,初步实现了晚秋黄梨生产的标准化、组织化和产业化。2011阜南县兴家果树专业合作社生产的晚秋黄梨被阜阳市评为“最畅销十大优质蔬菜瓜果”。果农们在果园空隙地里发展种植业、养殖业、食用菌、中草药,种植绿肥,充分利用沼气资源,用沼气抽渣车,抽取沼液、沼渣,施用沼液、沼渣和其它有机肥,提升了晚秋黄梨的品质,产量也显著增加,三年期晚秋黄梨平均亩产量2500公斤,纯效益达1万元以上。这种做法不仅保证了晚秋黄梨的安全优质,还实现了“用地养地,养地用地”,不断提升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二是发展林下经济,提高土地资源产出率。走农林复合经营、立体种植、集约经营的林业循环经济发展之路。目前,全县林下经济面积发展到10万亩,产值达6亿元,从业人员14万余人。主要模式有:林粮间作、林药间作、林菜间作、林菌间作,林下养殖等。发展“上林下菌”模式,利用树木与食用菌的空间、光线、气体、湿度和养分的互补作用,提高林地的产出率,全县林菌间作面积达到5000亩,产值达到1亿元。利用林地空隙培育各类园林绿化用苗、经济果木用苗等,发展林苗两用林3000亩,亩均6000元,年收入1800万元;在林下发展土鸡、鸭、鹅、牛、羊等养殖,面积达到11500亩,产值达到2300万元。

三是发展林业生态旅游,拉动贫困地区第三产业发展。以湿地保护促进阜南生态、经济环境的良性发展。抓好王家坝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和建设,结合濛河拓浚工程等水利项目,积极开展王家坝湿地的动物保护和植被恢复工作,实施沿淮洪濛洼大造林工程,抓好湿地的保护和利用,突出森林和湿地生态旅游;结合洪河流域和淮河公园,积极申报安徽阜南方集和安徽阜南谷河城市湿地公园为省级湿地公园;结合城镇村庄绿化工程,创建森林村庄45个;结合王家坝水利风景区及抗洪纪念馆、吕蒙公园、息园、台家寺商代出土文物博物馆和田集旅游度假村等旅游项目,促进生态旅游业发展。

四、坚持“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提出,要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在扶贫攻坚工作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习总书记提出的关于绿水青山、生态环保等一系列非常精辟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

“循环经济就是保护环境的经济”。这句话给人的启示是,不能把循环经济只局限在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循环利用上,而应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更加积极,更加主动地去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保护资源。把生态环境当作重要资本,善于作好经营生态环境的文章,要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地用地转向靠山养山,养山吃山;靠水养水,养水吃水;靠地养地,养地用地,以实现绿色发展、永续发展。

阜南县蒙洼、洪洼是淮河流域重要的行蓄洪区,有14个乡镇,35.5万人。以前,大水来时一片汪洋,大水退后满目荒凉,当地农民种点小麦、玉米靠天收,有些地方只生产一些荻柴和杞柳,亩均收入仅80~100元。后来通过分析发现,原来只看到蒙洼、洪洼行蓄洪区这个恶劣的自然环境,忽略了洪水过后,这里的土壤还是肥沃的,因洪水不能种粮食,可以改种不怕水淹的杨树。从2001年开始,两洼人民抓住退耕还林的机遇,大力推行林权制度改革,在60多万亩荒坡地、低洼地大量种植杨树和杞柳,发展柳编加工,造林、种草、发展经济作物,在林下宜粮则粮、宜菜则菜、宜草则草,在草地上放牛放羊,在低洼水面养鹅、养鸭、养鱼、养珍珠,全县累计解决260000人就业,占劳动力总人数的73%,其中属于贫困人口20万人以上。现在两洼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互生共存,资源循环利用,亩均收入1200元以上。

作者手记

9月5日,笔者将在阜南县开展工作的总结《发展循环经济 开创扶贫攻坚新路》一文呈报给汪洋副总理。9月9日,汪洋副总理将此报告批示给国务院扶贫办刘永富主任。

《发展循环经济 开创扶贫攻坚新路》不是简单的写篇文章,而是长期实践的总结。一是阜南县广大群众实践的总结,二是阜南县委、县政府领导的深刻认识和扎实工作,三是阜南县既是国家级重点贫困县,又是全国唯一的农业林业循环经济试点县,两者的有机结合就比较自然,四是我们长期帮助指导的实践总结。

阜南县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在扶贫攻坚中引入循环经济理念、模式和技术,在发展循环经济中不忘扶贫攻坚,逐步做到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和经验。当然,我们的实践离习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还有不少差距,还要做更加艰苦、细致、扎实的研究、总结、提升和落实工作,探索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扶贫攻坚新路子,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阜南县柳编贫困户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为村民办实事儿,最有成就感”——记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派驻阜南县盛郢村第一书记喻珩
程河柳编 编出农家新生活
阜南县实施农业产业化扶贫成效及对策建议
务柳·织柳黄土地上走出的柳编“神话”
传承柳编技艺 弘扬工匠精神
非遗柳编展神韵
重要的是给贫困户一份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