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不可忽视信仰因素

2016-02-13 23:07梁建军
关键词:信仰哲学生命

梁建军

(太原师范学院 思政部, 山西 晋中 030619)



【哲学】

生命教育不可忽视信仰因素

梁建军

(太原师范学院 思政部, 山西 晋中 030619)

生命教育是在生命活动中进行教育,是通过生命活动进行教育,是为了生命而进行教育。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信仰问题是关系到每个人安身立命和如何对待生命的根本问题。所以,开展生命教育首先应该关注人的信仰问题,这是每个个体生命存在的根本问题。

信仰;生命教育;转型期;生命关怀观

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生命教育是在生命活动中进行教育,是通过生命活动进行教育,是为了生命而进行教育。“关爱生命万里行”活动小组创始人、从事生命教育工作的肖敬认为,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是一种通过教育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

信仰,又作仰信,信心瞻仰之意。信,信奉。仰,仰慕。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信仰是指“在无充分的理智认识足以保证一个命题为真实的情况下,就对他予以接受或同意的一种心理状态。”[1]“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主张、主义、理论、学说、宗教或某人极度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或榜样。”[2]长期从事信仰研究的著名学者冯天策认为,“信仰是人类在无限的空间和永恒的时间中建构的‘宇宙图式’;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中确定的‘社会模式’和价值尺度;在盲目的人生旅途上认定的目的和归宿。”[3]4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因此,信仰就是贯穿在人的世界观之中的一种意识规范,是对人生意义的一种假定。有了这种假定,会使自己有所追求、有所寄托。信仰的本质是相信其正确,甚至宁愿相信其正确,不在于其是否真实。

一、当代中国开展生命教育为何要重视信仰因素

如上所述,正因为信仰是关系到每个人安身立命的大问题,所以,我们认为,开展生命教育首先应该关注人的信仰问题。这是每个生命存在的根本问题。

当代中国正处于转型期(吉林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邴正教授把中国社会转型概括为以下诸方面的形态:从产品经济、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转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型;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从同质的单一性社会向异质的多样性社会转型;从伦理型社会向法理型社会转型)[4],不可避免地将会产生和出现各种问题,如贫富悬殊、失业严重、腐败蔓延、道德滑坡、金钱至上、利益冲突、环境恶化、社会犯罪、通货膨胀、分配不公、治安不良、世风日下、信仰危机等。这一转型期以传统信仰式微、中西文化剧烈冲撞、双轨制、动态性、社会结构激剧分化重组为特征。由经济生活的激剧变化形成了对人们精神上、心理上,乃至道德观、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巨大冲击流,社会生活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景象。积极与消极、社会进步与社会颓废、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的社会现象混杂出现,使人们一时难以适应和辨别,产生心理困惑和恐惧,从而导致人们信仰的转型、彷徨与迷茫。

由此,建立于信仰基础上的道德心态出现失衡与困惑。价值真空、价值多元、价值错位、价值悬置、价值虚无等普遍存在于当今民众的观念中。当这种逆反心理不能及时有效地加以控制、排遣和释放,就会导致摆脱自我约束的各种非道德、非理性、不尊重生命的行为产生。故在这一“全方位断裂”的“高风险社会”,关注每个人的情感依托与精神支撑,关注每个人的信仰就成为必然。近现代以来,欧美日、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世俗化的开展与完成也因相继出现信仰问题、自杀问题、生命危机而纷纷开展生命教育。今天,中国人也面临此一重大危机与问题,亟待开展生命教育。因而,援引中西哲学资源,呼吁全社会重视生命教育中的信仰因素,就成为学者的一项应有使命。

二、各大哲学与宗教信仰系统的生命关怀观

我们简要回顾古今中外主要哲学与宗教信仰系统中的生命关怀观,以作为我们从事生命教育的学术资源。

西方哲学资源。以三位伟大的西方生命哲学家的思想为例:德国哲学家W·狄尔泰最早用“生命哲学”一词来表示他的哲学。作为生命哲学的创始人,狄尔泰认为,传统哲学把物质和精神割裂开来并各执一端的观点是错误的,哲学研究的对象不应是单纯的物质,也不应是单纯的精神,而应该是把这两者紧密联系起来的东西——生命。他认为,生命,只有生命才是哲学研究的对象。狄尔泰认为生命是世界的本原。他解释说,生命不是简单的身体活动,不是实体,而是一种不能用理性概念描述的活力,是一种不可遏止的永恒的冲动,是一股转瞬即逝的流动,是一种能动的创造力量。它既井然有序,又盲目不定;既有一定方向,又不能确定。他断言:生命是每一个人都能通过自我的内省而体验得到的,人们对它心领神会。它表现出来就是知觉、思想、情感,再进而表现为语言、道德、哲学、法律、艺术、宗教、国家、社会制度以及历史等等。因而他认为,一切社会生活现象都是“生命”的客观化,整个人类社会正是靠着生命之流连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然而,他有时也把这种客观化的精神称为“客观精神”,认为这种客观精神不仅是自我精神的客观化,也是他人精神的客观化,体现了人的共性。他又把这种客观精神的世界称为“精神世界”。其实,这个精神世界也就是人类的社会、历史的世界。不仅如此,狄尔泰还认为,一切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一切外在世界的存在物,如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都是生命冲动的外化。所谓自然界不是别的,无非是生命冲动遇到障碍所确立起来的东西,它只是生命体现自身的工具。因此,万事万物都是生命冲动的外化或客观化。

另一位哲学家齐美尔继承了狄尔泰的生命哲学的思想。他与狄尔泰一样,断言世界的本原是“生命”,生命不是实体而是“活力”,是一种不可遏止的永恒的冲动。并且他使用两个特别的命题来说明生命:“生命比生命更多”和“生命超越生命”。所谓“生命比生命更多”,指生命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创造过程。生命是一种运动,这种运动是持续不断的。所谓“生命超越生命”,指生命有超越生命自身的能力,不断创造出他物。同时,他还提出了两个新概念:“增加的生命”和“提高的生命”。前者指生命在一定形式阶段的表现形式,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家庭、社会等;后者指生命在精神阶段上所达到的“高级”实现,包括宗教、艺术、科学和政治制度、社会历史等文化现象。齐美尔也认为时间是生命和有生命之物的根本特征,只有有生命之物才具备时间上的延展性,它不停地生动地运动着,不具备空间性;而僵死的物质无所谓过去、现在和将来,它们以空间为特征。这种把生命与物质的对立归结为时间与空间的对立,从而把时间和空间割裂开来,在生命哲学中带有普遍性。

柏格森继承并发展了狄尔泰的生命哲学思想,并把它进一步生物学化,认为生命冲动或生命之流是世界的本质、万物的根源。他认为,生命不是物质,而是一种盲目的、非理性的、永动不息而又不知疲惫的生命冲动。这种冲动变化是在时间上永不间歇地自发地流转,故称为“绵延”或“生命之流”;它像一条永流不息的意识长河,故又称为“意识流”。

中国哲学资源。中国儒释道三家皆是生命的哲学与学问。儒学道德实践最明显的是求仁。孔子所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涉及一切人,构成伦常关系,都是孔子要成就的对象,从忠恕之道实践可了解圣人成就、教化、对待别人的方式。道家虚己待人,去甚、去奢、去泰,恢复生命自然,体现天覆地载。佛学认为佛即众生,众生即佛,无明即法性,法性即无明,表现天覆地载精神。总之,儒释道的理想圆满人格表现,丰富了哲学意义。心是生命活动主体,性是心活动的根据。尽心活动能见到人真正本性。唯有显发生命智慧才能见到真理,真理离开人的生命实践则无从谈起。儒释道都以体现最高境界生命为目的,故而儒释道学问特质是“生命的学问”及“心性之学”,掌握此特质才能对中国哲学有相应的理解。总的来说,中国哲学在对宇宙生成、世界本体以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与个体生命的意象性和规定性的探讨中表现出看重生命、执着生命的主体精神和思辨水平,从哲学功能和目的论的角度看,中国哲学就是人的哲学,它强调伦理实践,但也不乏形而上学的思辨,它对人的行为作过许多规定,但它更看重人的生命本身。正是对生命意识与反思,对生命价值的认识与领悟,形成了儒家的生命哲学。对于人的生命,人生价值,人学的探索,对于生的礼赞、颂扬、崇敬、祈望、思考等等,构成了儒家思想系统的重要核心与鲜明特色。儒家思想中“天地之大德曰生”和汉代扬雄的“天地之所贵曰生”二语道尽了中国儒家文化思想与哲学理论的本体观念、道德学说、价值体系的精髓与特征。“性者,生之质”(《孝经》),人与天地万物均以生为本,天地的根本精神,天地的大法,也便在于不断化生生命,生生不已。创造生命构成了天地宇宙的最崇高的德行、品格。在儒家看来,这个生的意义,不仅是指自然生命,而且更重要的是从自然生命中所超升出来的文化特征与精神品格。儒家思想的核心范畴“仁”的根据便在于“生”,对这一点,朱熹谈得最清楚,他认为:“仁是天地之生气”,“仁是个生的意思”,“生的意思就是仁”。朱熹指出,仁为生之本,万物有生即万物有仁,他以仁义礼智配春夏秋冬,仁为春,礼为夏,义为秋,智为冬。仁主春,春风和暖,万物化生,故主生,也最大。在理想人格的问题上,孔子强调“内圣外王”,孟子从人格修养的角度描述这个过程:“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为神。”(《孟子·尽心下》)在孟子看来,理想人格就是达到伦理与审美的高度统一,且像天一样化育万物而不可测度的自由境界的人格。荀子更加强调理想人格,应该像天一样具有涵纳万物的普遍性和纯粹性,他提出“夫不全不粹不足以为美”,与孟子的充实之谓美是同一意思,但他突出了意志的作用。

此外,宗教本身是人生命本身追求超越寻求无限的一种方式。全球各大宗教都有异常丰富的生命观。无论是佛教的缘起缘灭、智慧慈悲,还是基督教的“道路、真理与生命”,以及伊斯兰教的“两世吉庆”,都表达了人类摆脱有限生命寻求无限与超越生命的努力。

三、生命教育过程中对待信仰因素的正确态度与具体办法

今天,我国信仰问题日益突出。但不可回避,必须勇于面对,正确面对,善于面对。是否能够处理好人们的信仰问题,直接关系到人们对待生命的态度。对此,笔者认为,无论是非宗教性的信仰,还是宗教性的信仰,只要是正信、正修,就既不要大惊小怪,也不要惊慌失措,应该将其视为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正常现象而加以尊重。正确态度与具体办法是尊重信仰自由、宽容理性对待、加强信仰教育、积极正确引导。

1.尊重信仰自由。信仰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权利,是人脑袋中所想的东西,是任何暴力和任何人所无权干涉的。《联合国人权宣言》第十八条规定:“人人有思想、良心和宗教自由的权利;此项权利包括他的宗教或信仰的自由,以及单独或集体、公开或秘密地以教义、实践、礼拜和戒律表示他的宗教或信仰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第三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因而,我们对于每个生命个体的信仰应该充分尊重。

2.宽容理性对待。人类社会从古至今,哲学与宗教长盛不衰,是因为他寄托了人类的痛苦、渴望、希望与梦想。特别是对于占全球百分之八十人口的各种宗教信徒来讲,宗教乃是人的一种需要,一种思想与感情的需要,是他们的生命。人本质上始终是有限的、无力的、软弱的,有依赖自然、社会的精神寄托的需要。因此,对那些有非宗教或宗教信仰的人,我们应该宽容理性面对并与之友好交往。

3.加强信仰教育。在各种教育中,最具根本性的教育是信仰教育。我们应当从儿童开始,到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开设相关生命教育、信仰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自身的成长经历与人生感悟,以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信仰,从而让他们正确面对生命、生活与死亡,以及他人、环境与宇宙。

4.积极正确引导。培养生命个体的正确信仰,要求我们应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每个人在世界上都是个不断寻找的过程,包括寻找自己的信仰。因之,积极正确引导就显得特别重要。一方面,我们要大力进行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引导,另一方面,还需要切实普及哲学这一反思智慧之学,让每一个个体都能自觉寻找到自身的信仰坐标。同时,还要防止其邪信,被别有用心的人所误导而走向反面。

[1] 大英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2] 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3] 冯天策.信仰导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4] 邴正.当代社会发展趋势与中国社会结构转型[J].北方论丛,2004(5).

【责任编辑 冯自变】

The Importance of Belief in Life Education

LIANG Jian-jun

(Department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TaiyuanNormalUniversity,Jinzhong030619,China)

Life education is essential part of college teaching, in which belief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for it will decide one’s attitude toward life and the way to establish himself. Therefore, the factor of belief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n life education since it is a fundamental problem of one’s existence.

belief; life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period; life care

2016-05-26

梁建军(1961-),男,山西交城人,太原师范学院思政部副教授。

1672-2035(2016)06-0013-04

B82-051

A

猜你喜欢
信仰哲学生命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菱的哲学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