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德对四渡赤水取胜之功

2016-02-14 18:56李正旭遵义师范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功绩朱德

李正旭(遵义师范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论朱德对四渡赤水取胜之功

李正旭
(遵义师范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摘要:四渡赤水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为摆脱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实现战略转移,在黔、滇、川三省交界的赤水河流域所进行的一场异乎寻常、非常出色的运动战,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作为红军总司令的朱德在此次战役中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其功至伟,他熟悉黔滇川敌情,为四渡赤水取胜之关键;熟悉黔滇川地情,为四渡赤水取胜之基础;熟悉黔滇川民情,为四渡赤水取胜之根本;熟悉山地游击战术,为四渡赤水取胜之锁钥。

关键词:朱德;四渡赤水;功绩

四渡赤水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为摆脱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实现战略转移,在黔、滇、川三省交界的赤水河流域所进行的一场异乎寻常、非常出色的运动战,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作为红军总司令的朱德在此次战役中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其功至伟,不可小觑。然而过去在研究“四渡赤水”的有关论著中,朱德对这次战役之功却鲜有人提及。有感于斯,笔者不揣谫陋,以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刨掘梳理相关史料,揭示朱德对四渡赤水取胜之功,希冀能为促进朱德军事思想与实践研究略尽绵薄之力,从而也能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后发赶超中受到启迪,提供某些精神动力。

概而言之,朱德对四渡赤水取胜之功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熟悉黔滇川敌情,为四渡赤水取胜之关键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军事斗争中,如果能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分析透彻,了如指掌,打起仗来就不会有危险。这是战争中一条重要的指导性原则,它彰显了“知己”、“知彼”的重要性。所谓“知己”就是指对自身条件进行严格审查,分析己方长处和短处所在,以便扬长避短,达到以己之长攻敌之短的目的。所谓“知彼”就是指对敌方的力量能进行深入的了解,分析敌人的优势和劣势所在,以做到避敌之强攻敌之弱的目的。可见,在战争中,做到“知己”和“知彼”不可谓不重要,它是趋利避害、夺取胜利之关键,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朱德作为长期从革命斗争中逐步成长起来的红军总司令,具有与红军战士打成一片的天然禀赋,凡事都能亲力亲为,身体力行。毋庸置疑,他对自己所统率军队的优势和劣势知根知底,无需笔者赘述。不过,最为难能可贵的是,朱德对黔、滇、川三省敌情也同样熟悉。朱德出生于四川,自投身军旅之日起就一直在滇军中供职,历任滇军的班、排、连、营、团、旅长。在近代战争史上,滇军与黔、川军素来交往频繁、关系密切,尤其是在民国时期,各派军阀为了争做西南王彼此混战不断,历时数年。通过长期腥风血雨斗争的洗礼,朱德对西南各派军阀的形成演变、作战特点、强弱优劣,以及兵力分布等方面都能洞若观火,一目了然,从而使他在军事决策中能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针对不同军阀,采取不同策略,以尽量保证决策之正确。在四渡赤水中,朱德一方面对实力较弱、以双枪(鸦片烟枪加步枪)著名、不堪一击的黔系军阀王家烈部采取了硬碰硬的策略。1935年2月15日,朱德着手部署回师黔北的行动计划,在电示各军团的电文中,将“东渡赤水河,消灭黔敌王家烈军”作为二渡赤水的主要作战目标,并且对渡河地点的选择,以及渡河成功后的进军方向都作了具体安排,“先由林滩经太平渡至顺江场地段渡过赤水,然后分向桐梓地域前进,准备消灭由桐梓来土城的黔敌,或直达桐梓进攻而消灭之。”[1]P127中央红军各部遵照朱德的周密部署、精心安排,由太平渡、二郎滩等渡口二渡赤水河,在短短五天之内,再取桐梓,攻克娄山关,复克遵义城,取得了长征以来首次大捷,形成了创造滇、黔、川新苏区的更有利条件。对于这一罕见的辉煌胜利,红三军团十一团政委张爱萍在《西江月·遵义大捷》一诗中赞赏有加:“夺得娄山天险,直下遵义月明,鏖战竟日老鸦岭,援敌两师丧尽。长征首获大捷,转战历数艰辛,欢声动地如雷鸣,遥望万山横亘。”与之相反,蒋介石却大为哀叹:这是“国军追击以来的奇耻大辱”。另一方面对武器装备精良且战斗力较强的川系军阀刘湘部则实行避精锐之策。在土城之役中,朱德针对川军后续部队迅速增援,反击异常凶猛,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实际,为保存红军实力,避开敌人主力,使红军变被动为主动,并在运动战中分散、消灭敌人,毅然决定放弃原定由赤水北上,从泸州至宜宾之间北渡长江的计划,主动撤出战斗,以土城和元厚作为渡河点,挥师西渡赤水河,轻装向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四川古蔺、叙永地区前进,以便寻机北渡长江,这就使我军避免了可能会遭受的更大伤亡。试想,倘若敌情不明,就不可能做到避敌之强、攻敌之弱,取胜更无从谈起。可见,朱德熟悉黔滇川敌情,成为四渡赤水取胜之关键。

二、熟悉黔滇川地情,为四渡赤水取胜之基础

“知天知地,胜乃无穷。”这是军事家恪守不变的信条。倘若在熟知敌我双方情况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了解天时和地利,胜利就会一个接着一个,不可穷尽。这清楚地表明天时、地利是影响战争胜负一个重要因素,是指挥作战不可或缺的辅助条件,因为在熟悉地情的背景下,摆兵布阵,可以主动选择有利地形而避开不利地形,从而得地利之多,这就为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三国时,兵败街亭的马谡就是因为不懂得地利之妙用,轻易放弃了有利地形而选择了不利地形,从而使诸葛亮北伐中原功败垂成,留下千古遗恨,其教训不可谓不深。朱德早年革命活动足迹遍及黔滇川三省境内,对其间的地情极为熟悉。早在红军开始长征之前即1909年至1922年,朱德曾先后六次往返滇黔川边,如1909年春,朱德心怀鸿鹄之志,为报考云南陆军讲武堂,不惜千里迢迢,孤身只影,从南充步行至成都,又从成都启程,途经川之乐山、宜宾,滇之昭通、会泽,直达昆明,长途跋涉历时70余天;1921年春,随入川滇军返回昆明,驱逐滇督唐继尧;1922年3月,唐继尧乘滇军响应孙中山号召进行北伐、昆明空虚之机,纠集旧部返滇,对昆明发动突然袭击,朱德被迫离开,辗转前往川边,越滇北,渡金沙江,经过会理,顺利抵达南溪。对于这些非同寻常的人生经历,后来朱德在回忆中说:“1921年9至10月,我当上了云南省警察厅厅长。那时,唐继尧卷土重来,他追了我二十天,我还是带了一连士兵逃了出来。另一个同伴也带了一连人和我一起逃走,但他被唐继尧捉住,受刑致死。我带领一连逃难的士兵到了西康,所走的路线正是后来1935年红军长征的路线。”[2]P39可见,朱德早年对黔滇川地情之熟悉程度非同寻常,在十余年后红军四渡赤水中其影响依然存在。此外,朱德对黔滇川地情之熟悉,还可从国民党高级将领之间往来函电中获得佐证。1935年1月,龙云、刘湘在往来函电中就是根据朱德熟悉黔滇川地情准确判断红军行军路线的。滇系军阀龙云电文称:“红军多系江西客籍,除朱、罗(炳辉)在滇军做过事外,余多不熟悉地理民情”,他据此认定红军在滇落地生根很困难,“红军如入滇,过路是上策,久据是下策。”[3]P63川系军阀刘湘电文称:“朱、刘(伯承)、聂(荣臻)是四川人,与川军有关系”,他据此推测红军必定入川,“与徐(向前)、张(国焘)会合”,[3]P59因而回湘与贺龙会合的可能性极小。事实也的确如此,遵义会议后,在敌人各路大军分进合击的严峻形势下,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从遵义地区北上,在宜宾、泸州之间北渡长江,进入川西北,同红四方面军会合,北渡长江之所以选择在宜宾和泸州之间,就是因为“朱德、刘伯承曾在川军任过职,了解这段江面较宽,水流较缓的情况。”[4]P106在四渡赤水中,由于朱德对此间地情极其熟悉,行军作战,往往考虑周全,巧用地形,实得地利之多,这就为红军取胜多增加了一份把握。如所周知,四渡赤水是一场规模宏大、惊心动魄的运动战,也可以看作是实力强大到一定程度后随势变通的游击战。“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是运动战的基本特点,而运动战进行的前提条件就是必须拥有一块既广袤又熟悉的区域。四渡赤水是在黔滇川三省交界的赤水河流域进行的,此间山脉纵横,重峦叠嶂,地形颇为复杂。明代贵州提学使吴国伦在《赤虺河》一诗中写道:“万里赤虺河,山深毒雾多。遥疑驱象马,直欲捣岷峨。”当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途经赤水河畔时亦感叹:“万倾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也低头。赤虺托起擎天柱,饮尽长江水倒流。”更有甚者,此处还部署有几十万敌军拼命围堵,被蒋介石称之为红军的“绝地”。在如此险象环生的境遇下,正是由于朱德对此处地情极为熟悉,才能够指挥红军在如此“绝地”避开不利于作战的地形,选择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避实击虚,声东击西、忽南忽北,不断造成敌人的错觉和失误。从而,使中央红军在广阔的战场上如入无人之境,在敌人重重封锁之中迂回穿插,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最后完全冲出了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圈子,真乃是“吉人自有天相,绝处也会逢生”。质言之,朱德熟悉黔滇川地情,为四渡赤水取胜之基础。

三、熟悉黔滇川民情,为四渡赤水取胜之根本

毛泽东有一句经典名言:“兵民是胜利之本”[5]P59这就是说,民众是进行革命战争的主体,是革命战争获得胜利的根本力量。朱德出生佃农,童年时代,家境贫寒,四、五岁就帮助母亲在田里干活,从小就养成了劳动习惯和艰苦朴素的本色。成年以后,虽贵为红军总司令,其本色依旧,终其一生,均能与民众同甘共苦。在四渡赤水中更不例外,朱德总司令在土城时,曾到码头去找船工们聊天,宣传寻求解放的革命道理,号召工人组织起来,要拧成一股绳,经常聚集议事,“赤水河上下的船工团结一心,才有斗争力量。”当时赤水河船工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朱德总司令,和蔼又可亲;官兵都平等,团结一条心;打倒反动派,消灭白匪兵;翻身得解放,当家作主人!”[6]P94就在朱总司令的亲切关怀和启发教育下,船工们在红军走后立即联合起来,成立了一个行会,俗称“船帮”。推选从小在赤水河上拉纤索的彪形大汉袁应龙做龙头。袁应龙上任以后,立即带领船工三人一伙,五人一群,摆谈“国事社情”,宣传红军打土豪、分田地的主张,反对船老板克扣工钱。由于朱德是四川人,又长期在川黔滇生活和从事革命活动,所以,他对三省之民生状况极其熟悉,能够依据不同民情,采取不同对策,以激发广大民众支持、参加革命。朱德每到一地要求红军战士开展打富济贫活动。在土城期间,朱德针对当地穷人“日无逗鸡之米,夜无鼠盗之粮”,一天两餐“照得见人影”的稀粥都喝不上的窘境,打开富家粮仓放粮,打开盐仓放盐,施舍救济穷人;[6]P93马鹿坝80岁的罗章云老人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红军在他家院坝里,看见他们兄弟二人赤裸着身子,当即送了一条裤子给二弟罗子民穿;[6]P110红军在醒觉溪坳口杀了当地恶贯满盈的曾老堂等八个土豪劣绅,把他们的粮食、物资分给老百姓。[6]P173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红军一到春雷震,土豪劣绅无踪影。打开仓库浮财分,劳苦大众笑盈盈。”[6]P141还有一首顺口溜:“红军过赤水,分盐分浮财,土豪把头低,百姓笑开怀。”[6]P143不仅如此,为了提高干人的政治思想觉悟,朱德在土城时还要求红军的政工宣传人员,开展政治思想宣传工作,宣传党的政策,抗日主张,红军宗旨,以唤醒民众。政工宣传人员按照朱德的指示精神,用石灰、墨炭在房板壁和崖壁上刷写、张贴标语:“红军是咱穷苦人的队伍,是为穷苦人打日本、打天下的!”“白军弟兄们赶快拖枪投奔红军,到抗日前线去打日本鬼子!”[6]P92现马鹿村泥河沟老房子的石墙壁上,仍留下了红军当时有用墨汁书写的标语“组织抗捐军,反对苛杂税”。[6]P110由于朱德竭力维护干人的根本利益,故得到干人的真诚拥护。他们纷纷涌跃参加红军,在桐梓,“群众以实际行动拥护红军就有毛文西、李福宝、赵春、段子波、李怀山、刘顺清等七、八百人报名参加红军”。[7]P9在马鹿坝,一个绰号叫“猴儿”的徐姓少年,再也忍受不住旧社会国民党反动派的欺压,见红军的队伍来了,以满腔的热情,跟随红军一起踏上了革命的征途。[6]P110他们有的给红军带路充当向导,红军来到桐梓后,道路不熟,就有北街的群众郭春林、庞学礼帮红军带路到夜郎、官店、习水一月有余。[7]P9隆兴穷苦人胡明清,到土城赶场回家,在石高咀为红军一个炮兵连带路,沿着高涧漕、凤凰咀、顶兴场,到斑鸠井红军团指挥部。[6]P174他们还有的冒险救治受伤的红军战士。在青杠坡战斗后,有一个名叫赵文彬的人,与自己的母亲、哥哥一起,救护了两个血迹斑斑、泥污头脸处于昏迷状态的红军。[6]P151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诗歌反映了红军与干人之间亲如骨肉,情如鱼水的关系:“红军干人心连心,鱼儿和水永不分。红军爱民如亲人,干人永远跟红军。红军打仗为穷人,穷人一心向红军。鱼水深情说不尽,红军穷人骨肉亲。”[7]P139这些干人以不同方式给予红军大力支持,从而为四渡赤水注入了不竭动力。可见,朱德熟悉黔滇川民情,为四渡赤水取胜之根本,可谓实至名归。

四、熟悉山地游击战术,为四渡赤水取胜之锁钥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朱德创造性地发明了一套机动灵活的山地游击战术。这一战术形成于其在云南当营长期间。当时,他率部驻守在云南的开远、临安等荒僻边远之地。那里天气炎热,雨水过多,疫疠流行,生存环境极其恶劣,军事斗争非常严酷,既要防止法帝国主义侵略,又要到深山老林中追剿土匪。为在此环境下求得生存和发展,朱德创造了机动灵活的山地游击战术。1922年,朱德反军阀唐继尧的斗争以失败而告终,由于在云南无法立足,只好返回四川,当地军阀刘湘、杨森素来仰慕其卓有成效的机动灵活山地游击战术,竟然以师长之职虚位以待,希望能为其所用。对此,朱德本人曾直言不讳地说:“刘湘所以对我为他效劳感兴趣,是因为我的特殊战术已经出名,令人害怕。我这一套对付专制军队很有成效的战术,主要是驻在印度支那边界时,跟蛮子部落和土匪作战的经验中学到的机动游击战术。”[8]P3后来,朱德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军事时,结合自己过去丰富的作战经验,提出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关于武装斗争的战术思想:“部队大有大的打法,小有小的打法,打得赢就打,打不贏就走。”[9]P40到1928年,朱德对自己身经百战的野战实践经验进行了初步总结,概括为山地游击战的“十六字”诀,即“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聂云臻元帅在纪念朱德诞辰100周年的讲话中曾经提到此事,他说:“朱德同志通过实践,摸索出了一套有效的打法,然后上升到理论,提出了有名的十六字诀,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肯定。”[10]P211正是由于朱德对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战术稔熟于胸,从而使他后来在指挥四渡赤水之战时表现得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将山地游击战与运动战巧妙结合,融为一体,使之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给人以出神入化、神出鬼没之感。朱德深知战争胜利之锁钥在于以战情变化为依归,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战略方针和具体的作战计划。鉴于黔北地处长江、乌江之间,中间横贯赤水河,回旋余地有限;加之人烟稀少,少数民族众多,经济落后等情况,遵义会议决定放弃黎平会议所提出的建立川黔边根据地的计划。在此会议上,朱德积极参与制定四渡赤水的战略方针,即北渡长江在成都西南或西北建立根据地的方针。遵义会议后的第三天即1935年1月20日,朱德在桐梓发布《关于渡江的作战计划》,该作战计划提出了当时红军野战部队的基本方针是“在由黔北地域经过川南,渡江转入新的地域协同四方面军由四川西北方面实行总的反攻,……并争取四川赤化。”[11]P369为了实施北渡长江,转入四川这一新的作战计划,红军野战部队目前的任务是“由松坎、桐梓、遵义地域迅速转到赤水、土城及附近地域,渡过赤水,夺取蓝田坝、大渡口、江安之线的各渡河点,以便迅速渡江。”[12]P92-93同时,还对这一任务万一遭到失败作了另外的考虑,“在沿长江为川敌所阻,不能渡江时,我野战军应暂留以上川南地域进行战斗,并准备渡过金沙江,从叙州上游渡河。”[12]P93实际上,这一精心制定的作战计划与后来战情变化可谓不谋而合、异曲同工。由于作战计划天衣无缝且切合实际,中央红军于1月29日胜利结束了一渡赤水战役。从此,中央红军从容进入川南,准备北渡长江。但因蒋介石极速调集各路大军从四面八方向川南猛扑过来,企图在此将红军彻底围歼,基于战情的再次变化,北渡长江的作战计划流产。面对严峻的军事形势,朱德充分发挥其机动灵活山地游击战术,出色地组织指挥了二渡、三渡、四渡赤水战役,成功地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这一机动灵活的山地游击战术的确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此可以从当时流传着的一首民歌反映出来:“赤水河,来回过,战术机动又灵活,川军不解叫转圈,滇军糊涂说推磨,难倒刘湘和薛岳,老蒋搔头莫奈何。运动战,真不错,牵着白军团团磨,要快要慢要停歇,想打想走我掌握,生龙活虎铁红军,川滇黔边伏恶魔。”[6]P138概言之,朱德熟悉山地游击战术,为四渡赤水取胜之锁钥,可谓名符其实。

综上所述,自遵义会议后,红军总司令朱德凭借熟悉黔滇川三省敌情、地情、民情这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巧妙运用机动灵活的山地游击战术,率领3万多中央红军在赤水河畔与40万敌军从容周旋,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避实击虚,声东击西,从而粉碎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使红军绝处逢生,变被动为主动,成功实现了战略转移,其功至伟。在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缩短东西部差距的今天,其战功仍不乏启迪意义。

参考文献:

[1]费侃如.红一方面军长征日志[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2006.

[2]朱德.我认识到中国革命必须更深入进行,必须像俄国革命那样彻底[A].高志中.向党旗宣誓:老一辈革命家入党故事[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围追堵截红军长征亲历记》编审组.围追堵截红军长征亲历记——原国民党将领的回忆(上册)[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

[4]于俊道,张继禄,文勇.纪念朱德诞辰110周年[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5]谭希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20个命题[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2.

[6]何世灿,曾强.红军长征在赤水[M].赤水:中共赤水市委宣传部,2010.

[7]中共桐梓县党史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红军长征在桐梓[M].桐梓:中共桐梓党支工作委员会办公室,1988.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朱德自述[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9.

[9]中央文献研究室.朱德年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0]王乐平.领袖风格的练就: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的领导风格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

[11]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资料集成(上册)[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

[12]王廷科.红军长征研究[M].成都: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

(责任编辑:魏登云)

On the Contributions Made by Zhu De to Siduchishui Campaign

LI Zheng-xu
(Zunyi Normal College,Zunyi 563002,China)

Abstract:Siduchishui is an extraordinary campaign in which the Central Red Army succeeded in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ic shift and fled from the besieging of Kuomingtang Army in the area of Chishui river,a glorious and miraculous chapter in the history of Long March”.As a commander in chief,Zhu De made lots of contributions:his familiarity with the opposers in the area was a key factor in this campaign;his having a good command of the grass-roots condition was the core of the campaign;and his having an intimate knowledge of the guerrilla tactics in mountains was the key to the triumph of this campaign.

Key words:Zhu De;Siduchishui campaign;contribution

中图分类号:K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583(2016)-0025-05

收稿日期:2016-02-1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遵义师范学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研究项目(15KRIZY011)

作者简介:李正旭,男,贵州余庆人,遵义师范学院纪委书记。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党风廉政建设、区域经济。

猜你喜欢
功绩朱德
不必要花的钱
卖梦店
特殊的生日礼物
如果让我许一个愿望
聆听东方与西方的朱德群
刘邦妙喻刀箭说功绩
被吹捧出来的名将
国共两党抗战功绩之比较
李大钊推动冯玉祥策应北伐的历史功绩
辛勤创业 功绩永存——彭总在50年代对我军建设的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