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若暂歇古冢事 散作霞光望“呦呦”——“屠呦呦”作文素材微写作点拨

2016-02-15 16:57张银翠
中学语文 2016年26期
关键词:青蒿典籍淡泊

张银翠

莫若暂歇古冢事散作霞光望“呦呦”——“屠呦呦”作文素材微写作点拨

张银翠

【作文素材】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生),女,药学家,中国首位获诺贝尔科学奖的本土科学家,同时获得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毕其一生,致力于抗疟疾研究,终于发现了青蒿素,为患者带来了福音。研究过程异常艰辛——条件差、缺设备,身染肝炎;翻阅医籍,走访中医,又陷困境;从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得到启示,采用低沸点提取青蒿素,取得成功。历经190次失败,得到100%的青蒿提取物。

时下大多数学生选材陷于古冢之事。如“庄子,濮水垂钓,面对楚王千金厚礼,持竿不顾,只愿留骨而贵。”“陶渊明,竹篱密密,杨柳依依,菊点宁静,淡泊为怀。”“嵇康,铁锤击石器,独奏《广陵散》。”若能用当代杰出人物唤醒他们,更能显示论证说理的力度。下面运用不同技法,以微作文形式,多角度解读材料中人物。

【写作点拨】

一、正反对比

对比论证是一种求异思维,从古今中外、大小强弱、高尚低劣等层面进行对比,以使优者更优。其对比方式可以概括为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高中阶段所学文言文《劝学》《师说》《过秦论》,都是正反对比论证的佳篇,虽经千年,依然理正词切,令人叹服。

[论点]淡泊心境,静守初心。

心如明镜,不惹尘埃

静守本心,做一朵绚烂的烟花。

未曾点燃,谁能想像到烟花绚烂之态。静静的等待,只为一瞬绽放。屠呦呦——一位平凡的、淡泊的、不为人知的科学家,埋头药材几十年,只愿为众生求一握救命之蒿,数十年寻找,数十年提炼,终于从古籍中觅得一缕闪光——医治疟疾的良方。数十载时光,容颜凋零,青丝霜染,她恪守着自己的初心,不为红尘所牵扰,不为名利而奔波,甘心做一位平凡的采药人,采一剂济世之药。她不像有的科学工作者那般光彩夺目,为媒体和世人所称赞,但她的成就,她淡泊的心境令众多学者汗颜。

拭目看今日,娱乐界邓紫棋的歌曲《新的心跳》被疑抄袭,商界石油高管被指论文剽窃、抄袭达70%,又有学术界“名士气派”与“脱胎换骨”——田刚论文被指有抄袭李向东之嫌。浮躁的追名逐利之心,冲垮了一部分人的道德底线,熏染了纯洁真诚的初心。坐得住冷板凳,埋头于书典,用青春去奉献者又有几人?屠呦呦用她对名利的淡泊,冷却了多少浮躁的心。

[运用分析]本文作者紧扣时代脉搏,将“淡泊求真”与“追名逐利”两种人生态度进行对比,彰显屠呦呦务实求真的精神,对不良现象、道德毒瘤给予正确的引导。

二、相关类比

将性质、特点在某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就是类比论证,类比论证须找到类比点,据事类义,所选之事一般从三个层面入手:熟悉的、浅近的、具体的,这样才能阐述陌生的、深奥的、抽象的道理,增强说服力。

[论点]创新应立足于从大多数人的需要出发,解决困厄民生的难题。

胸怀苍生,叩响创新之门

沉沉夜幕,寂寂旷野。却有一位盲人,挑灯夜行,路人不明白——盲人不能看见光亮,何以多此一举。哪知盲人说,这既是为黑夜中的行人照明,也是为了让别人看到自己而不致碰撞。盲人用爱心,涤开阴翳的双眼,用他博大的胸襟,温暖了世人。

无独有偶,在治疗疟疾找不到有效药剂的沉沉黑夜中,一个科研团队中,黄皮肤的队员们睁着明亮的黑眼睛,为患者寻找那一方救命的药剂。

屠呦呦的研究团队,明眸救苍生。

上世纪60年代,越南、非洲疟疾肆虐,数万生命,亟待拯救,中国523工程的开展,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应时之需,倾全民之力。下至赤脚医生的家传秘方,上至研究院的反复试验,远至中华医药典籍的精髓,时至屠呦呦的以身试药,终于研究出青蒿素这一良剂,为疟疾患者带来福音。

创新之路在何方?不是获利数亿,名誉等身;而是从大多数人的需要出发,以天下苍生安危为己任,以博爱为帆,以实用为桨,寻找一个新航向。

侵晓鸟窥檐语,雾霾笼盖四野。此乃亟待解决之疾,创新何不叩此门扉?

[运用分析]创新是当下的核心话题,时人稍有新想法、新举措,动辄冠以创新之名。又有一些人仅仅出于利润动机,借创新之名追求高赢利。人道、公平、高效率、大贡献这些衡量创新的砝码已有些倾斜。本文借盲人黑夜挑灯之例,与屠呦呦团队寻找良药相类比,一样的爱心,一样的胸襟。结尾升华主旨——当年屠呦呦团队之举是创新,今日创新之路何在,引人深思。

三、运用比喻

比喻说理多为借形说理,“说理本来是逻辑思维,借形说理就是将它转换成形象思维”“《少年中国说》为了论述老年人保守,青年人上进,用了‘老年人如夕阳,少年人如朝阳……九组十八个形象’”(梁衡《文章五诀》)。宋诗多理趣,如苏轼的《题西林壁》,就借横看与竖看时山体的不同,写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朱熹的《读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都是借形说理、比喻说理的佳句。

[论点]重视对古代典籍的挖掘,服务于当今社会。

钻研典籍萃取精华握青蒿

丹青初炳而后渝,典籍岁久而弥光。数千年历史,数千年智慧,沉淀,结晶,于古墓、野史中;于图书馆、民间。手挼典籍一蕊,突破医学治疟瓶颈。

中国古老文化森林中,树木茂密,静谧深远。时有轻轻的脚步声传来,那是翻阅古籍的钻研者。有一棵东晋古医典大树,根深叶茂,枝叶纷披,蓄积琼浆,内蕴火种。一位研究人员,双眉紧蹙、迈着坚定的步伐走近这棵大树,用她的坚持不懈,用她的聪颖智慧,萃取出古代医典的精华——青蒿一握,水二升渍,绞尽汁。

钻研如燧木取火,朴素而伟大;静心,如临潭照影,简单而深刻。

实验室里,屠呦呦紧锁双眉,凝神细思青蒿素制取方法。困窘之时,思路一转,何不于典籍中寻得契机?她通读《马王堆二号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当读至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尽汁,尽服之”的记载时,她眼前一亮,重新调整提取方法,终获成功。欣喜之余,她深感——沉下来,汲取古人智慧的重要性。

她做到了,她有科学家应具备的博,又有发明家应具备的精,更有智者令人景仰的沉。

[运用分析]将中国古老文化比作一片森林,每一种文化典籍都是其中的一棵大树,智者在森林里吮琼浆、取火种,应用于当今社会,为天下苍生谋福祉。比喻形象、生动。呼吁更多的研究者珍视中华文化瑰宝,静心沉潜于其中,汲取人类发展的智慧。

四、化用诗句

化用诗句贵在入之无痕,使原诗句与文章内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千古佳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即自庾信“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化用而来。化用诗句首先要对原诗句理解透彻,达到信手拈来的熟稔;然后才能因文而需,稍改字词,写出新意。

[论点]勇于担当。

铁肩担责任

太阳之所以伟大,在于它永远消耗自己。

是谁,身先士卒,用小小的身板撑起一片绿色的天地?是谁,默默无闻,用几百次努力开垦出一片生命的草场?是谁,勇于担当,危难之中挺身向前,让九州大地开出一片青蒿绿?

受命于危难之际,这一扛,就是大半辈子,淡去了地位,隐却了名誉。日升月落,寒灯几星;寒暑交替,新绿又生。屠呦呦,柔肩硬脊皆为民。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疟疾肆虐才识巾帼豪情!

[运用分析]题目化用“铁肩担道义”一句,写出了屠呦呦的担当勇气,原对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是明朝忠臣杨继盛反对权奸的绝笔。开头引用谚语“太阳之所以伟大,在于它永远消耗自己”写出了屠呦呦在担当中的奉献精神。分析论证时化用《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结尾豪气满怀,化用郭沫若《满江红》诗句“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青山矗立,不堕凌云之志”。

[作者单位:陕西省法门高中]

猜你喜欢
青蒿典籍淡泊
晚清来华德国人的中医典籍译介及其学术影响
淡泊,在风骨之内
白米青蒿社饭香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与青蒿结缘 为人类造福
甘于淡泊,勇于自强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TPGS修饰青蒿琥酯脂质体的制备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
乡野里的青蒿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