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顿热饭”的意义

2016-02-13 08:50汪燕
浙江经济 2016年4期
关键词:服务体系老家食堂

汪燕

“每天一顿热饭”的意义

汪燕

“每天一顿热饭”,这个要求高吗?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根本不算一件事儿。但是,对于那些年事已高,子女不在身边,不想做饭,以及行动不便的老人来说,确实是一件伤脑筋的事。随着城市养老服务体系的不断健全,城市社区对居家老人在用餐、医护、看护等方面的照料日益完善,但那些生活在农村的老人,也能至少每天吃上一顿热饭吗?

每年春节回家,笔者总要陪父母回老家上上祖坟,顺便探望一下曾经的老邻居。和很多的农村一样,老家的年轻人不是进城安家落户,就是外出做生意或打工,留在农村的大多已是耄耋老人。那些身体健朗、有子女身边照顾的老人晚年生活幸福,而那些体弱多病、子女外出或者不孝顺的老人,晚年生活则比较凄凉,往往连一顿热饭都吃不上。母亲是个心善之人,每每看到老人生活困难,总是尽力接济一下,但是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每次从老家回来不免叹息农村老人生活困苦。

今年春节照例陪母亲回老家,一路上母亲一个劲地夸现在农村老人生活幸福了,原来,很多农村都办起了老年食堂,符合条件的老人每天只要交个三五元钱,就可以吃上现成的热饭菜了。就拿老家那个村子来说,村委会把老祠堂改造成老年食堂,请来村里的一个厨师和一个工作人员,年满70岁以上的老人每天花二元就可以在家门口吃上一顿美味可口的中饭了。这下好了,让母亲牵肠挂肚的老邻居的吃饭问题总算有着落了。

笔者顺便了解了一下农村老年食堂的建设和运行机制。当地的村委会或老年协会牵头负责找场地,上级财政补助一定建设资金用于启动开办,日常运行经费则根据“政府补一点、村集体贴一点、好心人捐一点、用餐老人出一点”的原则筹集,政府补助基本可以维持工作人员工资、水、电等基本开支,伙食费则主要依靠其他几个来源,其中村集体的补贴很重要。比如笔者老家的村集体经济薄弱,食堂目前还只能提供每天一顿中饭,而周边一些村集体经济实力强的,就有能力提供每天两顿以上的餐食,且饭菜质量也更好。

老年食堂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解决了日常生活难题,受到了各方一致好评,这主要得益于浙江不断加快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到2015年底,浙江共建成乡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1275个,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1.8万多个,老年食堂8000个。今年省政府再次把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列为十方面民生实事之一,明确提出2016年要新建3000个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而根据浙江养老服务规划,到2020年将实现居家养老服务覆盖所有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老人享受到家门口的养老服务。

当然,目前以老年食堂为代表的居家养老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让这一好事更好更长久地持续下去也是老人们普遍关心的地方。比如,运行经费的长久保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等等。建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进一步强化引导作用,制定更细化、更科学的运行机制,逐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稳步提升服务水平,促进良性、健康发展。

在本文结束之前,笔者回忆起前不久在某县和当地主要领导探讨如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当时县委书记就提出了“全面小康就是保证农村老人每天至少一顿热饭”的观点。这个观点简单、直白,却也道出了在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建设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关键,那就是需要像解决老人吃饭问题这样从最基本、最细节的事情入手,让广大老百姓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由此,“每天一顿热饭”的意义就远在养老、敬老、爱老之外了。

作者为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副主任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老家食堂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互助孝老食堂”值得推广
最美是老家
乡下老家
食堂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乡下老家
幸福食堂值得推广
三千食堂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