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足生态环境短板 引领绿色发展

2016-02-13 08:50陈越
浙江经济 2016年4期
关键词:短板浙江绿色

陈越

补足生态环境短板 引领绿色发展

陈越

去年下半年以来,“补短板”一词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频频出现,成为新常态下的年度热词。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在各类短板中,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灾害频繁等突出问题,已成为制约全面小康建设的最大短板之一。曾经领跑全国的浙江首当其冲地受到经济下行和生态环境压力的影响。在此关键时刻,坚持绿色发展,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路子,补足生态环境短板,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是浙江未来五年高水平建成全面小康社会需要着力破解的发展命题。

生态环境改善须谋绿色发展

生态环境是关乎社会民生的、最为公平公正的福祉。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认识高度、推进力度、实践深度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类讲话、论述、批示中,近百次提及相关内容,从重大理念、方针原则、目标任务、重点举措、制度保障等诸多领域和方面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政策层面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程度也日渐凸显。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作出一系列重大安排部署,要求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建议》与之前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构成系统全面的制度架构,引领和指导下一阶段的工作。与此同时,颁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新《环境保护法》、新《大气污染防治法》,推出环境保护督察、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六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配套文件。

步入“十三五”,浙江的生态环境建设迎来大有作为、负重前行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走绿色发展之路将是浙江转型发展的最佳出路。绿色发展是生产力的象征,是衡量的标准,是转型的方向。循着发展新思路,浙江必须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转方式、优结构、改善生态环境上,努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增长。

找准生态环境短板

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承载力下降”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相比,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盼相比,生态欠债依然很大,环境问题依然严峻。纵观当下,浙江存在以下突出生态环境短板:

环境质量差。以公众比较关注的大气环境质量为例,虽然总体上大气污染治理取得积极进展,但雾霾重污染天气仍频繁发生,“加大雾霾治理力度”连续两年稳居百姓企盼解决的“十件民生实事”榜首。如2015年1季度,浙江的11个设区城市中,空气质量(按照城市PM2.5月均浓度)最好的是舟山、丽水、衢州,最差的是嘉兴、绍兴、金华、杭州、湖州。58个县级城市空气质量(按照城市PM2.5月均浓度)最优为开化,最差为长兴。从数值上看,大部分地区空气质量仍没有明显好转。

污染物排放量大。一些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仍处于高位,总量减排与环境质量改善的关系更趋复杂。工业污染尤为严重,被称为“母亲河”的钱塘江八大水系和平原河网总体水质堪忧,有些区域环境污染整治工作出现反复倒退局面。一些地方水质达标率仍在延续下降态势。

生态受损严重。如近岸海域水体呈重富营养化状态,海洋生态灾害爆发的频率越来越高等。山区盆地受暴雨等极端气候影响经常导致泥石流、山体滑坡,生态修复成为亟待攻克的难题。

同时,区域性环境风险依然突出,突发环境事件不时出现,守住安全底线难度大。2015年6月,浙江在线接到台州市三门县沙柳街道东坑村报料,因村里水源被隔壁县的企业污染,已经停水快一个月。村里30多位老人处于缺水的困境,靠接雨水生存。

生态环境短板背后的成因复杂:

一是地理环境特征激化生态矛盾。浙江以丘陵、盆地地形为主,较高的森林覆盖率和稳定的地势成为阻挡污染物分解的屏障,一旦遭受污染,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如遇台风、暴雨天气,泥石流、山体滑坡,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深受挑战,生态修复成为亟待攻克的难题。而东部沿海地区,因为易遭受赤潮、海洋污损、溢油、生物入侵的影响,海洋生态灾害爆发的频率越来越高。

二是结构转型过缓制约污染减排。浙江经济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在中国工业化、城市化与全球化起始阶段,形成了以“温州模式”为代表的富有生命力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凭借着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浙江形成了以民营经济发展为基础,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体,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为依托的轻小工业体系。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路径与产业结构一旦形成,就会产生相应的路径依赖和产业锁定效应,因为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必然要求压缩与淘汰相对过剩的产能和落后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沉没成本,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障碍。

三是能源结构偏旧导致污染加剧。受产业转型升级过缓的影响,浙江能源结构改革的推进速度受到阻滞,改革成效不够显著。一方面,用煤比例仍然较高,天然气使用量虽然逐年增加,但是煤改气工作推进难度较大。另一方面,可再生能源发展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水力资源开发利用率接近饱和,陆上风力资源还未建成系统,光伏发电进展缓慢,生物质能项目缺乏支撑。

深挖优势补短板

“十三五”时期将是浙江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窗口期”。浙江提出“决不把脏乱差、污泥浊水、违法建筑带入全面小康”,到2020年,基本建成生态省,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美丽中国先行区。在转型升级的重大关口,浙江更应继续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在绿色发展上谋新篇。

补齐思想短板,践行生态理念。思想引领行动,绿色发展不是一句口号、一份文件,而是一场深入思想的变革。唯有改变传统观念,超越和扬弃现有的工业化、现代化模式,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核心,才能改变经济腿长、环境腿短的状况。政府应转变传统的政绩观,不简单地以GDP论英雄,变革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企业应主动采取绿色生产方式,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对公众而言,要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推动形成人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社会风尚。

鼓励技术研发,支持绿色产业。浙江高校林立,拥有知名学府浙江大学,科研水平较好,专业人才集聚。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推动环保科技创新,加强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绿色技术的研发应用。浙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土,孵化器、众创空间遍地开花,具有良好的创业基础和创新氛围。应充分发挥现有优势,推动以资源集约利用和环境友好为导向,采用先进适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环保产业,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

改革行政治理,防控生态风险。要积极推进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制修订,严格环境执法监管,探索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模式,强化公民环境诉权等司法保障,推动建立系统完备、高效有力的环境法治体系。开展环保督察,健全环境信息公布制度,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表达权。要积极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强化关系公众健康的重点领域风险预警与防控,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

严格责任追究,落实生态补偿。浙江是传统工业密集地,应在以“约束”为主基调,谋求全新的发展道路,提高经济社会的发展质量。具体来说,就是要严守生态红线,钳制“低小散”企业的发展,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遵循“谁污染谁负责”的原则,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对欠发达地区,关键是要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加大财政转移支付中生态补偿的力度,加强资源费征收使用和管理工作的生态补偿功能,积极探索市场化、多方参与的生态补偿模式,确保其在守住“绿水青山”的前提下,加快转化成“金山银山”的脚步。

猜你喜欢
短板浙江绿色
绿色低碳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补齐短板中的短板 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立新标 补齐劳动防护短板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DCT的优势与短板并存
补齐短板 建好“四好农村路”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浙江医改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