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新华里”的考察试论2025年公共图书馆的模样

2016-02-12 22:10陈宏宙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6年5期
关键词:新华图书馆文化

陈宏宙

(陕西省图书馆 陕西西安 710061)

从对“新华里”的考察试论2025年公共图书馆的模样

陈宏宙

(陕西省图书馆 陕西西安 710061)

文章通过对新华书店“新华里COFFEE BOOKS”的实地考察,结合吴建中馆长“知识中心、学习中心、交流中心”的论述,提出了公共图书馆将成为“开放的公共文化综合服务平台”的论点。从公共图书馆的性质和职能入手,通过对馆舍、文献资源、专业队伍和理论体系等优势的剖析,从理论上构建了“开放的公共文化综合服务平台”的结构形态,并对实现路径进行了全方位解析。

新华书店;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综合服务平台;实现路径

1 前言

科技进步神速,“互联网+”时代迅猛来临。网络书店的发展,使实体书店的生存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亚马逊实体店开始运营[1],当当也开始了实体店的布局[1],着实把传统实体书店逼到了悬崖边上,道穷则思变。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跨界融合与空间功能再造成为大多数行业的不二之选。2015年9月,国家出台了《关于推动国有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新华书店作为国有文化企业,肩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在浮躁喧嚣的商品社会,有责任为社会大众提供一方图书文化体验的净土。

小寨,是十三朝古都西安市距离陕西省图书馆不到一千米的著名商圈。这里交通便利,环绕着不下10所全国著名的高等院校;各类大型现代购物中心业态丰富;又有陕西历史博物馆、大兴善寺、大雁塔景区等等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场所。2015年12月23日,在这片繁华之地走过60年历程的西安市小寨新华书店华丽转身,焕然成为“新华里COFFEE BOOKS”[3]。新华里的目标是要把这里打造成一个综合文化平台。在传统发行龙头企业新华书店发生的变革,理所当然地引起了笔者对公共图书馆发展去向的关注。

2 新华里COFFEE BOOKS案例分析

笔者通过实地考察、与读者交谈、与管理人员沟通,看到了一个传统实体书店通过空间功能改造、增加读者的“文化参与和文化体验”元素成功转型的典型案例。

2.1 空间布局

新华里COFFEE BOOKS从功能上分为3个大空间。

一楼和二楼主要是图书展示销售。一楼正对大门设有前台接待咨询,大门安装有电子安检设备,转过去面向店内方向设有手续办理处,工作台上赫然摆放着一份“借书须知”,新华里的会员可以通过App实现借阅功能。楼梯拐角放置了一架钢琴,楼梯下面摆放了许多绿植小盆景,既作为售卖品,也是店内各种活动的奖品。

负一楼既展示图书,又设有少儿专区,也是开展小型聚会、沙龙活动的场地,配备有讲台、桌椅、席地坐垫、电子投影设备等。

这三层都摆放有读者桌椅,进店的读者可以坐下来阅读,不收取任何费用,店员也不予干涉和打扰。每层都设置了书目检索机,方便读者找书。

三楼引进了芭斯罗缤(baskin robbins)驻店,为读者提供蛋糕甜点、咖啡茶饮、奶制品冰激凌以及简餐服务。整体布置呈现为咖啡书吧的形态。一个相对封闭的角落里,摆放了钢琴、架子鼓、吉他等乐器,会适时举办小型音乐会。整个三楼被书架和沙发隔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小空间,有些摆放的是桌椅,有些摆放的是沙发和茶几。周围环绕着装满了精美图书的书架和装饰品。配置有一台照片打印机,每天下午五点第一个添加新华里微信的读者可以免费打印一张6寸照片。

店内标识贴合读者习惯,清晰明了。图书分类不是生硬地冠以社科类、自然类、工具书等,而是在标牌上用大字标识诸如“成长与书”,小字标识包含的具体类别“文学、经典、励志”,“孩子与书,科普、绘本、伴读、卡漫”以及“旅游与书”“名著与书”“原版与书”,等等。

店内读者有在书架上挑选浏览书籍的、有在过道桌椅上(或者席地而坐)安心阅读的、有窝坐在三楼欧风沙发里手捧咖啡饮品小声聊天聚会的,还有在角落里独自做作业的学生。

新华里是由台湾专业设计师精心打造的,主体色调为白色(书架)、黄色(墙体、屋顶、地面)、灰色(通道)配合。既简约时尚,又不失温馨,店内整体气氛显得安静、文雅、静心。身处其中,犹如在自家书房,舒服惬意。

2.2 读者感受

笔者调研时与店内读者进行了沟通,他们的反映是:环境好、安静、新书多,取阅自由,店员基本不干涉读者在店内的活动,自在舒服。在新华里完全开放自由阅读的情况下,读者反而对图书特别爱惜,随时注意不能把书弄脏或者折页等。几个放学后到店里少儿区看书的小学生反映,他们非常喜欢到新华里看书,因为新书多,环境漂亮,工作人员态度好,家长支持。

2.3 运行效果

由于配备了爱岗敬业的员工,新华里从开业伊始,不管是进店人流量、图书销售码洋都有很大幅度的提升,外界前来接洽合作搞活动的团体、人员络绎不绝,活动参加人员以及读者的热情日益高涨。

笔者通过新华里的微信公众号粗略统计发现,从开业到2016年5月中旬,新华里共举办面向读者的各类活动36场次。活动的主角有专家、学者、社会知名人士、外教以及家长等。开展的活动包括I Read读书分享会、音乐演奏分享、签售活动、妈妈故事会,甚至还举办了3D打印体验活动。

这些活动部分是新华里自己策划的,部分是社会团体借用场地举办的。对于合作方的选择,一是活动要与文化尤其是与图书有关;二是必须是正规的社团。场地一律免费提供。

以“春风书韵新华里”为主题的“2016新华里首届读书月活动”也于“4.23世界读书日”盛大开启,为期一个月。除了店内销售、借阅各种优惠以外,还策划了14场丰富多彩的活动,给读者不一样的阅读体验。现在的新华里已经在图书发行业内和社会上形成良好口碑,也逐渐成为了小寨商圈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2.4 对公共图书馆的借鉴意义

新华里是一个企业,需要通过图书销售获取利润来生存。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初衷,新华里的这种改变,客观上是给西安市民增加了一处免费读书、交流和休闲的场所,更多体现的是一个企业对社会的责任担当,尤其是他们开展的读者免费借阅服务,已经把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植入了商业活动,其改革的魄力和勇气是值得我们图书馆界钦佩和学习的。

时任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在中国图书馆学会2015年会上发表了题为“2025年,图书馆‘长’什么样”的演讲,他认为,“到2025年,图书馆将成为知识中心、学习中心和交流中心。用一句话概括,图书馆不只是一栋建筑、一个机构,而是作为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助推器,图书馆与社会各界之间的关联度将更为密切。”[4]吴馆长从大处着眼、高屋建瓴的概括,为未来十年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起到了方向上的引领作用,笔者表示高度认可的同时,认为尚有可以继续阐发的余地,故而不揣浅陋,在考察新华里COFFEE BOOKS的基础上,提出“公共图书馆将成为开放的公共文化综合服务平台”的概念,尝试描绘一下2025年公共图书馆的模样。

3 作为“开放的社会公共文化综合服务平台”的公共图书馆

3.1 概述

从新华里的形态和吴建中馆长的论述来看,公共图书馆完全有条件成为“开放的社会公共文化综合服务平台”。按照“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5]的特点,这个平台上可以搭载的与社会公共文化有关的内容相当丰富。

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场所除了图书馆,还包括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群众艺术馆)、青少年宫、音乐厅、影视剧院、以及书店和其他休闲娱乐场所等。从各个文化机构、场馆的名称我们不难看出,不论是从提供的服务内容、还是提供服务的对象来看,其都不能和公共图书馆相比。詹姆斯·旦特说过一句话“绝对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卖的东西是所有人都喜欢的,只有书店能提供。”[6]这句话完全可以改写成“没有任何一个机构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是所有人都喜欢的,只有公共图书馆能做到”。

3.2 公共图书馆能够成为“开放的社会公共文化综合服务平台”的优势

3.2.1 是由其性质和职能决定的

公共图书馆是由国家投资兴办,免费向社会大众开放,以全方位提供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为主的公共文化场所,具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7]的基本职能。另外,还为社会大众提供了文化娱乐服务。公共图书馆体现着公民享受文化资源服务的均等性、公益性,是社会大众获得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社会大学,其服务对象具有“有教无类”的广泛性特征。

3.2.2 是主流文化体系功能的要求使然

公共图书馆是政府主导建设的主流文化体系的主干之一,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责任有义务成为“开放的社会公共文化综合服务平台”。我国把“全民阅读”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也为公共图书馆担当这样的社会责任提供了良好契机。

3.2.3 拥有庞大的专业服务团队

截止到2013年底,全国公共图书馆的从业人员有56 320名,专业技术人才39 440名,占到总人数的70%。其中副研究馆员以上的高级研究人员5 322人,具备理论研究潜力和丰富工作经验的馆员17 867人[8]449。全国十几所大专院校每年还在源源不断地为其输送着经过专业训练的新鲜血液。同时,公共图书馆还拥有数量庞大的志愿者队伍。

3.2.4 具有完备的理论体系

不管是基础理论,还是应用研究,图书馆学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自有体系,可以对实践活动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公共图书馆还能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工作和服务模式,从“知识的宝库”到“知识的喷泉”,再到“文献信息利用中心”,以及“全民阅读”“阅读推广”等活动的开展,都能时刻紧盯着社会大众对图书馆变化着的需求而动。对于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有天然敏感性,使社会大众在利用图书馆的过程中,体验到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

3.2.5 协作协调条块完整,互联互通全面顺畅

各级学会、各类协会级级密布,总分馆、图书馆联盟馆馆相连,高校与基层公共图书馆结对帮扶,形成了无所不及的纵向指导、横向协作网络。而互联网更是给馆际之间的信息分享和业务协调带来了极大便利。

3.2.6 拥有良好的服务场所,能够开展已经超越传统图书馆借阅服务内涵的各类文化活动,形成了许多图书馆文化活动品牌

截止到2013年底,我国共有各级公共图书馆3 112个[8]449,其中一级馆达到了859个[8]553,实际使用房屋建筑面积达到了1 158.5万平方米,阅览坐席81万个[8]422。尤其是21世纪新建的基层图书馆,基本都布局在城市中心区域,为贴近社会大众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提供了便利。

除了传统的阅览室、书库,这些新建图书馆都非常注重空间功能的开发和利用,报告厅、展览厅、培训教室、电子阅览室、残障人士活动特区、独立的少儿服务空间等一应俱全。有些基层图书馆还开辟了文化活动室,开展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画创作研究、诗词楹联创作交流以及音乐舞蹈欣赏培训、当地民俗文化表演展览等。据统计,仅2013年,全国公共图书馆举办各类活动就达到了91 520场次,参加活动人数达到了4 411.24万人次[8]449,各类讲座活动还以鲜明的区域特征,成就了自有文化品牌。

3.2.7 文献信息资源优势

公共图书馆拥有最强大的文献信息资源收藏功能。截至2013年底,全国公共图书馆馆藏各类文献数量达到了74 896.05万册,电子图书更是迅速增长到了37 767.27万册[8]449。这些海量资源,为把公共图书馆建设成为“开放的社会公共文化综合服务平台”提供了强大的资源支持。

3.2.8 高度的社会认同感

公共图书馆认真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不断创新服务手段,拓展服务内容,为社会大众提供了满意的文献信息服务和文化体验,完美体现了社会大众享受文化服务的均等性和公益性,赢得了全社会的高度认可。

4 公共图书馆作为“开放的社会公共文化综合服务平台”的形态

4.1 文献信息资源平台

收藏、整理文献典籍,并提供给社会大众使用,是公共图书馆的基本职能之一。在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图书馆更是通过强大的技术手段,源源不断地把各种介质的信息资源汇聚到一起,使图书馆真正成为收藏人类文明成果的宝藏之地。

4.2 学习交流平台

强大的文献信息资源优势,使得公共图书馆天然地成为了社会大众可以终身学习的平台。当分享成为社会大众推崇的人际交流方式,读者之间的思想沟通、碰撞、共享又为这个平台增添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丰富内涵。

4.3 社会活动平台

公共图书馆的报告厅、展览厅、小剧场、音乐厅以及休闲娱乐空间等,扩大了图书馆服务职能,也为社会大众提供了更多的社会活动平台。而图书馆创客空间更是把创业“蜂巢”、交流和共享空间,以及技能学习和体验模式加以整合,使得公共图书馆的学习交流平台和社会活动平台完美地结合在一起[9]。在学习和社会活动频繁开展的过程中,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交平台的属性也会日益彰显出来。

4.4 科技成果展示体验平台

科技发展对社会进步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在互联网时代,这种作用尤其突出。然而,社会大众对科研成果的认识和体验,却缺少一个平易近人的场所,科技馆总是显得有些酷冷。公共图书馆完全可以分担一部分科技馆的职能,成为社会大众认识和体验最新科技成果的友好平台。

4.5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平台

我国民族众多,地域差异性大,文化景观异彩纷呈,大多数基层公共图书馆就身处这样的文化氛围当中。在国家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动中,公共图书馆可以为其提供最终的展示和体验平台。

5 公共图书馆实现“开放的社会公共文化综合服务平台”的路径

5.1 从转变观念和行为模式开始

互联网的贡献之一就是人们能够超越所处的环境认识世界,思考人生,也为人们转变传统观念提供了现实观照。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更使每个个体随时都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只有思想真正解放了,建立起具有开放性和联通性特征的互联网思维,才能认识到公共图书馆成为“开放的社会公共文化综合服务平台”的意义。把以管理为主的行为模式,转变为策划、服务、辅助为主的行为模式;把以文献为中心的工作对象,转变为以服务读者为中心,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开放的社会公共文化综合服务平台”的作用。

5.2 做好人力资源准备工作

一是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大框架下,做好人力资源的储备工作。二是要在人员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方面进行调整。文化素养、专业水平、语言运用、科技知识、管理思维、服务意识甚至动手能力都将成为人员素质的考察要素。相应地,在职继续教育培训不能只局限在传统图书馆的业务工作方面,而是要以大文化的概念来布局,以提高工作人员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现实所需要的思维模式、行为准则为主要内容。三是建立稳定、专业、具有良好服务意识的志愿者队伍。四是外联引进专家学者作为智囊团体成为外围支援。

5.3 做好文献信息资源平台的路径

继续做好传统的收藏整理文献信息资源工作,在文献内容的揭示方面,把“方便内部管理”转变为“方便读者使用”,转变“文献资源是工作对象”为“读者使用对象”。

在资源建设方面,首先要拓宽渠道,善用社会资源。公共图书馆目前拥有的37 767.27万册电子图书中,与其他机构免费共享的就达到了12 563.89万册,占到了总量的三分之一强[8]449。要善于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对公共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公益性捐助活动。第二,以本地文化为主题,加大文献资源的自主建设。比如全方位采集本地民俗活动现场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形成自己的特色数字资源。第三,还要构建资源保障体系,通过协会、总分馆体系、图书馆联盟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利用互联网把远程访问数字资源变成人们信息素养的日常习惯。第四,深度挖掘诸如RFID等现代技术功能,使社会大众在无人值守的环境里实现自我管理和自主借阅服务,把文献资源的利用变得更加自由和便捷[10]。

5.4 做好学习交流及社会活动平台的路径

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在开放式的大开间内,实现区域功能的小格局化。通过硬件设施的人性化设计,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各区域科学规划、功能清晰、设备精良,让社会大众在参加任何一项社会活动时都能感觉到图书馆的专业素养。做好环境美化,为功能服务锦上添花[11]。

开通官方微博、QQ、微信、易信、App等平台和方式,与社会大众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并通过这些渠道随时传递各类活动和资源信息。以全覆盖的无线网络,使馆区内个体之间实现实时联系和沟通。引导创建兴趣朋友圈,凸显图书馆的社交功能。

5.5 实现科技成果展示、体验平台的路径

利用信息资源优势,即时追踪科技研发前沿动态,保证图书馆对科技发展趋势的把握。对于已经成型的高科技产品,全面提供信息资料服务的同时,在经费能够保障的前提下,大胆引入实物,展示宣传。并聘请专业人员宣讲、演示,提供类似新华网的VR全景体验技术空间和设备[12],让社会大众及时体验科技发展带来的喜悦。比如3D打印技术、无人机(模型)、智能机器人、可穿戴智能移动设备等等。

5.6 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平台的路径

加强与非遗文化机构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联系,将非遗文化的实物或者视屏资料收集展示到图书馆,不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举办讲座、演示活动。图书馆可以比较有利地从与文献有关的方面做起,比如开展让读者体验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碑拓制作、写本临摹、书籍装帧等等活动,增加大家对文献资源本体的认识,提高阅读兴趣。通过视屏资料或者图片,展示造纸、制墨、毛笔制作的过程等。

5.7 实现从“互联网+”到“图书馆+”的路径

如果“互联网+”就是要实现互联网加一切传统行业的话,那么“图书馆+”就是要把一切与文化有关的因素、甚至是一切与大数据有关的因素与图书馆相加。

新华里咖啡书屋是传统的实体书店加公共图书馆以及其他综合文化平台,它与被专家认可的以“三味书咖”城市阅读联盟建设为标志的“江阴模式”,都是“互联网+”时代典型的跨界融合[13],而温州“城市书房”则属于图书馆在空间拓展方面的自我成长[10]。苏州等一些城市的市民与在校学生所持的城市功能卡,直接具备了公共图书馆读者证的功能,则是当地政府打造智慧城市的先见之举。

以上几种模式在思想观念比较前卫、经济发达的东南部地区,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但是,在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吃饭财政的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就不能简单生搬硬套。在这些区域,三馆合一的状态仍然比较多,基层公共图书馆要想把图书阅读活动植入到当地的各项文化活动中去,在坚持“送书上门”的优良传统以外,更要放下身段,与民俗文化、广场文化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结合起来,把图书文化巧妙植入,多元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文化讲堂等,增加图书馆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5.8 通过互联网,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为我所用

占绝大多数比例的基层公共图书馆,不管是从馆舍面积还是馆藏文献资源数量,要想独立实现“开放的社会公共文化综合服务平台”的职能,肯定有力不从心之感。因此,要积极争取“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等国家工程的支持,及时更新设施设备,联通外部信息资源系统,把网络世界无限的信息资源拿来为我所用。

5.9 不能忽视宣传推广的重要作用

通过宣传推广,扩大公共图书馆在社会上的影响,使图书馆真正成为一个城市、一个区域的文化标志。在具体措施方面,一是要广泛建立通道,如电视、路牌及户外LED屏显、移动手持设备等。二是内容方面可以全方位涉及图书馆的整体业务,诸如特色资源、空间布局、服务举措、活动预告、榜样人物,等等。CCTV各个频道播放的以“阅读”为主题的公益广告连篇累牍,却鲜见有整体宣传图书馆的公益广告,这应该被看作是图书馆不善宣传的一个例证。三是把美好的说辞变成切实的关爱,为到馆读者提供带有图书馆LOGO的文具、日常用品、书袋、雨伞、书签等,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广告宣传效果。

5.10 善于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关于“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强基层文化服务能力建设。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文化帮扶力度……”[14]的论述和《公共图书馆十三五规划》,是公共图书馆在未来阶段发展的政策性依据。但是,这些宏观政策的落实还需要地方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这其中尤其需要图书馆人自己的努力争取。

目前,公共图书馆的财政支出与其他国有企业、政府机关一样,统一纳入了政府采购体系。这一制度保证了财政支出的规范有序,规避了许多不合理因素。但是,公共图书馆是每天开放的公共文化场所,突发性事件出现的几率较大,对于读者提出的需要“花钱”的建设性意见,通过正常的申报审批程序会费时较长,容易积淀成为读者认为图书馆不作为的负面意见。因此,公共图书馆争取能够与政府财政部门建立灵活机动的资金审批机制,保证在新举措的开展和新设备的投放方面提高时效性,给读者提供满意的服务。

6 结语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十年前还看似遥不可及的科技发明,在今天已经成为了我们追求更高生活品质的生活利器,并不断改变着大家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当我们把“手持智能移动设备、随时随地享受人类文明成果、通过网络把自己幻化成一个小小的数据源”当成一种习以为常的生活状态的时候,在VR、AR、MR已经呼之欲出的年代,也许没有人能够对未来做出哪怕最低限度的准确预测,我们所描绘的图景也许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只能留下惊鸿一瞥。但我们愿意相信,面对飞速发展的外部世界,面对新华书店打出的“实行国有实体书店变身永不闭馆的全民图书馆”的旗号[15],以及“新华里”们的奋然前行,公共图书馆已经做好了迎接一切可能的准备,并在其中发挥出自己独特的作用。

[1]狄蕊红.新华里全新业态逆势而上[N].华商报,2015-12-22(B6).

[2]徐明徽.亚马逊实体书店初体验:吐槽多过惊喜[EB/OL]. (2015-11-06)[2016-05-21].http://tech.163.com/15/1106/12/ B7O6GMET000915BF.html.

[3]李婷婷.当当第一家实体书店将落户长沙 计划3年开千家[EB/OL].(2015-03-03)[2016-05-21].http://www.linkshop.com. cn/web/archives/2015/338061.shtml.

[4]华政.2025年,图书馆“长”什么样 吴建中在中国图书馆学会2015年会上的演讲[EB/OL].(2016-01-23)[2016-05-21]. 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6-01/23/c_128658954.htm.

[5]马化腾.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5.

[6]谭雪莉.英国最大连锁书店总经理:实体书店扭转颓势须增强“体验感”[EB/OL].(2016-05-13)[2016-05-21].http://news. xinhuanet.com/shuhua/2016-05/13/c_128979343.htm.

[7]付俊燕.探析公共图书馆的性质与职能[J].中国外资,2013(18):347.

[8]中国图书馆学会,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年鉴:2014年[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1

[9]曹磊.美国公共图书馆:开动脑筋服务创客[N].中国文化报,2016-03-30(7).

[10]顾春.自助图书馆 街头新景象(新春走基层)——温州十五个“城市书房”全天对外开放[N].人民日报,2016-02-12(4).

[11]吴庆珍.论图书馆空间布局的发展趋势[J].图书馆论坛,2011(2):38-40.

[12]新华网.VR/AR频道[EB/OL].[2016-05-21]. http://www.news.cn/vr/.

[13]李晓.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有效结合“江阴模式”得到调研组高度肯定[N].图书馆报,2016-05-13(6).

[14]国务院.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EB/OL].(2016-03-17)[2016-03-30]. http://www.farmer.com.cn/xwpd/tjyd/201603 /t20160317_1190609.htm.

[15]鲁直.书店为什么越来越像图书馆[N].图书馆报,2016-05-06(6).

A Tentative Study on Public Libraries in 2025 by Visiting Xinhuali Bookstore

Based on a detailed visit to the bookstore Xinhuali COFFEE BOOKS affiliated to Xinhua Bookstore,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at public libraries will become"open,comprehensiv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platforms" by referring to Director Wu Jianzhong's statement of"knowledge center,learning center,and exchange center". The author theoretically constructs the structure of the"open,comprehensiv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platforms"by analyzing advantages of library buildings,document resources,professional staff and theoretical systems starting from the nature and functions of public libraries,and gives an overall analysis of the implementation paths.

Xinhua Bookstore;public library;public culture;comprehensive service platform;implementation path

G250.1

A

陈宏宙(1966—),男,陕西省图书馆馆员。

2016-09-06

猜你喜欢
新华图书馆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图书馆
乱发脾气的小熊
张新华的长征路
去图书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