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境下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 SWOT 分析

2016-02-12 08:16符雪姣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武陵山体育项目少数民族

符雪姣



文化生境下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 SWOT 分析

符雪姣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生态环境,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及实地考察等方法在调研文化生境下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从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四个维度对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整合各种资源、借力大众传播媒介打造发展平台、适度产业化保持原生态活力、营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生境”以及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搭建继承与发展“人脉”等应对策略推动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

文化生境;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SWOT 分析

1. 前言

武陵山区,从地理学来讲,属于我国西部开发区域,该地区平均海拔达到1100多米,幅员辽阔,汇集着湘鄂黔渝四大省份,71个县(区、市),包括张家界、吉首、怀化、铜仁、黔江、恩施等六大中心城市。该地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大多数以少数名族自居,人口达到近3000万,境内有土家、苗、侗、瑶、仡佬、回、白、汉等多个少数民族,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使得各族人民慢慢衍生了一套属于本民族的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陵山区自身独特的历史和地理位置条件,使得我国少数民族以此为主要生活地区,一定的生活环境造就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武陵山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出现了不同的发展趋势。本文在文化生境视野下,深入剖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提高对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文化自觉,在当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 概念界定:文化生境理论

文化生境是一种本土文化理论,同时也是人类学的一个问题。它是一种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1]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是文化与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环境互动的全过程,它是一种综合的思维方法,文化生态环境简称文化生境。文化生境包括文化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两方面,它指相互交往的文化群落借以从事文化创造、文化传播及其他文化活动的背景和条件。其观点认为,文化也和生物一样,是有生命的。生物的生存需要有适合它的环境,那么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也同样需要有适合它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这个适合一种文化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就是人们常说的文化生境。人是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主体和客体,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3]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生态环境,彼此之间存在着协同进化的关系。因此,建设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生境系统,为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3. 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 SWOT 分析

3.1 Strengths优势分析

3.1.1 区域位置

武陵山区处华南地区中部,人烟稀少,山川纵横,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好地方,其自身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使其与外界一直缺乏联系,也正因为如此,该地区产生了众多与其他民族不同的体育项目,各项体育项目千姿百态,各具特色。据相关数据显示,现阶段,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状况良好,且各项体育项目均保持原有的活力,但由于受到历史文化的影响,该地区体育项目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状态。例如土家族每逢正月十五晚上就会有烧龙活动,相关规定,参与烧龙活动的选手们必须是赤膊,整个烧龙的全过程包含迎龙、扎龙、筑硝和化龙四大步骤。

3.1.2 生态环境

武陵山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以此为主要生活地区,一定的生活环境造就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4],武陵山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一种原生态体育项目,这种体育项目存在于民族民间,并且拥有最原始最固定的联系场所,方法和人群,极难受到外界因素干扰而改变现状。例如抢花炮、荡秋千等活动,加上该地区体育项目的基本特征较为稳定,所以,原生态项目保存较为完整。但所幸的是,即使受到周边环境影响,武陵山地区的大部分项目仍然保持着其原生态特征,并未受外界干扰。

3.1.3 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

武陵山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主要分布着土家族、白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俗和民间艺术,如土家族的摆手舞和茅古斯等;白族的“仗鼓舞”, 苗族的“猴儿鼓”等民间体育文化。[5]土家族的民族体育文化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武陵山地区文化还有少数民族风情,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点,需要做出突出和强调。在张家界,闹元宵、六月六、观音会、五雷山香会、国际森林保护节、龙舟赛、茅岩河漂流都是独特的,是独一无二的。将这些特殊资源进行重组,更好的推动武陵山区传统体育项目的快速发展。

3.1.4 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

武陵山区有极为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及传统体育资源,努力将体育与旅游业相结合,发展以体育旅游为龙头项目的具有区域特色、富有竞争力的特色体育产业,为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许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经不仅仅是一项民间体育活动了,已经形成了一条促进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链条,拓展了民族地区的农村经济,促进民族振兴和繁荣,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武陵山地区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逐渐变得商业化,原始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逐渐演变成那个一种为了吸引游人的表演节目,各地游客纷纷过来观赏,具体的表演项目包括苗族的鼓舞和上刀山等节目。

3.2 Weakness 劣势分析

3.2.1 生存基础脆弱

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并不具备现代体育的生存环境,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某些项目会因外界干扰而发生一定的改变,甚至湮灭,而另外一部分传承下来的项目会因为没受到影响而很好的延续下去。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坏境的变迁导致民族传统体育特有的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正在减弱、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正在淡化,其娱乐功能、健身功能、竞技功能正在消失,失去了原有的发展目标,失去了完整的生存基础。很多项目难以为现代人接受,难以在现代社会找到生存基础[6]。严重阻碍了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3.2.2 地方经济落后

武陵山区是“老,少,边,山,穷” “五位一体”的地区,城市建设的晚,基础差,起步晚[7],经济规模小,武陵山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主要经济指标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武陵山区经济不发达制约体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设施,产品开发,消费,与大中城市相比,武陵山区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差距。落后的区域势必造成武陵山地区少数民族体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使得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多为民间组织,形不成规模,使少数民族体育资源的开发举步维艰;限制了民族体育产业化发展进程,制约了少数民族体育的全面发展。

3.2.3 专业人才紧缺

作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专业人员是极其重要的,是一个区域内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然而,目前中国还没有专门的体育人才培养专业,体育发展的从业人才严重短缺。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管理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存在不足,专业人才紧缺。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人才更加显得紧缺。

3.3 Opportunity 机会分析

3.3.1 国家地方政策

近几年来国家对于民族民俗的保护格外重视,从政策上颁布了少数民族特色项目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给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保护政策上的支持。我国许多地区为了有效的保护珍贵的民族体育遗产,都提出相关政策性文件,如2005 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体育发展条例》,2006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实施都为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提供了保障和机遇。

3.3.2 全民健身意识增强

在各级政府对全民健身事业大力宣传和大量资金投入全民健身器材设备的带动下,普通人们的健身意识也逐渐增加,健身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在国家倡导全民健身运动的形式下,给创建一个德智体美全面的人才垫定了基础,让人们真正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健康和快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传统的体育运动锻炼方式具有很多优点,它对环境资源和地理资源的破坏程度小,符合低碳生活的生活观念。坚持参加民族体育健身活动是我们都愿意看到的好趋势,也是未来全民健身的发展趋势。

3.3.3 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国务院根据武陵山区的自然资源属性、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相同,提出并成立了“武陵山经济协作区”。2011年11月,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启动仪式在湖南湘西举行,标志国家对武陵山区新一轮扶贫开发战略正式实施。国家政策的倾斜、国家投入的增多以及其他发达地区的对口支援等给武陵山片区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地方政府的正确引导,片区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迅猛,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和制度创新基础。同时,武陵山区经济的发展直接让人民的收入成倍增长,广大人们的体育意识得到增强,人民对体育的健身、休闲、康复等功效需求日益旺盛,部分人们甚至自发组建了民族传统体育健身俱乐部。

3.3.4 交通运输业大发展

在国家的关心和扶持下,片区高速公路建设、城市道路建设、乡村道路建设、码头航道建设等如火如荼地展开。目前,全方位、立体化的交通运输业正在武陵山片区悄然发展,沪渝高速公路、宜万铁路等都已开通。在建铁路项目有安张衡铁路、安康至恩施至衡阳、黔江至恩施铁路、黔张常铁路等。张家界至新宁、张家界至宜昌、张家界至桑植、龙山至桑植等高速公路项目正处于攻坚或收尾阶段。交通运输业的完善给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提供了便捷,奠定了基础。随着武陵山区逐渐被开发出来,交通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武陵山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独具特色的风光,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蜂拥而来。

3.4 Threat 挑战分析(threat威胁分析)

3.4.1 现代体育项目的冲击

快速经济的发展使得一些外来新鲜事物逐步进入到了武陵山区的少数民族地区。[8]随着外来事物的不断涌入,地区人民自身受到了的健身方式与文化内容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较为明显的就是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外来体育如:篮球、足球、田径等外来项目进入了民族村寨后,特别是在学校体育课堂之中 ,人们逐渐的就开始接受其运动形式,慢慢接受着运动背后的文化内容,被外来体育所吸引。人们在从思想上和形式上接受现代体育后,就把自身原有的传统体育项目所丢弃,这样造成了民族传统体育的流失。这也是文化生境下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中难以协调的困境和挑战。

3.4.2 生态环境保护面临问题

生态环境是各民族人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赖以生存和传统体育得以保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意毁坏山林植被和大肆建筑,使生态环境保护问题难度加大。多数传统体育项目恰恰是根植于当地独特的生态环境之上,才得以保留其鲜明的 “原生态”特色的。加之现代年轻一代人民对于本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与文化了解程度较低,人民对传统体育保护意识的淡薄,导致本应该在保护中承担重要责任的人完全脱离保护工作。认为传统体育项目与文化保护与否意义不大,对于具体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自己无关。这就使得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丧失了主体基础和条件,使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保护工作面临严峻形势。

4. 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应对策略

4.1 跨界整合政府、社会组织及企事业单位的各种资源

由于我国社会长期处于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中国传统文化推广民间团体和私人团体参与的甚少,主要依靠的政府作为,使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随着国家民主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建立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政府改革的大趋势,国家及地方政府由原来主导型向服务型职能转变,促进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成为政府民族部门和体育文化部门的重要工作。文化来源于大众生活,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应依赖于体育社会组织,只有这样文化才有持久的生命力,社会组织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是传统体育文化继承和发展的主力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是少数民族体育社会组织建立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少数民族地区企事业单位占有大量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和体育人口,在企事业单位发展传统体育文化,将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跨界整合武陵山片区形成政府、社会组织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各种资源,时三者形成合力,建构共同推动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模式,形成良性的发展回路。

4.2 借力大众传播媒介打造发展平台

大数据影响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介是大数据时代的重要产物,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使人们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相互交流的虚拟空间距离缩短。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理应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如广播、电视、网络、数字移动媒体等加强宣传力度,吸引更广泛的人群来认识、了解,甚至参与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实践当中来,以此提高这一传统文化的社会知名度和关注度,为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4.3 适度产业化保持原生态活力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想在历史洪流中不被淘汰就要融入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原有封闭的保护传承方式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适度的产业化以保持的先进性是现实的诉求。发展少数民族体育产业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体育体育公共服务的建设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继承与发展是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命力,适度产业化是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开发。把保护与开发同时并举,在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在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下激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自身发展活力,即很好保护了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多样性,同时也进一步挖掘了其潜在的社会价值,建立了动态的保护与传承机制,为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石和社会基础。

4.4 加强地方政府引导,建立保护与传承机制,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生境”

地方政府要充分利用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文化政策,对武陵山区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地域进行积极引导,营建有利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环境,积极地保护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加强“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基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民族生态文化区”的规划与建设,尽量将保护范围规划到民族村寨一级,并尽快组建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的专业团队,以便更科学有效地规划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路径。为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

4.5 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搭建继承与发展“人脉”

学校是孕育优秀文化的沃土,也是传承与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前沿阵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进校园,进入课堂就意味着其在现代化进程中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文化生态环境,并且能够借助学校教育扩大其文化受众范围,让其在学校这个文化阵地中生根发芽,让更多的莘莘学子了解和认识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从内心认同我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把文化自觉当成觉醒、使命与担当,把文化自信作为传承、开放与超越,把文化自强定格为方向、目标与路径,知道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怎样建设我们的文化,从而实现文化自强。学校教育是人类有意识的文化与文明传递过程的最优化形式之一[9],同时学校教育也是文化生态系统中较为稳定的一种结构和形式。真正身体力行的保护并发展这一文化形式,搭建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生生不息的“人脉”。

[1] 范大平.论中国农村文化生态环境建设[J].求索,2005(2):95-97.

[2] 饶远,刘竹. 中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通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刘坚. 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J].体育与科学,2009(11):34-36.

[4] 韦晓康.民族文化生态建设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J].体育文化导,2006(8):82-85.

[5] 刘少英,赵志强. 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的问题与对策[J].西安体院学院学报,2008(1):46-48.

[6] 朱琳等. 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J].体育与科学,2003(9):78-82.

[7] 刘敏.湘西民族民间体育的社会功能与价值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2(8):22-25.

[8] 赵芳,谷超,黎晓萍.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方向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2(12)::66-68.

[9] 倪依克,胡小明.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J].体育科学,2006,(8):66 -70.

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项目编号:2083SS14114); 2013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3YBB179); 2015年湖南省教育厅科研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5C1151)。

符雪姣(1981.11-),女,土家族,湖南张家界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体育教学、民族传统体育,讲师,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10.16730/j.cnki.61-1019/g8.2016.02.026

猜你喜欢
武陵山体育项目少数民族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诗二首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从机械训练到有机训练
——一个体育项目实训的研究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体育项目的生态因子研究
武陵山地区几种民族药用植物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