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教师公正德性研究

2016-02-13 06:02
关键词:德性师生关系

孙 芳

(淮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安徽 淮北 235000)



【教育学】

基于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教师公正德性研究

孙芳

(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摘要]在古希腊时期公正被认为是一种个人完美德性,在此基础上公正的概念不断发展,反映在价值的分配上,它要求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公平同等的对待。教师公正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是教师教育良心的彰显。师生关系是在师生人际交往时发生的,它是教师公正的主要内容。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公正的基本德性。公正作为德性,是教师品质由内而外的展现。教师可以通过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和人文素养,逐渐具备践行公正的理性,最终提升教师公正品质。

[关键词]教师公正;德性;师生关系

教育自身的公正性是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石。而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同时也是相关教育资源的分配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育公正的实施。教师公正是教育公正的核心,是社会期许教师应当具备的德性。20世纪中后期以来,教育领域对于公平、公正的吁求越来越强烈,教育公正的研究引起了理论界研究的热潮。[1]69

一、教师公正的内涵

要理解教师公正,首先得正确认识“公正”以及“教育公正”的概念。公正作为个人完美德性的概念被提出后,人们对公正问题的探讨从未停止。

西方公正道德价值说将公正看成人类重要的美德,是善的一种。亚里士多德指出:“公正自身是一种完美德性,公正不是德性的一部分,而是整个德性。”[2]90同时他指出在各种德性之中,唯有公正是关心他人的善。中国古代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在《新书·道术》中也对公正作出明确的界定:“兼覆无私谓之公,方直不曲谓之正。”[3]184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正逐渐由完美德性演化成为社会伦理的概念。公正始终被认为是一种善,而伦理本身追求的也是善。“人类道德的发展史表明,人类社会不论哪个历史时期,不论哪个社会阶级的道德体系,总要把公正列为基本的道德项目,因而视之为基本的道德价值目标。”[4]55

同时公正反映在价值的分配上,要求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公平同等的对待。“公正定义中具有几个特点和要素,即正义原则、平等原则,关涉权利分配、制度保障下的可验证性。在整个人类历史中,人们正是从这几点出发,从不同的角度阐发了对公正的认识。”[5]553在利益分配时我们遵循公正理论承认的最低限度原则:“平等的应当平等地对待,不平等的应当不平等地对待。”[6]6它不仅反映了资源分配不平等的存在,也说明不存在绝对的公平与平等。

那么什么是教育公正?教育公正是公正内涵在教育领域的投射。教育公正要求每个受教育主体被公平地对待,因为他们拥有同等的权利。在制度化教育中,教育公正关注的是受教育主体如何获得他们“应得的东西”。对受教育者而言,被分配到的“应得的东西”能够促进他们自身的发展,这是由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所得的东西”要适合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个体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同样的教育价值对于不同的受教育者而言意义是不同的。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上的公正,意味着教师要有足够的精神力量去关心每一个儿童。用一个模式、毫无区别的态度去对待所有的青年,那是你漠不关心、不公正的表现。”[7]117教育公正是教师善的德性,而教师本身就是这种善的化身。

因此本文中教师公正是指教师在既定的教育环境中公平合理地对待每一位受教育者,使得他们能够获得利于自身发展的教育资源,这种教育资源适合受教育者个人的发展。教师公正作为善的德性,是社会对教师品德的期许,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也是教师的职业良心。制度化教育的今天要求教师应该具有公正的德性。

二、教师公正的评判标准

在学生心中,教师往往是无私正义的化身。如果教师在日常处理师生关系时可以做到公正,那么学生美好的期许就能够得以实现。由于学生普遍的向师性,教师公正的行为必然会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公正作为基本道德的必要性。所以教师公正不仅可以提高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也利于学生的道德成长。

冉玉霞提出教师公正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平等对待学生、对学生民主尊重、实事求是、赏罚分明、面向全体但又注重差异”[8]49。如何去评判教师的行为是否公正?是否做到以上要求就可以说这个教师是公正呢?它大体有以下两个判断标准:

第一是公正合乎教育良心。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公正对待学生没有统一的具体的标准供教师参考。教师的行为是否合乎公正在于行为本身是否出自教师的善。黑格尔说:“作为真实的东西,良心是希求自在自为的善和义务这种自我规定。”[9]139教育良心是教师在教育上所采取的普遍价值取向,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

第二是各种教育资源的分配是否适合学生的个人发展。这是由教育的目的决定的。当然公正地分配教育资源并不是绝对的均等。教师不应该因个人的好恶、学生的个体差异等等理由给予学生不同等的对待。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有权得到能够促进自身发展的教育资源。

三、构建良好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公正作为支撑

教师公正是以处理实际教育实践中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为内容的。处理好师生关系是教师公正的主要内容。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活动过程中必然与学生发生人际交往。师生关系是在师生人际交往时发生的,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10]96。由于学生年龄、心智人格发展的差别,不同教育阶段教师公正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师生关系也是处于变化之中。

1.学前教育阶段的教师公正

学前教育不以掌握知识为目的,它是幼儿时期的教育启蒙,在本质上为了促进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幼儿有其独特的个性和能动性,需要教师的关爱与呵护。教师在这一阶段要起到启发和引导的作用。教师引导儿童独立地解决问题,培养儿童创新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一阶段,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有教无类”。这是幼儿教师品德的起点。每个儿童都应当被平等地看待。教师不能因为幼儿自身的缺陷或身份给予优待或者歧视。对待学前儿童的行为要客观公正,嘉奖或者批评都要有理有据,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起公正的教师形象。

而对于处于弱势群体的学前儿童,教育资源可以适当的倾斜,这是罗杰斯提出的“弱势补偿”。罗杰斯在《正义论》中提出“弱势补偿”的原则来弥补个人偶然获得天赋和能力的“任意性”。他强调对弱势的补偿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如此才能使持有不同能力、占有不同社会资源的人取得平等发展的机会与成就。“‘有教无类’的提出在理论上赋予了每个人接受教育的机会,而‘弱势补偿’则有助于真正实现教师公正。”[11]9

孔子的“有教无类”告诉我们每个学前儿童都应当得到平等的对待,而罗杰斯的“弱势补偿”则是教师公正的平衡尺。两者的互补有助于教师公正的实现。

2.小学阶段的教师公正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也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阶段。小学阶段是学生从学前教育期获得直接经验为主向掌握间接经验为主转变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高年级时学生已经能够运用抽象的思维逻辑。因此知识大门的打开让他们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师是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在他们心智不断发展的时期异常地渴望教师的关怀,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他们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同等地对待学生,不因个别学生的优越家庭背景或者优异成绩给予区别对待。总之,小学阶段小学生对于教师的依赖性较强,教师的一言一行是他们效仿的对象。教师要以公正的职业道德要求自己,用无私的师爱引导每个学生的成长。

3.中学阶段的教师公正

中学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方面均会出现显著的变化。他们的身心发展迅速而又不平衡,被称为心理危机期。在这一阶段,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渴望社会给予他们成人般的尊重与自由。但是他们自身的认知、社会经验都处于半成熟状态。这种矛盾激化导致青春叛逆期的出现。教师对于学生的耐心引导与包容能够帮助学生尽快走出逆反心理的纠结状态。中学生要面对繁重的中考、高考压力,教师给予的师爱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学前儿童和小学生,更多的扮演了授业者的角色。教师的师爱更多的化为在学习上给予学生帮助与指导。教师应该不偏不倚,避免出现将过多的教育资源分给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而冷落忽视学习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的情况。对于后进生,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关爱与鼓励,帮助他们迎头奋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这一时期教师诲人不倦的高尚品德和严谨的教风会在学生的中学时期发挥关键的作用。

4.大学时期的教师公正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是教育有效实施的前提。进入大学后,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教师高尚的人格以及渊博的学识能够帮助教师树立崇高的教师形象。在师生关系中,在交往的层次和内容上,相互沟通的内容和深度上较之中小学有所不同。大学生的心智发展相对成熟,这就决定着教师要将学生当作一个独立和自由发展的人来对待。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创造性。

在大学中,学生与教师之间亦师亦友。人本主义代表罗杰斯认为,师生关系是必须以情感为纽带,建立一种相互尊重、彼此理解、和谐团结、协调合作的人际关系。他提出了良好的师生关系的三个要素:真诚、接受和理解。大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自由和充满人文风情的环境。师生之间可以就某个学术问题畅所欲言,切磋交流。在高等学校中,教师的公正表现为在学习上的启迪指引和生活上的善意关心。

在各个阶段教师公正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离不开教师公正的践行。教师公正作为一种“善”,一种道德意识,是教师道德自律的体现。“公正既是教师个人幸福的需要,也是教育事业的需要。”[12]13

四、如何提升教师公正品质

教师公正作为教师的德性,它是教师品质由内而外的展现。著名教育学者叶澜认为:“教师德性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获得性的内在精神品质,它既是教师人格特质化的品德,也是教师教育实践性凝聚而成的品质。教师德性是内在的,需要在教师的教育实践中形成。教师德性不是指教师先天就具有的某种与生俱来的素质,而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职业角色品质。”[13]44因此要提升教师公正品质,与教师本人自身的认知水平和教育过程中积累的教育经验息息相关。

首先教师要有公正意识,通过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和人文素养。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人文素养和理论素养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有他独特的个性。教师在给学生提供发展机会的同时要兼顾其个性发展,给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合个体发展的机会。教师自身具备公正意识,这使得他们在与学生交往时能够尊重学生,同时提醒自己为人处世的公正。教师要形成公正的育人观。“公正育人观的形成,不仅需要教师自身自觉地去学习,还需要教师反省检讨自己对待学生的行为。”[14]35随着理论知识的积累与人文素养的提高,公正的情感和意志也会增强,这有利于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公正的践行。

其次,教师要具备践行公正的理性。在制度化教育的今天,社会大环境给教师公正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家长对学生成绩的期许、教师职称的评定、学校给予的荣誉等等都与考试成绩挂钩。在现实的世界中,教师能否不为了蝇头小利而出卖良心也是需要理性和公正意志的。教师也是活生生的人,也有自己的情绪情感体验。“好学生”、“听话的学生”每个教师都爱,但是“不好的学生”想获得教师的爱却不是那么容易。只有懂得公正的教师才明白“不好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的爱和关心。对待“不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接触中领悟他们的可爱之处。教师公正的践行需要以公平公正的心对待所有学生,不以学生的家庭出身、能力、相貌、性格等区别对待。这是教师公正意志的体现。

最后,教育公正在教师教育经验的累积和自省中得到提升。我们更多的将教育看成一门艺术,因为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智慧的浇灌。教师智慧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摸索出的成果。具有教育智慧并能运用教育智慧表明教师的专业素养达到成熟的状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握有大量的教育资源。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需要教师的智慧。教师在处理事情时要拿捏好分寸。比如对于学生相同的犯错行为,平时听话懂事的学生教师会比较严厉地批评,对于自卑内向的学生教师会温和地教育,对于脾气急躁的学生教师会耐心地开导。虽然处理的方式不同,但不能说教师对待学生的教育方式不公正。分寸既有教师对即将发生的教育行为后果的预见,也有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选择了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这是教育智慧的体现。教师要善于将教育知识转化为教育能力,也要及时地总结教育实践中的教育智慧。

教师公正是建立在良性的师生关系基础上的一种“善”,是教师最基本的德性。教师公正归根结底是为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了促进教育的公正。公正品质的提升需要教师自身认知水平的提高和教育经验的积累。教师公正是教师良心的佐证,也是社会对教师德性的期许。

[参考文献]

[1]周晓燕,党婷.教师公正研究:成果、反思及展望[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2).

[2]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万俊人.现代性的伦理话语[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4]程立显.伦理学与社会公正[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钟民援,林毅.西方公正概念述评[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7).

[6]金龙.教育公正新解[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7]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8]冉玉霞.师生互动中的教师公正思想研究[J].教学研究,2009(1).

[9]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10]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11]姬生凯,游佳.从“有教无类”到“弱势补偿”:幼儿园教师公正的新取向[J].教育导刊,2014(3).

[12]檀传宝.论教师的公正[J].现代教育论丛,2014(3).

[13]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4]李瑞景.初中教师公正品质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

【责任编辑冯自变】

The Research on Teachers’ Justice Virtue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Goo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SUN Fang

(EducationCollege,HuaibeiNormalUniversity,Huaibei235000,China)

Abstract:In ancient Greece, justice had been regarded as a personal virtue. Subsequently, justice develops on the basis of the idea of virtue. In terms of the distributing value, it requires that everyone should be treated equally. In this research, teachers’ justice is a basic principle of teachers’ ethics.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s the core of teachers’ justice which forms dur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eachers’ justice is needed if we want to construct a goo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s a virtue, teachers’ justice is inner spiritual power. The improvement of this moral quality needs one’s efforts. Teachers can develop this moral quality through learning and possessing volition of teachers’justice.

Key words:teachers’justice; virtu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文章编号]1672-2035(2016)02-0116-04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孙芳(1989-),女,安徽安庆人,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5-10-09

猜你喜欢
德性师生关系
苏格拉底论德性的双重本性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谈小学班主任管理中师生关系的构建
小议良好师生关系对数学教学的促进作用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刍议班主任工作中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论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