揽昆山之片玉,探艺海之藏珠
——评张志勇新著《敦煌邈真赞释译》

2016-02-15 17:56李朝杰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敦煌词汇

李朝杰

(河北大学 新闻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揽昆山之片玉,探艺海之藏珠
——评张志勇新著《敦煌邈真赞释译》

李朝杰

(河北大学 新闻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我与张君志勇,同窗六载,共事五年,相识既久,交情笃厚,知其学问为人。向时寒窗之下,同为青衿,其勤学好问,慎思明辨,学行堪为吾侪之望。后蒙詹师慧眼,升堂入室,出入规矩,渐成方圆。世人皆知先唐而后宋,然研习艺文,所轨路数,所冯根器,舍此不必拘泥。执一端,可触类旁通。志勇兄先致力于宋,后张拓于唐,可谓入于宋而成于唐者。今番拜读《敦煌邈真赞释译》一书,多有企获。

“邈”即描绘、图画,“真”即人物肖像,“赞”即称赞、颂扬。从文体的角度看,邈真赞乃是“赞”这一文体在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独具特色的一种形态,为“一时、一地、一众”之作。敦煌邈真赞产生于晚唐五代之时的敦煌地区,是为“一时、一地”,故而具有极强的历史性、地域性。邈真赞作者绝大多数为僧人,也有少部分作品出自与僧众往来密切的土著文人手笔,文字中均体现了浓厚的佛教旨趣,明显有别于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流行于“小众”或“僧众”之中,因此称为“一众”之作。正因为敦煌邈真赞有此“一时、一地、一众”的鲜明特点,时过境迁,其后竟不可复睹。赖有敦煌写本传世,近百件邈真赞作品得以保存,成为后人深入研究的宝贵原始资料。荣新江等学者均曾致力于此,有筚路蓝缕之功。然而对敦煌邈真赞的研究尚未止步,一些具体而微乃至悬而未决的问题,尚待进一步探讨和发挥。《敦煌邈真赞释译》一书得以付梓,可谓以往研究工作之延续,亦足以对敦煌邈真赞之研究做一阶段性汇总,兼为后学开一方便门径。该书特点有三:

一是对现存的敦煌邈真赞作品做了一次巨细无遗的梳理,务求全面囊括。在保证量的基础上,进一步追求质的把握。该书收录20位具名作者的65篇以及佚名作者27篇,共计92篇作品,具有工具书的价值。

题名既为《敦煌邈真赞释译》,该书则紧扣“释译”二字,有译有释,对敦煌邈真赞中所涉及的重点词汇包括典实名物详加注释。鉴于时代久远,语言变迁,对于一些词汇和典故的解释,已经是言人人殊。为明其所以,著者埋首书斋、不惮其烦,反复翻阅大量资料以求津径。仅此一项工作,耗费时间之多、付出心血之巨即可想见。该书据引成说,言必有据,指明出处,以示不敢掠美,体现了对前辈学者成果的尊重;在此基础上,综合比对,取舍有法,体现了一位年轻学者端正的学术态度。

敦煌邈真赞保存了大量的唐五代词汇,反映了当时人们书面语言的使用状况和使用习惯,并且因为其特定的用途和有针对性的意义指向,会有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和典故,在不同作者乃至同一作者笔下多次出现。对此,著者不仅解释词义,甚至详加统计并注明词频。这样操作,将彼时邈真赞的那种程式化写作现象明晰地展示出来。若与同样是为逝者立传的唐代墓志那种程式化的写作方式两相对照,我们能够发现在一定程度上,两者均体现出了语言的相似性、结构的趋同性以及用典的重复性。这表明相近的文体之间,写作方法也极有相似之处。然而邈真赞独特的宗教意味,又使得它与一般意义上的唐代墓志判然有别,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

二是在词义疏读的基础上,将整篇邈真赞译成白话。倘若仅仅是校释,遇到难处尚可以跳过,但逐字逐句进行翻译,就难以藏拙了。必须要把文意、词义读通、吃透方可。这项工作是“诚不我欺”的,此前还没有人做过,尤其能够体现一位年轻学者锐意钻研的精神。这种敢于啃硬骨头的勇气值得称道。若非术业专攻,浸淫既久,难当此任。赞文写作虽多依托程式,但也包含了大量“原生态”的文化信息。

如悟真《入京进论大德兼管内都僧政赐紫沙门故曹僧政邈真赞》有言:“寸阴靡弃,聚萤映雪。温故知新,玄源妙绝。”[1]52作者译为:“一寸光阴都不肯丢弃,他像东晋车胤靠捕捉萤火虫夜读那样,又像东晋孙康映照积雪读书那样勤奋刻苦。温习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知识,深奥的道理之源精妙绝伦。”[53]则车胤、孙康为学之道,已为唐人楷模可知也。而赞主僧政之勇猛精进,也已情态毕现。

再如杜太初《梁故管内释门僧政临坛供奉大德兼阐扬三教大法师赐紫沙门张和尚写真赞》言:“资持一钵,悟贮积而虚空;房实三衣,睹雨庭而聚沫。”[1]130-131作者译为:“他的资财只有一个钵盂,因为他了悟了世间的积蓄(都是幻象)而宁愿保持空空的虚无之状。屋子里只填充着三衣袈裟,看见庭院的雨水就会用‘色如聚沫’的道理来训诫大家。”[1]132张和尚别无长财、锐意佛法的虔诚形象顿时浮于纸面。

至此,作者不但通过妥帖的翻译打破阅读方面的障碍,还将文化与社会背景融入译文,忠实地展现了原作中人物的音貌、性格,风骨兀立者有之,孑孑奔劳者有之,洒脱风流者有之,飘飘欲仙者有之,读来甚觉有味。

三是立足文学本位,突出文学性。以往研究以考证赞主、撰者生平事迹、探讨邈真赞的文体特征为主,乃至从音韵学、词汇学角度切入来加以研究,从文学的角度出发,对敦煌邈真赞的研究,尚有进一步发挥的余地。邈真赞原作以骈文命笔,辞藻繁复,用典华赡,具有形式美,如何在释译的同时不失落这种文美,也是颇见功力的。

如悟真《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使持节瓜州诸军事守瓜州刺史兼左威卫将军赐紫金鱼袋上柱国康使君邈真赞》有言:“生知礼仪,禀气恢宏。夙标勇捍,早著骄雄。练磨星剑,蕴习武功。虚弦落雁,射比逄(冯)蒙。”[1]71作者译为:“他生来就懂得礼节和仪式(的规则),禀受了博大、宽宏的气质。他向来就表现出了勇猛强悍,早年就以骁悍雄杰而著称。他淬磨宝剑,苦练剑术,学习武功,深得其中奥妙。他就像更羸那样只拉弓弦就能使受伤的大雁坠地,射箭的技术堪比夏朝的逄蒙。”[1]71-72朗朗上口,同样具有音韵和节奏上的苦心经营。

邈真赞中大量的佛教词汇有待索解,其中的一些典故,既有佛学渊源,又有文学色彩,都能够典型地体现出当时当地的宗教信仰和社会习尚。若与彼时的变文、俗讲等文体偕同观照,会发现其中有很多内在联系。本书立足文学本位,对于这些词汇和典故,以精当的语言加以解释,强调文学旨归而不过分追求佛学意义上的穷极含义,因而读起来连贯舒畅,不蔓不枝。作为兼具普及之功与学术价值的著作,可谓寻求到了交融两者且恰到好处的结合点。

就现存文献资料而言,古典文学研究这方热土,已不假大块文章,空谷足音更是一种奢望。我辈眼界和学力均不及前辈学者,只有勉力为之。诚然,以一己之力完成全部邈真赞的释译,可钦可敬之余,亦难免令人心生隐忧。盖堂庑深阃,必有难烛之处;筏力微渺,岂能奢求无边。学无止境,但求无愧于心可矣。

可以不完美,但是须真诚。在我看来,担当即为勇气,亦是自我臻于圆满的第一步,要如此坚持走下去。毕竟学问正是在谬误与正谬中不断前进的。

愁寄先秋木叶,思接往古文章。有幸接触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学,含英咀华,亦蒙其澡雪陶冶。常谓古人见贤思齐、切磋琢磨,日日精进之道,亦昭昭若三辰丽天。学问之道,没有敏捷与速成,勤勉于行,才能熟稔于胸。每溺于懒怠,一如芒刺在背,志勇兄之谓也。

精思结撰,伏案既久,沸腾的心往往难以收束,以致还要翻腾不休。只因眼前白纸黑字,无一不是剔抉爬梳,辛苦所得。成书之时,以我之心度之,必是欣喜酸楚,百味浮现。然志勇兄不止一次坦言,事已过往,当沉敛心性,稍加喘息,即可前行。美好的风景只在前方。不懈地砥砺学行,便是学人旨归。是为评。

参考文献:

[1]张志勇.敦煌邈真赞释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DOI:10.13450/j.cnki.jzknu.2016.03.007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9476(2016)03-0031-02

作者简介:李朝杰(1977—),男,河北唐山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5-12-13

猜你喜欢
敦煌词汇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敦煌之行
亮丽的敦煌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敦煌,跨越千年的美
绝世敦煌
词汇小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