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平遥县青村现存春节习俗研究

2016-02-13 06:02张晓洁
关键词:意义

张晓洁

(广西师范学院 文学院, 广西 南宁 530299)



【文化学】

山西省平遥县青村现存春节习俗研究

张晓洁

(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广西南宁530299)

[摘要]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传统习俗礼仪。然而,随着经济环境、地缘环境、文化环境的不断改变,现存春节习俗均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以山西省平遥县青村现存春节习俗为例,探寻节俗变迁的原因,对继承民俗传统、弘扬中国节庆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春节习俗;平遥;青村;变迁原因;意义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王安石的《元日》描写的正是中华民族传统佳节——春节。春节,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历(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并一直延续两千多年至今。”[1]144它是中国人民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象征兴旺、团结、希望的佳节。在春节期间,全国人民都要举行多种活动以示庆祝,内容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节日被不断地革新、简化,人们在大操大办春节的同时,却一点点地丢失了春节的传统习俗,遗忘了春节本身的寓意。因此,以山西省平遥县朱坑乡青村现存春节习俗为田野调查对象具有现实意义。

一、青村现存春节习俗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位于中国北方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东部的太原盆地西南,总面积1 260平方千米,县辖5个镇9个乡,经济以旅游业和农业为主,主产粮食、棉花,因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而远近闻名,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浓厚的文化气息。朱坑乡青村位于平遥县东南,由东青和西青两个自然村组成,全村有耕地1 886亩,人口1 320人。青村的春节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一直到正月十五结束,历时近一个月。传统的庆祝活动有祭神、祭祖、闹社火、唱大戏、闹花灯、赶庙会、点旺火等等,内容丰富多彩,无不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青村的春节虽不及旧时热闹,许多节俗仪式随着农耕文明的远去而逐渐消失,但仍保留了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春节习俗。

“腊月二十三”的到来拉开了春节的序幕。民间称二十三为“过小年”,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供奉“糖瓜儿”,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青村以前有歌谣这样描述:“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灶家爷爷不管事,擦抹打扫搬家私;二十五,各种面食齐开厨,蒸面席、炸油糕,样样贡献不可少,蒸馍馍、蒸括拦,花则、贡日、枣山山,石榴榴、福手手,寿比南山登高寿,蒸‘黄日’、烫黄煎,发财馍馍齐蒸全;二十六,割下肉,‘大年’盘碟摆开谱,烧肉、大肉、丸则,炒肉、片肉、蹄则,肉四盘、素四盘,四盘八碟九个碗,四品品、八样样,十二齐加十大碗,炒肠肠、炒肚肚,牛肝、猪肺、驴扁肠,炒牛心、炒驴心,羊心、猪心、兔儿心,层层脆、水晶蹄,熏肉、熏蛋和熏鸡,龙凤爪、鸡翅翅,鲤鱼、鲶鱼整齐备,做罢肉、深夜里,洗手用饭不停息,锅碗盆、齐刷洗,准备明天洗供器;二十七,擦铜器,香炉、供器都摆齐,搓捻捻、洗瓜瓜,香炉里面换新沙,大瓜瓜、小瓜瓜,三十二个油瓜瓜,香炉新、供器新,家具、用具刺脊新,茶壶新、穿壶新,水缸上面水壶新;二十八,驱邋遢,清理垃圾掏茅厕;二十九,洗脚手,梳头洗脸换衣服。”这些传统在今天仍广为流传,人们在家中辞旧迎新,置办年货,做好过年的准备。

年三十和大年初一是春节里最重要的两天。年三十早饭后,男的贴对联、挂宝纸、吊彩旗,女的贴窗花。中午要吃面条和水饺,有“钱串套元宝,一年更比一年好”的彩头。村里外出工作学习的人也纷纷回家,晚上一家人热热闹闹看春晚,包好饺子初一吃。这天晚上,家中长辈虔诚陈列祖宗牌位和已故者的遗像,放好贡品和香烛进行祭拜。院中用蜂窝煤、木头或炭块点燃旺火,以济财运,彻夜不灭。大年初一可以说是欢度新春佳节的高潮。旧时,人们起床后不能贸然出门,须先点一个爆竹,从门缝伸出室外爆响,称为开路炮;早饭后,按照传统要进行一年一度的宗族祠堂祭拜活动,祭拜结束后,再给本族长辈拜年,依次是直系亲、叔伯亲、堂叔系,至五伏头为止。而今,人们早起院中放炮后进行祭拜,祭拜的形式逐渐演变为以家祭为主,面对列祖列宗和已逝亲人的牌位烧香燃蜡,供奉祭品,以求祖先和亲人庇佑。大年初一,青村人家家习惯吃饺子。饺子的形制好似元宝,大年吃饺子,取意一年四季抬财进宝;人们还要在饺子里包硬币,谁吃到硬币,新的一年就会发大财、走好运,如若供奉祖先亲人的贡品里有硬币,则预示着全家人一年大吉大利、事事顺心。这一天,民间忌扫院,忌洗衣,忌使针,忌说不吉利的话,闺女不回娘家,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大家相互祝贺新的一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俗话说“一个女婿半个儿”,大年初二是女婿们带着贵重礼物看望老丈人、老丈母娘的日子。正月初五,平遥民间称为“破五日”。“破五”的习俗主要是送穷、迎财神。“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例,这一天不宜做事,更不准动针线或洗衣服,否则本年内遇事无补;次日后,妇女们不再忌出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相互道贺。有村民不无遗憾地说:“现在孩子们都去城里了,务农的也没剩几个,以前的初二‘谷子神’、初四‘高粱神’、初六‘玉米神’、初七‘人生日’、初八‘祭星日’、初九‘天庆节’、初十‘鼠婚日’等等都已经不过啦,甚至没什么人知道。”与此相反,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习俗被很好地保存下来,人们在这一天赏花灯、逛庙会、吃元宵,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二、青村春节习俗变迁原因

时代更迭,社会发展,很多传统春节习俗随之简化或湮灭。许多人说春节越来越没有“年味儿”了,大家只是饭店吃吃饭,回家看看电视,玩玩手机,传统过节的仪式被搁置一旁,意义深刻的春节硬是被人们过成了休息日。我们的春节究竟怎么了?那些富有“年味儿”的节日礼俗发生了哪些变化?

(一)经济环境的改变

中国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华夏民族自古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生产形态。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季节变换,与之相联系的农作物的种植收获及人民生活、生产的需要,形成了相应的岁时节日民俗,它在人们的生活中形成了具有纪念意义或民俗意义的社会性活动。田野调查中青村武姓村民回忆起母亲给她说过的“谷子神”节——平遥民间传统节俗正月初三是“谷子神”的生日,人们供奉谷子神老爷及其儿子的神位,铺灯烧香进行三拜九叩的大祭拜,祈盼新的一年五谷丰登,不愁吃喝。正月多为农闲娱乐时期,二月进入重要的备耕季节,人们利用这一时间祭祀祈福、除旧布新、阖家团圆……可以看出,这些传统民俗是人们关心生产、希望人寿年丰的心理反映。时代交替,当代中国步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许多人背井离乡,涌入城市谋生,农业为主的社会生产方式早已改变:大型机械生产将大量的务农人口从土地上解脱出来,省时省力高效生产;天气物候由专门机构监测预警,及时应对相关自然灾害;人们不再靠天吃饭,为食物而烦恼,两餐温饱已经不是大众的追求,与其像以前一样集全年努力准备一顿丰盛的晚饭,还不如当天上馆子吃个自助餐;好吃的、新衣服已司空见惯,人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娱乐休闲、提高自身修养上,成了新时代的“都市人”……经济环境的改变导致春节岁时节俗中祈祷农业、祭祀农神等旧有民俗不适应时代,逐渐被时代排除在外。

(二)地缘环境的改变

青村现居人口基本都是留守老人和儿童,还有一些坚持种地和种果树的壮年,这是现代农村普遍的一种生存状态。村中一位阴姓村民说,他的三个儿子都在平遥城里成家立业,村里许多人家的情况和他一样,有的孩子甚至在外省谋生,由于工作忙、路途远,几年也难得回来一趟。现如今,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大量的自然村在消失,随之消失的还有我们的传统民俗。一方面,人口迁移带来的人口自由流动、外来人口迁入带来的新民俗与旧有本地民俗相冲突等问题,成了新时代民俗流变的新特点;另一方面,现代与传统社会之间的反差非常强烈,故而很多习俗难以融入现代社会,丧失了赖以存在的载体。农村是大多习俗的产生地,在城市化进程中,习俗的消逝似乎难以避免。此外,地缘区域的不断扩大,居住形态趋向城市化、社区化,亲缘关系变弱,人际关系功利指向性变强等结构性的转变,造成了聚居区域内传统血亲亲缘关系极度弱化,无血缘邻里关系逐渐变强,社会关系更加复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已不再是传统农业社会举家为亲、夜不闭户的社会人际状态,至亲血缘关系也受地缘区域的影响,阻隔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之路。城市化的生活方式也增加了区域生态环境的承受压力,许多春节节俗诸如放鞭炮等活动由于污染环境而被节制或叫停。

(三)文化环境的改变

春节习俗中有不少占物候、卜丰歉、祈发展、守禁忌的仪式。旧时青村有正月初三、初四禁止熟食谷子米汤和高粱面饭的习俗,以免烫伤谷子神的心,否则当年种上的谷子、高粱就发不了芽;这一天还禁止妇女们动针线,以免伤了谷子神、高粱神的眼睛,种上的谷子、高粱易得黑霉病。这些岁时节令习俗与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休戚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民众的价值观已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不再在春节里祈求鬼神保佑物质生产,科学生产解决了这一问题;人们吃东西不仅要求好吃,还要绿色环保无公害;人们的知识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在精神追求中寻找心灵的愉悦;人们对过节的意义认识更深,大家不满足于春节期间仅仅与家人团聚,更多的会考虑利用假期安排休闲娱乐活动,例如旅游、健身、聚会等等,修身养性放松心情,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越来越多姿多彩。与此同时,西方文化的冲击和继续教育的缺失也导致了传统民俗文化的衰弱。在青村的田野调查表明,归家的年轻人中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人知道小年是几号,而对于圣诞节和情人节,几乎无人不知(当然老年人的情况与此相反)。西方文化由于公平、开放、时尚和注重人际关系的特点,逐渐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和喜爱,农村懂得传统节俗的人渐渐变少,春节文化逐渐失去了以前的“年味儿”。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教育事业优先知识的灌输而非传统文化的引导,大量的青少年缺乏对民俗的了解和认识,也大大影响了传统文化的承续和发展。因此,我们的教育应该去粗取精,将民俗中糟粕的部分去除,将好的民俗习惯继承下去。

三、传承春节习俗的重要意义

阿兰·邓迪思在他的《民俗解析》中认为:“一般的民俗并非正在退化或消亡,只是某些类型或某些类型的某些实例的普遍性或惯例减弱了;一般的民俗并没有进化或产生,只是某些类型或某些类型的某些实例的普遍性或惯例增加了。”[2]73从山西平遥朱坑乡青村田野调查中可以看出,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农事祈福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外,年节的主要习俗,如过节准备、饮食、禁忌等大多得以继承与发展,但原本的面貌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在中国人心中的意义举足轻重。它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志之一,有着多种仪式和含义,具有民族代表性和独特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春节已经不单是象征中华文化的代表活动,也成了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窗口:怀念祖先,可以继承他们的精神,激励现代人不断努力向上;向老人行礼拜年,表达晚辈的感恩之情;给孩子压岁钱,既给予了他们情感上的愉悦,又鼓舞了年轻人,带有某种寄托的意味……所有这一切,使得每一个人都处在一个特殊的氛围之中,产生与平常完全不同的感受,这就是“年味儿”,这就是“中国年”。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相比较,中国文化最突出的两个特点就是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外国人认识中国文化的这两个特点,主要是通过年节文化。[3]1年节文化里体现了中华民族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有容乃大的包容胸怀、经世致用的实践品格、持中贵和的和谐文化理念等。我们要向世界展示的是一个既有自身民族文化魅力,又放眼全球、兼收并蓄的中国,是一个继承传统、锐意创新的民族。让世界人民都通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识中国、感受中国、认可中国、喜欢中国,透过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年节文化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彰显中国和平发展的大国气质。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阿兰·邓迪思.民俗解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张君.神秘的节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张琴】

[文章编号]1672-2035(2016)02-0029-03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张晓洁(1990-),女,山西平遥人,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在读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5-11-18

猜你喜欢
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有意义的一天
影子的意义
生之意义
“k”的几何意义及其应用
有意义和无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留学的意义
分享经济有何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