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晋语看三晋儒释道文化

2016-02-11 12:37王丽滨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道教佛教方言

王丽滨

从晋语看三晋儒释道文化

王丽滨

三晋大地因其地理特点与历史传统形成了独特的三晋文化,在历史演变中融合了儒释道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以晋语为切入点,分析方言俗语中反映出的儒释道精神,以及儒释道文化对晋语的深远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汉语的词汇,促进了汉语词汇的发展,有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晋语;方言;儒释道;三晋文化

位于今天山西省境内的晋国,曾经是东亚的超级大国,连续存在了700多年,霸业跨越了11代国君,因战国时期分裂为韩、赵、魏,所以称为“三晋”。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方言是民俗文化的主要载体和形式,[1]“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东汉《风俗通义·序》中记载,早在周秦时期,天子派人搜集各地方言俗语,整理记录,用以考察风土人情。晋语因五千年的历史和相对封闭的环境,保留了“活化石”般的方言,一直被视作异类。我国的传统文化包含了“儒”、“释”、“道”三教内容,三晋文化从南北朝时期,儒释道三家融合,体现出兼容并蓄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从晋语研究三晋“儒”“释”“道”文化,有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晋语与三晋“儒”家文化

三晋文明延续了七个世纪,包括明清时期的“晋商文化。”[2]三晋文化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与“尊师重教”、“勤俭节约”的传统文化分不开。山西民谚有“冬至节教书的”,这是流传了几千年的尊师风俗,至今有些地方还有“冬至节”请教师吃饭的习俗。儒家“崇尚节俭,主张公平”,山西人一百多年前被誉为“海内最富”,但也被冠以“老醯儿”之名,除了山西人爱用醋并位于太行山以西之外,主要是因山西人具有勤俭节约、崇信尚义的美德。山西方言有“勤谨”一词,指的是勤劳、勤快。《汉书》记载:“治田勤谨则益三升”。山西有“勤俭持家金不换”,“紧紧手,年年有”和“细水长流 ,吃穿不愁”[3]的谚语。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流,三晋文化在传承儒家文化精髓中,树立了具有山西特色的三晋文化。

儒家基本道德规范为“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以“仁”为核心,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儒家核心思想是“仁”,《说文解字》解释“仁”:“仁,亲也。从人,从二”。甲骨文表示“人(包括君与民)等同(表示等值)”,表示对君与民“等而视之”。造字本义:“人人相等,即君民之间平等博爱,要爱人”。晋语谚语中有“只可救人起,不可拖人倒”;“一人修路,万人安步”;“人靠心好,树靠根牢。”甚至于“见强不怕,遇弱不欺”[4]就是一种“仁”的体现。

儒家思想还特别强调“礼”,把“礼”作为社会道德的标准,主要指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行为准则 、道德规范和各种礼节。晋语中有“仁恭礼法”[5]的成语,四个字各有其义。“仁”,仁义;“恭”,对人恭敬;“礼”,礼仪道德;“法”,遵纪守法。这是儒家思想对人的四种要求,也是儒家核心思想价值观的体现。“仁恭礼法”指做人符合礼仪,做事要符合规范,儒家要求每个人要“修身治国平天下”,“克己复礼为仁”,是以天道符合人道。俗语中也有“树靠人修,人靠自修”。一个能做到“仁恭礼法”的人,“做事循天理,出言顺人心”,那么人们会赞美这个人“公板”。

二、晋语与佛教文化

佛祖因是释迦牟尼,故又称为“释教”,佛教是西汉末、东汉初由印度传入中国的,山西因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成为多民族文化的大熔炉,北魏拓跋氏使佛教在三晋有了较大发展,十六国北朝时期是山西佛教发展的一个繁荣期,山西佛教文化在历史舞台上格外光辉夺目,佛教最深入而普遍的影响主要是在语言方面,[6]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映并承载文化的发展变化。佛教术语至今在山西方言中运用广泛,如“觉意”、“觉意见”、“觉悟”、“不煞”、“可世界”、“五迷三道”等,语言生动,更容易理解,经常带有讽刺幽默,佛教丰富了汉语词汇,增加了方言表现能力,凸显了佛教文化。

晋语中常说“觉意”、“觉意见”,就是感觉到,是生理上或心理上的体验,在人脑中引起的反应。“觉”[7]在《说文》中解释:“悟也。从见, 省声”。造字本义:“因为感受到内在体验而发现某种真理”。指从闭目沉睡到醒来,感觉清晰为“觉”;从沉醉迷糊到神志清晰是“醒”;清心净虑,能洞察真相为“慧”;明心见性到发现自我为“悟”。人们常说“觉今是而昨非”。可见,晋语“觉意”、“觉意见”词源来自于佛家。“佛”的梵语是“佛陀耶”,英文是“Buddha”,发音为布达,意思是智者,觉者。也就是说“本觉即是佛”,“佛”就是“觉者”的意思。“意”在《说文》中解释:“会意。从心从音。意,志也。本义:心志、心意”。佛教的目的其实是启发、发掘人们心中的“自觉”和“自愿”。晋语中“参悟”、“觉悟”也都来源于佛教。如今方言“觉意见”已没有什么佛教含义,山西人说“我觉意见他有点喜欢她”,意思就是“我感到他喜欢她”。

晋语方言“可世界”[8]是“到处”的意思,“可”,介词,全、满的意思,“可”这个词作为方言流行于北方很多地方。“世界”:佛教用语,古印度人的宇宙观,指以须弥山为中心,同一个日、月所照的四天下为一世界。《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中记载:“般若波罗蜜为大利益如是,于三千六千世界中能作佛事。”从中看出“世界”也指佛教化的国土。清朝钱谦益《募修开元寺万佛阁疏文》记载:“华严世界,涌现于阎浮提”。“法”所说的世界,由时间和空间组成。“世”属于时间的范畴,即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界”是方位,有东、西、南、北、上、下六方和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方之说,属于空间范畴。《楞严经》曾说:“云何名为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现在未来为世。”山西人爱说小孩子“可世界乱游。”就是说小孩子“满地乱跑”。

山西多地使用“五迷三道”一词。“五迷三道”是佛家语,“五迷”是指财、名、色、食、睡;“三道”是指地狱、饿鬼、畜生三道。凡是因为贪恋财、名、色、食、睡,必堕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五迷是因,三道是果。“五迷三道”是指自己要经常检查自己身上的毛病,不要总盯着别人的过错。类似的词语还有“假眉三道”,“鬼说六道”,马烽的《吕梁英雄传》:“地头蛇本来一窍不通,可是为了在丈人跟前装门面,也只好假眉三道的胡应承。”这里的“假眉三道”是说一个人装腔作势摆样子。“鬼说六道”中的“六道”是指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道,“鬼说六道”是形容一个人说谎话。

晋语骂人有句“不是产业”,这个“产业”也是佛教用语,“业”在《说文解字》解释为:“业,大版也,以饰悬钟鼓。”本义是那些盖在悬挂钟和鼓等乐器架上作装饰用的木板。但“业”也是佛教文化中最基本的一个宗教概念。梵语羯磨“Karma”,为“造作”之义,身体行为、语言行为和意识行为三大范畴,形成了三种与之相关的持续不灭的力量,即“业力”,为身业、口业、意业,“业力”可以分为善、不善、非善与非不善。而这些善性恶性的“业力”,必然感受或苦、或乐之果,所以是业因。在过去者是“宿业”,现在者为“现业”,决定着六道中的生死轮回。

晋语中有“误了四月八”。原来农历四月初八是释迦牟尼的生日。“误了四月八”是指错过了烧香拜佛的最好时机,引申为耽误了重要的事情,现常用引申义。

晋语中佛教熟语非常多,“妨穷禄骨”一词是指个人命运不好,妨害得家庭逐渐贫穷;“前缘前世”指人的前生;“惊魂千里”形容因害怕而魂飞魄散;“住庙捣钟”比喻一个人干工作尽职尽责;“看经念佛”比喻人们恪尽职守,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晋语谚语有“人为争一口气,佛为争一炷香;”[9]“泥多佛大,山高水高”;“吃甚饭,操甚心,敲甚木鱼念甚经”,讲究因果的“是话就有因,是草就有根”;“百丈高台,始于一石”;“有因必有果,无风不起浪”;歇后语“老和尚的木鱼——天生挨板货”;熟语“和尚无儿孝子多”风趣幽默,虽然和尚不结婚没孩子,但有很多信徒供养他们,也可见佛教的兴盛。

三.晋语与道教文化

鲁迅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道教是东汉末年在中国本土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民族宗教,山西是中国道教文化发展的重要基地之一。《道德经》称“道”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超越于人们一般感觉认识之外。道家的传播以三晋之地分为南北两大方面。都有“入世”倾向。[10]

晋语中“胡说八道”一词来源于道教。“胡”是中国古代对西、北部少数民族的称呼.胡人说话中原人听不懂,中原人把他们的话叫胡说。道教追求长生不老并得道成仙,“神”和“仙”是有区别的,由天而人的是“神”,由人而天的是“仙”。“神”是先天的,“仙”是后天学道、修道而得道的人。道教修炼成仙要经过八个阶段即“八道”,分别是“入道”、“学道”、“访道”、“修道”、“得道”、“传道”、“了道”、“成道”。中原人认为胡人讲道,汉人听不懂是“胡说八道”,后来引申为没有根据或没有道理的瞎说。《西游记》第68回唐僧曾说:“你哪曾见过《素问》、《难经》、《本草》、《脉诀》是甚般章句,就这等胡说乱道。” 还有“猫说九道”一词,指的是人说话是在虚假前提下的自圆其说。曹雪芹《红楼梦》第81回:“你说人家是胡说八道,你倒是猫说九道了?”平遥有类似的说法“白说九道”。

晋语方言有“不煞”一词,意思“不太”、“不怎么”、“不是很”、常见搭配为“不煞干”、“不煞旧”、“不煞好”、“不煞亮”,其实“煞”是道教符咒的根本。“煞”是一种“炁”,道教认为凡尖角所对的地方会产生煞气,最强的“煞”就属北斗七星了。鬼神不能在北斗七星所指的地方待着,站在北斗七星下面鬼神都要惟命是从。道教依照此原理将“煞”注入符中,符上常会写“煞”字,用来辖制鬼魂、降妖伏怪。晋语熟语有“凶神恶煞”一说,是指“煞气”,但晋语方言“不煞”语义是引申义:“很”,“煞”还引申为“停止、结束”之意,如《红楼梦》中“煞住脚往里细听”。晋语有“恶煞是自家,好煞是外人”[11]的谚语,意思是就算是再不好的亲人也比外人强,这个“恶煞”取得是“恶人”之义。

道教教义主要体现在“天”、“地”、“人”、“鬼”几个方面,晋语中有“鬼画符”、“鬼临三画”或者“鬼临三划”、“鬼迷三道”等方言,“鬼”是指人死后的魂魄,按照道教讲八卦对应“坤”卦,属于至阴之物,八卦中三画为“乾”卦,“乾”象征天,是至阳之物。至阴之物到了至阳之处,只会胡乱折腾,这些方言就是形容某人胡折腾的状态。

晋语中有“紧要三关”一词也和道教有关,道教的辟谷炼养术修真练功“道体”是“三关九窍”,“三关”是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所在的“任、督、冲”三脉是人体的“小天地”。《内经·灵枢》记载:“经脉者,决生死,处百病。”所以说“紧要三关”在日常生活中指非常重要的事情。

晋语中“走黑道”一词虽然“黑道”与道教有关,但意思却不一样。“黑道”通常在“道”家是指“凶神”。谢肇淛《五杂俎》记载:“一日之中,则有白虎、黑杀、刀砧、天火……黑道等凶神”。也指“凶日,不吉祥的日子”。红楼梦第一回记载:“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后来“黑道”引申为“从事非法活动的秘密组织”。亦称为“黑帮”、“黑社会”。但在晋语熟语“走黑道儿”特指一些不正当的男女关系。

在晋语中有很多俗语与道教有关,如“山有山神,庙有庙主”,形容一个家或单位有主事的人;“柳木神像”比喻那些能力不高、没有威信的领导;“阎王好见,小鬼难缠”;“宁欠阎王债,不欠小鬼钱”说明找上边的人办事难,下面的人更难缠;“有钱能使鬼推磨”说明金钱万能,“家神不安,土地不宁”指家中不和,闹纠纷;“二仙传道”比喻人们办事不负责任,互相推诿;“鬼怕恶人”说明人要厉害一些不要被欺负;“跳神打马”形容人们吵架时跳将起来的样子;“泥胎鬼像”比喻人就像泥胎一样纹丝不动;“泼头野鬼”[12]指那些没有教养、行为没规矩的人。这些例子形象鲜活,幽默风趣,意味深长,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儒家之仁、义、理、智、信之“五常”,释家之杀、盗、淫、妄、酒之“五戒”,道家之金、木、水、火、土之“五行”,名称虽不一样,但都是让人“克己向善”,以慈悲之怀,忠恕之道,修身养性,根本道理是相通的,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儒释道三教合一融入社会形成了三晋文化,很难说类似三晋俗语“不因一事,不长一智”是说儒家的智慧还是佛家的因果,还是道家的修养。三晋文化的儒释道精神以“晋语”方言俗语为载体,一代代传承下去,对精神文明建设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现实意义。

[1]王一涛.从方言词语的文化意蕴看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山西方言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2(7):153.

[2]贡振羽.从儒家思想看晋商文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12):30.

[3]索钰尧.浅谈山西汾阳方言俗语的特点[J].湖北社会科学,2015(1):16.

[4]司阳.忻州方言四字格俗语探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1.85-90.

[5]温端政,张益梅.介休方言志[M].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1.11.

[6]朱学强.佛教孝道观[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09(3):51.

[7]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Z].商务印书馆,2015.123.

[8]何莉芳.浅析晋中方言词汇的特点[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11):25.

[9]李金梅.高平方言中的四字格俗语[J].长治学院学报,2012(3):20.

[10]汤一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M].陕西师大出版社,1988.229.

[11]侯精一,温端政.山西方言研究[M].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51.

[12]张淑琴,李瑞芳.晋语与山西文化[J].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49.

(责任编辑 丛文娟)

王丽滨,晋中职业技术学院讲师(邮政编码 030600)

H172.2

A

1672-6359(2016)03-0108-03

2015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晋中地区方言词汇语义比较研究”(20152217)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道教佛教方言
方严的方言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方言
佛教艺术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西夏道教补议
中国园林中道教文化的应用与影响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