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军人的“绿色梦”

2016-02-11 16:29
中国民政 2016年1期
关键词:军装荒山植树造林

李 宁

老军人的“绿色梦”

李 宁

在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大营子乡土庙子村,有一片3000余亩的山坡地,每当夏季的时候,那里绿树成荫,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是远近闻名的“花果山”。可当地老百姓说,14年前,那片山坡是一块撂荒地,植被稀少,黄土飞扬,常年累月人畜罕至。

昔日的撂荒地,今天的“花果山”。14年间沧海变桑田,荒山涌绿涛,老百姓把这个变化归功于一名老退伍军人——武全。

第一眼见到武全,他的精明能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个头不高,身材清瘦,总是笑呵呵的,一个天生的乐天派。长期的风吹日晒,在他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岁月痕迹。他的院子收拾得十分干净,家里的桌椅板凳摆放得整整整齐齐,各种工具、物件井然有序,一股浓浓的“军味儿”扑面而来,俨然一座“小军营”。

武全是一名从部队退休的老干部,在林西县工作生活了十几年,与第二故乡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干旱缺水、植被稀少、沙尘漫天的恶劣环境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他的心里就萌生了植树造林、绿化荒山,还驻地一片青山绿水的“绿色梦”。

2000年1月,武全从部队光荣退休了,本该儿孙绕膝,享受晚年生活的武全,放弃了城里的舒适生活,携老伴到土庙子村承包了3000多亩荒山,开始耕耘自己的绿色梦想,一干就是14年。

实现梦想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艰辛的努力和汗水的浇灌。说起创业之初的艰难,武全仍记忆犹新。当时,为了全身心投入植树造林,他用砖坯和塑料布在山上搭了一间简易房,老两口吃在山上住在山上,把根扎到了荒山上。为了种树,他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一度还落下了饥荒,生活都成了问题。武全说,他最困难的时候就是山上雇了工人干活,自己却没有钱为他们开工资,就连车子加油的钱都没有……后来在战友的帮助下才勉强渡过了难关。老伴曾为此流过泪,有过想放弃的念头,武全劝她说,咬咬牙都会过去的。

最让武全伤脑筋的是水,林西县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树苗最怕天旱,一旱就旱死了,一年的辛劳都成了泡影。为解决靠天吃饭的难题,他多方筹措资金,打井、铺设管道、安装变压器、架设输电线路、盖房、建仓库、修路……凭着军人的硬气和韧劲儿,造林工作一步步走向正轨,昔日的荒山秃岭长出了绿油油的小树,梦想在汗水的浇灌下越来越清晰,信心越来越足。“现在只要一拉电闸,基本上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自来水哗哗地流到水缸里,洗衣服有洗衣机,做饭烧的是天然气,蔬菜水果能自给,汽车开到院子里……山上的日子不比城里的生活差。”武全的话纯朴而幽默。

在老百姓眼中,武全不但吃苦耐劳,而且心灵手巧,他自制了“太阳能热水器”,水龙头一拧就能洗淋浴,修机械、制工具、耪地、养护树苗等,样样都是行家里手,一身绝活。为了能让造林工作持续发展,武全走上了一条“产业化”经营模式。他自己建起了苗圃,培育适合荒山生长的杏树、松树、杨树、文冠果等树苗,近两年不但实现了苗木自给,而且还有不少人来此购买树苗。同时,他在山上养了300多只羊,套种了不少庄稼,经济效益逐渐显现。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经过14年的精心养护,原来的撂荒地,变成了“聚宝盆”。这些年,武全共在这3000多亩的荒山上种植了山楂树26万棵、松树4.6万株、杨树5万余株、文冠果2.5万余株……看着这漫山绿色,看着自己用心血和汗水辛苦换来的成果,武全十分欣慰:“这些树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我几乎每天早上都要到山上走一圈,看着自己的付出终于见了回报,便觉得一切都值得。”

对以后的发展,武全踌躇满志地说:“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现在大家都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我也有梦想,那就是绿化荒山,美化家园,把树苗养护好,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水青山。”

穿着军装,他站岗放哨保卫边疆。脱下军装,他植树造林造福一方。他始终坚守着一份像军装一样的绿色梦想!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民政局双拥办)

猜你喜欢
军装荒山植树造林
把荒山打造成4A景区
荒山的“根”——“牛玉琴”式的老人齐军祥
三北防护林与植树造林
那枚红军军装上的衣扣
缪带弟:姐妹齐心 荒山生金
植树造林绿化浙江大地
迷彩服,绿军装
植树造林共参与
小猴栽树
绿军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