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大学立体式二外日语教学初探

2016-02-13 04:30洁,王
台州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教学现状

杨 洁,王 娅

(台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地方应用型大学立体式二外日语教学初探

杨洁,王娅

(台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摘要:当前地方应用型大学二外日语教学普遍存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的问题,需要通过完善教学教材、调整课程设置和改进教学方法等方式,构建立体式二外日语教学,最大程度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增强学生的日语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出更多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日语人才。

关键词:二外日语教学;教学现状;立体式教学

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国家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对外语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本着“一专多能,全面发展,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原则,对外语人才的培养也逐步向国际化、多元化、复合型的方向转变。因此,高校要求英语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一门本专业语种以外的其他语种,即第二外语。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国,两国在经济、教育、文化等各方面都有着频繁的交流,这极大的带动了社会各个层面对日语人才的需求。目前高校学生选择日语作为第二外语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二外日语教学也显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为了确保二外日语教学的质量,教育部在《大学日语(第二外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通过大学二外日语学习,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训练,使学生掌握日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日语综合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为进一步学习日语打下一个较好的基础[1]。即要求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日语语言基础,还应具备实际运用交流能力。随着高校二外日语教学的不断实践,二外日语方面的相关研究也逐渐增多。例如,张敏伶针对大学二外日语教学中教师导向性作用缺失的问题进行了研究[2];韩冰从课时设置、授课内容等方面对二外日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3];邹东凛从学生学习日语的动机的角度对二外日语进行了研究等[4]。但是国内学者大多都是从传统语言教学法的某一角度来研究高校二外日语教学,缺乏时代性、系统性、全面性的分析。教学法是一种动态演变的方法,不同的社会经济时代会衍生出不同的教学法[5]。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外语教学的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要求外语教学法也必须适应信息技术时代的需求,与时俱进。立体式教学理论是IT时代的产物,是一种多媒体立体式的外语教学理论。本文以立体式教学理论为依据,在深入分析当前地方应用型大学二外日语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立体式二外日语教学的构想,以期最大程度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增强学生的日语技能,培养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日语人才。

一、二外日语教学现状

综观各地方应用型大学的二外日语教学的现状,二外日语教学一直以来没有受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教学课时少、教材陈旧、教学流于形式,问题较多。

(一)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学的基本工具,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二外日语教材是学生获取日语知识、了解日本文化的重要途径。但是很多高校选择的二外日语教材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缺少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辅助内容,更鲜有日本文化背景的讲解。目前被广泛用于二外日语教学的教材,比如《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6]或者《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新版)》[7]。《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出版时间较早,教材内容相对老化、信息含量不大,与时代联系不密切,已不能满足当代学生的学习需求。《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新版)》,自2005年改版以来,教材内容上增加了很多实用性的知识,但是教材中对词汇以及背景文化知识的讲解还是相对过于简单。

(二)课程设置。缺乏完整的课程设置和充足的教学时间。目前很多高校将二外日语的课程设置为精读课,与专业外语要求有泛读、听力、会话、写作等课程设置不同,较为单一,很难满足一门外语对听、说、读、写能力的全方位要求。作为英语专业的必修课,二外日语一般开设三到四学期。例如笔者任教的学校,每周3课时,一学期共52课时,从大二第二学期开始,到大三第二学期为止,总共开设3个学期。与专业日语每学期的课时数相比,还不到其一半,授课时间短,课时数太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有限的时间把语法知识尽可能多的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则无时间进行听说读写等训练,学习效果不甚理想。如果教师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训练,则无法保证教学进度。课程设置上的矛盾使得二外日语教学趋于形式化,同时也使学生失去了学习二外日语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教学方式。由于教材选择和课程设置存在的不足,导致很多教师只能选择一味的硬灌语法,尽量在有限的课时数内将教材内容讲授完毕,没有时间采用更丰富的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质量,拓展学生视野。这也成为目前大多数高校二外日语教学的普遍问题。另外,片面地强调语法知识的输出,忽略了语言的工具性和实践性,冗繁单一的语法教学容易使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聋”、“哑”学生,进而难以实现二外日语教学目标。

二、构建立体式二外日语教学的意义

针对当前高校二外日语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有必要对二外日语教学模式进行改进,使之更适合社会发展对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需要。本文以立体式教学理论为依据,在深入探讨立体式教学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立体式二外日语教学的设想。

立体式教学论是信息技术下的一种多媒体立体式外语教学理论,其核心内容是立体式教学法。所谓立体式教学法是相对于传统平面单一的教学法而言,它具有全面、多级、综合等特点。应云天根据语言工具性、实用性的特点指出:“语言(外语)作为教学内容应该是语言各结构层次和语言各形式的统一。鉴于此,外语教学法应该是一种综合性立体式的方法。”[8]康志峰从立体形式、理论内涵、信息技术等方面对立体式教学法进行了宏观的概括,指出立体教学法是融外语基本技能为一体,结合文化、环境、技术的教学理论,注重多方互动、注重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具有多媒体,多视角,多元化等特点[9]。立体式教学法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充实了教学内容,丰富了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立体式教学法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注重学生自主性的培养,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立体式教学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符合信息社会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立体式教学法完全符合了当代高校二外日语教学的需求。因此,在二外日语教学中引入立体式教学法,构建立体式二外日语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三、立体式二外日语教学的探索

二外日语教学的立体化,包括教材的立体化、课程设置的立体化、教学方式的立体化等,在教学实践中的实施方法如下:

(一)教材的立体化。教材的立体化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多介质、多维网络等方式,使语言的音、形、义有机融合,使教与学、讲与练完美地配合,为高效实现二外日语教学目标提供坚实的物质条件。

改变单一老化的传统教材,由“死教材”向“活教材”转变,由“粉笔+黑板”向“多媒体”转变。在构建立体式二外日语教材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借助网络多媒体设备,制作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实用性强的多媒体课件。就如蔡宪所说的,多媒体教学的关键是课件,没有好课件,硬件再好也是花瓶[10]。多媒体课件是用多媒体信息来表达教学内容的,它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来设计,难易要适中,深度广度要得当,知识点间的联系要密切,交互性强,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所以在运用多种多媒体的时候,要围绕某个教学主题来设计,要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发挥多媒体、多介质、多模态的优势,使教学声、色、图、文并茂,使学生能多感官全方位地学习日语,从而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二)课程设置的立体化。立体式教学法具体落实到二外日语教学课程设置上,它呈现系统化、综合化等特点,既注重日语技能的综合训练,又注重语言与文化的结合,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

首先,改变以往单一的精读课教学模式,把听力课和会话课作为精读课的有效补充,让三者共同构成一个立体式教学体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面对有限的课时,可以将每学期全部用于精读课的52课时重新进行分配,其中5课时用于听力课,5课时用于会话课,剩下42课时用于精读课,即将听力课、会话课和精读课穿插进行。除了专门的听说课之外,教师还需要在确保精读课授课效益的同时,借助网络和多媒体,改进授课方式、完善授课内容,有意识地增加听说授课的比重,让学生尽可能地多听、多说,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听说水平。其次,在二外日语教学中注重文化知识的渗透,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适时地穿插日本社会习俗、风土人情、社会关系等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日语语言习惯,理解日本文化的特性,这不仅能使学生正确地掌握所学的语言知识,也能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教学方式的立体化。立体式教学法具体落实到二外日语教学方式上,它呈现多元性、互动性等特点,注重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互动,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立体式教材的运用,使二外日语的教学方式变得丰富多彩。首先,改变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重新定位“教”与“学”,以学生为中心,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在二外日语教学实践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协助者,利用声音、图像、动作等多种符号资源,把学生的感觉器官都调动起来,将抽象乏味的知识化为形象可感的内容,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兴趣来激活他们的思维,进而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课间休息时,播放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日文歌曲、影视片段,给学生营造一个声色光具备的日语环境,使学生在比较轻松愉悦的环境下,熟悉日语,了解日本文化,高效地完成语言的认知过程。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多媒体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例如,可以创造情境,进行情景教学,让学生分小组进行练习讨论,让学生感受在不同场合与不同人交流的区别,锻炼学生的实际交流能力。

立体式二外日语教学还只是一个尝试,除了上述问题之外,模式的许多细节和实践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如教学目标的实现、教材的选择及课程评价等问题都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思考和反思。但是,针对目前地方应用型高校二外日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进行适度的尝试。立体式二外日语教学可以丰富二外日语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是顺应二外日语教学发展需求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课程教学要求研订组.大学日语第二外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7.

[2]张敏伶.大学二外日语教学中教师的导向作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99(4).

[3]韩冰,江春华.综合大学二外日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日本问题研究,2012(4).

[4]邹东凛.鉴于动机研究论的二外日语“侵入式”教学模式运用[J].扬州大学学报,2014(1).

[5]陈坚林.试论立体式教材与立体式教学方法[J].外语教育技术理论研究,2011(11).

[6]人民教育出版社,光村图书出版社株式会社.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7]人民教育出版社,光村图书出版社株式会社.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新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8]应云天.外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101-103.

[9]康志峰.立体论与多模态口译教学[J].外语界,2012(5).

[10]蔡宪.关于多媒体教学的思考[J].外语电话教学,1998(4).

DOI:10.13853/j.cnki.issn.1672-3708.2016.02.015

收稿日期:2016-02-21

作者简介:杨洁(1984-),女,浙江临海人,讲师,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日语教学、日本文化。

On Three-dimensional Mode Construction for Teaching Japa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in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Yang Jie,Wang Ya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Taizhou University,Linhai 317000,China)

Abstract:In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some problems have been found in teaching Jap-anese as a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on teaching content,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ethods.To solve these problems,this paper proposes improving teaching materials,adjust the curriculum plan,and improve teaching methods to construct 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mode.It aims to the greatest extent to achieve the expected teaching goal,enhance Japanese language applying ability and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ability for cultivation more talents able of Japanese to satisfy social needs.

Key words:Japanese teaching;teaching status;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猜你喜欢
教学现状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
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初探
河南省普通高校乒乓球选修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校体操教学过程中常见问题对策研究
彝汉双语教学的现状和策略
对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淄博市职业院校乒乓球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与改进对策
土木工程专业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