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服务业短板是促发展的关键

2016-02-13 08:50徐一清徐满平
浙江经济 2016年4期
关键词:服务业供给消费

徐一清 徐满平

补齐服务业短板是促发展的关键

徐一清 徐满平

随着经济增长从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的转变,增强服务业有效供给,形成服务业补短板促发展,必将成为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的关键突破口

服务业短板的表现及成因

从供给角度看,服务业有效供给不足是形成服务业发展短板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服务业结构优化不充分。一是城乡服务业供给的区域不平衡。城乡二元体制机制的存在,使得城乡间在信息、交通、金融、物流、教育、卫生等服务供给方面存在显著差别,城乡居民在相应的服务消费方面出现结构性差异,短时间内难以有效突破。二是公共设施配套的区域不平衡致供给结构难以趋稳。一些与公共基础设施相关的服务行业,如信息、科技、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等领域的“硬件”设施不完善,单靠企业的力量难以提供这些外溢效应较高的设施,也制约了服务的供给,影响了消费的扩大。三是体制束缚导致部分服务的供给短缺。健康养生、文化娱乐、大众体育等一些服务行业受到多种市场准入方面的限制,在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制约较大,负担较重,无法实现要素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从而阻碍了服务产品的有效供给。

服务业发展平台支撑不充分。一是需求旺盛,但缺服务平台支撑。相比城乡消费的快速增长,在消费场所、消费供给、供应链保障等方面缺乏支撑,难以推动现实消费需求的有效转化。本地化消费渠道的欠缺,也严重阻碍了城镇居民对“舶来品”消费热情的释放。二是供需两旺,但缺对接媒介。信息不对称、对接媒介途径不多等因素的存在,使得城乡之间的商品交流,尤其是山区各类特色产品的输出受阻,无法有效回应城市居民的消费意愿。三是供应渠道多样,但缺模式创新。近些年来,城乡居民对文化、信息、生态休闲等新型服务业的消费需求激增,但尚缺乏好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叫好不叫座”现象时有发生,行业难以发展壮大。海外精品名品的进入渠道多样,国内需求也相当旺盛,但也存在模式创新不足等问题。

消费服务环境改善不充分。一是支撑消费的设施环境不完备。新兴消费的实现必须同配套设施的完善紧密结合起来,尤其是信息、体育健身等方面消费领域对设施条件的的要求更高,目前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二是增强优质服务供给的制度环境不完备。健康服务、教育等对人才需求较大的行业,受职称、编制等体制性因素影响,人才要素难以在公立和民营机构间有效流动,大大制约了民营主体的发展壮大,减弱了优质教育与医疗服务有效供给。同时,社会资本进入养老、医疗、教育等领域存在的“玻璃门”、“弹簧门”以及“旋转门”,也严重影响了相关产品供给的增加。三是保障供给的监管环境不完备。由于信息不对称,餐饮、旅游、家庭服务、医疗服务等方面的服务质量和安全难以有效保障。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法律关系与责任不清,也促使出现政府监管的各个环节之间衔接不足,力度不够。四是市场化竞争环境不完备。由于市场化改革不完全到位、市场体制机制尚不十分健全以及存在限制进入或垄断等因素,使得网络、通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生产性行业并不能实现充分竞争,存在垄断性定价,抑制了消费需求。

推动服务消费的政策创新不充分。一是短期性的消费激励政策力度不够。消费离不开外部政策的激励,尤其是当经济处于加快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更需要“大剂量”的刺激举措,目前在促进信息消息、旅游消费等方面的激励举措仍可加大力度。二是可持续性的消费鼓励政策有待拓展。在公园、电影院、剧院以及连锁经营的娱乐场所、健身场所的消费使用上,设立年卡制度和优惠递增制度的覆盖面不广,尤其是针对农村的持续性消费鼓励政策更是欠缺,无法调动和稳定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与意愿。三是推动现有政策落实的保障举措尚须强化,如对旅游等消费影响较大的带薪休假制度。

精准补齐服务业短板

推动服务需求的增长已成为扩内需、稳增长的重要途径,尤其是随着经济增长方式从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的转变,增强服务业有效供给,形成服务业补短板促发展,必将成为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的关键突破口。

(一)加快构筑一批公共服务平台

在各类产业集聚区、特色工业园区、城市特定功能区构建配套的各类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因地制宜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心城市、制造业集中区域、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以及有条件的城镇等区域集聚,实现规模效益和特色发展,形成一批服务功能强、带动作用大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和特色小镇。重点推进11个设区市生产性服务业核心区和15个省级产业集聚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建设。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在课后进行了探讨,最后得到一致结论,那就是我们在选取视频的时候只注重了上课内容本身,没有关注学生的兴趣点,从而造成了课前师生互动的脱节,以至于整个教学系统在这个阶段就已经崩塌了。

推动建设免税消费服务区。借鉴北京首家市内免税店落户CBD并试点开展境外旅客购物退税业务的做法,在杭州、宁波等地实行离境退税或增设免税店。参照舟山港综合保税区内进口商品交易展示中心和义乌国际进口商品平台的做法,在萧山、宁波、温州等机场区域设立免税展销服务区。

搭建文化旅游消费服务平台。可选择在省会杭州举办全省文化、旅游精品汇集的推介博览活动,探索推广杭州等地文化旅游消费折扣券和免费体验券的经验。搭建美丽乡村、特色乡村文化展示平台,推动乡村文化“进城入区”。

规划建设若干大型生态休闲综合区。推动丽水等浙西南山区的生态主体功能区建设,构建集旅游、休闲、养老、健康养生以及户外体育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国家公园。鼓励各山区县市生态资源优势的集成发挥,推进跨区域连片成面的生态公园建设,激发各类生态型消费。

打造一批“一站式”乡镇商贸功能区。鼓励乡镇规划建设面向农民和农民工的综合消费服务平台,打造集超市、集市、书店、网吧、美容理发等多重服务功能为一体的乡村商贸功能区。率先选择全省50个乡镇,试点推进商贸综合体建设。

因地制宜地规划增设特色商贸街区。结合地方特色民俗文化,在各中心城市、县城主城区规划建设一批包括特色夜市在内的商贸街区。

(二)切实改善服务消费环境

加快完善城际互通互联交通网络。结合城镇规划体系,将杭州、宁波、温州、义乌等地的城市商业广场打造成为具备集聚辐射能力的区域性商贸综合体。完善城际轨道交通网络,构建义乌小商品城、海宁皮革城等省内多个大型专业市场之间跨城购物的综合服务体系,研究增设跨城购物班车,实现各专业市场的公交式交通衔接。

通过社会办医加快增加医疗服务供给。研究制定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疗的实施办法,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推动社会资金以多种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允许医师多点执业,构建医生职称民办公办单位可携带流转制度。允许民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

增加优质教育服务供给。推动引进国外优质的学前教育,构建与全球知名高校联合办学的制度体系,指导各地级市依托地方特色文化和产业优势开展国际办学的试点工作。推动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试点推进社区大学的兴办与运行。

提升家庭服务业供给水平。推动建立家庭服务行业标准体系,扩大服务标准覆盖范围,构建家政服务产品质量评价和可追溯体系。

加大城乡体育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推行健身服务的一卡通制度,构建城市体育健身服务点分布和收费、项目等信息的公开公布体系。研究制定分类鼓励和引导城乡居民参与体育健身的行动计划。

依托交通服务设施打造消费集聚平台。鼓励城际间高速公路服务区、城内地铁站等发展特色一体标准的商贸服务业。鼓励杭州、宁波等地率先制定地铁休闲经济的行动方案,鼓励推动城市便民服务沿地铁服务站点的深度融合。

拓宽农产品进城的消费渠道。加强城乡农贸市场的综合整治,改善农贸市场的服务面貌和服务质量,推动电子商务下乡进村,设置网上购销的乡村服务点,强化农产品质量的有效检测与监管服务,满足城镇居民品质生活需要。

(三)着力强化服务消费政策支撑

引导信息消费服务“降价提质”。鼓励华数等企业推行年终折价促销活动,降低电视网络捆绑定价。鼓励中国移动、联通以及电信等企业创新网络宽带的服务模式和定价方式,以消费券形式补贴大学生毕业生(3年内)等群体的信息网络消费。

加大文化娱乐消费政策支持力度。降低高档次文化消费门槛,推行娱乐消费的“年卡”制度,鼓励城镇居民走进电影院、剧院和音乐厅消费。提高社区(村)文化活动站(室)覆盖面。

加大旅游消费优惠支持力度。研究构建分季节分类引导旅游消费的综合服务体系。出台制定入浙旅游的差异化消费奖励政策,推动局部地区试点开展“旅游一卡通”和旅游消费充值特惠服务。实施“浙江人游浙江”的年度行动计划。

鼓励发展多层次全方位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培育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支持社会力量运营公有产权养老服务设施。试点推动医养融合发展,促进养老与家政、保险、健身、旅游等领域互动发展。

鼓励城市废旧建筑功能改造提升。结合当前“三改一拆”工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废弃厂房与建筑改造成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和便民服务点,允许运营主体在政府指导下合理收费。

作者单位:浙江省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猜你喜欢
服务业供给消费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40年消费流变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