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16-02-15 17:45卢素锦侯传莹周燕平袁坤宇孙树娇
中国校外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青海大学应用型课程体系

◆卢素锦 侯传莹 周燕平 袁坤宇 乔 娅 杨 洁 孙树娇

(1.青海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2.青海大学昆仑学院)

青海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卢素锦1侯传莹1周燕平1袁坤宇1乔 娅2杨 洁1孙树娇1

(1.青海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2.青海大学昆仑学院)

结合青海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的实际,从培养应用型人才出发,对环境科学的实践教学进行了优化,构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以搭建“两个构建”“两个改革”和强化“两个结合”为核心内容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环境科学专业 应用型人才 教学模式

环境科学是一门集理论、实践于一体的学科,具有鲜明的实践特点。目前国内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就业状况不容乐观,一方面,这与环境保护在我国现实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有关;另一方面,也与高校的环境教育专业设置、学科分布不合理有关。目前,本科院校环境科学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1)教学上重理论轻实践,办学定位不准;(2)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3)缺乏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青海大学是国家“211”大学,多年来按学校“立足高原,服务西部,面向全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办学宗旨,坚持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建设服务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在教学体系和实践模式方面仍面临着前述问题。本文对青海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与实践,为在高原建立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为高原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所需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保证。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总规划

在学校“立足高原,服务西部,面向全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下,生态环境工程学院确定了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培养的总体思路,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级应用型生态修复与污染治理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公共基础、学科平台课、专业基础和专业方向四大平台课程体系为基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其中,公共基础、学科平台课、和专业基础课程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设置,在专业方向课程与实践设置中,突出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管理与规划两个主干方向,以理论结合实践,强化综合性大实验和实习,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在新课程体系的构建中,体现了“两个构建”,一是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根据培养应用型环境专业本科人才目标的要求,精细设计,整合实验课程,以够用、管用、会用为原则,精简课程门数,突出核心课程,实现实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构建了全新的平台+模块实验课程体系,即在保留原有的课程实验的基础上,新增加了模块的综合性大实验如《环境监测与污染处理综合性大实验》《环境生态与毒理学综合性大实验》等,确保实现培养应用型环境保护专门人才的目标;二是突破传统安排,创立全新的“5+ 1+ 1+ 1”模式传统的环境科学专业的培养计划,即前5个学期在校内以理论学习为主,第6学期在校外进行生产实习、顶岗跟班等实际训练,第7学期则在校内安排综合性大实验, 第8学期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强化了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搭建了“两个改革”

如在《环境监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剖析教学内容、突出地方特色、突出自身教授特点、挖掘课程内容”“集体备课”“教案内容修改整理”及“科研与教学结合”等方法进一步改进教学理念和设计,同时掌握了课堂教学效果,活跃了气氛并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环境监测》课件制作中结合例证、图片、视频链接等,紧密结合西宁市环境状况,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对西宁市水体、大气、噪声、土壤污染状况有了充分的认识;在《普通生态学》的课堂教学中采用启发式和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在制作课程教学课件时从课件内容、影音资料、拓展知识、精品课链接、生态热点、生态趣闻六个方面进行建设,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内容,完善每章节授课内容的多媒体课件。并配合讲授、提问、讨论、辩论、座谈、观看录像、布置作业等活动来改善教学手段,达到让学生系统、深入地理解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取得明显效果。

在改革教学方法的同时,优化实验教学的方法。传统的实验教学属于“保姆式”教学方式,学生对教师依赖程度高,缺乏独立性,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训练不足。新优化的实验教学方法采用的是开放式和自主式结合的方式,即在实验课开始之前,教师先和学生一起预习实验内容,一起探讨实验中的有关事项,教师只需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自行进行操作,教师再针对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纠正错误,最后再完整地重新操作整个实验。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容易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

四、结语

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等学校教育发展提出的历史性要求。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是教育为青海“生态立省”及“青海湖”“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也是标本兼治、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课程体系、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建设、调整和改革,基本构筑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环境科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但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环境科学专业教学体系仍需进一步改革、完善,逐步趋于完善。

[1]易秀.环境科学专业教学体系改革及发展模式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3.

[2]吕华.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广东化工,2013,40(22):152.

[3]兰国新.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3,41(19):178.

青海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青海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Y141530)。

猜你喜欢
青海大学应用型课程体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作者声明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肝癌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与肿瘤大小的相关性※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青海大学高原医学中心介绍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