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仁本在浙东文化史上的贡献

2016-02-13 04:33陈卫兰
台州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浙东尚书海运

陈卫兰

(台州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刘仁本在浙东文化史上的贡献

陈卫兰

(台州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刘仁本(1311-1368),浙江温岭人,元末浙东著名的诗文家,擅诗能文工书。从至正十四年(1354)入方国珍幕,到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月朱亮祖攻下温州被俘,共辅佐方国珍13年。刘仁本以方国珍幕僚和朝廷委派官员的双重身份,处于元末占据庆元的方国珍政权核心,主持或参与了当时浙东的重大社会活动。在文化方面,刘仁本联络浙东文人及过往朝廷官员,倡导诗酒雅集,活跃浙东诗坛;记录方氏政事,补正史书阙误。在元末史料缺失、散佚的背景下,其散文有较高的档案史料价值。

刘仁本;浙东;文化史;贡献

刘仁本(1311-1368),字德玄,号羽庭。祖居仙居,刘仁本父亲始迁居到温岭市温峤镇大球。刘仁本少年时期曾在台州府学学习,青年时期“出寓钱塘”[1]1216-90。曾参加科举考试,乡试中选,并以此任廉访司吏员。至正六年(1346)前后,“试吏于闽”[2]第50册,528。至正十四年(1354),刘仁本入方国珍幕中。至正十八年(1358),随方国珍领节钺镇四明(鄞县)。至正二十年(1360)在余姚州秘图湖上举办了在元末影响颇大的续兰亭诗会后,政誉文名渐渐提高。至正二十年(1360)到至正二十四年(1364),刘仁本诗文创作及人生达到顶峰。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月,刘仁本被俘,后押赴应天(今南京),朱元璋历数其罪,鞭背,溃烂而死。

入方国珍幕后,刘仁本历任江浙行省左右司郎中、海道防御漕运官、温州路总管、行枢密院副使,主持或参与了当时浙东的重大社会活动。至正十九年(1359),朝廷重新启动海运漕粮后,方国珍受命为元朝准备漕运船只,刘仁本以江浙行省左右司郎中、海道防御漕运官的身份,主持了至正十九年(1359)——至正二十年(1360)、至正二十一年(1361)——至正二十二年(1362)的海道运送漕粮。在文化方面,刘仁本联络浙东文人及过往朝廷官员,倡导诗酒雅集,活跃浙东诗坛;记录方氏政事,补正史书阙误。

一、倡导诗酒雅集,活跃浙东文坛

刘仁本擅诗能文工书,当时有诗集《羽庭稿》(《羽庭诗稿》)、文集《亦玄集》行世,后来散佚。今传世的六卷本《羽庭集》是清代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但仍有部分诗文散佚在外,保存在《海道经》、《两浙海塘通志》、地方志等中。

(一)刘仁本的文学创作

1.刘仁本的诗文创作分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以至正六年(1346)前后“试吏于闽”为代表,以诗歌创作为主。公务兼文学活动主要在建溪、闽江流域。沿建溪涉及的地方有建宁府及附近建上(建安);沿闽江的路线有闽江上游的茶洋驿、闽江下游的闽清、福州。刘仁本在福建为吏的起止时间不详。至正六年(1346),刘仁本肯定在福建。“至正丙戌岁,余吏闽海,尝梦弟德载为前母姨夫人夏氏题门榜。”[1]1216-115作品有《陪建宁太守宴水南楼索赠歌者二首》、《再陪宴用前韵》类的应酬之作,也有《登福州山寺诗》、《登福州南台庙三首》这样的纪游诗,还有同情百姓的《蕨萁行》、《闽中女四首》。以吏的身份,用旁观者的视角写作。

后期:以入方国珍幕为代表,诗、文创作并重,部分散文的史料价值大于文学价值。至正二十年(1360)刘仁本举办了续兰亭诗会后,政誉文名渐高。至正二十年(1360)到至正二十四年(1364),诗文创作达到顶峰。此时也正是各路豪杰如陈友谅、明玉珍、张士诚、朱元璋等纷纷扩张势力、称王称霸,元朝疲于奔命的时候,方国珍则游移在元朝和朱元璋之间,浙东相对平静。这段时间,刘仁本以方国珍的幕僚和朝廷命官的双重身份,真正地参与到社会管理中,诗文创作的视角也由旁观者转变为亲历者,开始和时政的变化、百姓的体验同步。主持海道运粮到大都时,为朝廷官员督漕之难、张士诚供粮之勉强而担忧、激愤(《彻公通理趣漕回京序》),为漕粮顺利运出而欢欣(《春日即事》、《奉檄泛海督漕运》、《送户部侍郎韩君汝舟督漕还京》);为地方学官废弛而忧虑(《送韩致用之福建谒先庙序》),为书院得良师而喜悦(《送马易之主东湖书院事》)。

2.刘仁本的诗文成绩

刘仁本工于诗歌。好友朱右评价颇高。其实刘仁本和元代诗人一样,把诗歌当成是应酬、交际的手段,公务应酬、私交唱和的诗作颇多,而高质量的少。总的来说,刘仁本七言古诗写得好,七言律诗数量最多。七古《四明行寄临海尹张惟彬》“笔力雄健,视野开阔,是元诗中的佳作”[3]547。七律《昌国道上》《过上虞西溪湖》、《次韵南阳马易之东湖书院杂诗》等“清隽绝俗,不染尘氛”[1]1216-1。

刘仁本的文章平易流畅,纪实性强,部分记、序以文存史,有颇高的史料价值。刘仁本崇拜韩愈,在《自序》中提到自己和韩愈的两次联系。一次是至正二十年(1360)正月,梦见韩愈托梦,教授刘仁本作文法则:“文以载道,道有显晦,文亦为之低昂。道在日用间。文贵平畅,则道自然明白。文犹制衣也,挈其领而褫之,理斯顺矣。”[1]1216-1一次是至正二十三年(1363)十月,刘仁本被戎事到上虞,和朱右、昱大明等会面。朱右主持扶乩,韩愈降临。“韩愈”指出刘仁本《守拙斋记》之误,并主动要求为《亦玄集》作序。刘仁本作文宗韩,确实做到了“文贵平畅”。

(二)刘仁本倡导下的浙东诗酒雅集

据《羽庭集》,从至正十九年(1359)到至正二十三年(1363),在刘仁本笔下有纪年或能考证出写作时间的诗酒雅集有8次,其中刘仁本或主持参与,或应邀为雅集诗作写序。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续兰亭会。

1.朝廷督漕官员贡师泰的白沙联句送别诗会。至正十九年(1359)冬,贡师泰奉旨到闽广督漕,路过舜江。当地文人举行白沙联句诗会,欢迎贡师泰“经越绝,浮鄞舶”[1]1216-73。刘仁本未参加,但后来为此次诗会写了《白沙联句序》。

2.仿东晋山阴兰亭之会的余姚续兰亭诗会。至正二十年(1360)三月初吉,利用治师会稽之余姚州的机会,仿东晋山阴兰亭之会,在“余姚州秘图湖上作续兰亭会,补晋人所缺诗篇”[1]1216-116。参会的瓯越人士有42人,刘仁本自己作诗两首补参军刘密诗,并为这次诗会作《续兰亭诗序》。由“元末江南诗坛的关键人物之一”的刘仁本主持的这次诗会是“元末战乱中影响颇大的一次诗人聚会, 也是诗人表示仍然存在的‘行为艺术’”[3]547。这次诗会提高了刘仁本在浙东文坛的声誉。

3.汪以敬任定海县尹的送别诗会。至正二十二年(1362)五月,汪汝懋(汪以敬)接替吉雅谟丁(马元德)任定海县尹。“君行矣,鄞士率为诗歌以张之,来征叙。”[1]1216-85刘仁本应邀作《饯定海县尹汪以敬诗序》。

4.贡师泰回京任秘书卿的慈溪送别诗会。至正二十二年(1362)七月望日(十五日),贡师泰被召为秘书卿返京途中,路过四明,当地人“泊虞公小港,憩永乐僧坊,酌醴为饯”。“欢然相与剧饮,取前人诗为韵,各出情思,分赋得二十篇,篇十二句,裒为宴别之什。”[1]1216-79刘仁本作《虞江宴别诗序》及诗《代虞江宴别诗阴字韵》、《饯秘书卿贡玩斋于慈溪永乐寺分韵得壑字》。

5.章彦复督运漕粮功成回行省任检校官的送别诗会。正二十有二年(1362)春,章彦复“奉命驾海舶,督粮运”[1]1216-83,先到达四明督领船队。刘仁本带领文武为章彦复饯行(此次饯行也应是诗会形式)。章彦复率领的船队经吴地装上漕粮后运往大都,途中遇倭脱险。到达大都后,朝廷“授以检校官”,命章彦复回省任职。章彦复秋天随船队又回到四明,刘仁本“再率能诗者歌以送之”[1]1216-83,作《送江浙行省检校官章君彦复序》。

6.扩廓帖木儿回访使者梁子晋、富察伯贞返回山东复命的送别诗会。至正二十三年(1363),山东元将扩廓帖木儿派出的回访方国珍的使者梁子晋、富察伯贞要返回山东复命,鄞人作诗送行。“先是公尝遣官浮海东来,报司徒方公之使。及兹言旋,鄞人引领壶浆迎望王师之至者,作为诗歌,因之以献,且来命序。”[1]1216-78二月望日,刘仁本作《平益都诗序》。

7.西楼喜雨诗会。至正二十三年(1363)四月无雨,五月三日始连续下雨3天。五月初五,刘仁本率领宾客西楼聚会饮酒赋诗志喜,“摘取韦苏州诗八句分为起语,人各足成篇,篇十二句。”[1]1216-10刘仁本作《西楼喜雨》诗。

8.徐子信的送别诗会。至正二十三年(1363)夏,徐子信路过浙东,其伯之子仁在其乡四明做浙东宪史,兄弟相会于乡,乡人聚会赋诗饯行。“昆季联蝉,金玉辉映,乡人荣之。惜其旋也,为歌诗以饯,问序於仁本。”[1]1216-78刘仁本作《送浙西宪府译史徐子信序》。

刘仁本诗中还记录了无纪年的小聚,如七夕宴会(《七夕宴会分韵得人字》)、中秋南楼赏月诗会(《中秋南楼赏月分韵得天字》)、上虞大禹峰夏盖湖山寺诗会(《上虞大禹峰夏盖湖山寺分韵得楚字》)、倪氏荷亭宴会(《六月四日宴倪仲权荷亭》)等。

刘仁本擅长诗文,和元代文人一样喜欢以诗文作为应酬手段,且居于方国珍政权的核心地位,身边自然会吸引一批有共同爱好的浙东文人、名士、僧人、地方官员等。这个社交圈子或为应酬来往浙东的朝廷官员、或单纯为文学、或为特定事情、特定日子举行诗酒雅集,刘仁本作为圈子的核心人物即使不出席,也会应邀为诗会作序,以示重视。因当时方国珍镇四明(鄞县),所以刘仁本主持参与或应邀请为诗会写序的诗酒雅集地主要集中在宁波、绍兴地区,具体地点在鄞县、慈溪、余姚、上虞等地。这些遍布宁波、绍兴的大小诗会,活跃了浙东诗坛,粉饰了方国珍政权的太平,在元末战乱频仍的社会里,如同世外桃源,给人短暂的心灵安宁。

二、记录方氏政事,补正史书阙误

刘仁本痛心历史上有价值的文化现象却缺少记载,有意识地把正在发生的事件记录下来,以备史官采用。感慨“大士观音坐此道场,自其始兴迄今,无片文只字纪录,以垂考证”[2]第60册,332。主持海道运粮时,尽可能地“纪其废复之颠末,以赞中兴事机之会,尚或有备於史氏之笔也”[4]59。刘仁本此时身处乱世,只能透过方国珍为元朝效力,所以把以文存史为己任,有意识地记录下了公务活动中亲历事件的始末及细节。刘仁本的诗作纪年明确的时间是从至正十九年(1359)到至正二十四年(1364),其中至正二十二(1362)到至正二十三(1363)的记、序类散文非常多,这时刘仁本已升温州路总管。刘仁本一方面主动作文记录其主持或参与的公务活动实况,一方面用诗文应酬当地文人、往来的朝廷官员,努力融洽方国珍政权和当地缙绅、朝廷官员的关系,从史官的视角,用记、序文体记录下了当时发生的如方国珍与察罕通使、海运漕粮、兴学修桥、人事变动(书院山长、县尹州牧、寺庙住持)、诗酒雅集、文人结集等各方面活动。《四库提要》认为“其序、记诸篇述方国珍与察罕通使及岁漕大都诸事,多记传所不载,亦可补史阙”[1]1216-1。其中,方国珍与察罕通使、海运漕粮事因当时没留下系统的官方记录,刘仁本的私人纪实性记、序就显得弥足珍贵。

(一)补史书之阙

1.方国珍与察罕通使

方国珍与察罕通使事,《元史·察罕帖木儿(扩廓帖木儿)传》无记,刘仁本作《送河南省员外郎梁子晋使还序》、《送中书兵部员外郎富察君使还序》、《平益都诗序》3篇序,记录了这个过程的始末和内情。

至正二十二年(1362)夏五月,方国珍听闻“忠襄举兵益都,声援相接,遣使乘桴浮海,致书币于营,道军旅之情,请期约之令,以遂夹辅之谋”[1]1216-72。使者到达时,刚好察罕帖木儿被杀,其养子扩廓帖木儿袭职总戎。“太尉视诸馆谷,於礼特优”[1]1216-72。扩廓帖木儿特别优待方国珍的使者,并打算派两个使者从海道回访方国珍。考虑到益都未攻下,山东未平定,及方国珍的特殊身份,扩廓帖木儿决定派幕职河南省员外郎梁子晋代表自己,派行兵部员外郎富察伯贞代表朝廷,“致朝廷措置之宜与责任之重”、“达朝廷责任先王及俾我袭职总戎之意”[1]1216-73。这两名使者于同年十一月到达四明,不久平益都的捷报传至四明。方国珍决定和扩廓帖木儿订盟,“司徒复以江南事机、阃庭谋略托诸子晋,以复于太尉,而俟其报命之重来也”[1]1216-72。这两位使者估计是被留在四明过春节了。当两位使者将要离开四明返回时,鄞县人以诗饯行,“鄞人引领壶浆迎望王师之至者,作为诗歌,因之以献,且来命序。”[1]1216-78刘仁本应邀,在至正二十三年(1363)二月望日为此次饯行诗会诗集作《平益都诗序》。

2.海运漕粮到大都

刘仁本有7篇记、序记录了至正十九年(1359)——至正二十年(1360)、至正二十一年(1361)——至正二十二年(1362)朝廷督漕、江浙为海运备粟备舟的情况。刘仁本主持方国珍方面的备舟工作,和督漕使者交往颇多,私人关系也不错,所记录下的海运内情或是亲历或是源自督漕使者,其真实性、史料价值不亚于正常情况下的官方记录。

《元史·食货志一·海运》记载始于至元二十年(1283),止于天历二年(1329),内容详尽;《元史·食货志五·海运》记载始于正元年(1341),止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内容简略,篇幅只有前者的四分之一。刘仁本海运系列文章中的《江浙行省兴复海道漕运记》、《送中书兵部尚书伯元臣回京叙》如实记录了元末恢复海运后的第一次海运详情(即至正十九年——至正二十年)。其中朝廷官员督漕、江浙行省漕运分工、运粮路线等纪实性内容,被《元史·食货志五》采用,实现了刘仁本“有备於史氏之笔”的愿望。

刘仁本笔下的第二次海运(即至正二十一年——至正二十二年)充满变数。“(至正二十一年)九月,又遣兵部尚书彻彻不花、侍郎韩祺往徵海运一百万石。二十二年五月,运粮赴京,视上年之数,仅加二万而已。”[5]2483而真相是这13万石漕粮还是户部尚书彻通理力折不挠争取来的。“二十一年秋九月,有旨,赋粟百万石於平江,以户部尚书彻公将命。”“既至,即颁命及赐。而太尉方且以士马供亿,辞不能如数。公正色抗言,议论不阿,力折不挠,取必於足,愤激莫渝。太尉严惮,无答语,乃恳切於丞相,以便宜从事,得与尚书谢罪。惟是丞相俯於调伏,周旋曲折,祈辞沥命,请姑进止如前年之数,且伺后期输偿所负,遂以粟三十万石奇登於海舶。”①参《送户部侍郎韩君汝舟督漕还京序》等,此处“三十万石”应13万石之误。[1]1216-88

张士诚“士马供亿”的借口、彻通理代表朝廷的强硬态度、丞相的周旋曲折、张士诚的敷衍许诺,统统如实地记录下来,这是官方档案不会记录的细节。要说明的是,基于刘仁本的身份、立场,对方国珍的态度不加记录,反而隐隐透出其积极备舟的行为来,这大概也是想表彰自己主持备舟的成绩吧。

(二)正史书之误

元末海运漕粮史料匮乏,《元史》编修时采纳了刘仁本系列海运文章的部分内容,故在二者文字有异时,可参考刘仁本文章中的一手资料取舍。

1.督漕官员的名字

户部尚书的名字。“至十九年,朝廷遣兵部尚书伯颜帖木儿、户部尚书齐履亨征海运于江浙。”[5]2483“诏遣兵部尚书伯颜帖木儿、户部尚书曹履亨,以御酒、龙衣赐张士诚,征海运粮。”[5]949“十九年九月,上特选六曹长吏之贤者若兵部尚书伯颜帖木儿使东浙趋进舟以转粟,又户部尚书曹履亨使平江趋治粟以登舟。”[4]60“至正十九年秋九月,上选侍从臣兵部尚书伯颜帖木儿、户部尚书曹履亨赍尚尊袭衣内乘,赐江浙行中书省丞相臣达世帖穆尔、镇平江太尉臣张士诚、分省庆元平章政事臣方国珍等有差,重漕事也。”[4]54

《元史·食货志》作“齐履亨”,《顺帝纪》至正十九年九月条作“曹履亨”;刘仁本《江浙行省兴复海道漕运记》、《送中书兵部尚书伯元臣回京叙》皆作“户部尚书曹履亨”。《江浙行省兴复海道漕运记》在文末又介绍曰:“户部字德基,曹南人,文贞公伯启之子也。”[4]59即户部尚书曹履亨是元文学家曹伯启的儿子。《元史》之“齐履亨”是“曹履亨”之讹误。

户部侍郎的名字。“(笔者注:至正二十一年)九月,又遣兵部尚书彻彻不花、侍郎韩祺往征海运一百万石。”[5]2483“(笔者注:至正二十一年九月)是月,命兵部尚书彻彻不花、侍郎韩祺征海运粮于张士诚。”[5]957“至正二十有一年秋九月,廷命户部侍郎韩楫趣官舶於鄞,以转漕。又更别命官董粟百万石於吴中,期以明年春抵京师。”[1]1216-19

《元史》的两处皆作“韩祺”,刘仁本《送户部侍郎韩君汝舟督漕还京序》作“韩楫”。根据刘仁本行文习惯,题目称字,文内称名,则韩楫,字汝舟;再根据古人名、字间的意义关联特点,“韩楫”更合理。

2.运送漕粮的数量

“是年秋(笔者注:至正二十年),又遣户部尚书王宗礼等至江浙。二十一年五月,运粮赴京,如上年之数。”[5]248“3越明年(笔者注:至正二十年),尚书王公又至,得粟一十三万石奇,视前则益矣。”[1]1216-88

户部尚书王宗礼即刘仁本文中的尚书王公,至正二十年(1360)秋天来,至正二十一年(1361)夏天五月海运至京师,和每年海运督漕的时间表一致。但海运漕粮的数目,《元史·食货志》记载的是“如上年之数”,即同至正二十年(1360)的11万石。刘仁本则明确地说“得粟一十三万石奇”,和上年相比数量“益”即增加了,刘仁本是海运漕粮的亲历者,笔下的原始记录应是可靠的。根据《元史·食货志》记载,1260-1263年江浙共提供漕粮48万石,结合刘仁本的记录,应50万石。

从至正十四年(1354)入方国珍幕,到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月朱亮祖攻下温州被俘,刘仁本共辅佐方国珍13年。既是方国珍的主要幕僚,又是朝廷官员,历任江浙行省左右司郎中、海道防御漕运官、温州路总管、行枢密副使,公务活动繁忙。刘仁本处于元末占据庆元的方国珍政权核心,与过往四明中转的朝廷官员关系良好,主持或参与了当时浙东的重大社会活动,又有以文存史的意识,所以用记、序记录的亲历事件的纪实散文,虽不属官方文书,但是在公务活动中形成的,内容具有唯一性,在元末史料缺失、散佚的背景下,有较高的档案史料价值。

[1]元刘仁本.羽庭集[M]//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李修生.全元文[Z].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3]杨镰.元诗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4]佚名.海道经[M].清借月山房汇钞本.

[5]明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Liu Renben’s Contribution to Cultural History of Eastern Zhejiang

Chen Weilan

(School of Humanities,Taizhou University,Linhai,Zhejiang 317000)

Liu Renben(1311-1368),born in Wenling of Zhejiang Province,a famous poet in the late Yuan Dynasty,was truly specialized in poetry,article and calligraphy.He began the chief of Fang Guozhen’s staff from Zhizheng 14th year(1354),and ended in October,Zhizheng 27th year(1367)when Zhu Liangzu conquered Wenzhou.He had assisted Fang Guozhen for 13 years.With both titles of Chief of Fang Guozhen’s Staff and Officials appointed by Court,Liu Renben occupied the core of Fang Guozhen’s political power in Qingyuan.He hosted and participated in major social activities of Eastern Zhejiang.On the aspect of culture,Liu Renben was active in the poetic circle that he contact⁃ed the literati of Eastern Zhejiang and the former court officials,and advocated poem and liquor gather⁃ing.He also recorded the Fang’s political affairs and corrected the mistakes in historical books.His es⁃say has an extremely high valu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acking historical sources in the late Yuan Dynasty.

Liu Renben;Eastern of Zhejiang;cultural history;contribution

10.13853/j.cnki.issn.1672-3708.2016.05.004

2016-06-06

陈卫兰(1964- ),女,黑龙江同江人,副教授。

猜你喜欢
浙东尚书海运
清代浙东曲家补考
欢迎订阅《世界海运》(月刊)
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
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
天价海运为哪般?
谦虚
《尚书》中“迪”释为“由”新探
阳明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船期表
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船期表
《明新兴雷石庵尚书遗集》补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