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红十字会在潮汕地区的慈善救护与赈济活动

2016-02-13 06:20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中国红十字会潮汕地区风灾

王 浩

(湖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1)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红十字会在潮汕地区的慈善救护与赈济活动

王 浩

(湖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1)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1912—1927)潮汕地区中国红十字会组织发展迅速,有潮州红十字会、中国红十字会岭东分会、中国红十字会汕头分会等。这一时期,潮汕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兵连祸结,潮属各县人民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因此,潮汕地区各红十字会组织会同中国红十字会及各地分会等参与慈善救护与赈济活动。红十字会在潮汕地区开展的活动,在救赈灾黎的同时不仅缓解了当地的社会矛盾,而且更促进了潮汕社会的向前发展。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红十字会;潮汕地区;慈善救护与赈济活动

关于红十字会在潮汕地区的慈善救护和赈济活动,目前史学界多关注于红十字会对1922年“八·二”风灾的救济,如周秋光教授《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慈善救护与赈济活动》和池子华教授《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赈灾行动述略》中都有提及。华中师范大学孙钦梅硕士学位论文《潮汕“八·二风灾”(1922)之救助问题研究》就红十字会对“八·二”风灾的慈善救济活动虽有较多分析,却不甚全面。而关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潮汕地区红十字会概况及红十字会对潮汕地区战地救护及其他自然灾害救赈活动学界鲜有涉及。本文利用现有搜集的史料,旨在能够较为全面的论述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红十字会在潮汕地区的慈善救护和赈济活动等。

一、潮汕地区红十字会概况

1912年中国红十字会第一次会员大会通过《中国红十字会章程》之后,各地中国红十字会分会组织迅速增加。“潮汕地方,向称殷阜”[1],特别是汕头自1861年开埠之后经过五六十年的发展,至民国初年时其商业繁荣业已盛居全国各大城市的第7位。潮汕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也为潮汕地区红十字分会的设立提供了生存土壤。这一时期,潮汕地区中国红十字会组织主要有潮州红十字会*据《中国红十字会全国分会总数表》(截止十三年五月三十日止)记载,广东计有中国红十字会分会九处,其中潮汕地区计有岭东分会(又名澄海分会)、汕头分会两处。而潮州红十字会未列其中,但潮州红十字亦秉承红十字会宗旨,故本文将潮州红十字会列为潮汕地区红十字会组织之一,特此说明!、中国红十字会岭东分会以及中国红十字会汕头分会等。

(一)潮州红十字会

潮州红十字会在潮汕地区堪属创办较早的红十字会组织。早在“辛亥革命时期,潮城知名人士杨柳(杨春崖),程鹏(程翼云)、郭荫臣、王雨若、许世芬等倡导组织‘中国红十字会潮州分会’,后改‘潮州红十字会’,会址设于潮城司巷12号,首任会长是杨柳。”[2]

1922年,潮州红十字会在潮安县城潮城司巷成立“潮州红十字医院”,除日常医疗活动维持医院正常运作之外,还于每周两天实行对外门诊,免收医药费。1923年,潮州红十字医院随着“业务不断扩大,医护、药人员不足,即开办附属‘潮州医学专科学校’,聘请徐天恩医师(广州人)为校长,冯仲坚、林舜阶、郑国藩、程政、翁辉东等医师为教员,至抗日时期,潮州沦陷前夕停办,‘潮州医学专科学校’共办五期。”[2]潮州医学专科学校是潮汕地区“最早的一所医科学校,学制3年,第1期招收医疗专科班32人,翌年2月6日开学,校长徐天恩。”[3]学校开展医学教育,培养医学人才,涌现了以吴俊辉为代表的一批从潮州红十字会医院附设医专毕业的优秀医学人才;同时他们也辅助着潮州红十字医院的日常医疗活动,真正做到惠民利民,发扬着潮州红十字医院“拯危扶困,施医赠药”的宗旨。

(二)中国红十字会岭东分会

中国红十字会岭东分会创设于1920年,简称岭东分会(又称澄海分会)。据载,“岭东慈善家,目击近年以来,人祸天灾屡见迭出,满目疮痍、不堪耳闻。爰本诸良心、发为人道,于本年三月间,有岭东红十字会之创设。开办以来,成绩卓著,大为都人士所称许。”[4]

时“岭东红十字会会所,设于汕头新马路,门牌一百三十九号洋楼。内设议事厅一、办事厅一、会长室二、理事员室二、文牍室一、会计室一、庶务室一、仆役室一,布置甚为完备。”[4]就该会职员选举及任职情况而言,“该会职员,系由会员开全体大会投票公举。计正会长陈道南、副会长萧楚岩,理事长杜宝珊,理事员陈元宗、黄作卿,会计员许勉甫、周毓生,文牍主任顾百陶,董事八人:郭纪堂、杜焕臣、高少帆、杨荫垣、周眉生、陈镜洲、陈镜波、彭柱石,评议员十人:陈若汤、林照凡、巫镜石、陈在龙、姚德存、林香岩、周衡如、姚弼臣、连立初、柯振文。”[4]

(三)中国红十字会汕头分会

同年,中国红十字会汕头分会也正式成立(1914年,汕头招商局买办肖斯兰就在汕头埠组成中国红十字会汕头分会筹备机构),肖斯兰任会长。1928年因同一地方不能同时成立两个红十字分会,故岭东分会被取消,新的中国红十字会汕头分会于汕头市新马路正式成立,李鸣初任会长,游剑池等为副会长,开始了潮汕地区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新阶段。

二、红十字会在潮汕地区的慈善救护和赈济活动

中国红十字会以发扬人道主义为己任,以“博爱”、“恤兵”为宗旨,以救死扶伤为天职,“平时救灾恤邻”,“战时扶伤拯弱”。自1904年中国红十字会创设以来,恪守天职、竭心尽力,从事各种灾事的救护与赈济。周秋光教授认为,“民国北京政府时期(1912—1927),中国红十字会所从事的各项慈善救护与赈济活动计分两大部分:一是对于各种兵灾的救赈,二是对于各种自然灾害的救赈。在平时,红会还开展了治病防疫、施医赠药等各种公共卫生活动。”[5]正所谓中国红十字会“遇战事,疗伤瘗骼,固其天职,而平时济荒赈饥,亦其当尽之义务。”[6]

(一)兵灾救赈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潮汕地区政权更迭频繁,由此带来的兵燹人祸也持续不断。潮汕光复不久,潮汕地区就陷入“十三司令”混乱统治时期,之后又历经陈宏萼、林激真、吴祥达、马存发、莫擎宇、刘志陆、陈炯明、洪兆麟等大小军阀或流寇的争夺占领。南、北不同派系的军阀相继驻扎与争斗,使潮汕地区历经动荡,潮汕人民也惨遭罹祸。如此战事滋蔓,商市摧残,军民受害,红十字会“博爱恤兵,天职所在”[7]。

1918年7、8月间,北洋政府所属闽浙两军与粤军在潮州、长汀、潮安等地激烈战斗,闽粤战事进入到激烈角逐期,而这一战事竟断断续续持续到1920年。闽粤战事期间,“岭东分会电请上海总办事处知照交战双方对红会一体保护。其时汕头分会和番禺分会都组织起救护队前往战地救护。”[5]

1920年8月间,粤桂战事发生,救护伤兵迫在眉睫,番禹分会、汕头分会、岭东分会协力救护。岭东分会会长陈道南“以战事未已,前方将士,伤病可怜。特邀集各会员,认捐多金。一面赶速组织救伤队,一面物色医生三人,预备出发。连日购置队员衣服,及药物用品。”[8]岭东分会心系前方将士,倍极忙碌,待各项均已准备完备之后,日内即行出发惠州、潮州等战地。据悉,岭东分会出发惠州战地的救护队,在战场上冒险救伤,不辞老瘁。全队人员,共六十人,分计“队长一、副队长二、队员四、队士二十四、医生三、财政一、文牍一、理事一、庶务一、检阅员二、司药二、看护八、仆差八、伙夫二”。[4]对于救伤队之组织费用“闻已费去五千余金,俱由会员捐出”[8]。岭东分会会员,特别是参与战地救护的队员不仅纷纷自愿捐资,而且救护队员冒着战地生命危险,救死扶伤,发扬人道主义,堪称善之大义。闻救护队“出发两月有余,共救伤病兵民六百七十二人。所需数项,为数不资。该处战事,业经终了,遂于十一月九日,拔队返汕头。”[4]

1920年11月8日,留守福建漳州的浙军陈肇英部乘粤军向西追击桂军而导致潮汕地区防守空虚之际,趁机袭击汕头造成恐慌。8日晚间,“汕头八属会馆及大舞台所藏炸药,因看守人失慎,以致爆发。附近居民,死伤颇多”,[4]岭东分会会员闻信之后旋即冒险赴救,“共收炸伤兵民三十人,除八人受伤过重不及施救外,余具就痊也。”[4]同时,粤军留守部队与入侵浙军在汕头埠展开激烈巷战。故岭东分会救伤队由潮州返汕头时,适遇粤浙战事又起,救伤刻不容缓。岭东分会“遂设临时医院二处,一处在外马路,一在新兴街。聘请医生数人,藉以接医伤兵。”[4]岭东分会职员“亲临战地、督率救伤队队员,极力施救。计自十一月十日晚起,至十三日晚止,共救伤兵四十一人。”[4]岭东分会各救护队员秉承博爱恤兵之旨,极力救伤,未曾稍懈,至堪钦佩。

红十字会救伤队员在兵灾救赈中发扬人道主义精神,身先士卒,临危不惧,赴汤蹈火,与潮汕善堂善社积极救济兵灾伤病兵民相互配合,共同救护潮属各县深受兵燹祸患的潮汕民众。在兵灾救赈活动中,潮汕善堂善社因其特殊的地缘关系多救护潮汕民众及粤军伤兵,而红十字会却秉承博爱恤兵之旨,人道主义精神竭力救护交战双方伤兵病员。这一比较,则更显示了红十字会中立性的博爱慈善行为,真正惠及人类,凸显独特价值。

(二)自然灾害救赈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仅1912-1927年短短16年间,潮汕地区共发生风灾*因风灾引起海潮涨溢,暴雨成灾,将其记录在风灾部分,不记入水灾中。6次、地震4次、水灾4次、冻灾3次、雨雹和干旱各1次。潮属各县大小灾不断,连年受灾。其中重灾2次,尤以1918年地震和1922年风灾造成的损失最为惨重。且1918年是个多灾年,年初冻灾、地震为害,年中水灾、风灾继续肆虐。因此,潮汕地区风、涝、水、旱、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给潮汕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故而面对各类自然灾害,红十字会义无反顾地参与到救赈活动之中。

1.1922年“八·二”风灾救赈

(1)中国红十字会上海总办事处救护情形

1922年8月2日,“潮汕巨灾,千载浩劫为从来所未有。淹毙人民不下十万之多,损失财产约计三千万元之巨”[9]。中国红十字会上海总办事迭接官厅绅商之电函,希予以救护,遂在风灾发生后的第九日(八月十一日)“派第一批救护队随带药品多箱,乘太古局苏州号轮船往汕头各地施救,并携带摄影队将灾区状况及救疗情形摄影寄沪。旋接第一队医员报告,谓灾地甚广,灾民甚众,灾情甚重,又派第二批救护队携带药品于八月廿六日乘太古公司新宁号轮船前往施救。”[9]

第一批救护队“计医生郁廷襄、沈嗣贤两君,看护钱宝珍、潘遵福、张一鸣、张永清、刘宣辅、魏宝兴、陈国宝等共九人”[10]随带药品器械数十大箱,经过一周多的劳途颠簸后,于8月19日安抵汕埠,潮汕各界非常欢迎(船票由太古洋行赠送,先乘苏州轮前往香港,再由香港转轮赴汕)。救灾事宜,除分会业已先后赶赴各灾区救济外,岭东、汕头两分会亦协同救护队于翌晨出发前往澄海各属进行随地救护。据云:“灾区最急需者,为医生及看护人。盖由水中脱险者,现皆患湿症,非从速医治,恐将变时疫。次为食粮、银钱之振济,尚非急需,因灾区虽有钱,仍不能购得食物也。”[11]面对潮汕灾情之严重,救护队长郁廷襄电函红会总办事处:“现有无衣无食灾民约八十余万,虽有各属救护,恐难周到。伤痛甚多,用药极广,用款亦多。盼筹妥汇交汕商局转用。”[12]鉴于潮汕灾情严重,且原先救护队所带药品不敷应用,即刻于26日早晨“出发第二次救护队,派施兆堂率队随携带药品数大箱”[13],由上海乘船直达汕头,以予急速施救。

中国红十字会上海总办事处前后两次派出救护队,并会同岭东分会救护医队深入各乡村,甚至更僻远农村,详知当地被灾情形后,立即投入到救护伤民的工作之中。

同时为帮助潮汕灾民乞赈,中国红十字会上海总办事处于8月21日致电北庭,北京政府大总统、国务院钧鉴并分送税务处孙督办、北京红十字会汪会长、蔡副会长:“汕头飓风为灾,全埠房屋倒塌,伤毙人口三千有奇。潮属沿海乡村,被水漂没。淹毙乡民约及十万。灾区广大、灾情奇重,为历来所未有。该处现正筹办急赈。无如灾广费巨,募捐势成弩末。拟恳一视同仁,商明各国驻使,援照直北加税振济成案,饬令总税务司先就汕头进口货物附加一成振捐,由潮汕关税司征收,交汕埠筹振绅商,核实振济以救沉灾。谨为灾民九顿首以请。”[14]

中国红十字会上海总办事处为灾民乞赈急电之言辞恳切,心之焦虑,得北京政府即刻关照,国务院旋复电:“所请附加货捐充振一节,已交内务部税务处核办矣”。[15]不到月余,上海《新闻报》于9月16日刊登北京专电:“关税拨用附捐十万元,充汕头振灾费,使团覆部同意”[9],可谓振奋人心,潮属灾民之福音矣。

除此之外,中国红十字会上海总办事处还通过各类报纸刊发征信广告为潮属灾民筹募赈款。为此,通过《申报》连续刊登《中国红十字会总办事处拯救潮汕风灾乞赈启事》。乞赈启事一经刊发,立即得到海内外慈善人士的高度关切,纷纷解囊救助被风灾黎。故而在《申报》上也相应刊载了系列中国红十字会敬谢善团善士的感谢信。

(2)岭东分会救护情形

据《慈善近录:中国红十字会总办事处会同澄海分会(即岭东分会)救潮汕灾之追记》记录:1922年8月2日入夜,“飓风剧起,暴雨横流,铺屋倒塌,船艇飘陆,死亡枕藉,哀鸿遍地。耳闻目见,不寒而栗。诚亘古未有之奇殃,阖潮弥天之浩劫也。当灾警突至时,全埠电灯失光,莫明真相,救护方法,极难下手。迨夜深,本分会幸墙垣坚固,不至倒塌,爰督役冒险,就本分会附近铺屋倒塌、露天浸水之男女,极力救护。即将本分会看症房开辟,收纳安藏达旦。翌早,即由理事黄作卿、医务长吴济民率医队巡行全埠救伤,医治无数。三、四、五日等日继之。旋接各灾区纷纷来函,报请派队救护,本分会即赶办医队出发。由队长颜钦洲、医长吴济民率队前往,按定报告灾区,挨次出发,以期救灾恤邻,不分畛域。而本分会医院,则匍匐求救,看诊争先,座为之满,朝夕无闲。虽本会经费无多,而同时灾区遍地待救,医生亦添聘末由,于是乃由医长吴济民之内助侯祥清女医士来会担任医务。除经费由会长、理事长维持一切外,会务皆由理事黄作卿擘画。奈灾情过重,施赠药品,求过于供,几尽力难为继。回想惨情,泪涔涔下矣。”[16]岭东会对于此次“八·二”风灾,可谓苦心竭力之救护,兹将其再次出发潮汕各灾区之救护情形整理为如表1。

自灾变发生,岭东分会当即赶办救护医队出发,医务队长颜钦洲、医长吴济民以及医队人员均愿尽义务,竭心尽力。此次岭东分会奔赴灾区之广、救护灾民之众,经费亦亟需补充。时值“临时经费由理事长杨荫垣、理事黄作卿商请会长黄道南维持。旋蒙驻汕法领事顾宝君捐二十元;汕头振灾善后办事处以本分会实事求是,捐三百元;本会再增医员,积极进行。又续蒙各善士捐数十元。又旅港潮州八邑商会振灾团、香港东华医院、华商总会共捐五百元。天津振灾诸善士捐一千元。汕头振灾善后办事处结束再捐五百元。”[16]这些民间社会善团善社等机构、热心振灾等善士之捐款,加之岭东分会自筹经费等,尚可支持分会数次添聘医员队士、购买药品等,同时也鼓舞了分会医队人员的救护热情。

(3)南海分会救护情形

中国红十字会南海分会成立于清光绪朝后期,分会地址设在广州西关华林寺一地。潮汕八·二(农历六月初十日)风灾之后,亦复有时疫发生。南海分会闻此噩耗,为尽天职、以济灾民,当即组织医队准备出发灾区救疗,赠医施药。其“所有经费,全由会长谢仲良、财政总干事麦受鸿二君担任”[17]。南海分会虽认为博爱救护须臾不可等待,但由于路途、经费等问题,在潮汕风灾发生半月之后,准备就绪,旋即奔赴灾区。南海分会救护风灾情形详见表2。

表1 中国红十字会总办事处会同澄海分会(即岭东分会)救护潮汕风灾表

表2 南海分会医队救护潮汕风灾表

表3 南海分会医队潮汕风灾救疗男女各症人数简表

南海分会自农历六月二十六日出发潮汕灾区,至九月初四日返回省城广州,前后历时67天,殚精竭虑,共治愈潮汕各症灾民5268人。南海分会在拔队回省之前,“随将此次出发经费余款,交苏南区救灾分所代置棉衣派送。明知杯水车薪,于事无济。惟目睹灾民苦寒,聊尽寸心。”[17]南海分会救护之辛劳,获得潮汕灾民赞誉,特别是“苏南区救灾分所、澄海县长李公、救灾善后处赠送匾额三方,曰活我灾黎,曰术可回天,曰慈航普济;并欢送河干而别。”[17]

(4)汕头分会救护情形

时潮汕风灾受灾最严重者为滨海各地,“澄海潮阳,地临大海,故受灾特重。”[18]故汕头分会及时派遣第一、第二两医队分赴各地调查灾情,极力救护。“其中又以澄海县外砂地方被灾尤重,是以救护之后,再往该地创立临时医院,以期伤病灾黎不至失医缺药。”[18]汕头分会承博爱救伤宗旨,创立临时医院逾月,迨伤病灾黎渐次告痊之后于十月廿八日结束返回分会。

表4 汕头分会潮汕“八·二”风灾赴各灾地诊治人数报告表

(5)美红会救护情形

潮汕“八·二”风灾之惨状引起国际红十字会的持续关注。特别是美国红十字会中国中央委员会中有报名愿往汕头救灾之医生及看护妇之踊跃,令人感怀。“美国红十字会之救护队,本已组织就绪,惟因各轮舱位早经定完,不克即行,兹定于星期日一准动身。所派医生为毕德辉君、亭德□君、毕司德君、□夫人、施密司女士,并有华看护三人。”[11]美红会救护队遂在风灾发生后的第十一日(8月13日)出发赴汕,以资救护。同时,上海美国红十字会积极设法向社会各界筹募赈款,“凡哀怜汕人遭灾之惨者可捐款送至昆山路四号美国红十字会中国中央委员会彼得医生”[19]以备购买食料及医药用品之需。8月15日正午12时,美国红十字会中国中央委员会“在联华总会开会磋商赈济汕头被风灾民办法,并报告收到各界捐款数百元。至其救济方针,该会前曾电询汕头办事处,惟尚未得复音。此时并有医士数名,看护五名,自愿前往汕头救济灾民云。”[20]在此次会议报告的筹赈款中,美红会“继续筹得赈汕款洋一千八百元,内洋六百元系福州美红会汇来”[21]。另外,美红会决定将续有医士赴汕,然直到8月22日,尚未得到汕头办事处方面的消息。

上海美国红十字会,对于筹赈汕头一事,异常出力。“中央委员会前筹二千元,近又有筹得一千八百元,共已筹得赈款三千八百元。”[21]而且除自行接收赈款之外,还并请上海《大陆报》代为募收。“该会近日所收赈款,计苏州美国红会二千元,香港美红会分会六百元,北京美国红会分会二百五十元”[10]。并且,据《大陆报》云,对于汕头之赈款,自8月15日“De Mont Cafe 助振会所得之六百零二元交与美红会后,目下美红会前后捐募所得,共有六千余元。该会曾迭次经由香港发电往汕询以所需,迄今未得复电。昨日又发一急电往汕,催询究竟。”[22]美红会之积极与急虑,可见美红会人士对潮属灾区民众的急切担忧。

中国红十字会上海总办事处及岭东分会、南海分会、汕头分会从为灾区民众积极募款到灾区救护,踏遍此次风灾罹难之地,救护伤病民众无数。此外,番禹分会也积极参与到潮汕风灾的救赈活动之中,至1922年10月18日,番禹分会“第一救护队灰日由汕返省,第二队至澄属苏南,灾后症多,乡人留设临时医院。”[23]期间,中国红十字会与分会的协助救灾、分会间的偕同救护、红十字会同民间社会善团机构、热心善士的通力合作以及中外红十字会的合力筹赈,帮助风灾蹂躏下的潮汕灾民脱离苦海。

2.其他自然灾害救赈

此外,红十字会对于其他自然灾害也积极救赈。1918年2月13日(农历正月初三日)潮属各县遭遇大地震,系自宋治平四年(1067)至是年凡八百五十一载,地震以此二次为最剧。时潮汕人民正逢新春岁首的欢歌喜庆之中,“忽闻巨声如雷,震震遐迩。地轴摇动,山岳为崩。同时空气中,发生一种多量之硫磺臭味,直扑鼻观。阖埠屋宇,随有多数倒塌。但闻哭声震天,情形极惨。”[24]

中国红十字会上海总办事处于18日接到潮梅镇守使刘志陆的求助急电后,立即协济救灾。21日,“当经该会沈仲礼会长拨垫银二千元赶汇刘使先放急赈,一面电函汕头分会调查详细灾情并设法劝募,冀集有巨款以谋善后。”[25]中国红十字会陆续筹募捐款以汇往灾区救赈,于是26日,沈敦和以中国红十字会上海总办事处的名义在《申报》等刊发劝募筹捐广告,以资对潮属地震灾区持续救赈。[26]

另外,岭东分会于1920年救济潮安之水灾等也颇著成绩。1920年5月间,“潮安堤防崩决,灾区甚广。屋宇之倒塌,人畜之死伤,令人目不忍视。该会会员,一闻消息,即前往救济,当设临时医院于秋溪地方,计就医者三百七十余人,此外嗷嗷待哺者,为数甚多,该会给发食物,极为周到云。”[4]对于突发灾难,岭东分会于第一时间设立临时医院以资救伤已成为救护惯例,也及时地帮助灾民脱离疾病的困扰。

(三)日常公共卫生

红十字会作为专门性的慈善机构,本着人道主义的精神,秉承博爱为民之宗旨,在日常也积极开展医疗公共卫生等公益事业。

岭东分会成立之初,“即于中马路设医院一所,定期赠医施药,不取分文,计至十一月二十八日止,共医伤病兵民二千二百零一人。院内聘请男医生六人、女医生七人,而以吴济民医生为主任云。”[4]岭东分会自成立以来,每日为伤病兵民免费施医赠药,颇著成绩,脍炙人口者。

1922年,潮州红十字会在潮城司巷也成立“潮州红十字医院”,聘请潮州福音医院院长肖惠荣医师担任首届院长,后由林章光接任。1926年6月开始,由国立广东大学医学院医学士程伯勇担任院长。潮州红十字医院“以拯危扶困,施医赠药为宗旨,是一个具有社会性的医疗机构,经济来源主要靠海外侨胞和社会绅士资助,每周实行二天对外门诊,免收医药费。治疗范围以时疫为主,给民众带来一些便利,但仍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2]1926年6月,程伯勇接任院长后,“聘请冯仲坚、郭树就、李少卿等为医师,设病床40张,病房十四间,分特等房10间,男女总房各二间,全院建筑面积1435平方米。手术室一间,由旅泰知名人士张兰臣捐款所建,命名为‘兰臣手术室’,开展一般普通外科手术和妇产科手术。”[2]潮州红十字医院的不断发展壮大,也为潮属人民带来了福音。

三、红十字会与潮汕地方社会

“溯潮汕自光复以来,天灾渐至,水火兵燹,八年六次,惨不聊生。加以粤、桂、滇、浙四军悉所军饷,急于星火,民膏民脂搜刮殆尽。”[27]身逢乱世,潮汕人民苦不堪言。幸赖有红十字会及各类慈善机构与群体之救济才得以安身立命。红十字会蹈锋镝、冒奇险、扶伤而瘗亡;奔筹资、入灾区、救护而除疫,几于智力俱困。

红十字会作为人道主义组织,从建立之初就定位为国际性民间慈善团体。“但是由于各国红十字会的设立以及加入国际红十字会都须经由本国政府的审查批准,以及红十字会的主要职责——对战争的救护又多为政府行为,所以红十字会较之其他民间团体,与政府的关系显得十分特殊。虽然红十字会一贯自视为民间组织,但外人多视其为政府的附属机构。”[28]而且沈敦和也认为中国红十字会“半属国家的性质”[29]。鉴于此,中国红十字会利用与北京政府微妙的特殊关系同北京政府博弈,为潮属被风灾黎乞赈。这在当时战乱纷飞、政府无暇顾及民众的年代,无疑起了一个催促作用,极力推进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救赈的速度与力度。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潮属各县人民之疾苦除由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造成之外,更多则是军阀混战的恶果。红十字会作为民间慈善机构,从会员认捐到社会各界筹赈,再到向政府乞赈,一方面身体力行参与战地、灾后的慈善救护和赈济活动及日常医疗卫生活动,担负起安定社会和救助人民之责;另一方面,红十字会贵为国际人道组织,具有强大的号召力与影响力。特别是“八·二”风灾过后红十字会刊发的各类劝募广告,于慈善捐资方面形成一个巨大的慈善网络,最终得以筹募大量赈款。这也与潮汕海外华侨积极募捐巨款以赈济桑梓被风灾民相得益彰。

潮汕地区岭东分会、汕头分会的办理原则、宗旨与中国红十字会相同,同时受中国红十字会的领导监督。潮属各县若遇有重大灾祸之时,中国红十字会会立即启动筹赈机制,并且会同潮汕各分会参与救灾行动;若遇有地方性影响较小的灾害时,潮汕各红十字会组织则担负更多的慈善救赈之责。无论如何,在整个慈善救护与赈济活动中,中国红十字会主要处于一个领导宣传、筹募赈款、调遣各分会行动的核心地位;而潮汕诸红十字会组织则在当地救赈活动中主要处于从事救护赈济伤兵难民、设院施医等一线工作的地位。

在兵戈不断,疮痍遍地的潮汕地区,红十字会组织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一方面得益于潮汕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一方面也与中国红十字会在民国初期将发展分会列为六大任务之一息息相关。以救死扶伤为己任的潮汕地区各红十字会组织成为与潮属各地善堂善社、潮商商会等并列的主要善团之一,其社会力量救赈灾黎等对政府职能构成补助,弥补政府的民政不足与行为缺失,一定程度上缓解着潮汕社会矛盾,稳定了潮汕社会秩序。虽然汕头市政厅此时积极应对各类社会问题,大力推行市政建设,但积贫极乱的时代,政府总有力有未逮之处,因此潮汕地区红十字会组织尽力救助困难群体。

潮商群体及商会有着巨大的慈善捐资网络,但其救赈行为一般是将其捐资寓于善堂善社及红十字会组织救赈活动之中,红十字会利用潮商捐款能够进一步提高救赈能力,二者间的合作达到最佳效果。特别是在面对战争救护时,红十字会组织相比较潮汕其他主要善团而言,显示了其优越性,能够不分畛域、不分敌我、赶赴战场为伤病兵民提供及时救护治疗。这是其他潮汕善团无法做到做好的,也为常年遭受兵燹之害的潮属人民带来生的希望。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潮汕红十字会组织无论是从筹赈募款到救赈活动,还是从专业医疗队伍建设到开展日常公共卫生活动,其博爱性、普世性为潮汕这方水土,特别是为汕头这座城市的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1] 潮汕人民之疾苦谈[N]. 民国日报,1920-8-10(8).

[2] 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医院志编写组.潮安医院志:1949-1988[M]. 内部刊印本(潮州市谢慧如图书馆藏):10.

[3] 汕头市卫生局.汕头卫生志[M]. 1990年刊印本(汕头市图书馆藏):8.

[4] 岭东红十字会之成绩[N]. (天津)益世报,1920-12-12(7).

[5] 周秋光.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慈善救护与赈济活动[J]. 近代史研究,2000(06):107-139.

[6]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04-1949)[G].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104.

[7] 中国红十字会总办事处.顺德分会救护粤战之报告函[J]. 中国红十字会月刊,1923(21):21.

[8] 岭东红会赶组救伤队[N]. 民国日报,1922-8-30(8).

[9] 中国红十字会总办事处.慈善近録:中国红十字会上海总办事处出发两次救护队救疗潮汕巨灾[J]. 中国红十字会月刊,1922(12):7-8.

[10] 中美人士合力振汕头风灾[N]. 民国日报,1922-8-13(10).

[11] 中美红会救汕灾相继出发[N]. 民国日报,1922-8-12(10).

[12] 红会救护队已抵汕头[N]. 民国日报,1922-8-24(10).

[13] 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汕灾:医队第二次出发[N]. 民国日报,1922-8-26(11).

[14] 红会请加汕头关税拨赈[N]. 民国日报,1922-8-22(10).

[15] 红会请加税振汕灾之复电[N]. 民国日报,1922-8-31(11).

[16] 中国红十字会总办事处.慈善近录:中国红十字会总办事处会同澄海分会(即岭东分会)救潮汕灾之追记[J]. 中国红十字会月刊,1923(21):7-13.

[17] 中国红十字会总办事处.南海分会医队救疗潮汕风灾[J]. 中国红十字会月刊,1923(15):31.

[18] 分会成绩:汕头分会来函(十一月九日到)[G] //池子华,丁泽丽.中国红十字运动史料选编(第二辑).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103-104.

[19] 惨不忍闻之汕头风灾[N]. 民国日报,1922-8-10(10).

[20] 美红会将续有医士赴汕[N]. 民国日报,1922-8-16(10).

[21] 美红会集议救济汕灾[N]. 民国日报,1922-8-17(10).

[22] 中美红会筹振汕灾消息[N]. 申报,1922-8-23(15).

[23] 慈善近録:中国红会要讯两则[J]. 中国红十字会月刊,1922(13):7-8.

[24] 汕头地震成灾之详情[N]. 民国日报,1918-2-26(6).

[25] 红会拨垫地震赈款[N]. 申报,1918-2-23(10).

[26] 中国红十字会敬募广东潮梅地震急振[N]. 申报,1918-2-26(2).

[27] 旅沪潮商关心桑梓[N]. 民国日报,1919-7-2(10).

[28] 周秋光.红十字会在中国(1904-1927)[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47.

[29] 中国红十字会往来函稿[N]. 申报,1918-5-7(11).

(责任编辑蔡银春)

The Charitable Rescue and Relief Activities of the Red Cross Society during the Peking Government Period of Republican China in Chaoshan Region

WANG Hao

(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1, P.R.China)

During the Peking Government Period of Republican China(1912—1927), the branch of the Red Cross organization developed rapidly in Chaoshan area, with the Branch of Chaozhou Red Cross, East Ridge Branch of the China Red Cross the Branch of Shantou Red Cross. During this period, people in Chaoshan area suffered greatly in the frequent natural disasters, continuous wars and turmoil. Therefore, Chaoshan district Red Cross section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Red Cross society of China and parts of the country of the Red Cross section participated in charitable rescue and relief activities. The activities of the Red Cross in Chaoshan area, not only alleviated the local social contradictions while providing disaster relief, but also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Chaoshan society.

The Peking Government Period of Republican China; The Red Cross Society; Chaoshan region; charitable rescue and relief activities.

2016-10-24

2016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近代潮汕地区的慈善事业与社会秩序”(CX2016B188)

王 浩,男,山西介休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K25

:A

:2095-3798(2016)06-0095-09

猜你喜欢
中国红十字会潮汕地区风灾
南疆喀什地区风灾时空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潮汕地区『营老爷』:与神同乐的全民狂欢
新疆南部风灾的空间格局和年际变化特征
潮汕地区太极拳发展现状探析
网络炫富事件中社会舆论的三种期待
潮汕家庭教育中的榜样教育
数字与历史:近代潮汕地区海外移民规模再考察——以数据处理方法为视角
赵白鸽:一位积极并且有领袖能力的领导
红十字会如何摆脱骂名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团治理的范例——一九五○年中国红十字会的协商改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