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交际的阐释

2016-02-15 16:53苑青松
中学语文 2016年16期
关键词:言说谈话言语

苑青松

口语交际的阐释

苑青松

“语文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实践活动五个内容板块。”①在语文的五大内容中,口语交际是传授得最少及最难教学的内容。本文以动物行为学的四种交际形态为理论基础,对口语交际的基本机制作出阐释。

一、四种形态:口语交际研究的原点思想

英国动物学家莫里斯通过对172种猿猴进行研究,发现猴类之间存在着四种交流形态,即“整饰性交谈 (grooming talking)、信息交谈(informationtalking)、情绪交谈(mood talking)和探索性谈话(exploratory talking)。”②

整饰性交谈(grooming talking)是在社交场合进行的、毫无实在意义的、礼貌性的闲谈。“今天天气真好!”“近来看过什么好书吗?”就是这样的闲聊。这种谈话与重要的思想或信息交流无关,它不表现谈话人的情绪,也没有美的愉悦感。其作用是加强见面时微笑的效果,维持社会的亲和力。今天西方的鸡尾酒会,主人及时提醒陌生朋友之间超过三分钟的交谈以使大家获得更多交际的情形就属于这种交谈形式。

信息交谈(information talking)是指哺乳动物在独特的、与生俱来的叫声基础上学会的一套更复杂的声音信号。这些声音单位,经过组合和重新组合就形成了信息交谈,它使人类的祖先不仅能指称生活环境中的事物,而且还可以指称现在、过去或将来的东西。直至今天,信息交谈仍然是人类最重要的语言交流形式。今天的新闻联播、访谈节目就是这种交谈形式的典型化发展。

情绪交谈(mood talking),语言传播信息的功能发展之后并没有停止,它还在发展并获得了另外一些功能,这就是情绪交谈。情绪性交谈并非必要,因为我们并没有失去表达情绪的非言语信号。在疼痛引起的大叫之后,紧接着便是“我受伤了”的言语信号。愤怒的咆哮也时常伴之以“气死我啦”之类的话语。有时非语言信号并不是以纯粹的非言语形式出现,而是表现在一种声调之中。“我受伤了。”可能伴之以哀鸣或尖叫的音调。“气死我啦!”伴之以咆哮或怒吼。在这种情况下,声调并不因后天的学习而发生变化。它与哺乳类动物非言语的信号系统十分接近,甚至狗也能理解其中的涵义,更不用说人了。在最粗暴和最热烈的情绪交谈中,表现情绪的谈话在言语交际中几乎是多余的。其实,不说话也能传达当时的情感。言语交际的价值在于:它能使情绪交流表现得更微妙、更敏感。文学作品是它今天的发展形态。

探索性谈话(exploratory talking),是为谈话而谈话、审美性谈话。它也可称为游戏式谈话。这种形态的谈话和另一种信息传递形式——绘画一样,已成为审美探索的中介。

动物交谈形态是动物社会性的必然反应,它折射出个体交际的本能表现,是研究人类现代口语交际的原点性理论。

二、情景和信息:口语交际内容机制的双重逻辑

口语交际是个体面对面的交际行为,“面对面”意味着个体的言语行为必须在某种场域中进行,因此,言语情景和言语信息是口语交际内容的基本组成,二者相互关联、此消彼长。

(一)口语交际中非言语性内容:情景

交际者之间非语言性的梳理行为,折射为两方面的具体内涵:一是梳理行为意味着交际者处在某种特定的情景中;二是梳理动作意味着个体在特定情景下的社会化反应。梳理行为充分说明了情景是口语交际内容的重要一维。

何谓情景?情景对口语交际的影响机制是什么?这决定着口语交际的走向与成败。

情景是指景与情的依存状态,景是自然世界的存在面相,表现出客观性;情是指人心情意的表现面相,呈现出主观性;景对情具有影响性,一方面情随着景的变化而变化,即有什么样的景就有什么样的情;另一方面情与景显现的比重也是随着交际的过程而变化。舞台剧的舞台格调是对情景的最好隐喻,舞台的颜色、格调、大小等决定着剧情的走向和演员的表演,只不过它是根据剧本的基调而人为设置的。而口语交际中的情景是交际之前的自然存在,不是人为设置的,场景对存在于其中的人有着特定逻辑的制约作用,这种逻辑制约主要体现在对人的情意影响上,其影响方式虽是隐性的发挥,但发挥的作用却是强烈的,如若不能较快地适应,它有可能使人顾此失彼、茫然无措,人本有的技术性能力无从发挥。因此,情景是口语交际的第一决定要素,但因为它隐性的作用发挥方式,人在口语交际的先前准备时极易只注重交际内容而形成对交际背景的无意识忽视。

情景决定着口语交际的训练必须在真实的场域中进行,任何仿真、模拟都不可能达到预定的效果。实践课程的课程目标就是训练学生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是口语交际训练的主渠道,因此,作为课程来说,书本里是不存在真实情景的,应该在课本之外,尽可能多地为口语交际提供真实的情景,诸如辩论会、读书会、志愿者活动、访谈、调研、社会服务等。

但是口语交际中的情景对于有些交际者来说是陌生的。如何超越陌生感是口语交际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梳理性交谈中的梳理行为为我们提供着很好的思路,猴子之间试探性地相互梳理旨在消除敌意或陌生感,是对自己所处情景的适应过程,交谈的技术材料不是言语而是非语言性的动作,这在口语交际里有着特殊的价值。在口语交际的初始阶段,什么都不做,交际不会发生;过多的言语行为也会使对方有种随意和不受尊重之感,此时,适当的动作恰恰能弥补上述两种情况的缺憾,既能使交际双方去陌生化,也能收获受尊重感。据此,我们可以在口语交际上获得相应的经验,即在口语交际的初始阶段,交际者要注重“梳理动作”的选择,诸如握手、点头、让座、关门、为对方整理一下桌椅、微调一下茶杯等等,但动作一定要得体,这些“梳理”动作可使对方获得亲近感和受尊重感,也可使对方原有的戒备心理消失,非言语的“梳理动作”为言语性的交际奠定了基础,交际情景对交际者的制约随之减弱直至消失。

(二)口语交际中言语性内容:言说

情景阈限的突破是为了更好地言语性交谈,言语才是口语交际的根本凭借,也是口语交际第二维度的内容。口语交际的目的是信息的传输和获取,言语作为交际的凭借,存在着一定的人为指标和技术指标,比如音质、内容、逻辑、顺序等,正因为如此,它是可设计的。

口语交际决不是率性而为的随口之言,它受制于两个方面:交谈内容和交际对象。

就内容而言,不能无病呻吟、泛泛而谈,要中心突出、富有逻辑。

下面是一位考研青年与导师第一次见面的交际——

导师:你是个什么情况?

青年:谢谢老师的接见,此次拜访,主要是想向老师汇报一下我的情况,渴求得到您的指导。我的情况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中国的学我都上过了,中国的学我都教过了。”并不是我的学问有多好,而是我的起点很低,我在不断地学习中取得了中专、大专、本科、硕士的学历;在不断进取的过程中,小学、中学、高中、大学我也都教过。到现在,我才真切地体会到“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因此,想在您的门下攻读博士学位。

导师:你的硕士在哪里读的?

青年:是在贵州。

导师:贵州?

青年:贵州虽地处偏远,但却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在那里,我发现了一个难得的研究地。它使我在语文教育的研究上有了新的思路,即在语文之外看语文,运用人类学的范式来观照语文,这有可能获得新的东西。正鉴于此,我十分迫切地需要您的指点。

导师:看得出你对贵州很有感情,以后想在那干吗?

青年:贵州山高路险,但资源丰富,山里有着丰富的铁矿、铜矿、金矿等矿藏,但我认为贵州最需要开发的是脑矿,那里最缺的是人才,学校的老师都说我要能考上博士,就等于给贵州的语文教育种下了一粒种子,假以时日,一定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关乎着我个人,也关乎着贵州。我想成为“贵州的种子”,希望得到老师的指导。③

在交际中,青年将个人履历、学术特质、未来规划表达得自然、清晰。

就交际者而言,“学会言说、学会倾听”是一对统一的原则,很多时候人们只注意学习言说,而又有谁去学习倾听呢!但言说和倾听任何一方的失衡,就预示着交际的中断。动物行为学中的情绪性交谈和探究性交谈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仅就信息而言,情绪性交谈并没有实质性价值,但这是交谈持续下去必需的情感机制。“面对面”标示着口语交际情景的实际存在,这决定着言说者和倾听者首先必须拥有互相尊重的真实情感,只有互相尊重才能产生互相接纳和倾听的心理。其次,交谈者的说话风格一定要与所谈内容的性质相匹配,情感的加入主要是为着信息传递效果的增强。第三,口语交际是交际对象之间的互动行为,说话者的言语与倾听者的情绪犹如自行车链条的联动一般,这要求对话双方要放弃胸中先入为主的东西,尽量找到契合点;倾听者的素养首先表现在耐心上,失去耐心,先入为主的东西就会进入,对言说人的言说会产生一种排斥力,对话实际上从失去耐心的那一刻就已经终止。因此,口语交际不是一面之词或单口相声,而是交际双方的联动行为。

下面是一个失败的交际示例——

背景: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不久,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成立了一个世界宪章起草委员会。在这个委员会中,有两位性格迥异的人——意大利文学教授兼著名诗人博尔杰塞,另一位是端庄稳重的哈佛学院院长兰迪斯。

过程:有一次开会,博尔杰塞向众人侃侃而谈,渐入佳境之后,他的声调变得铿锵起伏,双眼放光,越讲越有文采,既富于激情,又充满诗情画意,一下子把在场的所有人打动了——当然,只有一个人例外。

结果:结束后兰迪斯盯着博尔杰塞低声说:“简直是哗众取宠,一派胡言!少来这一套!”博尔杰塞也气愤极了,冷冷地用手指对着兰迪斯说:

“下次你再说这句话时,给我们笑一个,行不行?”④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场面?

很明显,言说者既违背了交际内容的性质,也没有注意到谈话对象的反应。当然,倾听者的反应也太过分,谈话的结果自然也非常糟糕。

三、中心思想和思想中心:口语交际建设的并行机制

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教育的核心素养,而现实情况却是,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能力中最弱的一环,究其缘由,一是中国传统“讷于言,敏于行”说话观的限制;二是口语交际作为教学内容的缺失。口语交际涉及到不同的交际个体,因此,口语交际课程的构建充满着特殊性和复杂性,它的构建只能是方向性的指示,其基本思路大致表现为两个关键词:中心思想和思想中心。

中心思想是指话语思想,即要表达内容的中心,交际者如何把要表达内容的中心思想传递给对方是交际的现实需要,也是一种艺术化的体现。但口语交际的灵魂是交际者思想中心的体现,思想中心是指人以固有的学识、修养、经验形成的对事物的看法,个体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和经验认知,才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中心,这样,对生命尊重的意识才能走向自觉,此时的言说和倾听也才能真正体现言语生命的本质,这是口语交际艺术之上的艺术,也是口语交际“真正的艺术”。

此文系河南省教育厅2014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周派名师工程”四大基础性课程构建研究(2014-JSJYZD-057)阶段性成果。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②莫里斯,何道宽译:《裸猿》,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15页。

③苑青松:《语文:言语生命的赋形》,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275页。

④莫提摩·阿德勒,林乔滨译:《如何说清楚听明白》,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版第163页。

[作者通联:河南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

猜你喜欢
言说谈话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阿来《云中记》的死亡言说及其反思
“行走”与“再现”——论梅卓散文的言说姿态和藏族风情
班主任的谈话艺术
师生之间无法言说的梗
师生之间无法言说的梗
正确理解术前谈话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关于冬天
(1)阅读理解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