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源头活水 打造写作生态

2016-02-15 22:09洪海军
中学语文 2016年21期
关键词:写作能力作文材料

洪海军

开放源头活水打造写作生态

洪海军

语文教学一直有个“重难点”——作文教学,用句俗语来说,那就是“撼语基易,撼作文难!”作文教学的现状是,学生大多被封闭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闭门造车。作文教学的模式基本上没有关注写作的过程,只是关注写作的“终端产品”——范文,引导学生模仿,没有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和兴趣,忽视了引导学生对自己鲜活生活的审视。很显然,这种教学模式是不符合新课改背景下的写作要求的。新课标指出: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对自己、社会、人生的独特思考和真切体会。写作,要做到有感而发,要感情真挚,要“独特”,要“真切”,教师就应该放开学生的手脚,引导学生关照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社会,获得鲜活的第一手材料,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升华认识,最终表达出来。教师要关注写作过程,倡导正确的写作观,开放写作的源头活水,打造写作的优质生态。

一、引进生活的源头活水,多渠道积累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的写作环境确实堪忧,片面追求分数,急功近利,使得学生极大地被束缚在纸面文档,只看他人作文,忽视自我,造成写作视野狭窄,素材匮乏,所写文章或者取材雷同,千篇一律;或者生编乱造,没有生活气息;或者局限个人,没有时代感。其实,学生还是有“生活”可关注的。引导学生,利用假期包括休息日,看一期新闻节目,让学生了解社会动态。坚持让报刊杂志进课堂,让学生了解国内国际的热点时事及其评论文章,增加学生的理性认识。坚持开展阅读课,让学生科学阅读,自主阅读,教师可预先选好丰富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个性地阅读、摘抄。丰富阅读的材料形式,让视频走进课堂,既能调节气氛,又能增长见识。

我们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不仅要关注自己的喜怒哀乐,也要关注社会、国家发生的与个人生活有联系有影响的事件。我们提供给学生写作的“原材料”,让他们接触写作的第一手素材,让学生觉得有“自己”的鲜活素材可写,激发写作的原动能。

二、激发思维的智慧火花,多角度深入思考

学生第一手素材的积累有了一定的保障,但仅有这些“原材料”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引导学生展开富有个性的思考,相互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正如建房子,如果没有精巧的设计,用再好的材料也不能造出惊世的建筑。同一块砖头,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它、利用它,其产生的美感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思考,教师对学生思维限制过多,就会造成学生思路不开阔,不活跃,使写作思路走向模式化,千篇一律,难有新意。一座经典建筑,其复制品的审美效果会大打折扣。我们应该允许并倡导学生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表达自己独特的认识和健康的个性,这恰恰是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表现。所以引导学生用好积累的生活素材,写出教师期待的亮点就显得非常重要。实践过后,我们认为这样处理较为有效。1.撰写新闻评论,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寒暑假、双休日等时段,设计新闻点评的作业单,让学生在看了新闻节目后将自己的评点写在后面,点评的内容可以是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事件表象下隐藏的本质问题,解决此类事件的做法等,以期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缜密性。2.就某则材料,组织学生发表评论。我们可以用好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脱口秀”,允许事先准备,也鼓励即兴发言,然后再请其它学生补充发言,教师总结。3.在阅读课上专门组织学生就某个专题进行交流,举办辩论会。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其发散性、多角度、全面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4.鼓励学生写随笔,为了便于交流、比较、引导,教师要规定主题明确,比如写校园生活,那学生所写就需是基于校园内的自己所见所闻,谈谈自己的所思所感,字数不限,但结构要相对完整,语言要多用修辞,生动形象,注意句式灵活运用等。

三、研习范作的亮点技法,分层次修改提升

学生自己搜集写作的第一手材料,经过思考、感悟,最终还需落实到“表达”上。提升学生的表达水平,是最关键的环节,也是最终目的。传统的作文教学总是把教师对作文是否精批细改作为衡量教师责任心的重要标准。事实上,好作文是学生自己改出来的,不是教师改出来的。文章需要修改,但必须是学生自改,教师批改多了,就会越俎代庖,妨碍学生的创造力。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最终提高写作能力。1.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选出相对优秀的作文,然后跟学生集体讨论、修改,然后印发至全体学生。无论对作者本人,还是其他学生,这都是一个强烈的正面激励。2.就个体层面而言,对于表达不过关的学生,教师要对他们提出修改建议,给出时间让他们反复修改,直至符合要求为止。也可以让他们去找班上写作能力优秀的同学求助。对于已经过关的学生,也让他们在语言、结构等方面,反复修改打磨,直至学生本人觉得这是他有生以来写得最好的一篇文章为止。

让学生反复打磨修改的目的不是宿构,更不是以备考场套用,而是在反复打磨锤炼的过程中,培养其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推敲语言的习惯,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从而渐渐形成自己相对稳定的文风、写作能力。惟其如此,才能在大型考试时做到处惊不乱,灵活运用,胸有成竹。

总之,作文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广阔的天地,除教室外,社会、校园、家庭等都是作文课堂。只有让学生回归到广阔的社会空间里,才能获得真实丰富的材料,才会有话可说,才能抒发真实的情感,写出好文章。

〔本文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研究”阶段成果,课题立项号:D/2011/02/433〕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搬经中学。

猜你喜欢
写作能力作文材料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挖掘创造潜能,提高写作能力
加强互动交流,提升写作能力
如何有效提高中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理论思考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最美材料人
材料