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教育”:一种别样的教育智慧

2016-02-15 17:45◆于
中国校外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人生家长孩子

◆于 璐

(吉林市昌邑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慢教育”:一种别样的教育智慧

◆于 璐

(吉林市昌邑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法国哲学家卢梭曾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慢教育 教育智慧 幸福 人格健全

一、家庭实施慢教育,培养一个幸福的普通人

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在培养孩子方面也是“蛮拼的”,让孩子三岁学舞蹈,四岁学钢琴,五岁学绘画……家长按照自己的价值取向,制定了孩子的成长路线,逼着孩子去承受很多成人世界里的东西。

一部《傅雷家书》是一位睿智的父亲最虔诚的漫长付出,请相信,没有多少孩子愿意自己的梦幻童年戛然而止,没有多少青年愿意自己的青葱岁月稍纵即逝,他们用自己童稚、狂热的行为在述说着对美好岁月的爱恋,就像我们对过往岁月的眷恋一样。那么,我们是否也该像审视自己的生活一样去审视对孩子的教育呢?我们是否会在深沉的思索中看到生活中的无用种种,却是孩子以后人生中宝贵的点点滴滴呢?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善于把教育意图隐藏起来,放下家长的架子,以平等的身份对话,在与孩子沟通过程中,家长也要不断的提高教育素养与教育智慧,不断学习、反思、感悟,发挥榜样影响作用,使孩子从中受到启示、感染,达到教育的目的。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一定要慢,在与孩子沟通时,要找到与孩子沟通的准确方法,找准自己的位置,了解孩子的心思,恰如其分的介入,适时抽身而退,父母教育孩子不要太担忧、太心急,不求一时的速度与效率,不以当下的表现评价孩子,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

二、学校提倡慢教育,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网上《重庆南开中学2015年寒假致家长的一封信》很火。这封信引用庄子“无用方为大用”的观点来谈孩子的教育和成长,提醒家长正确看待孩子的期末成绩单,正确对待孩子的成长问题,“摒弃过度关注分数和结果,家长应该陪伴成长。”

人文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它会在孩子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中架起一座有效交流的桥梁。但要让他们成长为具有人文素养、人文关怀的人,需要足够的时间和耐心。

学校教育从未否定学业和成绩的作用,学校教育还强调不断唤醒孩子的自律、自觉、自省,激发他们潜藏的能力、志趣、爱好,用“无用”的阅读、思考、交流来充实更加厚重的人生。当他们走出校门以后,不会因为生活的艰辛而失去创造的灵感,不会因为大学的自由而变得松散怠惰,也不会因为前途的迷茫而失去心中的信念。他们知道一个理想的实现需要漫长的过程、静静的等待;一段芳华的润育需要破茧成蝶的生命周期。

三、改革推动慢教育,培养一个复合多元的人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各项建设高度复杂化、综合化,复合型人才的作用日益凸显。培养复合型人才,需要加强教育。为此,应当明确教育的目标,探索新的教育途径。

教育的目标在于让人在学到各种知识的同时提高心智,更全面、准确地认识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具体来说,教育应更侧重于提高人的思考能力、交流能力、判断能力以及价值辨別能力。

有效的思考一般从逻辑思考开始,同时包括更广泛的智力技能,如对复杂多样、变动不居的世界的理解,以及建立在理解之上的想象力。通过有效的思考,人们能全面、准确地体察周围的世界和人性的幽微,从而提高綜合素质、形成健全人格。

教育要回归简单,不急功近利,不透支兴趣、爱好、天赋拼人生,让教育散发出快乐的味道。

四、世界共享慢教育,培养一个推动人类文明的人

人生是一场我们都看过的马拉松。在比赛中,起跑的时候站位不重要,甚至跑了半程,谁在第一、第二也不能决定最后谁第一个到达终点。

如今,“慢生活”正日益被人们所接受,而“慢”的概念也逐渐植入亲子教育的理念中。“慢养”是由“台湾卡耐基之父”黑幼龙先生提出的教育理念,他认为家长应该给孩子充分的自我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在成长中找到最好的自己。或许,慢一点,孩子会走得更稳。

“慢养”的前提是耐心。家长要抛弃急功近利的浮躁,让孩子得以享受童年的快乐,给孩子体验挫折与失败、自己找到正确方向的机会;“慢养”的基础是信任。即使目前孩子的表现不如父母的心愿,但要相信孩子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放手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去摸索;“慢养”的策略是目光长远。家长培养孩子最重要的是,在孩子的起跑点,帮他找到自己成长的力量,和孩子一起赢在人生的终点,给孩子多一些空间描绘人生蓝图。

“慢养”≠“放养”,关键在于尊重孩子本性。所谓的“快养”和“慢养”,并不是绝对的。马宁说,在我国目前的阶段来说,社会竞争较为激烈,要求个体尽可能把自己最好的特质展现出来,“快”也有“快”的必要。因此家长在孩子的心性培养上要“慢”,但在技术速度的成长上要“快”。“慢养”,是允许孩子以他力所能及的速度成长,但不代表没有速度的挑战。有的父母“慢养”变成了“放养”,导致孩子不知道如何面对竞争、害怕竞争,或者因不知如何竞争,反而变得更加急躁。所以,无论何种教育理念,如果没有真正做到尊重孩子的本性,一旦变得绝对化,对孩子来说都是一个痛苦的枷锁。

父母管得太多,孩子没有了自由选择的空间,对成长反而不利。而且家长不应该用一时的状况来判断孩子的未来,现在小孩功课可能很好,不能保证未来就会功成名就;现在孩子功课很烂、留级,将来他也许会成为一个很杰出的人,不要现在就替孩子的一生下定论。孩子的教育应该要慢慢来,给他们多一些空间,让他们慢慢描绘自己的人生蓝图。

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从孩子抓起,这就需要打破应试教育的桎梏,摆脱分数和名次的束缚,培养孩子对知识的热情、对自我成长的信心、对生命的珍视,以及更乐观的生活态度。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成长为对社会、对国家更有用的创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人生家长孩子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