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问题探究及其模式完善

2016-02-13 04:30潘万贵林海波
台州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

章 莹,潘万贵,林海波

(1.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教务部,浙江 台州 318000;2.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浙江 台州 318000)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问题探究及其模式完善

章莹1,潘万贵2,林海波2

(1.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教务部,浙江 台州 318000;2.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浙江 台州 318000)

摘要:“校中厂”、“厂中校”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常见的合作模式,该模式还停留在认知实习、基础实训等层面上,应从生产企业“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2+1”培养模式、“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人才培养模式和“结合地方经济全面合作”模式等入手,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完善

项目资助:浙江省高职教育研究会2015年研究课题(项目课题编号:11);浙江省高职教育研究会2013年研究课题(项目课题编号:82);浙江省2015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2015349);台州市哲社规划课题(项目编号:14GHY08)。

一、引 言

随着高职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体系建设的稳步推进,教育界深刻地认识到高职教育应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以服务就业为宗旨,将就业引导纳入教学中,实现高职教育与就业市场的零距离对接。与普通高校的学科教育不同,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向实际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高职教育所肩负的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任务,需要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承担[1],也即校企合作。因此,如何解决校企深入合作、如何完善校企合作模式等问题,是值得探讨的教育热点问题。

二、“校中厂”、“厂中校”校企合作模式现状与存在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模式有很多,“校中厂”、“厂中校”合作模式属于运用较多的模式之一。

(一)校企共建“校中厂”的模式现状。校企共建“校中厂”的模式,将企业的生产场景引入学校,双方共建、共享生产资源,实现共赢的理念,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以产促学”[2-3]。该模式很大程度上可以按照校方思路调整与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过程,也可以降低实训、教学成本,降低师生前往实习场地的体力成本、教学成本[3],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的目的。

(二)校企共建“厂中校”的模式现状。在企业建立“厂中校”实训基地,企业的生产场所可为学校学生提供理论实践和生产实习的“实战”平台。在“厂中校”实训基地顶岗实习过程中,企业选拔经验丰富员工作为学生的导师,辅导学生进行实际岗位的实习指导,实现高技能人才的校企“无缝”对接[2]。将教学基地搬到企业或校外实训基地,方便学生提前接触未来工作岗位。企业可以指派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员工、老师傅做高职学生的“导师”,学生在“厂中校”按照企业正式员工的要求上下班,实现企业和人才培养无缝对接。

(三)“校中厂”与“厂中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校企共建“校中厂”的模式目前还停留在认知实习、基础实训,基本上是简单、重复操作训练,实现一般工作能力的操作工的培养,在人才市场上竞争力不强,与社会上需求的高技能人才还有一定的差距。

“校中厂”合作模式在教学实施时很难进行有一定难度的实习,往往体现在生产性实习和认识实习,而这些实习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实质性内容和操作可行性。以机械加工实训为例,其本质是学习工艺过程规划、工序制作,包括熟悉零件结构形状、切削刀具选择设计、工艺装备设计,熟悉机械零件加工设备,养成良好的质量责任意识等。这就需要选择企业实际生产产品和典型零件,这些零部件结构复杂、技术要求高,加工工艺复杂,涉及的设备及工装夹具比较多。因此,在实训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工作原理图和机械设备结构图。但是合作企业一般不会提供完整的工艺过程资料。在没有完整图纸等资料的情况下,无论是实习指导教师或工厂技术人员,都难以在现场对学生进行详细准确的表述与指导。

企业在“厂中校”运行中的课程设置权、教学内容选取权等方面缺乏主动权。高职院校管理者多数认为院校更懂教育,而企业不懂,企业也认为培养人才是职业院校的责任和义务[4],在这种观念指导下很难让企业主动、实实在在地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更何谈积极性。而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5],往往以生产效益为中心,以获得最大利润为宗旨,很难顾及学生在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上的学习。这必然会影响“厂中校”校企合作的效果。

三、校企合作模式完善与机制的建议

校企合作过程中不仅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师资的配备,先进设备的采购,标准场地的建设,效果的评判,更重要的是需要良好的机制保障。但目前对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机制建设问题多数处在摸索、试验阶段,基本上是不完整,不成熟的,并没有现成的适合当地产业经济特点的运行方式供参考、借鉴。

高职院校要走出当前校企合作的发展瓶颈、困境,选择合适的合作模式尤为重要。模式要根据校企双方的需求,自身不同的优势、弱势及适用背景,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调研当前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根据调研结果,分析当前校企合作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根据双方共同探讨,制定切实可性的校企合作方案,并对制定方案进行试点运行,并逐步完善、推广。

(一)生产企业“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订单班”培养模式在很多高职院校中均有实行。绝大部分院校“订单班”的是学校和用人单位签订合作协议,由学校培养的学生,经过在校期间学习,毕业后到用人单位工作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校为企业量身定做的人才培养方案,原则上可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和技能培训,从而缩短毕业生适应职业岗位工作的时间,为企业做出相应的贡献[6]。经过多年探索并与相关企业合作实践,笔者认为当前高职院校和企业比较切实可行“订单班”培养模式为:针对当前订单班存在的问题,双方召开校企合作人才方案研讨会,邀请本地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负责人共同探讨毕业学生在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同时也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员工来校当学生的指导老师,实现学校与企业在教学、实践、人才管理等全方位合作;在学校教学中融入企业文化教育,让学生感受到“订单班”学生的成就感:既是学校的学生,同时也是企业准员工。

(二)“2+1”培养模式。“2+1”模式指三年制高职学生,前两年在学校学习理论为主,第二年暑假开始到相关企业以实习为主。学生入学前和相关企业共同讨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共同建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校企合作教学机构,以及实施的详细方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反馈及研讨,实现全方位合作。

这种模式在国内有较多高职院校在尝试。一方面,学生通过在企业一年时间顶岗实习,毕业后能明白自己是否适合所学专业或实习单位,而不会茫然从事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和企业相结合,可以结合生产实际选择合适的毕业设计课题,由企业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老员工、老师傅担任指导老师,在他们的悉心指导下,完成适合生产实践的毕业设计。通过校内和校外不同的育人环境,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真正实现学生具有一毕业就能走上工作岗位的能力。

(三)“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学生入学第一学期先进入企业锻炼,熟悉今后所学专业所从事的工作岗位,由企业负责对新生进行教育和专业引导,让学生在企业不同的技术岗位实习[7],对未来工作岗位有大概的认识,了解从事的岗位所需的技术和知识。经过企业实习后,再回学校进行理论课程学习,最后一年又回企业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生产实践和理论学习进行交替,让学生意识到专业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实践+学习+实践”的培养模式,让学生专业学习和企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更快融入到未来工作中去。同时,也让合作企业真正参与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企业全程参与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等各个教学培养环节[8]。学生要以企业准员工身份要求自己,同时时刻保持谦虚、好学的学生身份,在企业就是准员工,在学校就是学生,真正将企业和学校作为两个重要的教学场所,实现“从企业到学校,再回到企业”的相互交替实践过程。

但校企合作的成功需要学校、政府和企业三个主体的共同努力[9]。“学工交替”模式更是需要企业投入精力较大,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企业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还需要政府层面加大支持力度,只有“政府牵头,企业支持,学校配合”,政、企、校三方全方位通力合作,才能将人才培养更上一台阶。

(四)“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人才培养模式。此模式是开放式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实践能力增强和就业竞争力提高,并利用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分别承担各自的教育任务,使学生在校期间学好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将今后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实践经验的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为企业培养生产过硬,职业素养高尚、团队合作意识强、有担当不怕吃亏的优秀高技能人才。

(五)“结合地方经济全面合作”模式。以当地产业为基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政府主导下,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开设适合地方发展的特色专业。该种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本着互利互惠,以相互信任为基础,和地方企业建立“一校+N企业”的合作新模式,建立以学校为主题,众多企业积极参与的发展模式。

上述五种模式,是目前国内高职高专院校较为典型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院校和企业可以选择上述某一种模式作为主要参考,分析各模式的优缺点,进行优化组合。双方考虑各自的内外部因素,如企业的设备分布、生产类型、生产任务,现拥有的技术带头人,能否接纳外来人员进行生产实习,现有的管理制度和水平是否满足预定模式的需求;学校要考虑外送学生的素质,自我管理能力,学校带队教师的师资水平,学校和企业建立何种合作机制激发企业参与培养的动力,包括在时间、人数、培养费用等细节。双方在结合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最终实现学校学生知识的学习、综合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企业得到自身发展所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储备,学校实现高水平的就业质量,双方实现供需平衡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之路。学校在校企合作方案实施时,要注意不断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10],适应学校、企业、社会的发展。

四、结 语

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企业对人才无需二次加工,无形中降低了企业的人才培养成本和提高了人才的实用性。职业院校学生在企业得到轮岗实习、顶岗实习的机会,实现一定程度上的生产性实训,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在校期间提升专业理论知识,同时适应岗位能力和提高就业竞争力。校企合作的加强,有利于高职院校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高技能人才,避免学校重复建设实训室,同时也减轻企业对新员工的培训经费负担,使学校的人才输出与企业发展高技能人才需求实现供需平衡,实现良性循环,真正实现政府、高职院校、企业等“多方共赢”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和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与促进政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3(1):90-93.

[2]潘王贵,林海波.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新路径探索[J].职教论坛,2013(18):26-28.

[3]李涤非,王生雨.高职院校产学合作中“校中厂、厂中校”模式建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9):35-36.

[4]丁金昌,童卫军.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J].高等教育研究,2008(6):49-55.

[5]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62-66.

[6]王芳,倪勇,任聪敏.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121-125.

[7]邓志新.中国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继续教育,2012(1):48-50.

[8]张健.论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0 (3):26-28.

[9]M.S.Salleh,M.Z.Omar.University-industryCollaboration Models in Malaysia [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3,102(8):654-664.

[10]Chin.C M M,Yap.E H,Spowage.A C.Project Management Methodology for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veProject[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Management,2011,12 (5):901-918.

DOI:10.13853/j.cnki.issn.1672-3708.2016.02.018

收稿日期:2016-02-08

作者简介:章莹(1988- ),女,浙江台州人,助理工程师,硕士。

Research on the Problem of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ts Model Improvement

Zhang Ying,Pan Wangui,Lin Haibo
(1.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Tai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Taizhou,Zhejiang 318000;2.3.Faculty of Electromechanical Engineering,Tai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Taizhou,Zhejiang 318000)

Abstract:The common model of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school in factory”or“factory in school”which focuses on perceptual practice and groundwork.To improve the model and reach win-win results,it has to carry out talents cultivate-to-order model,“2+1”education model,study and work alternation model,combination of work and study with school-enterprise two-way intervention model and all-round cooperation with local economy model.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improvement of model

猜你喜欢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