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要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

2016-02-11 16:05梁晓宇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恩格斯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梁晓宇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涪陵分校,重庆 408000)

新时期要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

梁晓宇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涪陵分校,重庆 408000)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及其继承者坚持和运用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来看,批判精神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来看,维护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根本立场;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来看,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创新的动力源泉。因此,新时期要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坚决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进行彻底的批判,把马克思主义转化为群众的物质力量,与时俱进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新时期;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1]在新世纪新阶段,只有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才能看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真面目,厘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困惑和不解,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马克思主义是从批判中产生和发展的,“批判”二字也是马克思在其著作中用的最多的词语。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从根本上说是来源于社会实践的需要,这种需要最终促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成和发展。批判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的,马克思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来源于对广大受剥削者权益的捍卫,这是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根本立场;对外部的批判和对自身的反思成为马克思主义创新的动力源泉。

一、批判精神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在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批判”二字是出现频次最多的一个词语。“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2]。马克思是在批判德国的现实制度基础上开始其思想发展历程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继承者的批判史。这种批判是基于实践基础之上的批判,是基于实践推动之上的理论创新。

在哲学方面,马克思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抓住了“实践”这个哲学的本质属性,推动了哲学由理解世界向改造世界的转变。以实践作为批判的基础,马克思在对黑格尔哲学进行彻底而系统的批判的同时,也不断地否定了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的局限性。在把理论批判与实践批判相统一的过程中,马克思最终实现了对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的改造,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认为,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必须反映时代精神、解决现实问题。因而,他严厉地批判了德国古典哲学脱离现实的状况。“哲学,尤其是德国哲学,喜欢幽静孤寂、闭关自守并醉心于淡漠的自我直观;所有这些,一开始就使哲学同那种与它格格不入的报纸的一般性质——经常的战斗准备、急于报道的耸人听闻的当前问题的热情关心对立起来”[3]。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自我陶醉的哲学,它当时的主要任务是揭露资本的劳动异化,是对当时社会一种彻底批判的理论先导。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过程,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与改造旧哲学的过程。

在政治经济学方面,马克思首先肯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巨大历史作用。然后,又从异化劳动出发,在肯定资本主义社会创造巨大生产力的同时,着重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所造成的阶级对立及其历史局限性。资本主义私有制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支点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客观经济事实科学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之上。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与劳动的辩证分析,揭示了资本家生产的目的是创造剩余价值,进而通过对剩余价值的研究,进一步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局限性和暂时性,并对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做出了科学的预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分析中,马克思运用了批判的辩证法,“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4]。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通过对资本运动的深刻分析,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在创造巨大生产力的同时,也生产出了推翻现存制度的掘墓人——现代无产阶级。

在科学社会主义方面,马克思批判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否定阶级斗争、否定社会变革,主张阶级合作,用社会改良的方式去实现社会制度理性回归的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以鲜明的阶级性和有力的批判性对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入的批判,使批判成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内在动力。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一直是在同各种错误的思潮进行论战、批判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的继承者列宁也是在对错误思潮的批判中结合俄国的实际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例如,俄国的民粹派也坚持社会主义,但他们坚持的不是科学社会主义,而是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为此,列宁写了《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一文,重点批判了民粹主义的代表人物米海洛夫斯基的唯心史观和社会学中的主观方法,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针对党内的经济派,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思想和工人运动的关系,批判了经济派盲目崇拜自发性和只注重经济斗争的错误思想,强调要把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统一起来。这为俄国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指明了方向,也有力地论证了革命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巨大作用。由此可见,没有批判精神就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产生的过程内在地蕴含了批判与反思的过程。

二、维护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根本立场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科学的内在的批判来源于对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的同情,他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那天开始就是为了捍卫劳动人民的利益。革命导师都是为了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努力奋斗的典范。马克思两次拒绝德国当局的诱惑,长期忍受贫困的生活。恩格斯也放弃了子承父业的稳定生活,同马克思一起并肩战斗。

“马克思认为他的理论的全部价值在于,整个马克思主义而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后一性质的确完全地和无条件地是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因为这个理论公开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揭露现代社会的一切对抗和剥削形式,考察它们的演变,证明它们的暂时性和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的必然性,因而也就帮助无产阶级尽可能迅速地、尽可能容易地消灭任何剥削”[5]。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是为革命性服务的,而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无产阶级消灭任何剥削。由此可见,批判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目的,而只是手段,是改造世界的一种手段。批判的目的是实现对现实社会的改变,而改变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的发展,是为了维护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是以维护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价值导向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走上革命道路的原因及动力来源于对劳苦大众的同情、来源于对生活在最底层人民利益的关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青年时期正处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黄金阶段,等级国家的法律是为剥削阶级的利益而服务的,但青年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把谋求人类的幸福与自由作为自己的远大志向。《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就是马克思为了维护穷苦人的利益而写的一篇政论文,文中他毫不留情地揭露了省议会维护剥削者利益的本质和林木占有者贪婪的本性。马克思《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以及随后发表的论文《摩塞尔记者的辩护》都鲜明地捍卫了在政治、经济上处于最底层的贫苦人民的利益。为了维护广大底层人民的利益,马克思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在德国,不摧毁一切奴役制,任何一种奴役制都不会被摧毁。彻底的德国不从根本上进行革命,就不可能完成革命。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6]。1842年,22岁的恩格斯受父亲委派来到了英国曼彻斯特的一个工厂。在这里,恩格斯看到了英国工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同资本家做了坚决的斗争。青年恩格斯由此预感到,以后可能全世界的工人都会联合起来推翻不合理的资本主义制度。恩格斯在英国居住期间,全面了解了工人阶级的生存状态,看到了工人阶级如奴隶般的生活。于是,他随即发表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以此来反映广大工人的生存状态,抨击现存的制度。

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为劳动人民的利益而呐喊,马克思主义自始至终都是为了人民大众的生活而批判与反思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实质就在于彻底结束了为“少数人”代言的理论传统,开启了为“多数人”服务的崭新时代。作为马克思主义创新成果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贯穿的重要思想就是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创造者。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价值原则也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核心内容和最高准绳的。

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创新的动力源泉

马克思主义最宝贵的理论品质是尊重实践、与时俱进。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特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集中体现为对自我的不断反思以及在反思基础上的创新。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7]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坚持“两个必然”思想没有变,但当他们发现资本主义社会还处于上升发展时期,还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和修复能力,还能容纳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时候,他们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慎重地补充和完善。马克思在后来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了“两个决不会”的论断,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8]。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实践基础上的探索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我们知道《共产党宣言》发表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后写了7篇序言,这7篇序言有的是对《共产党宣言》中过时的观点进行了修改,有的是将《共产党宣言》中表述不准确的地方做了进一步的完善,有的是把自己对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最新理论成果补充到了《共产党宣言》中。例如,1872年的德文版序言就是基于情况和形势的变化而对《共产党宣言》做了一定的修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72年的德文版序言中特别强调:“关于共产党人对待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的论述(第四章)虽然在原则上今天还是正确的,但是就其实际运用来说今天毕竟已经过时,因为政治形势已经完全改变,当时所列举的那些党派大部分已经被历史的发展彻底扫除了。”[9]这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1848年以来空想社会主义、英国宪章党、法国激进派等退出历史舞台而对《共产党宣言》做的修改。还有,“《宣言》第一章的第一句话是‘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一表述显然是不确切的。恩格斯在1883年的德文版序言中,于这句话前面加了一个括注:‘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10]。恩格斯加上的这句话实际上是对《共产党宣言》表述的进一步完善,从而使《共产党宣言》的思想更加严谨,更加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进程。马克思和恩格斯尽管是从研究资本主义制度而开始他们的理论探索的,但他们对东方国家的发展情况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他们看到了俄国特殊的状况,即俄国国情明显不同于西欧,还保留着村社土地公有制。因此,在1882年的德文版序言中我们看到了恩格斯把他们二人对俄国革命的研究补充到了《共产党宣言》中,“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工人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11]。但是,7篇序言对《共产党宣言》的正文是没有做任何修改的。由此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待自己的理论是采取了坚持与发展相统一的方式。《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是正确的,他们后来所做的修改和补充都是基于客观情况和时代变化而做出的适合革命需要的调整,是在遵循《共产党宣言》基本思想基础上的修改和补充。

我们再看一下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发展历程。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于这一基本原理如何运用,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运用,恩格斯进行了不断的反思。在恩格斯的晚年,由于资本主义社会还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和修复能力,因而他专门针对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做出了新的判断。1895年恩格斯在为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所写的导言中指出:“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的经济发展情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历史用经济革命证明了这一点。”“在1848年要以一次简单的突然袭击来实现社会改造,是多么不可能的事情”[12]。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出了“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13]这个重要观点,但对如何运用这一基本原理恩格斯并没有绝对化,而是深入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实际进行了慎重的思考。恩格斯又指出:“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14]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固守自己的理论,而是在自我批判中强调学说的与时俱进,他们对于任何科学批评的意见都是欢迎的。由此而知,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需要在不断的自我反思和批判中得以完善和发展。

列宁也是弘扬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典范。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抵挡住各种反动势力的军事进攻,曾经实施了一段时间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来,列宁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只能作为一种临时的办法和策略。这种政策虽然有利于国家根据国防的需要,统一组织生产和安排生活,以保证战胜敌人最必要的物质条件,但这种政策却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实际,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由此,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了反思和总结,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是对传统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突破,它的实施使苏维埃政权迅速摆脱了危机,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路。

尽管反思不能直接产生理论,但它却是理论创新的必经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突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为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就是说,“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我们党重新确立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开始的,是从反思、总结和批判旧有的思维模式开始的。批判和反思不是随意的,不是从主观愿望出发,而是从现实和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进行的。因而,在实事求是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乃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动力源泉。没有邓小平对苏联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反思,就不可能产生邓小平理论,就不可能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造性发展与创新。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掀起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思想大解放。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批判了“贫穷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等错误思想,鲜明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5]为了让人们走出姓“社”与姓“资”的误区,消除各种质疑,邓小平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魄力,把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对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理解概括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6]邓小平理论产生的过程,就是同错误思想进行批判的过程,是批判与创新相结合的过程,是在批判中前进的过程。邓小平对各种错误理解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和拆解,为重构社会主义的新理论和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提供了思想基础。不难看出,邓小平理论正是在实践基础的反思中产生的,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事求是为依据的。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表明,在实践基础上的反思和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不竭动力。

四、新时期要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

新时期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就是要做到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自觉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进行坚决的斗争和批判,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审视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在当代,存在着误解、曲解等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现象:有的认为可以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中找到解决当前问题的现成答案;有的制造出老年马克思反对青年马克思、恩格斯反对马克思等谬论;有的把马克思的具体结论到处套用;有的对马克思的文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没有吃透消化;有的直接宣布马克思主义已经落后于时代,没有用武之地了,已经“历史终结了”。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的本性并不等于它的现实状况,它要在历史过程中避免被曲解、被误解、被僵化的命运,关键在于要以科学的态度去担当其反思、批判和引导的功能”[17]。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首先要做的是真信、真懂、真用马克思主义,其次就是要敢于同各种假的马克思主义做坚决的斗争,以科学的态度去批判和纠正各种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理解。当前,不仅标榜为社会主义的学说各种各样,而且存在着马克思主义过时落后等错误思潮,还有前几年在学界引起轰动的“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争论。这些错误思潮和争论,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污蔑,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实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有对要不要改革、如何改革的争论;等等。对于这些错误思潮和争论,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这把锐利的武器,才能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才能避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落入种种变质社会主义的怪圈,才能真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新时期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就是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坚持与时俱进,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生机和创造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正是从对教条式理解马克思主义和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开始的。改革开放的成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对脱离国情、盲目建设社会主义的做法进行了坚决的批判,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的错误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邓小平指出:“苏联搞社会主义,从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算起,已经六十三年了,但是怎么搞社会主义,它也吹不起牛皮。”[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过程启示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那种脱离国情、超越阶段的做法是极其错误的,违背了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的原则。邓小平认为,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并没有完全搞清楚。这种认识其实就是对国际共运史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认真反思和总结。我们批判了“跑步进入社会主义”“人民公社化”“大跃进”等错误思想,在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反思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样,我们还要在反思中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新时期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就是要把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和应用转化为人民群众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必须掌握群众才能成为代表人民利益的学说,这是因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9]。消除人的异化,实现人的解放,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和核心价值,也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中国共产党应自始至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将人民本位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要确立“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世界观,把自己的立足点彻底转移到人民群众方面来。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0.

[4][8][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33,66.

[5]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8.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1.

[7][9][11][14][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8,249,251,248,9.

[10]陈学明.马克思恩格斯放弃原先的理论了吗?[J].理论学刊,2012,(10):6.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13.

[15][1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373.

[17]张艳涛.怎样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5):33.

[18]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0.

[责任编辑陈静]

B026

A

1671-6701(2016)03-0005-06

2016-02-20

2014年度重庆市社会主义学院重点招标课题(编号:CQSYZD1406)、2015年度重庆市社科规划课题(编号:2015PY159)阶段性成果

梁晓宇(1985—),男,陕西蒲城人,博士,中共重庆市委党校涪陵分校讲师。

猜你喜欢
恩格斯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马克思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