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杭州、宁波两大中心城市极核功能

2016-02-13 08:50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课题组
浙江经济 2016年4期
关键词:宁波杭州功能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课题组

增强杭州、宁波两大中心城市极核功能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课题组

当今区域竞争尤其是围绕国际高端要素的区域竞争中,主要体现为区域中心城市及其核心都市区之间的竞争。参与省际竞争乃至国际竞争中,一个省区拥有1-2个极核功能十分突出的中心城市,是能否具备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十三五”或更长一个时期增强杭州、宁波两大城市的极核功能,提升两大中心城市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力至为关键

当前,以都市区为主体形态优化全省空间布局、加快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转型已形成共识,成为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在这一战略实施过程中,我们认为,“十三五”时期应当更加重视进一步增强杭州、宁波两大中心城市的极核功能。这是浙江加快转型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提升两大中心城市极核功能势在必行

当前,浙江正处于“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的转型期,构建杭州、宁波、温州、金义四大都市区,是空间结构合理化的重大举措。当今区域竞争尤其是围绕国际高端要素的区域竞争,主要体现为区域中心城市及其核心都市区之间的竞争。参与省际竞争乃至国际竞争中,一个省区拥有1-2个极核功能十分突出的中心城市,是能否具备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杭州和宁波两大中心城市,已初步具有这样的基础和潜质。但是,扩大视野,用高标准要求衡量,杭州、宁波两大中心城市的极核功能仍存在明显短板。

综合经济实力还不够强大。杭州、宁波两市在“十二五”期间一直占据浙江GDP的40%以上,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心,但是,不论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比,还是与周边的苏州、无锡等城市相比,在经济总量上存在较大的差距。2014年,杭州、宁波两市地区生产总值分别相当于苏州市的约2/3和1/2。在竞争力上存在明显差距,据中国社科院《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2014年杭州、宁波在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中分列第22位和第21位,与周边的上海(第3位)、苏州(第7位)、无锡(第10位)存在明显差距,而且有排位后退趋势。在城市服务业辐射力方面只处于中等水平,在全国15个实力较强的副省级城市和4个直辖市中,杭州的辐射能力处于第9位,宁波则处于第18位。

优势功能能级还不够强大。杭州在创新发展、旅游休闲、电子商务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但创新能力仍不够强,主要表现为高新技术产业平台规模和支撑能力较弱。杭州、宁波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为深圳的1/4、苏州的约1/3、无锡的2/3。旅游业作为杭州的另一个特色优势产业,国际化程度也比较低,国际游客接待量与国际旅游收入与国际知名旅游城市相比差距非常大。宁波现代港航服务业水平较低,存在港口装卸业比重偏大、效率偏低,港口服务产业单一,物流业和港航综合服务业发展不足等问题。

大都市基本服务功能还不够完备。从交通枢纽功能看,杭州萧山机场至今没有轨道交通与主城区相连接,机场、火车站等主要交通枢纽互相分割,城市公共交通比较滞后。宁波内外交通衔接不畅,多种运输方式之间组织化程度较低。宁波港作为全球排名第五集装箱大港,港口对外铁路仅有一条萧甬铁路复线,杭甬运河二通道建设进展较慢,宁波铁路集装箱物流中心尚未建成,海铁联运、海河联运发展面临较多问题。从信息枢纽功能看,南京已成为长三角第二个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全面领先杭州、宁波信息枢纽建设。从金融服务功能看,杭州的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和集聚服务水平还不高,外资银行、国际投资机构屈指可数,并且未能争取到长三角商品交易所、新三板交易所等高端金融资源。宁波金融整体实力也不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明确的航运金融集聚区迄今尚未实质启动,航运融资、离岸金融、海事保险、航运资金结算等方面业务仍比较少,尚未能引入国际级船舶服务机构落户。

国际化配套功能还不够适应。杭甬两地吸引国际高端资源较少,杭州仅有浙江物产、浙江吉利控股2家本土世界500强企业,宁波的总部企业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商贸服务业领域,已有的雅戈尔、富邦控股、杉杉等总部企业亟待转型升级。两市国际化配套设施不够,缺少国际组织总部和地区代表处,外籍常住人口数量不多,国际学校数量较少,国际教育设施不足,高水平国际化医疗资源也不够。杭甬两地会展业的国际服务功能偏弱,表现为会展业规模小、国际性展览场次少,会展品牌影响力小。

总的来看,杭州、宁波两个中心城市的经济综合实力能级、基本服务功能、特色优势功能、国际化配套功能正在提升和完善,但是面对长三角城市群“北强南弱”竞争日益激烈的新态势,面对上海“五个中心”高能级平台建设形成的“虹吸效应”,以国内一流先进城市为标杆,这两大中心城市极核功能还存在诸多短板。这种短板,不仅仅表现在城市本身,还将影响到全省经济的竞争力。因此,“十三五”或更长一个时期增强杭州、宁波两大城市的极核功能,提升两大中心城市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力至为关键。

增强杭州极核功能思路与举措

增强杭州极核功能的思路应更加聚焦“三个突出”。一是突出创新功能培育。将创新列为杭州的首位战略,全力构建创新平台、体制机制和专业服务,加快创新资源集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互联网+”创业创新中心。二是突出国际化带动。充分利用举办G20峰会、2022年亚运会的契机,扩大杭州的国际影响力,积极引进国际性机构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大力发展国际会展和国际旅游业,以开放带动创新。三是突出宜业宜居环境打造。将宜业宜居环境打造作为增强城市创新功能的重要支撑,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完善立体多元便捷的公共交通网络,提升信息化设施水平,增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功能,完善集聚高端人才配套政策措施,构建最优发展和生活环境。

全力建设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推进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范围延展覆盖。优先支持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成熟和成功经验、政策优先向杭州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覆盖,逐步向青山湖科技城和未来科技城覆盖,并有序拓展到杭州市域所有创新型园区,条件成熟时,将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适用范围覆盖至杭州都市区。发挥引领示范效应。努力将杭州国家级高新区建设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发挥核心区示范带动作用,加强技术产业领跑和创新服务输出,打造知识技术及现代服务业创新区,形成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密集、功能错位发展、产业梯度布局的示范区格局。加快建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将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打造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资源集聚高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特色高技术产业增长极。支持浙大创建一流大学,充分发挥杭师大、浙江农林大学等高校的作用,打造创新动力源。加快建设一批创新创业载体,积极支持在杭大学在科创大走廊创办创业学院。加快完善通达便捷的通勤网络,加快文一西路改造和地铁五号线建设,研究宣杭铁路改建。推进制度创新,加快建立健全统一规划、统一协调、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和招才引智的体制机制及政策扶持体系。

构建杭州都市区协同创新共同体。优化杭州都市区通勤条件。加快形成以通勤铁路、通勤公交、通勤快速公路等为支撑的交通设施网络。建立政府与企业间的“双向互动”机制。建立民营企业与政府部门在创新体系中的“全流程”参与和“双向互动”机制。构建创新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动区域内大型科研仪器设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科学工程和科技信息资源等共享共用。建立中心城市与周边区域产业链上的合理分工机制。发挥中心城市的高端要素集聚优势和周边区域的空间资源优势,通过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在分工基础上增进合作。推进杭州都市区技术市场一体化建设。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和交易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健全技术交易市场,完善信息共享、标准统一的技术交易服务体系。建立科技和人才创新机制。加快科技体制改革,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加快推行推广杭州高新区(滨江)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推进杭州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保留高层次人才事业身份。将杭州都市区建设为创新型都市区,逐步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域。

加快提升杭州国际化发展水平。推进空港国际化。加快开拓欧美重点城市国际航线,加密世界主要城市的航班频率,不断完善东亚、东南亚航线。立足杭州空港、航空经济产业链、电子商务之都等优势,积极创建临空经济示范区。推进教育国际化。丰富和扩大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加快建设国际学校,引进国外资源举办与国际接轨的职业教育。推进医疗服务国际化。加快建设国际医院,重点引进国际知名的医疗服务机构,合作建设国际性医院,建立与国际医疗保险机构费用结算、医疗服务相接轨的医疗服务体系。开展各类国际交流活动。加强与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争取承办和举办国际性的学术活动、国际性会议和国际性会展。加大国际性知名赛事的引进力度,大力引进高端国际性赛事落户杭州。推进旅游国际化。营造杭州国际城市旅游形象,开发衍生产品。加大国际机构和跨国公司引进力度。优化国际营商环境,吸引世界500强企业和跨国公司区域总部、研发中心以及国际组织分支机构落户。

加快改善杭州软硬环境。打造高效的交通设施网络。构建公路、水路、铁路、民航和城市轨道交通组成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都市区地铁成网,加快推进以地铁为骨干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加快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形成高速宽带、天地一体、泛在智能、安全可控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大力培育科技金融体系。加快形成以创投机构为核心,科技银行为支撑,包括天使基金、小额信贷公司、典当公司、保险公司等在内的创业资本供给机构。加快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大力提倡创新教育,开展求异思维、敢于突破、善于创意的教育,形成城市的创新教育机制。建设国内一流的人才发展环境。改进科研人员薪酬和岗位管理制度,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和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积极推进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

增强宁波城市极核功能的思路与举措

增强宁波极核功能的思路应更加聚焦“三个着力”。一是着力做深做透深水港优势文章。通过完善集疏运网络和构建港口联盟提升辐射影响力,打造宁波舟山港为全球一流现代化枢纽港;通过扩大进口和国际中转提升货运结构,大力发展口岸贸易、大宗商品贸易,成为亚太地区重要开放门户。二是着力培育高端航运服务业。通过发展集拼、仓储和加工等物流增值服务提升效率效益。加快发展航运金融、航运信息及其一系列专业服务,提升软实力,成为全球一流航运服务基地。三是着力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既要立足港口,也要超越港口,充分利用港口城市独特优势,以及既有产业基础,全力创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军民融合改革创新示范区,聚力打造亚太地区重要开放门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

进一步强化枢纽港地位。加强多式联运体系和宁波海铁联运试验区建设。推进宜昌-武汉-九江-金华-宁波铁路江铁海联运试验线和宁波海铁联运试验区建设,探索集装箱物流标准统一试点、江铁海联运物联网协同体系创建。加强国际港口联盟建设。支持宁波舟山港集团牵头组建国际港口联盟。加强进口贸易,实现优进优出。在梅山保税港区、宁波保税区加强国际贸易运营商培育、集聚,建设进口商品国际采购中心、保税展示贸易中心、保税加工中心、分销配送中心等载体。抓好中国(宁波)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建设发展宁波出口商品国际集拼、采购中心。强化以港口、城市为中心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开工建设甬金、甬舟、通苏、嘉甬铁路(嘉甬段),支持沪甬、甬台温、杭甬等城际铁路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并尽快启动前期工作。加强港口经济圈建设。培育宁波舟山港集团为全球一流港口运营商、宁波航交所为全球一流航运经纪与电商平台、宁波-舟山-嘉兴为全球一流绿色临港重化工业基地,协同推进舟甬金海铁联运、杭甬海河联运、甬台温高速疏港等大通道建设,建成全球一流港口集疏运网络。

着力建好高能级开放平台。支持宁波整合高能级开放合作平台。整合现有开发合作平台为宁波综合保税区,实现行政管理一体化、扶持政策共享化、功能优势集成化、区内流动无障碍化。支持宁波创建新型海关特别监管区域。争取梅山岛整体创建为“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境内关外”的新型海关特别监管区域,培育壮大国际集拼、期货保税交易、转口贸易、离岸金融、国际总部等新经济增长点。支持宁波与舟山共同创建自贸港区。以宁波综合保税区(拟)和舟山港综保区为主体,以全球一流现代化枢纽港、新型大宗商品贸易中心、国际电子商务与采购为主题,争取形成与上海自贸试验区主题错位的自由贸易港区。

加快航运服务业升级。支持宁波航运交易所成为国家级航交所。支持海上丝路航运指数上升为国家“一带一路”指数;支持宁波集装箱仓位交易平台建设及在线交易业务发展。支持宁波东部新城航运服务集聚区建设。把其建设作为全省航运服务业发展主平台,纳入浙江“十三五”重大平台,并力争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争取率先复制上海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成功经验。支持参与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以宁波舟山港集团组建为契机,重点在小洋山北侧航运服务集聚区建设、江海联运船型研制与船队建营、江海联运海事服务中心建设等方面,积极发挥出宁波航运服务较发达优势。支持宁波争创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以象山港区域为主体,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海洋健康服务、滨海度假、游艇游轮等产业,加强军民融合发展,成为我国海洋经济绿色发展先行区。

积极创建宁波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支持宁波新材料科技城高水平建设。把新材料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放到突出位置,支持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所(校)多种形式开展原创性科研活动,支持国家磁性材料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等创新载体、国家“千人计划”材料基因工程项目团队等在宁波扎根发展。支持宁波海洋生态科技城创建。以涉海科研教育与产业化应用为重点,加大国内外海洋高等院校和优秀科研院所引进、合作力度,打造梅山海洋科创岛。支持加强临港重化工业智能化升级与绿色化转型。重点做强高品质油品和高科技、环保型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做大船舶及海工装备制造的大型化、特种化、科技化升级及配套产业集群,以及钢铁产业的高端化、精品化及杭钢宁波基地建设。将支持宁波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在培育强化杭州、宁波两大中心城市极核功能过程中,务必高度重视与上海的协同发展。一是加快谋划建设杭州湾跨海铁路,使宁波与上海的交通联系更为便捷;二是杭州、宁波综保区加紧复制上海自贸区政策,在区域通关一体化基础上,主动争取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三是紧抓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机遇,主动对接上海高新区资源,实现在更大范围内高新区的联动发展;四是强化与上海协同举办会展、赛事等,积极引入国际性组织,承办国际性会展活动;五是加强与上海的国际旅游合作,吸引上海国际游客,进一步发挥杭州、宁波生态优势,积极引入国际健康服务机构。

课题主持人:傅金龙朱李鸣;课题组成员:潘毅刚秦诗立廉军伟张娜于蕾

猜你喜欢
宁波杭州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杭州
一图读懂宁波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杭州
杭州旧影
喜相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