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母爱作品的教学思考

2016-02-15 16:53董兴华
中学语文 2016年16期
关键词:史铁生错位母爱

郑 艳 董兴华

史铁生母爱作品的教学思考

郑艳董兴华

在作家史铁生的众多散文作品中,母爱是一个不可忽略的话题,他的《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合欢树》三篇文章被选入不同版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之中。我们不禁要问,在众多抒写母爱的文章中,为什么偏偏这些文章经过多次教材改革而仍被选入其中呢?到底是什么使它们经久不衰,让教材编者如此难以割舍?我想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母子情之外,它一定有更值得我们深思和感悟的地方。笔者做了如下的思考。

一、当前史铁生母爱作品的教学现状

大多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于教材的处理都会不同程度地参照教学参考书,对于参考书中的教学建议也存有很大的信任度,史铁生的这几篇被选入教材的文章也不例外。例如《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虽然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上,因为执教者的不同会有细微的差别,但是根据教学参考书的教学建议,教师通常会把教学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文章的主题以及题目的寓意;

2.分析文章的叙事线索及其所附着的人物情感;

3.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忏悔之情;

4.重点理解“我”与母亲对话的语段,体会“我”的任性和母爱的伟大。①

同样,曾多次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我与地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基本上遵循教学参考书的教学建议来进行教学。由于现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未选编《我与地坛》,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选了此篇,所以这里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参考书为例。苏教版的教材编写与人教版不同,它通过设置不同的主题来编选教材。在这种编写原则下,《我与地坛》被编入了必修二“珍爱生命”这一板块中。因此,教学参考书根据教学目标的确立,通常有如下几点教学建议:

1.感受文中传达的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培养珍爱生命的思想意识;

2.通过多角度地观察生活来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培养对外界事物的感受力和思考力;

3.揣摩心理描写相关语句,学会运用此手法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4.分析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法,并能尝试运用;

5.品味作者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提高自身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②

从这些教学目标的设定可以看出,其教学重点主要集中在引导学生对生命、生存问题的思考。

因《合欢树》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本中,不作为教学重点篇目,教师通常以鉴赏方式处理,故这里不加细述。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在当前语文教学实践中,关于史铁生母爱作品的解读,其重心主要集中在感悟母爱的伟大、体会作者的怀念与忏悔以及对生命、生存问题的深刻反思上。不可否认,解读这些固然可以从不同侧面体现史铁生母爱作品的价值,但是笔者认为,在教学中仅仅关注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它应该有更为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之处。

二、母与子之间双重错位的爱

隔膜与错位会使双方的情感慢慢地变成两条平行线,即使双方用尽全力也永久无法交汇。因此,越是那种互不理解、互相隔膜,直至大梦方醒却发觉为时已晚的爱,越能直指人心。史铁生笔下的母子之爱就是这样,它就像两条平行线,虽然各自都爱得浓烈而真诚,却没有等到相互交汇的那一天,这种爱的错位正是最震撼人心的地方,这是史铁生母爱作品最独特之处。

(一)母亲全力爱儿子时,儿子却在排斥和拒绝

第一重错位表现在,病入膏肓的母亲用尽全力在爱儿子时,受命运打击的儿子一心沉浸在自己悲伤的世界里,他没有心力来感受和理解这份爱,甚至他对母亲的爱是排斥和拒绝的。作者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交代了自己的不幸:“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③于是就有了《秋天的怀念》开篇中作者的自述:“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④面对着暴怒无常的儿子,母亲没有责备,更没有放弃,她总是静静地躲出去,在远处默默地注视着儿子。已经满身病痛的母亲一心只扑在儿子身上,她想尽一切办法想要帮助儿子好好活下去。在儿子被病痛折磨的那些日子里,母亲必定是惶惶终日,因为儿子的痛苦与焦虑在母亲那里是要加倍的。直至她昏迷前心里仍然放不下她那残废的儿子和还未成年的女儿。可以说,母亲是用生命在爱着自己的孩子,然而作为儿子,他不知母亲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残疾之初的他对母亲的担忧、关爱视而不见,毫不领情,甚至是厌烦和抵触的。因为那时的他抗拒着一切美好的事物,包括母亲那小心翼翼的爱。殊不知,他的每一次排斥,都在刺伤着母亲那颗为儿子不幸命运悬着、揪着的心。

(二)儿子情感被唤醒时,母亲已永久离开人世

第二重错位表现在,不幸的儿子终于迈过了人生的这道坎,能够理解母亲那份艰辛而又浓烈的爱时,母亲却永久地离开了,他再也没有机会向母亲忏悔,更没有机会回报母亲对自己的这份爱了。史铁生双腿残疾之后,他找到了一片属于他自己的园地,那就是地坛。他在这个荒芜的“野地”惶惶地度过了十五年。如今,“野地”似的地坛相对于昔日的繁华而言,可谓是尽显沧桑,正因如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史铁生与地坛有着相似的命运,因为此时残疾的他也是被命运所丢弃的“宠儿”。于是他用心地感受着地坛的一切,随着时光的流逝,他发现园子虽然荒芜但并不衰败,相反处处充满生机与活力。由此他获得了生命的启示:“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⑤此时的史铁生对生命有了新的理解,似乎他也从母亲坚忍的生活态度中明白了生存的意义。当他重振旗鼓想要和母亲一起好好地活下去时,母亲却已经不在了,她没能来得及看见儿子的“重生”就永久地离去了,儿子对母亲这份迟到的理解与爱注定成为了无法挽回的遗憾。

三、史铁生母爱作品的教学建议

(一)课外拓展,互文参照

史铁生的这三篇被选入教材的母爱作品,虽然是被选入不同年级或不同版本的教材之中,但它们的主题是相通的,作家从不同的角度来展现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以及儿子对母亲的无限怀念与悔恨。那么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在讲述其中一篇文章的时候,把其他两篇文章作为参照。例如,在讲《秋天的怀念》时,由于篇幅较短,如果教师只是就文教文的话,学生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就会有所欠缺。事实上,这篇文章除了显而易见的怀念之情外,还隐约地带有作者的悔恨和愧疚之情。如果这时候我们把《我与地坛》《合欢树》选文作为参照阅读篇目,学生就会很容易发现母亲对儿子的爱是如此小心翼翼,而作者对母亲的关心与爱护是如此漠视甚至是抗拒,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秋天的怀念》中母亲想要带儿子去看北海的菊花的原因以及儿子同意后母亲兴奋的反应,母亲避讳“跑”“踩”一类的字眼儿的原因等等。正是因为作者当年对母爱采取的是那样的态度,才会使如今的他在怀念母亲之余更有一份难以排遣的悔恨。因此,在教学史铁生的母爱作品时,语文教师可以将这三篇文章进行互文性解读。

(二)追本溯源,结合原文

很多文章由于篇幅的限制,在教材编写的时候往往会根据编者的意愿有所取舍,这就导致了我们在阅读节选文时,对作者情感脉络的把握会有所缺失。例如,《我与地坛》原文共七节,而教材只节选了与地坛和母亲有直接关系的前两节。被删除的后五节主要记述的是作者在园中经常看见的那几个人物的日常活动以及作者在园中的一些思考。表面看来,这部分内容确实与文章主题的关系不大,但没有对这部分内容的了解,我们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史铁生到底是如何在园中自我“解脱”的。节选文第一部分中颓废的园中依然有生命盎然的事物,这给了作者某种生命启示。被删节部分中,他在园中所看见的各形各色的人物,他们的人生经历同样在某种程度上也给了作者某种感悟。例如,园中经常出现的那个天真漂亮的小姑娘,原来竟是一个智力方面有问题的孩子,于是史铁生又得出了这样一个令人绝望的结论:“由谁去充任那些苦难的角色?又由谁去体现这世间的幸福,骄傲和快乐?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⑥这对于他重新审视命运,对自身的不幸慢慢释然,并最终走出“阴霾”都有一定作用。因此在教学《我与地坛》时,教师有必要把原文中删节部分提供给学生们,帮助他们理解、感受作者这一复杂而又漫长的心理愈合过程。从中,学生们会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作者在与命运抗争时的无助与艰辛。学生自己对这种顽强精神的感悟要远比简单的说教更有意义。

(三)联系生活,读出自己

史铁生用自身的情感体验给我们诠释了母子间错位的爱,这份爱让我们感到沉重与痛惜。但作为语文教师,如果仅是带领学生获得这份情感体验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在学生充分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引领他们联系生活实际读出自己。例如,我们可以引导他们思考:在你们成长的道路上,是否曾厌烦父母那不尽的牢骚?在面对父母各种 “禁令”时,是否曾倔强地抵抗?你们是否感受到了这些唠叨与“不许”背后的理由?如果你觉得你与父母间的爱存在隔膜或是错位,你打算怎么办?我想史铁生写这些文章,除了满足自身情感表达的需求外,也是在警醒、劝告我们所有人不要重蹈他的覆辙。

总之,在教学中对史铁生母爱作品的解读,我们除了引领学生理解深深的母子情之外,更应该带领学生去体会作者与母亲这种爱的错位,以及由这种错位而带给作者的痛彻心扉的悔恨与遗憾,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联系自身,要懂得爱在当下,莫要子欲养时而亲不待!

本文为2014年辽宁省教学改革项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高师院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UPRP20140325.

①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参考书: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13页。

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教学参考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③⑤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3-6页。

④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5页。

⑥史铁生:《中华散文珍藏本,史铁生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页。

[作者通联:郑艳,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董兴华,辽宁师范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

猜你喜欢
史铁生错位母爱
有趣的错位摄影
母爱大于天
去找史铁生
关于史铁生
白色的鸟 蓝色的湖——写给史铁生的信
母爱
母爱的另一面
避免“错位相减,一用就错”的锦囊妙计
特殊的母爱
史铁生:心魂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