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成因与自我调适

2016-02-15 17:45陈艳萍刘珺鹏
中国校外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大学校园人格障碍

◆陈艳萍 刘珺鹏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中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浅谈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成因与自我调适

◆陈艳萍 刘珺鹏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中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人际交往不仅是对大学生活,也是未来大学生走向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日益趋向复杂化。对刚刚从知识海洋里出来的未经世事的大学生来说,进入大学校园面面临的第一个大问题不是学习,不是就业,而是学会人际交往的艺术,毕竟“赢在人脉”是现如今常见的社会现实。

大学生 人际交往 障碍 调适

人际交往不仅是对大学生活,也是未来大学生走向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日益趋向复杂化。对刚刚从知识海洋里出来的未经世事的大学生来说,进入大学校园面面临的第一个大问题不是学习,不是就业,而是学会人际交往的艺术。毕竟“赢在人脉”是现如今常见的社会现实。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表现与心理状态

1.存在孤独的心理。这类人一种是通常对自己存在过多的自我否定的自卑:我长得不好看;我家境太差,出身卑微;我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学习成绩还不尽人意,等等。他们经常给自己过多带有负能量的自我暗示,却总是抑制不住拿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与其他人的优点和过人之处相比,长此以往,对任何事情都会存在偏见,或对人马列主义,事事计较,对己自由主义,事事放纵。

2.存在嫉妒的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我把带有负能量的羡慕叫做嫉妒。一方面,嫉妒也是对他人的一种肯定,在与他人对比过程中客观的自我认知;但从另一方面讲,嫉妒带着自愧,怨恨甚至是报复性与破坏性的一种消极情绪。他们不甘心落在别人后头,却又没有一较高下的勇气,只得旁敲侧击地采取挖苦,刁难的不正当行为。在人际交往的大环境下,极易让人失去理智与自身修养,甚至是造成心理变态和人格扭曲。然而这种心理的潜伏期较长,且较为隐蔽。所以与人交往困难。

3.存在多疑的心理。多疑心理往往与消极的自我暗示有关。这类人往往从别人的话中的只言片语进行主观臆断,提取消极的信息 ,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加以自己的理解,在自身上耿耿于怀,闷闷不乐好一段时间,长次以往变得越发敏感,在人际交往中就会与人产生隔阂与误解,久而久之的多疑甚至可至神经衰弱。

4.存在游戏的心理。这里所说的人际交往中的游戏心理或多或少与游戏人生的心理有关。或许是长期养成了对事事抱有游戏的心理,任何事情都不在乎,包括人际交往也当成游戏,他们把人际,感情的需要也看的是无足轻重,喜欢询问、打听别人的私事,热衷于传播别人的情况,并不一定有什么实际目的,仅仅是以刺探别人隐私而沾沾自喜的低层次的心理满足而已。以自由为基础,以参与为快乐,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为原则。所以他们很难交到知心朋友。

二、大学生交往障碍的原因

1.从社会客观原因上看。现如今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生产力的日益提高,社会群体也日益增大。大学校园无论是从人员的组成还是来源都日益丰富,这样在这种鱼龙混杂的大群体中,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们因地理差异,文化习俗,成长环境,贫富差距,社会需要等方面的不同极易在沟通上出现分歧与障碍。

2.从家庭个人主观原因。从家庭上来看,不容否认,一方面,是一些家庭家长首先自身素质水平低下,很难给孩子稳妥健康的教育,孩子是父母的镜子,成长的环境成就了孩子自私,没有责任心,与人沟通能力差等一系列现象;另一方面,或父母忙于工作或离异没能及时给孩子到位的教育,是孩子缺乏亲人关爱与引导产生自闭,不会与人交往等问题。从个人原因上来讲,个人没有太高的文化修养,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受挫折能力太差,或存在自身人格上的缺陷障碍等。

三、学会交往的艺术

1.凡事有个正确的态度。人际交往中,首先对人对己都要端正态度。与人交往可从一个微笑开始,可从一句你好开始。了解大学人际交往的特点,用真诚的态度,即使是批评,也要有正确的认识和肯定,在人际交往中大方和主动,慎重地考虑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别人带来的感觉,自己的言谈举止会不会破坏人际交往的和谐,提醒自己冷静思考。

2.调适自我情绪。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不把负面情绪带给别人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所以我们要学会调试自我情绪,正确对待情绪的积极面与消极面。来而不往,非礼也。同样适用于情绪方面,只有用积极的态度对待他人,才可能换来他人的以礼相待。同时,安慰受创伤的人,鼓励失败的人。

3.培养良好的人格。良好的人格增添个人气质与个人魅力,更能激发人的交往动机。在大学校园里有丰富的社会活动,主动参与进来,培养开朗,活泼的个性。平常多看一些有关为人处世的书籍,从那里得来的结论加以实践,也会在最短的时间里取得质的飞跃。弗洛伊德等心理学家多次强调,个人成长环境和背景对个人发展非常重要,所以,健康的社交圈更利于培养良好的人格。

马克思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个人不可能脱离集体而存在。人际交往的艺术首要也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抓起。以人为基础,以情感为机制,以校园为载体。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为未来的生活与工作做准备。

[1]王建中,樊富珉.北京市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研[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05):331-333.

[2]宋专茂,丁霞.大学生心理健康测量与导向[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128-133.

[3]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10年研究得失探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

[4]唐为民.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及转换的印象知觉对其影响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1,(01):108.

[5]王惠萍,张积家,李克信.大学生人性观的发展研究[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0,(01):86-87.

猜你喜欢
大学校园人格障碍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高密度大学校园规划指标与形态研究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大学校园改造更新规划研究
跟踪导练(四)2
为何用『象牙塔』比喻大学校园?
跨越障碍
家庭教育过于执着是孩子成长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