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孔子学院”向全球传播中华孝文化的思考

2016-02-11 12:37刘志永田志超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孔子学院孔子学院

刘志永 田志超

通过“孔子学院”向全球传播中华孝文化的思考

刘志永 田志超

孔子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包括“孝”文化在内,在国内外影响深远。以孔子命名的“孔子学院”为传播中国孝文化提供了载体,促进我国文化外交。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以及利用现代科技为载体进一步将中华“孝”文化向全世界发扬光大。这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民族精神、促进文化交融、构建和谐世界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孔子;“孔子学院”;“孝”文化

之前,国外的“孔子学院”遍布全球,国内寂寂无声。“2015年4月29日,山东师范大学等29所山东高校授牌建设‘孔子学堂’,要使儒家文化回归大学校园,打造道德高地,‘孔子学堂’是高校一个公益性社会教育基地,也是大学生亲近、体验、感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1]国内如火如荼建设的“孔子学堂”与国外大放异彩的“孔子学院”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民族是文化的主体,文化是民族的血脉。”[2]中华传统“孝”文化随着“孔子学院”和“孔子学堂”声名远播、深入人心。

一、孔子、“孔子学院”与孝文化

(一)孔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礼治”思想,要求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父子、尊卑要有严格的区别。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等,这些内容都包含“孝”的因素。

(二)“孔子学院”

从2004年11月在韩国首尔建立第一所孔子学院开始,全球已建立400多所孔子学院和600多个孔子课堂,分布在约120个国家(地区)。一连串的数字说明了当今中国孔子学院在海外开展的兴盛状况,说明中国的文化输出能力正在增强。孔子学院大多是挂靠国外一所高校,主要由国家汉办即孔子学院总部提供资金和相关配套资源,国内的伙伴共建高校提供师资,这样的建立及运行模式使得孔子学院多数活动面向的主要是学生。孔子学院是当前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大项目,在海外的发展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孔子学院的兴起象征着中国传播中国文化的战略以及提升软实力的决心。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要突出中华孝文化,将其发展成具有世界性的思想体系。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孔子学院在全球范围内的兴办,外界褒贬不一,对孔子学院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中国的国际形象等方面有诸多担忧。

(三)中华“孝”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中孝文化讲究“百善孝为先”,表示对长辈的敬重和孝心,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美德,也体现着民族精神中以家庭为核心,多个家庭互相联系的社会族群观。

《论语·子罕》“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空空”与“悾悾”音同,中国古人习惯于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原来的字,“悾悾”是“诚恳的样子”。[3]“因为一个人心里空空,一无所知,所以他才只能‘悾悾’即诚恳地来请教。”[4]

孔子认为人的信念是“仁”,即自爱、爱人、自尊、尊人、正义、忠诚、善良、宽容等道德风范的结合体。孔子不仅主张“仁”,同时宣扬“礼”。中国自古为“礼仪之邦”,十分注重礼仪。“礼”既是生活中人们遵循的社会制度,又体现于伦理道德之中。“礼”的主张中,突出的是孝悌之礼与外交之礼。如成语“慎终追远”,出自《论语·学而》“曾子曰: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该成语属于“伦理道德”范畴,意思是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是孝悌之礼的体现。中国素有崇拜祖先、孝敬父母的传统,在父母离世的时候,送葬的礼节尤其重要。丧事办得妥当和正式被视为是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对祖先的崇拜与祭祀也与中国历来对经验积累的重视有关。在现今社会中国不少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仍然保留着隆重举办丧事的一系列习俗,尊敬长辈和追思祖先的做法在世界各地都受到推崇。“慎终追远”虽然现在常用于处理问题的态度,却体现了儒家重视孝道、崇尚祖先的主张。

因为中国古代重视家族观念,对家族中的长者持敬重的态度。长者因其经验、阅历的丰富,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农业生产等方面起着指导的作用。由此,后辈们也特别尊崇家族中的长者。南方有对长辈敬茶的习俗,清晨倒一杯香茶,双手捧之,恭敬地献给长辈,这一敬茶的理解如今仍在香港、广东等地盛行。

《愚公移山》体现愚公顽强之毅力,锲而不舍之精神。有人从现代思维出发,反而嘲笑愚公愚钝,批评他没有必要搬山,应该搬家;甚至有人责难愚公,认为他放弃个人幸福去追求无法达到的目标,且没有权利强迫子子孙孙追随他。其实,“中国的‘故乡情结’以及‘父权文化’所带来的‘孝文化’才是《愚公移山》背后的文化隐义。”[5]

二、通过“孔子学院”向全球传播孝文化的路径

(一)“请进来”介绍孝文化

自古代起,西方世界就从未放弃过对神秘古老的东方文明的探索和追求,“孝”文化突显了中国文化的民族性、代表性与影响力。通过孔子学院“请进来”,邀请合作方、国际学生来到中国,通过短片、讲座报告、图书推介会、展览会、研讨会、主题沙龙等形式向人们讲授中国“孝”文化,增进中国“孝”文化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帮助学习者了解文化的差异,使学习者在生活、学习中多方位地接触到中国文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从而消除文化障碍,达到中国“孝”文化对外正确传播的目的。

文化,一直是吸引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在强大的文化差异之下,往往造成留学生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误读。孔子学院“孝”文化内容的创新,需要以现代语言和现代表现方式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及其价值观念,并汲取现代西方优秀文明成果和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营养,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孝”文化,从而提升中华“孝”文化先进价值理念的对外传播。

当代中国具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特色的“孝”文化歌舞、绘画、影视等文艺作品,搬上孔子学院文化体验活动的舞台,能吸引更多目光,对中国文化的传播更加到位和有力,更能真实地展现一个当代中国的形象。放弃了阳春白雪高唱赞歌的文化宣传模式,让经典给时代让路,草根且正流行的文化引起了更多受众人群的共鸣。

(二)“走出去”宣讲孝文化

孔子学院作为传播中国“孝”文化的重要窗口,以孔子学院为平台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的声音,并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化作出贡献。孔子学院已成为体现中国“软实力”的象征,成为当代中国“走出去”的符号。中国“孝”文化在当地人心中就只是人们听说的或是课本中描述的样子,甚至学生对于中国“孝”文化的理解也只是片面而生硬的,结果是限制了当地人们对于中国“孝”文化有更深切的了解。以直接感知的方式,在“零距离接触”中,使外国受众在自己的国家感受到了中华“孝”文化。“主要以非物质为表现形式,包括由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因素、社会习俗、历史传统、语言结构等的不同而形成差异的文化知识。”[6]

在世界各种文化面前,中国“孝”文化应该持文化平等的理智心态,警惕盲目的自傲与自卑,树立自尊与自信。当“孝”文化在当地走上本土化的传播道路,为孔子学院寻找更丰富的合作伙伴,融入当地社会,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就有利于加强双方的理解互信,也能提高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效率。既宣传了中国“孝”文化,又使当地居民对孔子学院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三)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宣传“孝”文化

在现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网络已经是一种深入人们生活且能快速传递信息的有效工具,因此开展线上交流“孝”文化是一种很值得借鉴的创新形式。利用动漫、电影和电视等通俗易懂和符合当地文化习惯的形式塑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创新的中国文化符号,为文化活动的内容增添一份新意和吸引力,以更加丰富、生动的形式传播中国“孝”文化,增加中国“孝”文化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文化的输出如果仅靠表层的展示和抽象的说教,则易流于形式。具备了一个物象化的载体,并给予亲自尝试的机会,则可以通过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重感官体验,对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生动的领悟。

大众媒体在对外传播文化的过程中,不仅要将“孝”文化的价值诠释得淋漓尽致,而且也应该选择受众接受的传播方式。将受众与“孝”文化联系起来的同时,也将大众传媒和“孝”文化价值传承相连接,将复杂晦涩的古代“孝”文化用通俗的语言传播给受众,尽可能做到无障碍的信息传递,以恰当的传播方式将“孝”文化全部展现出来,以最小的失真效应赢得西方最大的传播人群,才能将真正意义上的“孝”文化传播到全世界。

三、通过“孔子学院”全球传播孝文化的意义

(一)加速中华复兴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来,由于地理、历史、环境等种种原因,中华民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在世界文化逐渐趋同的大环境背景下,保持本国文化的独立性显得尤为重要。西方文化不断地渗透,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意识到保护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孝”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具象表现,更是我们民族发展的见证,是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由此,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孝”文化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二)凝聚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全民族主导的精神力量,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决定民族素质的重要因素。加快中华民族的孝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满足国外对中国文化的向往,同时增强海外华人、华侨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目前需要做的就是将传统与现代更好的结合起来,向世界展示一个现代的、发展的中国。为了适应世界形势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必须创新文化形式及内容,为中国“孝”文化更有效的传播不断作出努力。

(三)构建和谐世界

中华孝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各国人民更直接地接触中国孝文化,更有效地了解中国孝文化。“从中我看出了我们的孔子学院海外的活动和我们的教材、教学,都面临‘自我东方化’的危险。”[7]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之文化。传统文化正是文明经过不断演化而汇集成的能够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在如今经济、文化以及政治强烈碰撞的社会大背景下,要把中国文化传播出去是每个中华儿女所应该承担的责任。

(四)促进文化交融

“孝”文化,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优良传统。中国历来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形成了根基稳固的社会文化体系,其影响力绵延至今。“以一种暗含的中华文化优越论去抗击西方文化中心论,这显然是一个并不明智的文化发展策略”。[8]东西方文化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渊源,因此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各自民族的烙印。不同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使得人们的思维模式和交际原则也有所不同。面对反差如此之大的文化习惯,我们在对外推广中国“孝”文化时,要首先注意引导西方学习者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需找双方“孝”文化的共同点。因为只有认识到人类文明的共同点,才更有可能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其他不同的文化。

“孝”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汇,构建了真正的“文明之间的对话”,把传统的中国人文精神和世界相连,为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搭起了一座桥梁。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社会和文明都在不断发展进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全面展开,全球化极大地激发了中国社会生活领域潜存的生机与活力,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其兴盛超过我国文化发展史的任何阶段,这是糅合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在新的物质技术条件下不断发展的结果。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代,传统文化存在一定的落潮,如何处理好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如何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构建当代文化,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命题。随着综合国力日渐强盛,中国文化再次具有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力,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有机组合。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惟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9]中国文化厚重悠久、卓越辉煌。具有中国文化代表性的文化不胜枚举,“孝”凭借着文化的深厚底蕴,依旧稳居不可撼动的东方主流文化地位,散发着东方文化的神秘魅力。“我们应当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宝库中汲取营养,使其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助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0]

孔子学院在海外传播的“孝”文化,属于中国传统的范畴。时代在前进,中国在发展,将传统“孝”文化的思想精髓与现代蓬勃发展的文化相结合,才能传播一种全面的中国文化,进一步增强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并且建构传统与现代沟通的桥梁,展示一个全面并且发展的中国形象。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点点滴滴发扬光大,让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熠熠生辉。相信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下,真正的中国“孝”文化一定会传播到全世界!

[1]孔德永.我们需要一支兼通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队伍[N].光明日报,2016-04-11(16).

[2]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N].光明日报,2015-07-03(1).

[3]张燕婴.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6.112.

[4]钱穆.论语新解[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228.

[5]张和生.简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传播[M].商务印书馆,2006.423.

[6]屈瑞婷.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的文化教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

[7]张宽.孔子学院:一个自我东方化的危险[J].中国科学报,2013(5).

[8]庄晓东.文化传播·历史·理论与现实[M].人民出版社,2003.4.

[9]朱相远. 中华世纪坛序言[EB/OL].http:// www.worldartmuseum.cn/sjtgk/jgjs/index.shtml.

[10]景俊海.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中国梦的实现[N].光明日报,2016-01-23(9).

(责任编辑 马晓黎)

刘志永,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法学讲师;田志超,中共济南市委党校讲师(邮政编码 510520)

G125

A

1672-6359(2016)03-0111-04

猜你喜欢
孔子学院孔子学院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孔子学院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孔子学院办学模式的第三方介入研究:基于美国的分析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汉语热”面面观
孔子学院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应对
西行学院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